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一線城市人均GDP不到2.5萬美元,美國收入倒數的大城市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究竟差在哪里?文/巴九靈01如果你恰巧生活在一線、新一線城市里,有沒有想過:眼前的城市,人均GDP“只有”兩萬多美元,比此處高兩倍、高四倍的生活,該是什么樣
中國一線城市人均GDP不到2.5萬美元,美國收入倒數的大城市人均GDP超過5萬美元,究竟差在哪里?
文 / 巴九靈
01
如果你恰巧生活在一線、新一線城市里,有沒有想過:眼前的城市,人均GDP“只有”兩萬多美元,比此處高兩倍、高四倍的生活,該是什么樣的?
又或許,你去過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走過那些貌似平平無奇的街道,有沒有想過:這地方的人均GDP比上海高兩倍、高四倍,高在哪里?
2020年,北上廣深的人均GDP大概在1.9萬~2.4萬美元之間,眾多新一線城市也差不多。至于全國(不含港澳臺),去年人均GDP約為1.04萬美元。
2020年,美國的人均GDP是6.35萬美元。這不是某一座城市的數字,而是3.3億美國人的平均水平。連底特律——因為一次政府破產,而被長久釘在城市發展史的恥辱柱上——人均GDP也有5.3萬美元(底特律大都市區,2017年)。
中國最好的城市,和美國收入排名倒數的大城市,對比紙面數字,竟然遠遠不及。遑論硅谷所在地圣何塞,人均GDP高達12.8萬美元(圣何塞大都市區,2017年)。
你或許會問:數據是不是有欺騙性?的確,如果考慮到購買力平價,那么中國的人均GDP會高一些;如果考慮到服務價格虛高,那么美國的人均GDP會低一些。但這不足以解釋如此巨大的差距。
所以真正該問的是:我們差在哪里?
若能解答并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也就順利跨過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躋身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這個問題困擾了小巴許久,直到最近參訪工廠,似乎收獲了一點答案。
02?
自從華為被“卡脖子”以來,小巴每到一家工廠,都會留意其實驗設備、生產設備來自哪個國家。
整體印象是,越高端的制造業,來自國外的設備越多。負責講解的工程師們往往也以此為榮,認為這能說明自家的產品投入巨大、技術先進、品質可靠。
其中,尤以汽車產業為最。作為“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汽車產業涉及的工業門類極多,對技術積累的要求極高,也就使得中國的后發劣勢極為明顯,設備普遍來自國外。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假人。
近日,小巴走訪了一家車企。在他們的車輛安全中心,有一間放滿碰撞測試假人的屋子,男女老少,共有二三十個。負責人讓我們猜一猜,一個假人要多少錢。
聽過幾個回答之后,他給出了正確答案:少則200萬,最貴的一個要1100萬。
這家車企共有45個假人,價值接近兩億。
之所以這樣昂貴,一個原因是假人體內遍布著仿生結構和傳感器,用以測量不同部位在碰撞中的受沖擊程度;另一個原因是,這個行業幾乎由一家美國企業壟斷,是絕對的賣方市場,可以漫天要價。
這家企業叫做Humanetics,總部就在底特律大都市區。在2018年最近一次并購后,根據《彭博商業周刊》的報道,該公司擁有超過70%的全球假人市場份額。
中國并非沒有生產假人的企業,只是內置數據通道不夠多,還不能廣泛應用。
上世紀60年代,Humanetics的前身FTSS就已研發出了第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碰撞測試假人。20年后,中國內地甚至剛有第一條高速公路。我們起步太晚,要用一代人的時間追趕三代人的差距。
究竟要不要追趕,也是一個問題。假人市場并不是一塊大蛋糕,Humanetics一年只能賣出200多個假人,營收1億多美元,不到“醬香型科技”的1%,還不如《王者榮耀》一個月的營收。
作為后來者,費盡心力進入這樣一個前景有限的商業紅海,似乎并不明智。
不過,有兩點可以確定:
其一,這個行業確實是“卡脖子”的。
碰撞假人可以重復使用,但配件難免損耗,所以車企都會采購一些冗余備份,緊急時還要向其他車企借用配件。因為Humanetics的采購周期很長,動輒半年,“半年不做碰撞試驗,哪家車企也受不了”。
如果Humanetics對一家車企永久斷供,為之奈何?
其二,這個行業確實是暴利的。
安全中心的負責人頗為忿忿地對我們說:“一個高精度傳感器,如果國內能攻克的話,我估計只值幾百塊錢,賣給我們要3000元,加上線纜和接頭就要上萬。可是沒辦法,國內沒有啊,可靠性不好。”
Humanetics只有750名左右的員工,按照中國工信部的標準,屬于中型工業企業。但就是這樣一家企業,掌控著一個全球細分市場,人均產值高達15萬美元。(人均產值不等于人均GDP,GDP計算的是增加值)
以上兩點其實是一點,“卡脖子”的行業往往就是暴利的行業。
03?
