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 首頁
        • 資訊
        • 技術
        • 百科
        • 問答
        • 學習
        • 看看
        • 站長
        • 生活
        • 快訊

        首頁 > 技術 > 技術快訊

        馬自達對未來的預測內燃機和混動到 2035 年仍是主流

        時間:2020-05-06 17:02 作者:金夕

        文章來源:虎嗅網

        “你坐馬自達,怪不得你塞車。”

        1997 年,梁家輝在《黑金》里對著遲到了 11 分鐘的與會黑老板輕蔑一笑。在無憂無慮的淳樸汽油時代,汽車品牌之間等級分明,座次清晰。“我們坐的都是奔馳,都是勞斯萊斯”,而“你坐馬自達,你根本就沒有資格來開這個會。”

        誰也不會想到,二十年過后,當奔馳和勞斯萊斯們都已經對電動車亦步亦趨,內燃機汽車最后的堅守者,竟然是那家廉價親民、又天生反骨的日本偏門小公司。

        當年三言兩語間催生的“馬自達塞車”梗,成了日后粉絲們樂此不疲的經典自嘲,也刻下了這家日系品牌揮之不去的形象烙印。說它小眾吧,也不至于稀罕到孤僻;說它大牌吧,又確實長期偏離主流——國人說起馬自達,腦海中印象大抵如此。

        2010 年代,全世界都在搞小排量、搞渦輪增壓,只有馬自達硬要把自然進氣發動機的潛力挖到底;步入 2020 年代,當全世界都在搞電動化、搞混合動力,馬自達卻在悶頭做一種拗口難懂的“稀薄壓燃”發動機。還頂著一個又土又怪的名字“創馳藍天”——誰不知道電動才是環保、用電才能藍天,今天你搞出來一個汽油車再怎么省油,就不怕大家連看 5 分鐘科普的興趣都沒有?

        只有那些學內燃機的朋友會激動地拍打著簡歷告訴你,馬自達搞出來的這個什么什么藍天,可是人類汽油文明百年來,未曾實現過的終極幻想。

        千萬別一聽到“發動機”倆字,就直搖頭說“我看不懂我看不懂”。其實絕大部分的所謂“黑科技”技術,如果不能向普通人用大白話解釋明白,通常不是你的問題,是我的問題。

        夢幻前傳:終極壓縮

        不論你關不關注汽車產品,都很難躲開“渦輪增壓”這個詞兒。

        約莫十年前,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迅速普及,成為各大汽車品牌的首選。都說今天電動化是“大趨勢”,那么十年前的“大趨勢”就是小排量渦輪。十年過去,放眼今天的民用車市場,你已經很難買到一款不帶渦輪增壓的自然吸氣車型。

        馬自達,幾乎是碩果僅存的逆行者,全系使用著 Skyactiv-G 系列自然進氣發動機。(馬自達在美國市場有一款 Skyactiv-G 2.5T 渦輪增壓發動機屬特例,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討論。)

        插播一個對于渦輪增壓的白話解釋:

        所謂渦輪增壓,是在發動機的排氣通路上安裝一個渦輪,發動機排出的廢氣能量驅動渦輪轉動,而渦輪同軸連接著一個進氣葉輪,葉輪轉動會產生壓力將外界新鮮空氣強行“卷”進氣缸(所以帶增壓的發動機也稱“強制進氣”,與非增壓的自然進氣相對應)。

        一臺內燃機的動力輸出,取決于參與燃燒的空氣量(增加噴油量并不難),而渦輪增壓在不改變物理排量的情況下帶來了更充足的進氣,所以渦輪增壓往往能明顯提升動力。

        就好比把個人吃飯的手和跑步的腿連在了一起,跑得越快吃的就越多,而吃的多了又能跑得更快。

        有了渦輪增壓,車輛所需的發動機排氣量可以減小。比如原先需要 2.0L 自然吸氣,現在 1.4L+渦輪增壓(1.4T)就夠了。而適度的小排量化,會使發動機的高效運轉區間更加貼近日常用車工況(請注意增加渦輪并不會提高發動機效率),日常能耗和排放自然就降了下來。另一方面,由于進氣量有了渦輪作為保障,渦輪增壓發動機往往能在低轉速下即可輸出峰值扭矩,即人們所說的“低扭強”,這對于城市行駛是有利的。

