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是虎的故鄉,是虎文化的發祥地。2022年為農歷壬寅虎年,老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之獸,從“山中之君”到圖騰之虎、白虎、伏虎、鎮宅之虎,顯示了虎在中華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下選取50件具有代表性的與虎相關的文物(先秦時期)進行展示。1
中國是虎的故鄉,是虎文化的發祥地。2022年為農歷壬寅虎年,老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之獸,從“山中之君”到圖騰之虎、白虎、伏虎、鎮宅之虎,顯示了虎在中華歷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下選取50件具有代表性的與虎相關的文物(先秦時期)進行展示。
1.商乳釘紋虎耳方鼎
此鼎通高97.0厘米、口橫58.0厘米、口縱49.3厘米、足高28.3厘米、重49.0公斤,可烹煮、盛放肉食,用于祭祀和宴享等場合。鼎體呈長方斗形,沿立雙耳,耳上各伏一虎,四面側壁上腹寬帶紋正中為一細線鼻的展體獸面,相鄰兩面旁邊以角為軸裝飾簡略的獸面紋。每面兩側和下邊裝飾以乳釘排列而成的寬帶紋。四足中空,呈柱狀,足表面裝飾高浮雕的羊角獸面紋。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大洋洲商墓,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此鼎高大宏偉,形狀特別,壁薄規整,紋路清晰,分鑄和渾鑄融為一體,鑄造工藝精湛完美,耳上伏虎具有濃重的江西地方青銅文化特色,實屬贛江——鄱陽湖流域商代青銅冶鑄業的杰作,國寶級文物。
2.商獸面紋虎耳虎形扁足鼎
此鼎通高44.5厘米,重13.1公斤,鼎腹由三組獸面紋相連而成。獸面紋獸面紋高扉棱鼻,乳丁突出,體展,尾上卷。耳外側二條展體龍紋首向上;立耳伏虎,呈靜臥狀,四肢曲伏,尾垂端卷。虎頭碩大,口嘴大張,三角利齒,雙目浮凸,大耳聳出;扁足虎形,口嘴張開,咬合腹下,前部首身和內側四肢較為形象,背上和尾部變形,頭出角,背生戟,尾卷曲,身飾雷紋,尾布鱗片。虎耳虎足青銅鼎一改鼎足或圓柱、或圓錐狀的常形,采用了獨特的扁足,表現為稍有變形的虎。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大洋洲商墓,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此鼎耳上雙虎形象寫實,與虎足呼應,如此虎裝飾的青銅鼎為江西所獨有,虎成為商代江西土著青銅文化的標志,表現了當地獨特的虎崇拜,以至有研究者認為可能這里是甲骨文中記載的“虎方”國,也是迄今所見形制最大的青銅扁足鼎,國寶級文物。
3.商伏鳥雙尾青銅虎
此器通長53.5厘米,通高25.5厘米,體寬13.0厘米,立體圓雕,內空無腹底。虎整體呈伏蹲欲縱之態,虎首抬頭平視,雙目圓凸,直背、凸脊、腹部略垂。虎面張口露齒、獠牙尖長、虎眉粗大、兩耳豎起。虎周身遍飾花紋,包括卷云紋、鱗片紋、云雷紋等。虎有曲卷雙尾,在寬厚的虎背上伏臥一只小鳥,尖喙圓睛、豎頸短尾,頗為玲瓏可愛。悠然自得的小鳥與霸王氣象的猛虎形成了強弱、動靜的鮮明對比。這與新干其他器物上的猛虎紋飾共同構成了新干青銅文化的主要造型紋飾特征,形象上既有寫實立體的猛虎造型和生動的線刻虎紋,又有圖案化的抽象虎頭紋,與中原地區以“饕餮”形式出現的夸張虎形象明顯不同。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大洋洲商墓,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此器形象生動,造型奇特,內涵豐富,其外表透露出虎之威武、勇猛,內中則藏匿著詭譎、仙逸之神氣,將虎的神性和虎的崇尚表現到極至,具有濃郁地域特色,是青銅虎中體量最大者,可謂虎之王者,堪稱商代青銅藝術杰作,國寶級文物。
4.商龍虎紋銅尊
此尊高50厘米,口徑45厘米,重約20公斤,體形高大,口沿廣闊,鼓腹,高圈足,整體形成三層花紋。肩部以圓雕和浮雕相結合,塑造3條生動的蟠龍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為界,分隔3組相同紋飾,皆雙虎食人之狀,突出的虎頭栩栩如生,目不轉睛地目視前方,透露著莊重威嚴的氣勢。圈足平雕饕餮紋飾,饕餮紋也稱獸面紋。這種紋樣象征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兇獸饕餮的面形。1957年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月牙河被意外打撈出水,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尊工藝精湛,花紋線條洗練,灰綠的銹色與猙獰的紋飾渾然一體,展現出神秘、莊重的神韻,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在古代青銅藝術杰作中當為佼佼者,被文物考古界視為珍寶,是商代青銅器中與四羊方尊齊名的珍品,國寶級文物。
5.商臥虎獸面紋銅鐃
