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西漢重新統一全國后開始借鑒、實行秦朝制度,正所謂“漢承秦制”。到西漢中期逐漸發展出與社會現狀相適應的統治制度,漢武帝時期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從經濟改革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發行新幣“五銖錢”,這也是漢文化中“五行”思
?西漢重新統一全國后開始借鑒、實行秦朝制度,正所謂“漢承秦制”。到西漢中期逐漸發展出與社會現狀相適應的統治制度,漢武帝時期在社會、經濟、文化方面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從經濟改革角度看,最重要的就是發行新幣“五銖錢”,這也是漢文化中“五行”思想的體現,漢武帝時期又建立一系列與錢幣制造、使用、流通的制度。這種錢的影響深遠,直到唐朝時期才廢止,使用年號字樣鑄錢,從而開創了“年號錢幣”的先河,使“五銖”類重量字樣錢幣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西漢五銖錢
一、西漢五銖錢來源與制造使用
錢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作為一般等價物必須具有稀有、保值、易攜帶等特點。迄今發現新時期晚期至夏商時期已使用海貝作為錢幣,并有專用的“貯貝器”。到東周時期列國普遍使用青銅來鑄造貨幣,由于文化差異列國貨幣在形制、價值、重量等各個方面都不相同,難以進行統一換算。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便將這些異形錢幣統一為秦“半兩”圓形方孔錢,同時也開創了“重量文字”錢幣的先河,這可以看做是漢五銖錢幣的源頭。
但在漢武帝下令幣制改革通行五銖錢之前,還曾使用一些其它形制的錢幣,可以看做是西漢初期對錢幣制造使用的嘗試性探索,大體有八銖半兩、五分錢、四銖半兩、三銖半兩錢四種,其中輕薄而方孔較大的五分錢和建元三銖錢俗稱為榆莢半兩。這些屬于西漢初年“某銖”的錢幣出土時常常連鑄有“半兩”字樣,這表明漢初大體沿用秦代的半兩錢。
漢初存在這些不同品種、重量的錢在社會中流通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漢代承襲秦代制度而來但制錢材料匱乏,所以錢幣重量不及秦代,但又未建立完善的制度,所以錢幣上自鑄“某銖半兩”,以便和秦代沿用下來符合重量的“秦半兩”有所區別;
第二,漢初分封列國,先有異姓諸侯王、后有同姓諸侯王,這些王國擁有高度自治權,可以自行鑄幣、選派官吏、調動軍隊,所以各個王國自行鑄幣就會存在差異;
第三,漢初商品經濟不發達,在社會活動中不需要大量錢幣,所以漢初沒必要對錢幣鑄造與使用進行嚴格管理,沒有制定完善的制度。
到漢武帝時期經濟發展高度、同時中央頒布各項法令削弱郡國勢力,為幣制改革做好鋪墊,于元狩五年開始第四次幣制改革,下令“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由此開始啟用“五銖”錢文。“五銖”即錢重量為五銖,秦漢時期二十四銖為一兩。這種錢的外形仍然采用圓形方孔的造型,但是在鑄造時改進了銅及其它合金的物料比例,含銅量在70%,含鉛量約20%,還進行表面打磨,使得銅錢質量成色更好。
最初仍實行中央與地方共鑄,地方所鑄錢幣稱為“郡國五銖”,中央則在上林苑中設鑄錢機構,即鐘官、技巧、辨銅三官,所鑄錢幣稱“上林三官五銖”,漢武帝元鼎四年為控制全國經濟、削弱地方郡國實力宣布收回地方鑄幣權,全國只能由中央“上林三官”鑄幣。上林三官統一鑄造標準錢被其后昭、宣帝時期沿用,成為西漢五銖錢幣的代表作。五銖錢的錢文“五銖”兼有隸書和小篆的風格,字體修長優美。尤其是上林三官錢筆畫粗細一致,具有較強的防偽效果。不但在漢朝使用,也被周邊各國使用,今在朝鮮、越南、日本等地也發現有西漢五銖錢,還相伴出土本地仿制的五銖錢,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五銖錢在制造時一般使用“平板錢范筑錢工藝”,錢范多采用耐高溫、硬度低的石范,這樣可以反復使用節約成本,此外也有用陶范、鐵范等。制造時先用陰文在石范上刻好錢幣樣式,一塊范上常常以兩排并列形式排列7至10縱列。然后將兩面錢范對應拼合,再將融化的銅水澆筑到范孔中,待冷卻后打開錢范。此時錢幣呈連接裝,須經過剪裁、打磨、稱重等工序質檢合格后才能投放市場。