        然而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沒有什么技術會盡是優點。小排量渦輪發動機有百般好,也必然有它的劣勢在。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叫做渦輪遲滯。

        渦輪增壓器由排氣能量驅動,在發動機低負荷運轉時,排氣的能量不足,渦輪增壓效果不明顯或不起作用;而當突然踩下油門試圖加速時,發動機負荷增加、排氣能量增加、驅動渦輪加速、進氣量增加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先是發動機要靠自身“努力”產生更多排氣驅動渦輪,然后才是轉起來的渦輪連帶著進氣葉輪轉動,葉輪才能給發動機“打氣”。所以,渦輪增壓發動機較自然吸氣發動機而言,難以擁有那種“隨踩隨有”的線性動力響應。

        從踩下油門,到渦輪增壓器建立起壓力、動力突增的時間間隔,被稱為渦輪遲滯(turbo lag)。這是一種客觀上只可減弱、不可完全消除的現象。當然,渦輪增壓發動機發展到了今天,出現了諸多減小遲滯的技術手段,現在優秀的渦輪增壓機,已經可以將渦輪遲滯弱化到日常難以察覺。

        然而馬自達說不行,我一點遲滯我都受不了,這就有了 Skyactiv-G。

        2010 年——正是小排量渦輪時代風雨欲來之際,馬自達提出了 Skyactiv 創馳藍天計劃,核心便是發展高效率的自然吸氣發動機 Skyactiv-G。現成的加渦輪、減排量之路,馬自達不走,偏要去夠自然吸氣的現有技術天花板。(馬自達第一代 Skyactiv 發動機還包括柴油機 Skyactiv-D,由于柴油車與國內關系不大,故本文對于第一代 Skyactiv 僅針對汽油機 Skyactiv-G。)

        Skyactiv-G 的首要指標是熱效率。對,就是內燃機經常被拿來恥笑的那個 “20%~30%”。小排量渦輪風潮正是為了應付環保法規,那么馬自達非要用自然進氣發動機來干小排量渦輪的事兒,首先便是要把能耗和排放降下來。

        馬自達在 2012 年交出的答卷——Skyactiv-G 發動機,擁有 37% 的最大熱效率和 60kW/L 升功率(美國 EPA 數據,Skyactiv-G 2.0L,2014)。沒有如今風靡的 48V 電機,沒有任何混合動力,也沒有以駕駛性和動力為犧牲,單純依靠優化汽油燃燒過程,實現了 37% 的最大熱效率。作為當代最早的一批高效發動機,Skyactiv-G 的很多指標要到幾年后才被豐田等大廠超越。

        現在你能買到熱效率最高的汽油發動機,是豐田 TNGA 架構下 Dynamic Force 系列發動機的 40%,加上豐田油電混動系統的話可以到 41%,同時升功率也達到了 60kW/L(即效率不以動力為代價)。雖然熱效率已經比馬自達 Skyactiv-G 還高,但要知道馬自達畢竟早了五年。

        今天看來,Skyactiv-G 雖然仍屬先進,很多技術其實已經不算新鮮。

        提高燃燒效率最直接的手段,是提高發動機的壓縮比。粗略理解,壓縮比就是發動機活塞運動到上止點時的最小容積,與運動到下至點時的最大容積之比。通常,汽油發動機的壓縮比在 10:1 左右,超過 11:1 的已屬罕見。注重動力性能的發動機,會使用偏小的壓縮比;強調低能耗和高效率的發動機,壓縮比會偏大。

        提高壓縮比的困難,是要面對爆震風險。爆震,是指在發動機活塞上行壓縮的過程中,氣缸內燃油在高溫高壓下被提前引燃。燃油不依照活塞運動規律的突發意外爆燃,會嚴重損傷發動機內部結構直至報廢,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現象。