此器通高71.8厘米、銑間寬46.5厘米,銅鐃鉦部作合瓦形,有甬,甬上有旋,甬中空與腹腔相通。鉦部主紋為弧形粗線組成的獸面狀,四周邊沿和甬部飾云紋,鼓旁兩側各飾一立虎,隧部飾有一獸面。該器的形制、主紋與一般粗線條獸面沒有不同,獨特的地方是在于部內側鑄四臥虎,可能是為了調節音的頻率而設。經過測音,得知此鐃不同的部位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1959年湖南省寧鄉市老糧倉師古寨山頂出土,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此鐃形體厚重,擊之聲音宏大,在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同類器中體型最大、質量最重,在目前國內所有出土銅鐃中重量、大小排第二,是我國南方商時期鑄制的大型銅鐃中的代表性作品。
6.商圓雕玉虎
商代婦好墓中出土四件圓雕玉虎,造型工藝繁簡不一,但都刻意表現虎的威猛。玉虎方首平齊,口部掏空,角形雙耳凸出,四肢緊貼腹部作臥伏狀,刻劃成節狀的長尾卷起,身腰微下塌,飾雙鉤線云紋。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圓雕和浮雕玉虎各有4件,都有孔,稱之為虎形玉佩,屬于裝飾品類,并不作為發兵或禱旱只用,也不是禮儀中使用的瑞玉。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婦好墓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圓雕玉虎線條清晰,形態生動寫實,虎的凜凜威風躍然可見,最能襯托出婦好的英雄氣概哦,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7.商三星堆金箔虎形器
此金虎通長11.6厘米,高6.7厘米,重7.27克,系用金箔捶拓成形,遍體壓印“目”字形的虎斑紋。虎頭昂起,張口作咆哮狀,眼部鏤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狀。金虎呈半圓形,可能原來是粘貼于其他器物上的飾件。1986年出土于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現藏于三星堆博物館。中國古代民族多有崇虎的習俗,此金虎造型以簡馭繁,氣韻生動,說明蜀人對虎的觀察相當仔細,而且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8.西周玉虎形跽坐人像
此像高5厘米,寬2.5厘米,厚2.8厘米,從正面看為一“虎首人身”形象,人物造型呈跽坐狀,虎首高昂,大口暴張,牙齒清晰,上下各七齒,上邊齒呈倒鉤狀,小鼻,雙鼻孔,長圓形雙目,虎視眈眈,半圓形雙耳。虎頭以下為人身形狀,體向前傾,跽坐,雙手扶膝,五指向下,未露足趾似著鞋,身著衣。從反面看,整個背面(人物的背部)呈鴟鸮形,鸮呈蹲立狀,虎之雙耳為鸮耳,耳后傾,大勾鼻,圓目突睛,喙下一圓孔。人背作鸮身,人之胳膊作雙翼,人之雙足作鸮足,昂首挺胸,怒視前方。1997年出土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長子口墓,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像體型很小,能在其上惟妙惟肖地表現出虎首、人身、立鸮三種形象本已難得,加之三種形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整體造型流暢協調,絲毫沒有突兀感就更屬罕見,此器在造型、雕工、創意等方面均屬商周圓雕玉人中的杰作,對研究殷周之際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國寶級文物。
9.西周虎瑩
“鎣”是一種用來盛水的實用器具,類似于今天的水壺,現存于世的“鎣”只有七件,除“虎鎣”和另一件“鎣”現身拍場,其余五件均為博物館收藏,實屬罕見。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虎鎣”肩部飾卷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云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2018年12月回購,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虎鎣造型精美,保存完整,而且這種虎形的祭祀青銅器比較罕見,器蓋內鑄有“虎鎣”等字,尤顯珍貴。目前發現的同類型的青銅器僅存八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國寶級文物。
10.西周青銅母子虎
此器高10厘米,長20厘米,重1.5公斤,立體圓雕,大虎作張口匍匐狀,虎頭上豎一對耳,前傾半球狀二目突出,瞳孔深陷,雙眉作陰線勾云紋上翻,鼻梁以十一道陰線“V”字形紋裝飾,面頰飾陰線云紋和圓凹點,象征虎須。鼻吻部平素,張口露齒,口銜一小虎,小虎倒頸,口向上大張,呈驚恐狀,四足及尾部自然下垂,小虎身體遍布直線與點狀紋,以表示其斑紋。肩側飾陰線旋渦紋,虎身及四足皆環飾重環紋間條帶紋。1988年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遺址出土,現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此器造型精美,設計巧妙,為一只母虎口叼一只小虎的立體圓雕造型,整體造型生動逼真,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11.西周虎戟镈
