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編者按】疫情之下,數字基礎設施價值凸顯,國家加速“新基建”部署。這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支撐。在此風口之下,不少企業試圖抓住這一波紅利加速發展。為此,億邦動力將持續發掘“新基建”幾大領域內的代表性企業及項目,為大家呈現相關系列報道。
“‘新基建’有很多,它在不同領域里面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在電子產業中,我認為就是電子產業鏈的協同系統、底層數據,而我們就是想要做這個領域中的‘新基建’。”硬之城CEO李六七向億邦動力表示。
作為一站式BOM(物料清單)采購元器件供應鏈服務平臺,硬之城將重點放在了“一站式”上。想要做好“新基建”,要先在供應鏈方面下功夫。疫情期間,雖然也經歷了近兩個月較為低迷的狀態,但3、4月就呈現出快速逆勢增長的狀態。
李六七將此歸功于穩定的供應鏈:“疫情期間,高效的線上服務方式變得極為重要,對電子制造業領域本質的影響就是對供應鏈的影響。作為一家終端客戶來說,它需要的是一家供應鏈能力更強、更穩定的企業,這種企業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整體供應或一站式供應,這剛好是我們的核心重點。”
解決好交付痛點
BOM服務的核心是要做好三件事——足夠寬且有競爭力的SKU、縱深數據和AI技術、完整的項目交付,而客戶的最大痛點便在交付環節。據李六七介紹,硬之城有一家做機器人的客戶企業,兩年前僅購買十幾萬元的元器件,如今的交易規模已達2000-3000萬元。
單個客戶的高產出背后,是穩定的供應鏈服務和交付能力。不論是團隊架構、項目管理,還是系統搭建,硬之城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交付去進行設計的。
“從樣品階段開始,我就會考慮到它未來的可持續性,所以在企業快速增長的時候,我們依舊能提供穩健的供應鏈,對BOM進行高效管理,保證它的產品能及時交付。比如,以前報價需要7天左右,但我們現在只需2、3個小時,以前交付需要2-4周,現在只要3-5天。”李六七說。
據介紹,硬之城2020年的業務目標是做到5-6億元的銷售額。眼下,2020年已幾近過半,企業接下來要如何向著目標邁進?
李六七告訴億邦動力,硬之城會在三大核心點上不斷發力。第一,加大對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投入,提升BOM處理效率;第二,讓更多代理商、原廠與硬之城做供應端的協同;第三,將電子制造企業客戶、供應端的原廠及代理商、加工廠三大主體進行串聯,以打通系統,行成電子產業鏈的協同。
產業鏈協同是“終局”
電子產業鏈協同系統作為產業的”新基建“,自然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李六七認為,這要從實際意義與必要性兩個層面去看。
從實際意義方面來講,若將用戶、供應商和加工廠三大主體打造至一定的協作效率,就有可能將整個電子產業鏈的生產制造效率提升5~10倍,這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那個時候整個硬件制造的門檻會降得特別低,這也意味著整個行業進行創業、創新變得非常容易,活力就起來了。”
必要性方面來看,就是要解決電子產業中三大主體的核心痛點,即BOM元器件的一站式供應,需要“控供應鏈”。同時,要將三大主體在一個統一的系統中去運行,這樣效率更高,所以需要打造底層系統,“控系統”。不過,想要做好協同,也并非易事,其中有三個難點需要攻克。
第一,要做到足夠寬的SKU,這需要做大量的資源整合,硬之城已經整合了2000家原廠和代理商,可以保證4500萬的SKU;第二,強大的算法能力,將繁雜的采購處理過程用大量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技術簡化、提效;第三,要有交付能力,保證國內交付時間在3-5天、國際的7-10天,這對團隊、組織、倉儲的要求都非常高。
在攻克這三個難點的路上,李六七對硬之城滿懷自信。“我們從2016年底就開始圍繞這三點進行核心戰略定位,所以在數據、算法、SKU積累方面,硬之城都有自己的壁壘,我們還打造了一個產業和技術融合得非常好的團隊。此外,現在每天有大量的BOM進來,這些數據可以反哺我的算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閉環,像飛輪一樣不斷加速。”
“電子產業鏈協同不再是一個云計算本身的事情,我認為這是必然趨勢,也可以說是一個終局。”李六七補充道。
產業需要擁抱“新基建”
在各個產業中,“新基建”的表現形式都有所不同,在電子制造產業領域中,它更多的就是電子產業鏈協同的底層數據和主通道、主系統,硬之城在做的電子產業鏈協同系統便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李六七解釋道:“這就是剛剛講過的‘控系統’,我們就是在做電子制造業的基礎設施,數據與系統缺一不可。想干成這件事,就需要將需求數據、工業數據、生產數據三大主體的數據全部納入到數據倉,再基于此做不同的應用場景。比如,怎么讓用戶賣得更多?怎么生產協同效率更高?怎么讓用戶硬件產品產出更高效?這些都是基于這兩個要素。”
在任何一個產業打造基礎設施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強大的能力。對此,李六七認為,理論上來講,最終能夠做成的可能只有一兩家,對大部分的行業人士來講,不是做基礎設施,而應該是擁抱基礎設施,去開花結果。
“比如說剛才講的供應端,就意味著你要跟做基建的公司去擁抱,讓你的銷售渠道變得更高效、更多元,同時更貼近用戶。做生產制造的工廠,需要去思考如何去協同,進入這個大系統后,使生產制造更高效、開機率和投入產出比都更高。作為用戶來講,進入這個系統以后,可以享受隨之而來的高效生產方式,讓生產成本大幅降低、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項目周期大幅縮短。”
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