        抑制爆震的手段之一,是減少氣缸內殘余的上次燃燒廢氣。為了抑制爆震、提高壓縮比,Skyactiv-G 使用了獨特的 4-2-1 排氣歧管。即四個氣缸的四個排氣歧管先匯成兩個,再合二為一。排氣路徑更長,點火相鄰氣缸間相隔更遠,相鄰點火氣缸的排氣脈沖不會互相干擾,就可以讓排氣門開啟時間更久,盡可能地排光廢氣、減少殘余。

        特殊的排氣歧管,加上其他一些措施,使得 Skyactiv-G 得以擁有驚人的 14:1 壓縮比(國內因油品問題減至 13.1:1)。這一度是壓縮比最大的量產汽油機,直到被馬自達下一代發動機 Skyactiv-X 打破。五年之后 40% 熱效率的豐田 Dynamic Force 發動機,壓縮比也“不過” 13:1。

        同樣是要滿足越來越嚴的環保法規,小排量渦輪是讓發動機的高效區間,向著日常使用工況靠近一些。而馬自達則是選擇硬剛:我就是要把熱效率這個硬指標做上去。憑借第一代 Skyactiv 系列發動機,馬自達在不斷收緊且更利于小排量渦輪機的排放法規中,用別人眼中挖掘殆盡、毫無希望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不僅生存下來還站穩了一席之地——盡管這片地有越站越小的趨勢。

        好在,高壓縮比自吸的 Skyactiv-G,才只是一個開始。

        理想燃燒:魔幻現實

        沒有哪家停滯不前的公司能生存下來,尤其對于那些劍走偏鋒的獨行者。

        2012 年第一代 Skyactiv-G 投產,這些年來馬自達都在做什么呢?忙著研發第二代 Skyactiv——Skyactiv-X,這才是本文的高光主角。如果按照計劃,剛剛在海外投產不久的 Skyactiv-X 發動機,應該在 2020 年內登陸國內。

        汽油車努力起來:真沒電動爹什么事兒

        第一代 Skyactiv,其實分為汽油機 Skyactiv-G 和柴油機 Skyactiv-D,而第二代 Skyactiv 則放棄柴油機而專注于汽油機。后綴 “X” 仿佛代表了汽柴油技術的交匯:Skyactiv-X 的核心,可以歸結為“用柴油機的方式,燒汽油”。

        我們知道,由于汽油柴油各自特性不同,汽油機使用火花塞點火,即點燃式;柴油機無需點火壓縮即燃,即壓燃式。百年來,汽油點燃、柴油壓燃,仿佛一加一等于二般的真理。

        老司機都知道柴油車省油,柴油機的壓燃式點火,在熱效率方面更具優勢。原理其實很好理解:火花塞點火,火焰要從中心的火花塞向四周擴散,逐步引燃整個氣缸內的所有燃油混合氣,燃燒傳播的過程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但在燃燒做功的過程中,發動機不會停下來等你燒,活塞始終在飛速上下運動。當燃燒還沒有完全結束,活塞卻已開始向下運動,意味著后面有一部分燃燒的能量,并沒有真正作用于活塞下行,也就相當于這部分能量被浪費了。就好像我們蹬自行車時腳不慎踩空,你的腿明明做了功,卻并沒有真正用于自行車前進,相當于這部分勁是白費的。

        汽油車努力起來:真沒電動爹什么事兒

        (壓燃做功在時間維度更集中,做功的效率更高)

        反觀柴油機使用的壓燃式點火。燃油混合氣在氣缸內是均勻分布的,所以當活塞上行達到壓燃所需條件時,燃燒會在整個氣缸內多點、同時發生。燃燒能量在一瞬間釋放,做功時間更短、峰值更高。并且氣缸內各處燃料的,燃燒情況更為均勻一致。燃料能量中會有更大部分(相比點燃式)被用于推動活塞做功,熱效率自然會更高。

        馬自達 Skyactiv-X,世界上第一臺也是唯一的壓燃式汽油機。

        把汽油機做成了“柴油機”,馬自達是如何實現這一魔幻現實的?Skyactiv-X 的核心技術,叫做 SPCCI 火花塞控制壓燃點火(Spark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

        如果你懶得往下細看,簡單粗暴劃個重點:

        汽油其實可以壓燃,但條件極為苛刻,壓燃不穩定難應用;

        Skyactiv-X 既能壓燃也能點燃,能“壓”時則“壓”,不能“壓”時切換到“點”;

        但如果太多的時間是點燃式,壓燃就沒什么意義了;

        為了盡量擴大壓燃的可用范圍,需要精確控制氣缸內壓力;

        使用火花塞進行有限的點火,雖然用了火花塞,但目的不是點燃,而是精確控制壓力來保證穩定壓燃;

        以上,即所謂火花塞控制壓燃點火 SPCCI。

        稀薄の誘惑

        在內燃機前沿研究領域,有一種理想中的燃燒狀態,叫做稀薄燃燒。

        稀薄燃燒,怎么算稀薄?按照空氣中氧含量和燃燒化學式,人們計算出充分燃燒所需的空氣/燃油混合比例(空燃比),應該是 14.7:1。所以理論上講,只有當空燃比大于等于 14.7 時,燃油才可能被完全燒盡,其中的化學能才有可能被全部釋放。當空燃比大于等于 14.7,就可以認為是稀薄混合氣,所以說稀薄燃燒是一種理想燃燒。

        然而汽油車發展百年,幾乎從未實現理想空燃比。你在路上見過那么多車在跑,沒有一輛能達到 14.7 的空氣燃料配比,沒有一輛能提供充足的空氣讓汽油充分燃燒。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現在的汽油發動機,空燃比都是燃油過剩一些。因為這樣雖然會導致燃燒不充分,浪費燃料并增加排放,但多余的燃油會起到降溫作用,幫助提升動力性能。另一方面,當空燃比真的接近 14.7 時,稀薄混合氣帶來的富氧環境,會導致氮化物(NOx)等污染物大幅增加:燃油經濟性是上去了,但排放污染就很難看。

        理想燃燒,不是不想,實屬不能。

        馬自達要繼續提升發動機的熱效率,但 Skyactiv-G 那種提高壓縮比的法子,已經不能再多指望。原因是根據內燃機奧拓循環的理論熱效率公式,隨著壓縮比增加,熱效率的提升空間會越來越小,即邊際效用遞減。Skyactiv-G 已經做到了壓縮比 14:1,單靠繼續提高壓縮比,對于熱效率的提升幅度有限。

        理論公式給出了另一個出路,叫做比熱比,即定壓比熱容比上定容比熱容。雖然聽著玄了吧唧讓人頭大,但我花了點時間琢磨歸納了一下,其實你姑且可以這么理解:如果氣缸內的燃油混合氣,能將更多的熱量用于使其膨脹,而不是用于使其升溫,內燃機的熱效率就會提高。

        讓混合氣變得更加稀薄,可以提高比熱比。因為當空氣過量,有更多氣體不參與燃燒但會吸熱,燃燒溫度就會下降;再加上燃料能充分燃燒,能量更徹底地用在了膨脹做功。所以燃油混合氣越稀薄,理論熱效率會越高。

        理論到位了,下面剩下實踐。

        前面說到的氮化污染物是第一大難題。然而馬自達在實驗室中,在嘗試了多種空燃混合比例后發現:當空燃比等于和稍大于 14.7 時,確實會如人們常識中那樣,導致排放氮化物激增;但,當進一步增加混合氣的稀薄程度,空燃比達到 29.4 時(兩倍于 14.7),氮化物排放又會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也就是說,人們以往的認識是,稀薄混合氣會導致 NOx 排放爆發,然而馬自達發現——那是因為你家的稀薄混合氣,還是不夠稀。

        汽油車努力起來:真沒電動爹什么事兒

        (紅線:當稀薄程度越過 14.7:1 進一步增加,NOx 排放又會減少)

        驚喜還沒結束。馬自達在實驗室中還發現,當稀薄程度進一步增加,空燃比增加到驚人的 36.8:1 時,在足夠壓力下,燃料混合氣還沒有等到火花塞點火,就自發被引燃了——也就是說,汽油壓燃,其實完全可以實現。