镈與鐘同為打擊樂器,出現在西周中期,晚于甬鐘。此镈通高44.3厘米,銑距27厘米,呈橢圓形,平口,“舞”上有半環形鈕。镈鈕飾云紋,镈身兩面飾獸面紋,正中都有窄長條花邊扉棱,镈口上部飾圓渦紋與花瓣紋,镈兩側各飾二虎,四虎的形象非寫實而是圖案化,反映出當時銅器紋飾的神話性。傳世品,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镈不僅裝飾獨特,而且也是較早的青銅镈實物,是研究西周青銅器紋飾和古代造型藝術非常難得的資料。
12.西周青銅虎尊
此青銅虎尊共兩件,形制基本相同,但大小有別,大尊口徑57.8厘米,腹徑38厘米,通高63.5厘米,重31.3公斤。小尊口徑46.2厘米,腹徑34.5厘米,通高46.2厘米,重16.5公斤。虎尊周身呈青綠色,兼有出模的火紅銹斑痕,并有清晰的合范鑄造痕跡。從其周身的鑄痕看,內模當為實體性泥芯。商周時期,所有的青銅器都是以內模外范鑄造的,如此才能達到鑄件的預期效果。1993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區江北農場出土,現藏于荊州博物館。此虎尊形象栩栩如生,虎首微昂,利齒,雙目圓睜,翹鼻粗頸,整個虎身比例適當,頗具獸中之王的態勢,具有南方風格,其造型之奇特,為以往所未見,反映出這這個時期江漢地區青銅鑄造的工藝水平。
13.春秋龍耳虎足方壺
此壺通高79.2厘米,頸、肩、圈足飾蟠虺紋和云雷紋。頸部附龍須雙耳。蓋飾鏤空夔龍。從口沿到底座的整體線條收放自如,龍耳方壺整體造型魁偉氣派,壺蓋飾鏤空夔龍紋,頸部鑄接雙龍耳、下有雙虎俯伏承托全器,形象生動怪異,使莊嚴的器形蘊含著生機和旋律感。1978年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寺楚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壺造型奇特,形體雄偉,與鄭公大墓的蓮鶴方壺一起,一南一北,堪稱春秋方壺的絕代雙驕,此壺將楚人的極盡巧思彰顯得淋漓盡致,堪稱精品,是楚國青銅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
14.春秋虎鷹互搏銎內戈
此戈長20.3厘米,援長13厘米,前鋒尖銳,援作三角形,橫斷面中間厚、兩側薄,中心透鏤精美花紋,惜已朽蝕。短胡,橢圓形銎,上端有圓形穿孔,用以固定戈柲。銎上部與內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鷹,虎昂首張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鷹尾,后爪扼住鷹頭,鷹則伸頸翹尾,奮力搏殺,構成一幅緊張激烈、栩栩如生的虎鷹搏擊圖。虎頸飾绹索紋一道,身飾鱗紋、卷云紋。鷹身飾羽紋、鱗紋和重環紋。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現藏于山西博物院。此戈銎上部與內上立雕猛虎擒扼雄鷹、兩獸拼死搏斗的生動場景,畫面緊張激烈,栩栩如生,真實地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的細致觀察,也顯現出戰爭的殘酷無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15.春秋虎紋銅鉞
此銅鉞通長16.2厘米、刃寬10.5厘米、腰4厘米、寬8.5厘米。鉞的刃部成弧形,鉞身中部雙面出一圓形凸棱,中心飾鏤空虎紋,虎昂首張嘴吐舌,雙耳后奔,翹尾,作奔跑狀。虎是蜀王開明氏的圖騰,所以此銅鉞被認為是開明氏的遺物。銅鉞的出土,將閬中彭城遺址的年代,由縣志中記載的秦漢時代提早到商周時代。這柄銅鉞與曾在閬中出土過的空首束腰“煙荷包”式巴蜀式銅鉞比較,在造形上有顯著區別,近似陜西省城固縣五郎廟遺址出土的虎紋銅鉞。1981年四川省南充閬中市彭城壩嘉陵江邊出土,現藏于閬中市博物館。此虎紋銅鉞造型別致,具有典型巴蜀文化特征,鏤空虎紋形態生動逼真,以足、尾、舌四點銜接于圓穿之上,將鏤空藝術與力學原理巧妙而自然地結合在一起,為春秋時期宮廷中用的禮器,傳世稀少,在四川境內尚屬首次發現。
16.春秋虎型玉佩
此玉佩共一對,系采用同一玉料做成,故顏色、形體完全相同。這對玉虎佩的口、尾處有兩孔可以穿系,很明顯是作為組玉佩中的掛架對稱使用的。該佩虎呈弓形,前后肢均蜷縮與軀干連成一氣,粗壯的尾部與弓背反向卷起,至末端漸細成渦狀紋,收縮的形體仿佛蘊含有豐富的生命能量。1978年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下寺楚墓1號墓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玉佩將虎這一野性動物的體態特征極為生動地刻畫出來,粗細陰刻線紋的搭配形成華美的裝飾效果,刻工極為精細,為迄今所知春秋玉器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17.戰國虎噬鹿器座
