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我輔導多個企業時發現一個規律:如果大家打開對端到端降本的思維,打開認知限制后,就能達到以前從未想過的目標。因此,特分享三個案例給到各位小伙伴參考。故事一:“破”紙箱降本一個億所有企業的任何產品都有包裝材料。大家普遍認為破紙箱是最不值錢的,
在我輔導多個企業時發現一個規律:如果大家打開對端到端降本的思維,打開認知限制后,就能達到以前從未想過的目標。因此,特分享三個案例給到各位小伙伴參考。
故事一:
“破”紙箱降本一個億
所有企業的任何產品都有包裝材料。大家普遍認為破紙箱是最不值錢的,能有多少降本空間呢?但我過去輔導的一家集團性企業,他們在紙箱上找到了一個億的降本空間。
這家企業,每年僅紙箱就消耗6億RMB。包裝材料是最簡單的一種物料,公司有20多家供應商;為了保障能夠快速送達,及時響應,供應商全部都圍繞在他的工廠附近。
因為企業的包材需求品種太多,每一家供應商一天最多也只能生產50個規格,所以供應商要多;就相當于把蛋糕切成不同的小蛋糕,分給更多的供應商去生產,才能解決及時交付問題。
這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是很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正是因為每一個供應商都是拿到大蛋糕里面的一小塊,長期以往,每年的降本基本2%左右,好像就再也沒有提升空間了。
經過近三個月的專家輔導和共創,研發、采購、物流、供應鏈人員扭在一起形成合力,最后找到降本金額約一個億的機會,相當于降幅16.7%,并從今年年初就開始收益,帶給公司實打實的利潤。
在這過程中發生了什么?
一、采購和研發的協同,找到哪些物料品種需要優化、做歸一。
這家企業僅紙箱就有1.3萬個編碼,其他企業會如何,我想大概是差不多的。 在經歷輔導后,最終他們編碼砍掉了46%,現在只有7000多個。
過程中,我們看到采購和研發的協同,使紙皮的規格從16種降到了7種。再從紙箱的結構來看,不同長寬高的結構,從260種減為148種。
這幾個數字大家看到有多么驚人!
二、當我們把產品再做生命周期管理,也就是說長期只有少量需求的產品,快速進入淘汰、終止生產,還會再減少規格。
到2022年年底,這家企業整個的編碼數量還會再下降30%,這部分收益還沒有計算情況下,就已經達到了一個億,這就是產品聚量的力量,同時也倒逼研發去設計更優良的產品。
這家企業同時也有海外市場,要把產品海運到海外。大家都知道,受疫情影響,海運一箱難求。現在的集裝箱太貴了,相當于空運的價格。
三、我們和物流、研發、供應鏈一起研討怎么設計適合集裝箱的規格,即使紙箱的材質用的好一些、堅固一些,但整體裝箱率提升也是綜合成本最優。
即紙箱成本增加了一點,但從全局端到端來看,成本又下降了兩個點。這就是從局部降本的視角切換成端到端降本視角帶來的益處。
從端到端降本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和產業鏈的伙伴進行協同。不單單要看到做紙箱的加工廠,還要看到與造紙廠的協同。這就是供應商的多級管理。
所以看著簡單的“破”紙箱就能節省一個億,成本節約機會無處不在,就看我們敢不敢想。如果我們打開自己的思路,一切皆有可能。
故事二:
高質量產品如何降本兩位數
這是家醫療行業的頭部企業,產品質量最重要,所以成本管理的實際行動少了些,每年降本基本上在1~2個點,此外,庫存周轉都在90天以上,這是個相當可怕的事情。
進入企業輔導后,我向大家提出了兩位數的降本目標。所有高管都不吱聲,感覺我對這個目標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但經過所有的小伙伴不停的努力之后,他們真的實現了兩位數降本目標。
這個過程發生了什么?
第一個典型,結構件工藝管理降本。
所有的產品都會有結構件、機加件。因產品多品種小批量,所以機加件也是分布在不同廠家、不停的開模。開模之后,所有的供應商就是強綁定。
企業覺得我要求生產10個,供應商就立即配合生產10個,很不錯;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模具類產品都有最小開機量,開機費用是攤到了每一個物料單價里了,大家就沒算清楚這個賬。
同時,對于采購來說,因每個產品不一樣,有大有小,還有不同的應用場景,自然無法橫向比較價格合理性。
但是無論產品大小,我們都要按工藝去測算結構件的費率。在復雜的工藝計算過程中,研發要投入進來,要和供應商一起思考,怎樣改善工藝復雜度、良率提升。
最后,這個企業終于理解了,應該從研發階段就開始成本管理的規劃。如何歸一化工藝、器件,將優選工藝不斷復制在不同產品上。那么同等的工藝,就可以橫向對比供應商價格了。
第二個典型,標準器件降本。
去年很多企業都受原材料漲價影響,那這個企業為什么還可以降價呢?
