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2019年的最后一天,吳彥祖在Instagram發了他生病前后的對比照,提醒大家要珍惜健康。為了蹭他這個熱度,我早在國慶長假就提前摔斷了鎖骨,并且在住院期間發了高度神似的兩張自拍。蹭吳彥祖熱度丨作者供圖美好的假期剛開始,我摔了一跤骨折顯然不
2019 年的最后一天,吳彥祖在 Instagram 發了他生病前后的對比照,提醒大家要珍惜健康。為了蹭他這個熱度,我早在國慶長假就提前摔斷了鎖骨,并且在住院期間發了高度神似的兩張自拍。
蹭吳彥祖熱度丨作者供圖
美好的假期剛開始,我摔了一跤
骨折顯然不在我的國慶節計劃內,原計劃是到上海參加一個音樂節,看三個展,見幾個朋友。我提前預訂了高鐵和酒店,買完了門票,和朋友約好。萬事俱備,美好的假期在等著我。
時間回到 10 月 2 號,計劃去上海的前一天。作為全北京自行車 500 強選手,我約了朋友去郊區騎一條著名的路線“東大高”(東方紅隧道-大村-高崖口)。一路上我爬坡、壓彎、在路邊停下來自拍……眼看著要到終點,卻在最后一段路的一個彎道遇到了逆行的汽車。
(此處開始 slow motion)千鈞一發的時候,我向路右邊躲避,閃過了汽車,撞到護欄上又彈回路中間。人、車、手機,分成三個方向飛出去,人翻滾著落地,爬起來跑去撿起手機,抬起手肘檢查蹭破的傷口時,左肩深處一陣刺痛。
我坐在路邊等朋友從山下開車過來,兩個多小時后終于被送到了醫院。
鎖骨斷成了三截
拿到急診X線片的結果,我自己都能看出來左邊鎖骨是童叟無欺地斷了,成了三截。我右手扶著左臂,呲牙咧嘴地拿著片子回去找醫生,等待接下來的安排。
醫生看完片子,肯定了我鎖骨骨折的猜測,在手術和保守治療之間建議我選擇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在我看來就是不治療,從外面固定住,回家每天對著骨頭說一些贊美的話,等它自己長好。
當然最后怎么選還是要我自己決定。反正假期不能安排手術,我又對手術充滿恐懼,于是欣然接受了保守治療的建議。我綁上一個背背佳一樣的東西,領了一盒止疼片回家靜養去了。
靜養的一周,每天迷迷糊糊睡了又醒,清醒時想一想怎么以“骨折博主”的身份出道。大部分時候沒什么感覺,偶爾疼的時候吃一片止疼片。那些宣稱自己熱愛平躺的人,真的,你們連續平躺一周試試吧,反正我才躺了幾天,半邊屁股已經壓麻了。這一周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側躺(第二個愿望是可以一下就把褲子脫到底)。
后面幾天我會艱難地起床,艱難地下樓買咖啡,披上大衣托著受傷的手臂。風起的時候,懷念我的玄鐵重劍和又大又丑的神雕。失去才會珍惜,連轉頭都需要用手輔助的時候,我才知道除了襯托鎖骨鏈之外,小小的一根骨頭竟然還有這么重要的作用。
復診,還是要做手術
躺了一周后,我去另一家醫院復診。門診醫生看了片子厲聲質問:為什么不做手術!
