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自動駕駛汽車是一個令人興奮的前景。我們可以把視線從道路上移開,讓我們的汽車來控制,或者讓嗡嗡作響的無出租車機器把我們的食品和外賣送到門口,這種想法完全違反直覺。
然而,我們內心深處的想法是,這項技術到底有多安全。在目前的測試中,碰撞很少是由于技術故障或系統故障造成的。相反,它們是人類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改變車道,或者以伊萊恩 · 赫茨伯格 (Elaine Herzburg)為例,她在一次試點測試中試圖在黑暗中過馬路,被優步 (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撞死。
說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會讓我們的道路更安全是過于簡單化了,在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出現之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開發者可以自信地稱之為 “安全”。死一個人就足以證明這項技術并不是完整的 , 而且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正在吸引來自科技巨頭、現有汽車制造商的投資 , 如果不正面解決該行業 “安全文化不足”的問題,數百家新的初創企業甚至電子公司可能會付出巨大代價。
斯坦 · 博蘭 (Stan Boland)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為自動駕駛項目創建基于云的開發和安全保障平臺。當被 Tech Wire Asia 問到,Uber 和 Tesla(后者的自動駕駛系統與 5 起死亡事故有關)等公司是否太急于進入現實世界的試驗階段時,他的回答直截了當 :“毫無疑問。”
安全挑戰
在今天的控制測試中,我們能夠看到的系統,比如 Waymo,可能大部分時間看起來都是完美的。在現實生活中,埃隆 • 馬斯克 (Elon Musk)的汽車品牌去年賣出了 367,500 輛半自動汽車,有多少是壞消息? 但要讓人工智能表現得和人類一樣好,甚至比人類更好,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極其困難的。
“作為人類,我們實際上很擅長開車,”博蘭解釋說。“在歐洲,一般每 15 萬英里就會發生一次碰撞。那么,這對機器性能意味著什么呢?”
“讓我們想象一下,我們以每小時 20 英里的速度在一個城市中行駛,我們每兩秒鐘做出一次決定 - 這意味著我們每 1000 萬個決定中犯一個錯誤,就像深度神經網絡這樣的事情通常每百個決策都會犯一個錯誤,這種行為如今令人難以置信。”
博蘭說,討論一個可以進行類人決策的系統,相當于倡導一些復雜的東西,就像人工一般智能的圣杯一樣 ;“我們真的必須非常聰明地使用我們訓練和開發的方法來融合數據 ; 我們在上下文中使用搜索的方式。然后我們必須了解風險并將其傳播到生產計劃中,從而創建一個和人類一樣安全的系統。
他繼續說," 不能輕松完成自動駕駛汽車安全的工作,如果這項技術不僅要被監管機構而且還要被社會接受,那么汽車業首先必須對能夠產生并證明安全的框架和能力集建立深刻的理解。博蘭說 :“我認為,很多這樣的公司都太快把產品推出去了。”“我們必須在發展速度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
取得平衡
找到自主控制進度的平衡是 The Autonomous 的使命。這是一個由奧地利自動駕駛安全軟件平臺公司發起的合作論壇,致力于通過開放式思想交流和討論來塑造安全自動駕駛的未來。代表自動駕駛汽車行業新加入者的折衷組合,成員包括奧迪,大眾,戴姆勒等汽車巨頭; 英特爾,英偉達,ARM 等硬件和芯片制造領導者; 以及自主技術創業公司(如 Five 本身)。
與會者一致認為,安全性是阻礙自主汽車獲得廣泛認可的主要障礙,他們打破了這個本已高度收費、競爭激烈的行業的僵局,他們不認為單獨作為一家原始設備制造商或技術公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明智答案。相反,可以分享投資、創新和研究,制定和商定發展框架和法律標準,尋求監管。
對傳統汽車行業來說,實現互利的開放式創新并不是什么陌生的事情,對許多現在轉向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公司來說,這是最可行的方法。作為一個行業,匯聚在一起可以確保共享大量的知識和創新,從而克服行業最大的障礙,使一個生態系統更快地繁榮起來。
先小步走
開發和培訓安全和有效的自動駕駛系統的大部分工作將包括測試軌道、受控道路試驗,以及花費數千小時用于數據導向的場景建模和虛擬環境的創建,這些虛擬環境可以模擬天氣條件、路標、不可預測的交通狀況和成千上萬的其他變量。但是,如果該行業緩和其急切性,并且對當今已在使用的技術采取小而自信的進步,那也將發生。
盡管全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達到了 5 級,這一技術讓我們充滿了想象力,但這些系統現在在道路上也在不斷發展。
如今,大多數新款高端汽車都擁有 2 級自動駕駛 ; 計算機可以從駕駛員手中接管功能,并且足夠聰明,可以使用多個數據源調節速度和轉向。像奔馳和雷克薩斯這樣的公司已經開發出可以利用衛星導航數據控制方向、油門和剎車的車輛系統。更先進的系統——英偉達創造的 “2 級 +”——可以對外部環境做出反應,也可以監測駕駛者內部的疲勞程度,而奔馳即將推出一款 “可閉眼”的 3 級 s 級自動駕駛汽車。
開發安全的自主系統將是一個過程,它將在未來十年甚至更遠的將來持續穩定地發展。但是總會有內在的風險,而我們只是在 “自動駕駛”之類的平臺的帶領下,對討論和辯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了解 “自動”在無人駕駛汽車中的含義,即測試的狀態空間幾乎是無限的。
博蘭說 :“在真實世界和我們的測試環境之間總有一個驗證差距,這個差距永遠不會為零。”“事故會發生,但我們希望這些空隙足夠小,可以裝在像今天人類駕駛一樣的信封里。”所以這里的事故率和我們人類駕駛一樣,甚至更低。”
王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