        稀薄+壓燃,就此成為馬自達的鉆研方向。同時,這也是業界公認的,未來終極內燃機的最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壓燃の敏感

        然而接下來幾年,馬自達一直都在被“實現穩定壓燃”這一難題,按在地上反復摩擦。當然了,是自愿的。汽油壓燃,確實是可行的——在實驗室里。雖然和柴油壓燃相似,但汽油終歸是汽油,化學性質比柴油更活躍,要實現穩定可用的壓燃,困難得多。

        首先,壓燃對發動機的運轉工況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只當發動機負荷、轉速同時滿足一小片特定范圍時,才能維持穩定的壓燃點火。其次,壓燃對于溫度與壓強十分敏感,在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海拔,壓燃能不能成,簡直像看緣分。再有,燃燒室內部的環境也影響著壓燃的成敗:溫度過高,壓燃發生太早振動嚴重;溫度過低,壓燃太晚降低效率……

        要實現穩定、可用的汽油壓燃,簡直像在伺候爹。也就不難理解,哪怕汽油壓燃能在實驗室中實現超高的熱效率,卻從未曾被任何一家廠商應用于現實。

        但眼下馬自達已經騎上了老虎,想下去肯定是來不及,就算下去了也沒有其他出路,只有硬著頭皮剛正面。最后,工程師們想出的解決方法是:用“背叛”壓燃的方式,來實現壓燃。

        既然壓燃不可能覆蓋發動機的全部工況,那么壓燃發動機終歸不會完全舍棄火花塞,在部分無法實現壓燃的時候,還是得以點燃式保持運轉。而壓燃不穩定的原因,無非是溫度和壓力。溫度難以做到精確實時控制,但壓力是可以的,比如——用火花塞點個火?

        在氣缸內壓力不滿足壓燃條件時,火花塞提前實施小范圍的有限點火,使缸內壓力瞬間增加,之后氣缸內尚未燃燒的大部分混合氣就可以壓燃點火。只要能精確控制火花塞的點火,就可以精確控制氣缸內壓力,也就能夠實現更大范圍的穩定壓燃。

        是壓燃嗎?是。火花塞呢?也用。這就是 Skyactiv-X 的核心科技,所謂火花塞控制壓燃點火 SPCCI。

        基本原理聽起來不復雜,但真要做到精確控制,就成了“聽著簡單做起來難”。由于 Skyactiv-X 同時具備點燃、壓燃模式,其中壓燃模式(SPCCI)還要判斷火花塞的介入時機和介入程度,最后 Skyactiv-X 光是大體的燃燒策略就多達三層。在不同的發動機負荷、轉速組合下,分別使用不同的空燃比、噴油量和燃燒方式。比如在起步、急加速時,直接使用火花塞點燃;在中高速巡航時,按需進行不同程度的 SPCCI 壓燃。

        由于 Skyactiv-X 已屬于稀薄燃燒發動機,很多方面不能以過往的常規發動機來考量。比如前面提到的壓縮比。要讓超稀薄混合氣僅靠壓縮能量自發引燃,壓縮比一定會遠高于以往的點燃式汽油發動機。上一代 Skyactiv-G 壓縮比 14:1 已經是世界第一,而 Skyactiv-X 達到了驚人的 16:1!而且,別忘了 SPCCI 還有火花塞點火增壓進行再壓縮,所以實際壓縮比有時會比 16:1 的物理壓縮比更高。

        壓縮比如此之高,爆震風險自然要倍加重視。馬自達的解決策略,是使用高達 1000bar(常規汽油機的 3~4 倍)超高壓油泵,將噴油過程分多次進行。普通汽油發動機,噴油后在壓縮過程中,混合氣吸熱升溫,這是爆震的前提條件。于是 Skyactiv-X 在壓縮前的初次噴射時只噴少量燃油,此時混合氣過于稀薄,以至于無法形成爆震;當壓縮進行到中段再噴射足夠燃油,這些燃油尚未來得及吸熱升溫就會被壓燃,于是爆震風險被降了下來。

        Skyactiv-X 的最大熱效率“目標”,將達到 44%(因為還沒有第三方實測,所以才只能說“目標”)。這是不借助混合動力的純內燃機熱效率,并且高熱效率并不以犧牲駕駛動力性為代價。