二、西漢五銖錢的類型
從材質上來看一般五銖錢多采用銅來制造錢幣,但也有特例,如皇家賞賜用金制的五銖錢,1980年陜西省咸陽塬發現金質五銖一枚,錢直徑2.6厘米,厚0.2厘米,重9克。
從錢幣外形尺寸上來看,西漢“五銖錢”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常見類型五銖、大型五銖、小型五銖、及剪邊五銖:
一般常見的五銖約重3-4克左右,是正常商品交換中所使用的的貨幣;
大型五銖直徑在27毫米左右,背部寬、無標記,應該是昭宣時期經濟條件較好的時期內中央鑄造的“京錢”,重量相當于兩枚普通五銖錢,至少超過5克,文獻所載其名為“當兩五銖”;
小型五銖又稱為榆莢錢、雞目錢、鵝眼錢,迄今已有大量發現,在西漢中期出現的榆莢錢質量與常見的五銖相同,僅是尺寸小、重量輕,多出現于墓葬中而不見于遺址,可見其主要作為陪葬明器使用,是一種專用的“冥幣”。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的榆莢錢則粗制濫造,并廣泛出土于墓葬、遺址、窖藏中。這一時期國家動蕩、經濟衰退,中央無力管控民間的違法私鑄行為,以至于各地豪強回收五銖錢后再融毀私鑄“榆莢錢”,重量一般1-2克,這是國家經濟崩潰前產生的特殊錢幣;
剪邊五銖又稱為磨邊錢,漢武帝時期官鑄錢幣為防止作偽、私鑄,曾下令“周郭其質”,即錢幣正反兩面的邊緣都要有突出的一圈“圓郭(邊)”,而且如果發現有人通過“磨郭(邊)取銅”一律判以重刑。但西漢晚期已經無力進行嚴格管控,因此收錢磨邊取銅的現象逐漸泛濫,更有甚者將五銖四邊減去,使錢幣殘留成方形后投放入市場中,對市場經濟造成惡劣影響。從漢武帝時期至新莽時期,錢幣上“五銖”二字的寫法稍有差異,也可以用文字特征進行斷代。還有一些鑄造中出現差錯的五銖錢如傳形、疊字、錯字等廢品,深受當前古玩收藏品市場追捧。
三、西漢五銖錢與五行思想的關系
西漢早期曾使用半兩、八銖、三銖等不同重量的錢幣,最后至漢武帝時期突然確定為“五銖”,這不僅是因為“五銖”方便鑄造、使用、攜帶,而是與漢武帝時期社會流行的“五行”思想有關,可以說五銖錢也是社會意識中五行思想的物化體現。據文獻記載中國的五行思想起源于黃帝時期,但已無從考證,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五行思想逐步得到完善并有初步發展,《左傳》、《孫子》、《國語》、《禮記 ·月令》、《鵑冠子 ·天權》等書中包含有“五行思想”,并對其發展、推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西漢時期已經廣泛接受了“五行思想”,認為五行為宇宙問萬物,陰陽循環,五行相生相克,代表宇宙萬物興盛轉化,上至天象,下至人間事變,都可用陰陽五行來解釋。漢武帝尤其推崇 《春秋繁露》,該書是五行思想的頂峰代表作,社會活動中各個方面都要求遵循五行規律,因此在錢幣制造中也無出其右。
西漢時期認為圓形方孔錢代表著“天圓地方”,且有字一面為正面代表“陽”、無字一面為背面代表“陰”,故此最初制造的精品五銖錢背面偶爾鑄有星月圖案。這樣錢幣重量也應該與五行對應定為“五銖”,符合這一規律的錢幣才能永遠流行、為千秋萬世通用,這便產生了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
四、結語
西漢時期產生、流通的“五銖錢”首創于漢武帝時期,其來源可追溯到秦代的圓形方孔錢——“秦半兩”,漢初幣制混亂曾嘗試性的鑄造使用八銖半兩、五分錢、四銖半兩、三銖半兩錢等四種不同形制的錢幣,但均以失敗告終,沒有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
漢武帝時期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收回郡國鑄幣權,在上林苑設三官專門鑄造五銖錢,這種錢幣標準統一且質量好,很快在全國范圍內流行開來,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00余年。從材質上來看西漢五銖錢有金質和銅質兩種,金五銖錢專用于皇室賞賜。從類型上看主要有普通、大型、小型、剪邊等四種類型。漢武帝摒棄原來所用的各種重量而采用“五銖”主要深受到西漢流行的“五行”思想所致,“五銖錢”也可看作是西漢五行思想的物化體現。
何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