既然想當骨折博主,這幾天里我當然沒有閑著,查了資料,也咨詢了醫生朋友,簡單總結出手術和保守治療的利弊:
手術的好處:
1. 恢復快,刀口愈合后差不多就可以生活自理(脫褲子自然也不成問題);
2. 恢復效果好,鋼板固定比外固定更穩,愈合后骨頭的形狀更接近之前的狀態,不用擔心長歪了美少女們會不喜歡,對運動功能的影響也更小;
3. 順便得到一條酷酷的蜈蚣紋身。
而保守治療的好處只有一條:不用做手術。
雖然早就知道該怎么選,但是面對醫生的問題時,腦海中還是響起了悲壯又堅毅的背景音樂。接下來的一切都像是流水線操作:辦好手續,當天住進醫院,重新拍了片子,抽血化驗(他們用的針好疼!),等待兩天后的手術。
住進病房,條件比我想象中要好,三張病床,有獨立衛生間,甚至可以洗澡。朝南的窗臺上擺著幾盆護工師傅養的盆栽,有一些正開著花,讓我稍微安心了一些。
一夜無話,第二天也無話。活了 17 年,從驗血報告里第一次得知自己的血型是 A型,也不知道和我的性格是不是相符。下午麻醉醫生過來問了一些常規問題。“咱們是全麻,”南方口音的女醫生臨走時扭回頭對我說,“什么感覺都沒有,你不用緊張的。”聽完的確放松了一些,不知道這是例行的安慰,還是她看出了我的緊張。
傍晚時簡單地擦了澡,晚上10 點以后禁食禁水,我(精神上)輾轉反側,身體就像一條咸魚。
手術日來了,全麻真好
轉眼到了第三天,手術的日子。我是當天的第一臺手術,一早就被兩個人連床一起推走。仰面看了一路的天花板,經過兩道自動門,被門里面的人接手,開始幫我做準備。如果我是一塊牛排,現在就像seasoning 階段。
準備過程中,一個醫護小伙子問我是怎么受的傷,并表示他也喜歡騎車,說等我好了相約去戒臺寺。真的,要不是他為刀俎我為魚肉,我當時就想跳起來彈他腦殼。另外從他們的閑聊中得知,等下有一臺手術是換膝蓋,隔壁房間是開顱切什么東西。他們說得輕描淡寫,我聽完覺著你們快扶我起來,我還能扣籃。
大概等到 8 點多,喜歡騎車的小伙子往我腳上扎了一針,一股藥水沖進小腿。麻醉醫生把面罩扣在我臉上,我隨即失去意識,再醒來已經是 11 點,肩膀包得很嚴實,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啊,全麻,我贊美全麻。
身上四個管子,第二天就下地
我躺在旁邊被觀察了一個小時后回到病房。身上插著四個管子(氧氣、引流、尿管、輸液),神志清醒,身體上的感覺逐一回歸。喉嚨里有插管留下的擦傷,嘴唇干裂,又不讓喝水,傷口隱隱作痛,我知道該睡覺但是睡不著……這六個小時才是真正的煎熬。
到了晚上,拔掉腳上的針才迷迷糊糊睡過去,心里想著一早醒來又要抽血,也睡不安穩。
第二天醒來感覺好多了,抽血,重新扎針輸液,拔尿管。手術當時雖然沒有痛苦,但拔尿管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想到拆鋼板時還得這么來一遭,梅花就落滿了南四環。拔完后我躺著緩了許久,扭頭看著肩膀上的引流管恍然大悟——這就是牛排煎好了,要拿出來放血水了吧。
護士叮囑我盡早活動,于是我中午就試著下床走路。胸前掛著個血袋在走廊里踱來踱去,一步三搖,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不是很妖嬈。
因為恢復得很好,接下來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連查房的醫生都不在我床前過多停留,幾天后順利出院回家。出院當天早晨,聽說醫院有了什么新規定,窗臺上的植物都要清理掉。離開的時候看到那些陪了我一周的花花草草堆在垃圾桶旁,輕輕嘆一口氣,轉身走出病區的大門。
回顧這次受傷,住院七天,抽過兩次血,扎過兩針輸液,一道刀口縫了十針。雖然對真正的手術過程一無所知,但我知道在左肩那片敷料蓋住的地方,皮肉之下多了一塊鋼板和九顆鋼釘。萬一未來的考古學家挖出我完整的鎖骨,會不會覺著是一根笛子。
復健,才是噩夢的開始
恢復是一個緩慢但能夠持續感受到進展的過程。刀口很快愈合,拆了線之后疼痛也逐漸消失,一點一點試著用左手承擔一些重量。萬圣節也不用特意裝扮,扯開領口就有真實可怖的傷疤。看著新買的《健身環大冒險》,卻只能搖搖頭,想問問能不能改成真心話。