        據馬自達自己的數據,在 2000 轉/分這樣的經濟轉速下,超稀薄燃燒的 Skyactiv-X 發動機,能比前代(Skyactiv-G)節省燃油 20%。不只是最大熱效率提升,Skyactiv-X 的高效率工作區域被大幅擴寬,意味著實際中的綜合熱效率也會顯著提高。動力方面,受益于高達 16:1 的高壓縮比,Skyactiv-X 的低轉速扭矩提升了 10~30%(類似柴油機扭矩大的特點),最大功率相比上代增加了 14%。

        作為一款剛剛投入使用的新概念發動機,Skyactiv-X 當然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時間檢驗的疑問。一方面,對于國內油品的適應能力還沒有答案;另一方面,發動機控制壓燃的長期可靠性尚待驗證。另外,對于壓燃時機的控制,是否真的保證了 NVH(振動和噪音)表現不輸同級別普通汽油車,也是需要等到 Skyactiv-X 實車到來才有答案。

        不過至少,在去年下半年開始交付 Skyactiv-X 車型的歐洲市場,對新發動機的接受程度超出了馬自達預期。CEO 青山康弘去年接受《Automotive News Europe》采訪時透露,歐洲的兩款主力車型馬自達 3 和 CX-30,分別有 60% 和 45% 訂單選擇了更貴的 Skyactiv-X 發動機。以德國為例,Skyactiv-X 版馬自達 3 起售價 2.629 萬歐元,而選擇原有的 Skyactiv-G 發動機只需 2.379 萬歐元。

        44% 還不是內燃機的終點。在 Skyactiv-X 之后,馬自達正在研發第三代 Skyactiv-3。在 Skyactiv-X 攻克了稀薄壓燃后,下一代 Skyactiv-3 的重點,據傳聞將包括副燃燒室和絕熱燃燒技術。Skyactiv-3 的目標是在前代(Skyacitv-X)基礎上提高 27%,即熱效率 56%(純內燃機效率)。如果再加上 48V 這樣的微混動技術,熱效率完全可能逼近 60%。

        熱效率 50~60%,和電動車 80~90% 的能量轉化效率一比,好像也還是不老給力?但倘若你把電廠發電和傳導效率算進來,再考慮一下鋰電池生產回收中的排放,再琢磨一下燃油車的續航、補能速度、無電池衰減等優勢,當燃油車(都不是混動哦)的熱效率來到 50~60%,純電動車還能說自己有多大優勢?

        東瀛寶馬,申請轉正?

        Skyactiv-X 在海外裝車交付不足一年,國內則要等到 2020 年下半年。但屆時,搞定了技術問題的馬自達,將面對一個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價格。

        目前在售的馬自達 Skyactiv-G 車型,成本及定價已顯偏高,間接導致了馬自達近年來在國內逐漸遠離主流淪為二線品牌。而搭載 Skyactiv-X 壓燃發動機的馬自達 3(國內昂克賽拉),國產后預計售價可能會逼近 20 萬元。對于馬自達這樣的品牌、馬 3 這樣的家用車來說,這無論如何都顯得過于高了。

        花了那么大代價開發出的先進高效發動機,好像并不匹配馬自達目前的品牌定位。或者換句話講,這不應該是馬自達這樣一家體量小、定位大眾的汽車品牌該干的事。

        2019 年 3 月,馬自達照例公布了自己的上一年度財報,其中一張中期規劃 ppt 讓業內人士紛紛驚掉下巴:馬自達正在研制直列六缸(至少 3.0L 的大排量)Skyactiv-X 發動機,并且是一臺用于后驅車的縱置直六。這其中,還提到了“品牌高端化”的字眼(brand value improvement)。