“卡脖子”且暴利的,又何止是碰撞假人。
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實驗室中的整車半消聲室,墻壁上需要布滿吸音尖劈來降低環境噪音,單個尖劈造價萬元,幾面墻壁耗資數百萬元。哪里來的?德國進口材料。
整車碰撞實驗室,地上的一條牽引軌道,要求上百米的距離偏差不超過±5mm。怎么實現的?德國企業承建。
這還只是看似簡單的幾面墻壁、一條軌道,遑論NVH實驗室中的四驅轉轂臺架(德國馬哈),碰撞實驗室中每秒幾千幀的高速攝像機(日本NAC)。
還有一次,小巴參訪某車企的新能源研發中心,進去之前心想:新能源汽車,中國起步早、產量大,相關設備的國產化率,總能爭一口氣了吧?
我進入一間測試電池性能的實驗室,看著一排排的機箱,先向工程師詢問了設備的成本。
對方直接報出一個歐元計價的金額。
我不死心,追問:這些設備,好像是國產的?
對方解釋道,整個測試系統分為環境系統、能量系統和控制系統,簡單來說就是控溫箱、充放電柜和進行監測的軟硬件。最外面的、一望可見的控溫箱是國產的,但核心單元——能量系統和控制系統,來自德國。
這位工程師是一個1994年出生的大男孩,碩士畢業后進入該車企已有3年。看他頭角崢嶸,讓人覺得中國汽車行業未來可期,聽他說出的話,又讓人覺得任重道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創造了很多成績,很多奇跡,我們聽過不少溢美之詞。但細細一算,就會發現多數成績來自:
1.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勞動力市場;
2.我們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供需兩相逢,大力出奇跡。比如汽車行業,一切成績都基于:中國生產并銷售了全球近1/3的汽車。
如果撇開以上兩點,單憑技術實力拿下一個全球細分市場的中國企業,你能數出幾家?
今年3月,工信部前部長苗圩在政協會議上指出:在全球制造業四級梯隊格局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至少還需30年。
這話引發了不少爭議,其實虛心接受,并無壞處。我們仍在不斷被“卡脖子”,理應姿態放低,心態放平。
最近幾年,國外壓制帶來的國內情緒反彈,讓我們對于中國制造的吹捧,實在有些過了,幾乎要把自己忽悠進去。媒體竟然問出:“為什么東北沒有變成底特律?”仿佛我們避免了一場巨大的西方式失敗。
底特律確實有過低谷,可是……整個東北的人均GDP只有7500美元,底特律是東北的7倍(低谷時是6倍)。
04?
制造業有一條著名的微笑曲線,說的是在研發、制造、營銷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產權和品牌才能吃肉,而制造環節只有喝湯的份。
中國制造一直在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突破,但我們應當保持清醒:中國企業離兩端都還很遠,尤其是在國際競爭中。
就在一群假人“教我做人”的那幾天,小巴還看到了一張圖表,全球市值百強企業: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在北京,但旗下上市公司中國移動有限公司總部在香港,因此圖中列為中國香港企業。但本文仍按集團公司將其列為中國內地企業。圖片來源:Visual Capitalist
中國內地有12家:其中6家是金融企業,工農中建和招商、平安;3家是互聯網企業,騰訊、阿里、美團;2家是消費類企業,茅臺和五糧液;還有一家是中國移動。
金融與互聯網最強,很符合我們對高薪人才流向的認知。這就是大家用腳投票、用真金白銀投票,選出的國內最強企業。(除了沒有上市的國家電網、中國煙草、華為等)
擁有世界級品牌影響力的中國企業,你能數出幾家?
美國有59家企業上榜,普遍是全球知名的品牌。而且世界上共有6家企業市值破萬億,5家在美國(Facebook近期已破萬億)。
我并不沮喪,也不焦慮,我只是看清了差距在哪里。
2021下半程,風往哪里吹?7月23日—24日,吳老師將攜手施展、管清友、秦朔等專家學者,從五大版塊回顧上半年,展望下半程。
秦朔老師的主講內容,就是關于中國產業創新,他將結合自己的走訪觀察,給出對中國制造更深入的剖析。歡迎到現場收聽~
本篇作者 | 木有藥師 | 當值編輯 | 李夢清
責任編輯 | 何夢飛 | 主編 | 鄭媛眉
金熙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