此器座長51厘米,高21.9厘米,重26.6公斤,以虎為主體,虎雙目圓睜,兩耳直豎,正在吞噬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掙扎,短尾用力上翹,始終無法脫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軀下踞,整個身軀呈弧形。虎的右爪因抓鹿而懸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撐。1974年出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山王墓,現藏于河北博物院。此器構思巧妙而自然,藝術效果鮮明,整體器物表現出虎、鹿的動態和身軀結構,增進了器物的藝術效果,堪稱一篇弱肉強食的時代寓言,是研究中國春秋戰國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國寶級文物。
18.戰國秦杜虎符
此虎符長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重0.08千克,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頸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錯金銘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興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母會符,行毆”。虎符“右在君,左在杜”,字體為小篆。從記載可知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為把持軍權都實行了類似的制度,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時期虎符調兵遣將制度的歷史。1973年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此虎符保存完好,全身均為圓潤曲線構成,柔中有剛,反映了中國古代錯金工藝的高超水平,特別是40個錯金文字清晰優美,工藝精湛,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銘文最長的一件,并且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戰國時期虎符調兵遣將制度的歷史,國寶級文物。
19.戰國牛虎銅案
此銅案高43厘米,長76厘米,為古滇戰國時期青銅材料鑄成的案祭禮器,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此銅案是滇國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組合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大小和諧,動靜均衡統一,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一只猛虎撲于牛尾,四爪緊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于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1972年出土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縣李家山24號墓,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此器奇特造型,新穎構思,既有中原地區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杰作,更為我國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國寶級文物。
20.戰國青銅虎鈕錞于
此錞于高68厘米,上徑36厘米,底徑28厘米,重30公斤,上部的鈕作虎形,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紋勾畫出神物特征,是巴人虎崇拜的又一重要例證。虎鈕的周圍,分布著五組“圖語”:椎髻人面、羽人擊鼓與獨木舟、魚與勾連云紋、手心紋、神鳥與四蒂紋。錞于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始于春秋時期,盛行于戰國至西漢前期,在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都有發現,其中以巴人故地發現最為集中,成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銅樂器。1989年出土于重慶市萬州紅旗水庫,現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此器上所鑄圖語對研究巴文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屬戰國晚期的巴人作品,其通體完整,音質優良,造型厚重,形體特大,有“錞于之王”之譽,國寶級文物。
21.戰國虎噬驢透雕青銅牌飾