        直六、縱置、后驅,這是標準的寶馬配方!而在日系品牌中相對強調駕控的馬自達,又素有“東瀛寶馬”之稱。當正經德國寶馬開始轉向四缸和前驅,“日本寶馬”反倒要“轉正”了

        馬自達的高端化計劃,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打嘴炮過嘴癮。隨后的幾個月,有關馬自達全新直六 Skyactiv-X 引擎、前置后驅底盤、縱置 8 速自動變速箱的專利紛至沓來。馬自達不久前也宣布,將集中精力研發新一代馬自達 6,在 2022 年前不會再推出任何其他新車型。傳言基本實錘:新馬 6 將從目前的橫置前驅“買菜車”,轉向高端化運動化的縱置后驅車,甚至還可能會有一輛新的雙門跑車作為 RX-8 后繼。

        當年那個“坐馬自達難怪塞車”的品牌,如今竟然打算和奔馳寶馬掰手腕,難免讓人們吃驚。不過仔細一想,馬自達與豐田的合作關系,其實已經隱約為前者的高端化鋪上了一層保護網。

        2017 年,豐田與馬自達達成交叉持股協議,豐田取得了約 5% 的馬自達股份,雙方在生產制造在內的領域進行全面合作。2019 年,日本媒體曝出,豐田正計劃為旗下雷克薩斯品牌的高端車型,配備馬自達開發中的直列六缸發動機。此時正值馬自達六缸后驅專利滿天飛之際,而豐田剛剛與寶馬合作推出了搭載寶馬直六發動機的新跑車 Supra。那么如果豐田日后只打算從別家獲取高性能發動機,同屬日系的合作伙伴馬自達,總要比寶馬來得合適一些。

        有豐田與雷克薩斯作為“保底”措施,馬自達得以更自如地投入到直六 Skyactiv-X 發動機、前置后驅平臺等高端技術上面,而不必過多擔心高端化嘗試初期沒人買賬。當然潛藏的隱患和挑戰是,高端化后的馬自達如何與雷克薩斯之間做好差異化,避免合作雙方的內部競爭。

        不是一個人,不止一種機

        馬自達是在汽油機路線上,走得最堅決的一個,但也并不是唯一一個。其他幾家日系車企,也在電動化之余進行著未來終極內燃機技術的開發。比如豐田和本田看好副燃燒室技術,這是一種低成本增加熱效率的方法;日產在實現了可變壓縮比的 VC-Turbo 發動機后,也在稀薄燃燒領域進行過預研。

        但只有馬自達,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 Skyactiv 系列高效內燃機上。與其說是馬自達對內燃機更有情懷、技術更強大,不如說是馬自達船小好掉頭——像豐田這樣的巨頭想如此孤注一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只有馬自達在這條沒人敢走的路上,一個人一條路走到黑。

        汽油車努力起來:真沒電動爹什么事兒

        (馬自達對未來的預測,內燃機和混動到 2035 年仍是主流)

        不過,千萬別以為我們講了半天內燃機,就等于認定電動車沒戲。當內燃機熱效率發展到 50~60%,也就基本來到了理論極限。但對于電動車來講,長期來看真正限制其環保程度的主要因素,其實是整個電網的可持續能源占比。

        內燃機熱效率可以看到極限,而可持續能源占比的提升空間還很大。雖然目前發電(尤其是國內)主要還是靠熱電,但可持續清潔能源發電的比例會越來越高。燃油車是不可能隨著電網日漸清潔化而節能減排的,但電動車可以。地球上每豎起一座新的風力發電機、一塊新的光伏面板,你的電動車清潔程度就增加了一分,而你的燃油車與此沒有一點關系。

        只是,這個過程也許會比一些人想象中,來得慢一些、復雜一些。如果看很遙遠的未來,電動車 100% 會取代內燃機汽車;但如果要說當下以及近未來,繼續提升內燃機熱效率,至少仍是一種非常值得嘗試的方向。馬自達 37% 和 44%,豐田的 40% 和 41%,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流的高效發動機。而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家用車發動機,最大熱效率不過 30% 上下,綜合熱效率大概只有 20% 多,提升空間至少還有一半多。

