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中國文人歷來崇古非今,但是并非古人的一定好,今人的一定不好。律詩中間二聯的對仗,最見詩人功力。沈括《夢溪筆談》中,記錄了一個王安石對對聯的故事,可以看出古人詩作中的短處。更重要的是,可以理解詩詞創作中,如何寫出更好的對仗句。一、蟬噪林逾
前言
中國文人歷來崇古非今,但是并非古人的一定好,今人的一定不好。
律詩中間二聯的對仗,最見詩人功力。沈括《夢溪筆談》中,記錄了一個王安石對對聯的故事,可以看出古人詩作中的短處。
更重要的是,可以理解詩詞創作中,如何寫出更好的對仗句。
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出自南北朝梁朝詩人王籍的《入若邪溪詩》: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
齊梁時期出現的永明體,講究四聲八病,這是早期的格律詩。這類事已經和唐朝的五律非常相似了,只是當時不講究粘連。例如這首詩,假如把頷聯和頸聯顛倒一下,就是一首五言律詩了。修改以后如下: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 。
平仄、粘連、對仗、押韻,律詩的四大要素都完全符合,甚至尾聯的半拗體對句救拗,都是后來五律的規范用法。
王籍的這首《入若邪溪詩》對仗工整,其中頸聯流傳最廣: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但是這副對聯雖然是佳作,卻有一點瑕疵。
二、蟬噪林逾靜,風定花猶落,有什么不同
沈括《夢溪筆談》中,寫道:
古人詩有“風定花猶落”之句,以謂無人能對。王荊公以對“鳥鳴山更幽”。
宋代許頡《許彥周詩話》中說,這個“古人”是南梁的謝元貞:
然風定花猶落,乃梁謝元貞八歲時所作《春日閑居詩》也,從舅王筠竒之曰追步惠連矣!
苕溪漁隱胡仔曾經說:“古今詩人,以詩名世者,或只一句,或只一聯.......”謝元貞的這首詩我們已經見不到了,但是這一句“風定花猶落”足以令他以詩名世了。
從《夢溪筆談》中可見,謝元貞的“風定花猶落”原先并不對仗,所以宋人拿來求對。于是王安石用王籍的“鳥鳴山更幽”來作下聯。
對于這個對聯,后人多認為,“風定花猶落”比王籍原先的上聯“蟬噪林逾靜”要好,為什么這樣說呢?
三、詩中對聯的奧妙
沈括《夢溪筆談》是這樣解釋的:
“鳥鳴山更幽”本宋王籍詩,元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則上句乃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夢溪筆談》
原來的對仗:“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合掌之嫌。蟬和鳥都是能飛能鳴叫的動物,而逾靜和更幽其實就是一個意思。所以王籍的原作并不是優秀的對仗。
而“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就不同了。這副對聯中,風對鳥,花對山,本來也很公正。但是從詩意上分析,也可以看作錯綜相對,風對山,花對鳥。雖然無風,花兒靜靜地飄落,靜中有動。而鳥是鳴叫的,顯得山林更加幽靜,這是動中有靜,上下聯形成對比。
而且落和幽,避開了合掌的毛病。
四、王安石集句詩
沈括對王安石大為稱贊:
荊公始為集句詩,多者至百韻,皆集合前人之句,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于本詩。 《夢溪筆談》
沈括說,王安石喜歡作集句詩,篇幅長得多達百韻(兩句一韻,百韻是200句)。集句詩都是用前人的不同詩句組合而成,王安石重新組合后,對仗往往比前人原作還要好。
王安石流傳下來的集句詩詞有幾十首,不過大多為古體詩和絕句,必須對仗的七律和五律各有一首。七律為《金陵懷古》》之一:
六代豪華空處所,金陵王氣黯然收。
煙濃草遠望不盡,物換星移度幾秋。
至竟江山誰是主,卻因歌舞破除休。
我來不見當時事,上盡重城更上樓。
頷聯出句來自鄭谷的《石城》:煙濃草遠望不盡,對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閣》:物換星移度幾秋(原句為物換星移幾度秋,6、7字換了順序)。
頸聯出自杜牧《題橫江館》:至竟江山誰是主;李山甫《上元懷古二首 其一》:卻因歌舞破除休。
中間二聯的四句中,有三句原先就不是對仗句。只有李山甫的那句原先對仗,其《上元懷古》全詩:
南朝天子愛風流,盡守江山不到頭。
【總是戰爭收拾得,卻因歌舞破除休】。
堯行道德終無敵,秦把金湯可自由。
試問繁華何處有,雨苔煙草古城秋。
沈括說王安石“語意對偶,往往親切,過于本詩”,并不是專指近體的對仗,古體詩中的對偶也包括其中。
宋人陳正敏《遯齋閑覽》中舉例的是古體詩:
荊公集句詩,雖累數十韻,皆頃刻而就,詞意相屬,如出諸己,他人極力效之,終不及也。如《老人行》云:“翻手為云覆手雨,當面輸心背面笑。”前句老杜《貧交行》,后句老杜《莫相疑行》,合兩句為一聯,而對偶親切如此。
五、風定花猶落,鳥啼山更幽。
在上面的文章中,可以看到王安石改詩的故事。不過在《全宋詩》里,我們卻沒有看到王安石的整首詩。這兩句對仗出現在詩僧釋正覺的作品中,《偈頌七十八首 其三十 》:
不可以色見,不可以聲求。
風定花猶落,鳥啼山更幽。
四衢明自曉,六戶冷如秋。
再坐不疑處,杯中弓影浮。
偈頌,即佛經中的唱頌詞,體裁自由,字數不等。這首偈頌除了第一句以外,就是一首五言律詩。
這個釋正覺(1091~1157)號宏智,傳世詩歌有一千多首。他比王安石(1021年 -1086年 )晚了幾十年,應該是借用了這兩句詩的組合。
結束語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五律或者七律中間的二聯,在對仗中的講究。
上下聯要注意避免合掌,動靜結合,多一些變化。
欣賞古人作品,不要太迷信古人,即學習長處,以后注意短處。
@老街味道
野行回夜虎,林臥起秋蠅,詩家語一字之差句法不同
王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