手術后一個半月,得到醫生的同意開始復健,而這,才是噩夢的開始。肌肉萎縮是其次,主要是長時間不動,關節的活動度大不如前。為了幫我恢復,教練用手揉開粘連的筋膜(疼!),又在我手臂抬到極限角度時,繼續用啞鈴按壓(也疼!)。胳膊旋轉向外時,慘叫響徹云霄,說過不會掉下的淚水,動不動就沸騰著我的雙眼。這么說吧,從我摔車第一天到現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來自復健。
如今距離骨折四個多月,身體已經基本回到正常狀態。要不是被吳彥祖提醒,也不太能意識到身上有傷。當然,在取出鋼板前的這一年里,每次過安檢都要停下來解釋,這就是當金剛狼的代價(試過了,材料是艾德曼合金鈦合金,并不能在鎖骨上放冰箱貼)。
今天的骨折博主就當到這里吧,祝愿大家珍愛健康,遠離骨折,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疼。
醫生點評
姜鈺 |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主治醫師
鎖骨呈“S”型,連接胸骨和肩胛骨,是我們肩關節重要的支撐和懸吊結構,通過其附著的多條肌肉及韌帶發揮作用。
鎖骨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上肢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3.3%。多是由于跌落或者打擊直接作用于肩關節外側導致骨折,其中自行車意外事故是造成其骨折的最常見原因,作者不幸中槍。
鎖骨骨折,包括其他骨折,都需要在傷后第一時間進行固定制動。采用手邊可以利用的工具將受傷肢體固定,以避免搬運、就診過程中骨折端反復活動刺激周圍組織,造成疼痛及二次傷害。鎖骨骨折時,可以使用圍巾或者布帶將受傷手臂懸吊于頸部來緩解疼痛。如果實在沒有工具可以利用,那就像本文作者那樣,用好手扶著傷臂。
作者在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之間猶豫不定,其實二者各有其優劣。保守治療的優勢是沒有麻醉、出血、感染以及瘢痕的風險,而且治療費用很低。但是不愈合、畸形愈合的風險較高,恢復較慢,對于年輕患者,尤其是要求盡早回歸工作的患者來說病程較長。手術治療的優點是恢復快、愈合率高,畸形愈合及功能障礙風險小。但是存在感染、麻醉、出血等風險,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疤痕形成。
但是對于一些比較特殊的骨折類型,還是建議積極手術治療:包括短縮超過2厘米或者移位大于2厘米、開放骨折、骨折端頂皮且不能復位、血管損傷、雙側上肢骨折、雙側鎖骨骨折、浮動肩。
保守治療常采用頸腕吊帶或者“8”字繃帶(即作者所說的類似背背佳)。一般制動4~6周,在此期間就要克服疼痛的問題,部分患者即使口服止痛藥物也不能很好緩解,夜間更甚。疼痛一般在1~2周內緩解,一些患者因無法忍受疼痛改為手術治療。目前認為兩種固定方式的效果無差異,但是“8”字繃帶舒適度較差,很多患者不能堅持使用,所以目前不推薦。保守治療需要密切隨訪,依從性要好,如果在此期間骨折移位增大,則可能需要改為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目前多采用鋼板螺釘進行固定,手術技術很成熟、創傷小、恢復快。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后根據個人意愿決定是否拆除內固定物,目前使用的絕大多數內固定材料均不影響核磁檢查。
無論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均需積極進行功能鍛煉,并且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通過良好的治療,絕大多數患者可以恢復到傷前的運動功能水平。
作者:飛樹
編輯:代天醫
這是『果殼病人』專欄的第56篇文章。曾與果殼er分享經歷的作者有喝酒喝到做胃鏡的,有因為打鼾被父母擔心要猝死的,有多年糾結后終于做了痔瘡手術的,還有因為痛經打120的。
如果你也有得病、看病的經歷愿意寫出來分享,歡迎投稿至sns@guokr.com。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系sns@guokr.com
張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