這件牌飾長13.7厘米、寬8.2厘米,共出土兩件。這件青銅透雕牌飾是一種游牧民族服飾上的帶,將草原動物弱肉強食的場面,通過藝術手法反映出來。牌飾巧妙結合虎和驢的體形、神態,設計充滿了雄渾的野性美,極具北方游牧民族特色。197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楊郎戰國墓出土,現藏于寧夏自治區博物館。這件牌飾工藝簡練,雕刻精巧,反映出當時精湛的鑄造技術和豐富的青銅文化,為研究寧夏地區古代游牧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
22.戰國秦金虎符
此器長4.8厘米,高2.3厘米,金質,作臥虎狀。巨目大耳,齜牙,四腿曲臥,長尾上卷,通體紋飾為凸雕合陰刻,器背面有扣槽,體形小,但制作精美,雕刻生動,造型雄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似為仿虎符之作。虎符,也稱兵符,起源春秋戰國時期,迄秦漢繼續使用,到隋及以后還有使用,唐用魚符,宋有虎豹符,明為金牌。在文獻上曾有記載,“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一段歷史說明兵符的重要作用。1979年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出土,現藏于西安博物院。此金虎上沒有銘文,工藝高超,紋飾清晰,雕刻生動,出土于先秦所轄區域,為虎符的早期形狀,造型極為雄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為研究當時兵符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
23.戰國銀雙虎
這件銀虎高7厘米、長11厘米,四肢前后交駐作行走狀,頭顱突出軀干之外,寬而圓的頭部,小耳緊緊貼于腦際,體飾凸棱紋以像征虎身上的斑紋,怒目圓睜,作緩步逡巡八方之狀,既反映了匈奴人在遼闊的草原上與虎豹相爭的現實,又反映了匈奴人豪邁的天性。1957年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納林高兔戰國晚期匈奴墓出土,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此銀虎共一對,形制相似,系澆鑄成型,造型生動形象,形體結構表現清楚,是匈奴金銀工藝的代表之作。
24.戰國龍鳳虎紋繡
龍鳳虎紋繡為羅地禪衣,灰白色羅地,其上圖案長29.5厘米,寬21厘米。刺繡由兩個對稱的花紋單位,組成菱形圖案。沿四邊用褐色和金黃色彩線各繡戰國龍鳳虎紋繡一龍一鳳;中央繡對向雙龍和背向雙虎,虎身斑紋用紅、黑兩色相間繡出,虎牙、眼、爪,用異色相嵌鎖繡。1982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馬山1號楚墓出土,現藏于荊州博物館。此繡品整個圖案表現出龍飛鳳舞、猛虎騰躍的生動場景,充滿神奇色彩,構圖勻稱,色澤華麗,繡工精細,為當時的巔峰之作,表現了楚繡的高水平。
25.戰國虎座鳥架鼓
此器通高149.5厘米,連體寬145.7厘米,兩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用紅繩帶懸于鳳冠之上。通體髹黑漆為地,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斑紋和鳳的羽毛。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向往安詳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2000年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天星觀2號墓,現藏于荊州博物館。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佳作,是戰國時期楚墓中造型獨特的漆器,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精美的虎座鳳鳥漆木架鼓之一,也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
26.戰國玉螭虎食人佩
此器玉為青色,鏤空雕刻,兩面紋飾相同,器表面殘存有朱砂痕跡。器中部雕刻一螭虎,身軀卷曲蟠成環的形狀。螭虎頭部伏于一赤裸的女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螭虎頭部有雙耳,菱形大眼,用其右爪抓住人的左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螭虎軀體兩旁,鏤空兩個帶有飛翼的神人,神人面部與被食人的面部神態祥和且肩生羽翅。這種螭虎噬人的形象可能和古代神話故事有關,經神虎食人后,凡人變成天上仙人。傳世品,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此器不僅是戰國時期藝術價值極高的玉雕精品,而且是研究戰國時期祭俗文化、仙化升天思想的珍貴實物資料,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馬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