        走進 2020 年代,當汽油都可以壓燃了,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相關話題

        • 螞蟻莊園小雞問答今日問答:走路比站著更耗費體力嗎
        • 小米正在開發帶有顯示屏下攝像頭的智能手機
        • OPPO專利揭示了鍵盤盒配件
        • 微軟今天宣布了Surface Dock 2和USB-C Travel Hub
        • LG Velvet及其規格出現在動手視頻中
        • Google Messages的安裝量突破十億
        • 支付寶螞蟻莊園小雞問答今日答題:小玲家住云南元陽今年網友捐雞蛋送了她一份螞蟻好保險據說讀高中有補助那
        • 宏cer C250i智能手機投影儀形狀怪異
        • 現在最好的Zoom替代品是Google Meet
        • QQ瀏覽器網頁登錄 qq游覽器在線使瀏覽
        • 華為Y5P的背后是聯發科技Helio P22 SoC
        • 隨著虛擬事件臨近 Android 11公開測試版發布日期揭曉
        • LG Velvet已經在韓國商店上市 定價方案揭曉有些特別
        • 三星Premium Care降低了一個月的屏幕維修費用
        • 手機微信怎么充公交卡 手機微信怎么成了聽筒模式了怎樣關閉
        • 一個手機號最多能注冊幾個微信 微粒貸怎么開通微粒貸開通的方法
        • 微信小游戲進入方法 什么是微信提醒功能
        • 13英寸MacBook Pro暴露了蘋果顯示屏范圍上的漏洞
        • 華為Freebuds 3i提供了Galaxy Buds +無法做到的兩件事
        • 無鎖的OnePlus 8和Verizon型號的區別不僅僅是5G

        熱門推薦

        • “純血鴻蒙”要來了!華為正式官宣,與盤古大模型5.0一同亮相!
        • 小米手環 9 即將上市發布!
        • 華為P70發售“蓄勢待發”,旗艦店:能留下電話等通知!
        • 真我GT Neo6 SE首發6000nit無雙屏,綜合功耗更低,首銷1699元起!
        • 京東支付與銀聯國際達成合作,實現跨境便利支付!
        • iOS 17.5測試版上線:iPhone用戶可從網站側載App,與安卓相似!
        • vivo X Fold3 系列折疊屏或將支持5.5G,4月或將開啟OTA 推送!
        • 京東汽車和小米汽車或聯手深度合作!
        • 微軟發布首批AI電腦,配專用Copilot按鈕!
        • 美團成立平臺產品部,整合本地商業多項任務!
        • 代號“橄欖石”,小米 Redmi Note 13 Turbo 手機新曝光!
        • 華為P70系列發布延期?爆料芯片有變化!
        • 農業銀行申請云計算任務調度專利,極大提高云計算任務處理效率!
        • 榮耀將推出首款小折疊手機:給三星和蘋果一點點震撼!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走進高校專業課,極大提高備課效率!
        • 騰訊公司申請區塊鏈數據處理專利,實現快速完成相同業務數據的數據交換功能!
        • 消息稱谷歌將把Bard 更名為 Gemini,并退出獨立的應用!
        • 小米 14 Ultra 手機跑分成績單曝光!
        • 谷歌瀏覽器將基于AI功能進行升級,計劃2月上線寫作助手!
        • 亞馬遜AWS將投資150億美元擴大日本云計算業務,滿足客戶需求!

        金夕

        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金夕”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關注排行榜

        1. 1“純血鴻蒙”要來了!華為正式官宣,與盤古大模型5.0一同亮相!
        2. 2小米手環 9 即將上市發布!
        3. 3華為P70發售“蓄勢待發”,旗艦店:能留下電話等通知!
        4. 4真我GT Neo6 SE首發6000nit無雙屏,綜合功耗更低,首銷1699元起!
        5. 5京東支付與銀聯國際達成合作,實現跨境便利支付!
        6. 6iOS 17.5測試版上線:iPhone用戶可從網站側載App,與安卓相似!
        7. 7vivo X Fold3 系列折疊屏或將支持5.5G,4月或將開啟OTA 推送!
        8. 8京東汽車和小米汽車或聯手深度合作!
        9. 9微軟發布首批AI電腦,配專用Copilot按鈕!
        10. 10美團成立平臺產品部,整合本地商業多項任務!

        編輯精選

        Copyright ?2009-2022 KeJiT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经典香港**毛片免费看_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_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_国产小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