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龐大的人工流產威脅國家人口安全!委員呼吁:開展未婚人群流產干預近日,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發布了2022年工作要點,其中提出,要扎實推進生殖健康服務,實施生殖健康促進行動,重點解決青少年、育齡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問題,開展未婚人群人工
龐大的人工流產威脅國家人口安全!委員呼吁:開展未婚人群流產干預
近日,中國計劃生育協會發布了2022年工作要點,其中提出,要扎實推進生殖健康服務,實施生殖健康促進行動,重點解決青少年、育齡人群及其他特定人群生殖健康的突出問題,開展未婚人群人工流產干預專項行動,減少青少年意外懷孕和人工流產,提高群眾生殖健康水平。這一消息,引發了諸多關注。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婦科主任醫師趙瑞華看來,關注生殖健康特別是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非常重要且尤為必要。因為,日趨嚴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已經對國家的人口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
我國人工流產數量居高不下,已成為影響群眾生殖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
“為什么要開展未婚人群流產干預?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我國人工流產數量居高不下,且這一問題成為影響群眾生殖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趙瑞華告訴記者,未婚人群人工流產干預,既是生殖健康促進行動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重要手段。
我國年人工流產的數量可用龐大來形容。據國家衛健委編寫發布的《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0年)》數據,自2017年以來,中國人工流產人數逐年增加,2019年中國人工流產人數達976.2萬例,較2018年增加了2.2萬例,同比增長0.23%。另一篇由《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21年刊發的文章中也指出,近5年來,我國每年人工流產的總數一直徘徊在950萬例左右。
也有專家指出,中國每年實際人工流產數量約在1300萬例,這也是一個被媒體廣泛報道的數字。實際數量明顯多于統計數量的原因,是統計并沒有覆蓋私立醫院和地下診所。多項有關調查還顯示,人工流產的女性中,年輕、未婚、未育占比不斷升高,多次重復流產和年齡在20歲以內的高危人工流產占比顯著增加。每年24歲以下未婚青少年人工流產數占我國人工流產總數的40%以上,其中近20%有反復人工流產經歷。
“讓人揪心且可惜的是,我們在臨床診療以及專門調研的過程中,都發現青少年對人工流產危害性的認識遠遠不足。特別是現在,無痛人流、藥物流產的應用已經極為普遍,甚至有些宣傳把無痛人工流產描述為‘如同睡一覺一般簡單’,很多青少年因此忽視了人工流產對身體的傷害。實際上,即便人工流產感覺不到疼痛,但傷害依然存在,且這種傷害跟流產的方式是不是無痛無關。”趙瑞華時常在臨床上向患者解釋,人工流產就如同把一個剛過花期的水嫩嫩的瓜給從秧上強扭下來,這對瓜秧也就是人的身體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
趙瑞華介紹,月經不調、月經量少、盆腔炎以及宮腔黏連等,都是人工流產比較常見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又都影響著流產者日后的懷孕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流產的并發癥對于成年女性損害尚且如此,而對于青少年來講,因為其身體條件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影響更甚,可能給青少年帶來心理、未來職業發展不暢,以及因對人工流產認識不到位而導致的反復流產等問題。”趙瑞華表示。
“不想生,生不出,生不好”,成為我國群眾生殖健康問題面臨的三大現狀
與龐大的人工流產數量相對應的是我國的人口出生數量。在2021年,這一數據僅為1062萬,創下了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這也意味著,我國的人工流產數量與新生人口數量幾近持平。
“所以,我們不得不關注群眾的生殖健康,不得不推進生殖健康促進行動。具體來說,目前我國群眾的生殖健康存在‘生育意愿低’‘生不出’以及‘出生缺陷率升高’三大問題,這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趙瑞華說。
趙瑞華介紹,在“生育意愿低”的人群中,既包括因養育成本高、女性產后職業發展空間受影響等原因“不敢生”的人群,也包括因更加注重個人生活質量而“不想生”的人群。與此同時,我國的不孕不育率逐年上升也尤為值得關注。
“有數據顯示,我國育齡婦女的不孕不育率,現在已經達到了12%~18%。這其中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此前的反復人工流產,以及年輕人經常熬夜、過度減肥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在影響育齡女性的身體素質,進而影響她們的生育能力。我在臨床上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雖然近3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女性的身體素質及生育能力卻在下降。這需要國家重視以及醫療服務的介入。”趙瑞華憂慮地表示。
在廣安門醫院以及廣大患者那里,趙瑞華是“送子觀音”,但在日常工作中,她常常解決的都是“懷不上,保不住,生不好”的問題。其中的“生不好”,就是指出生缺陷。
數據可以說明我國人口出生缺陷面臨的嚴峻形勢。以人口大省江蘇為例,2016年該省各地上報24類主要出生缺陷患兒3546例,發生率3.72‰,2017年為4567例,發生率4.89‰,2018年為4689例,發生率6.09‰,2019年,出生缺陷患兒增至7893例,發生率上升至10.90‰。
“這種狀況,并非江蘇獨有。因此,要保障我國的人口安全,就要從方方面面關注影響居民生殖健康的因素。”趙瑞華強調。
多措并舉,才能形成生殖健康促進行動的合力
“關注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首先需要加強校園生殖健康教育,特別是由醫務人員提供的生殖健康教育。”生殖健康是趙瑞華已經關注了多年的話題,但在調研中她發現,不管是大學還是中小學,生殖健康教育都“過于簡單”,老師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授課,學生們要么不以為然,要么云里霧里,這“遠不能達到健康宣教的目的”。
因此,趙瑞華認為,應該建立涵蓋大中小學并逐步深入的生殖健康教育體系。并且,這樣的課堂教育應該至少有一部分是由醫務人員參與授課,這才能通過醫生的臨床經驗讓孩子們明白如何保護自己,如何避免受到傷害。與此同時,趙瑞華還建議,加強媒體對青少年生殖健康問題的健康宣教,并由國家主導,在政府層面設立生殖健康免費咨詢熱線。
“現在,很多地方開設了‘12345市長熱線’,那么能不能開設一個生殖健康咨詢熱線呢?”趙瑞華介紹,在調研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計劃外懷孕的孩子之所以會選擇人工流產,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對生殖健康知識知之甚少又羞于或者不便到醫院向醫生咨詢。
比如,關于緊急避孕藥的使用。實際上,緊急避孕藥的成分和流產藥物的成分一樣,只是緊急避孕藥較之流產藥物劑量上要小一些。但很多孩子不了解緊急避孕藥長期服用的危害,甚至把緊急避孕藥作為常規避孕藥來服用,最終給身體帶來了不可逆的傷害。
“如果開設類似市長熱線電話的咨詢熱線,也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青少年面對計劃外懷孕和人工流產的這些困惑。”趙瑞華建議,這樣的熱線可以先行先試。
除此之外,趙瑞華還建議設立人工流產國家監管和服務的技術門檻。“目前,在大城市已經普遍設立了這樣的門檻,但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從事人工流產的地下診所并不鮮見。這樣的診所,醫療技術條件可能不達標,如果進行人工流產手術,可能給孩子們帶來很多后遺癥。而提高國家監管和服務的技術門檻,就能夠對青少年的身心和生殖健康增加一層保護。這樣多措并舉,才能形成保障青少年生殖健康的合力。”趙瑞華最后表示。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2年02月23日05版)
記者:劉喜梅
版面編輯:陳晶
新媒體編輯:薛婧
審核:周佳佳
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