一方面通過行情分析和洞察,提前做好關鍵器件的儲備、囤貨。另一方面,加快進口器件國產化,將不影響性能的原材料快速導入國產品牌,進而緩沖了漲價問題。
除此之外,他們還把產品標準化。
在企業,所有的設備都有一條電源線。以前是根據產品需求去設計電源線,就導致電源線有不同的顏色和長度。灰色、淺灰色、深灰色、黑色、白色的,并且電源線的長度也不一致。
那一個客戶能感知到三米和一米的電源線的差別嗎?為什么我們不可以像手機一樣,標配一米長電源線呢?想要5米長的線也可以,作為配件去選配、產品相應的價格就要提升。
但標準件隨主機一起發貨,也是能夠解決產品正常運行的。這一下子又解決了齊套發貨問題,降低了庫存周轉天數,最終研發、采購、供應鏈計劃協同,實現了兩位數的降成本。
故事三:
標桿企業是怎么做的成本管理?
標桿企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121原則。
121的1是指,所有的產品一定要保證量產之后,有10%的持續降成本的能力。
121的2是指,設計中要構筑產品有20%的成本競爭力,這種產品競爭力要通過規劃一代、研發一代、設計一代的過程中,不斷構建成本管理能力。
那最后一個1是指,新上市的產品一定要有比競爭對手低10%的成本優勢,確保產品成本持續領先,也就是說我們敢打價格戰。如果沒有10%的成本優勢,怎么能應對競爭對手出手呢?
在這種嚴格的成本要求下,必須在產品開發階段就以目標成本為導向,用目標成本去管理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不同的階段點要達成不同的成本目標,如果達不成,這個產品就不應該正常的量產、上市,要以這樣的思想去設計產品、管理產品,才會對公司真正的競爭力產生價值,也對公司商業成功產生最終的收益。
案例之外,
我們的企業能獲取什么啟發?
通過這三個案例,想給大家講三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成本管理不單單是降成本的概念,是大成本的管理,以利潤實現為目標。
成本管理一定是一把手工程,而且要對準我們的商業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把成本管理作為公司戰略的重要環節。
在公司戰略之一的前提下,我們要考慮怎樣讓公司有利潤活下去、給客戶創造價值活得好、不斷以成本驅動創新活得久。
第二個觀點,成本是有文化的,這種成本管理的文化一定植入到每一個員工的內心中,讓全員都要有成本管理文化。
首先,管理者要通過成本管理的文章、媒體發聲等方式去牽引大家把成本意識提升起來,要大家知道這是公司的戰略框架,不是領導喊喊口號、之后就把降本的事交給供應鏈、采購就結束了。要通過載體讓所有的千千萬萬的員工能夠理解這件事。
有了成本文化之后,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傳教士。我們每一個業務部門都要有成本管理的責任人,比如說各個產品線都有成本經理,有成本管理的部門,就是成本文化傳教士,這些傳教士要不停的把公司成本管理的機制孵化到各個環節。
在孵化的過程中,傳教士要找標桿、找差距、專項改進,而且還要及時的獎勵、處罰,在這過程中把它變成一種全員文化。
在全員文化里面我們要有承重。
每年公司的成本KPI要落實到每一個員工身上,不是研發人員就和成本管理沒關系了。每一個研發人員設計的產品是不是能對準商業成功,這也是要有KPI去承載,只是承載的比重不一樣,這個時候成本才真正的能夠跟所有的員工息息相關,成為一種成本管理的文化,滲透在公司的各個毛細血管。
第三,所有的成本管理一定要端到端的協同,協同更重要。
這張圖是我們端到端協同的理念圖。螃蟹圖中兩個最有力的大爪子,一個是研發,一個是采購。
研發從設計開始以產品為載體,將采購、制造、存貨、物流、質量、服務等內部各個環節協同起來;
采購是協同外部產業鏈資源的重要窗口,把公司的規劃及訴求與產業鏈銜接,做好外部協同。所以研發和采購更重要,同時所有的螃蟹走路的時候缺一個爪子都不行。
那更重要的核心大腦是什么?
成本戰略、成本組織要對準我們的方向,這個方向要通過理念和文化進行支撐,這就是我們的成本管理螃蟹圖。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成本管理只有在公司內部橫著走,價格優勢才能讓企業在外部橫著走,才能夠讓我們的產品在市場端有競爭力,能夠獲得行業的NO.1。
文章轉自,汪瀾 喬諾咨詢
馬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