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5位顏值出眾、事業有成的女主人公,完全有條件享受獨立自由的都市生活。然而,當鏡頭深入姑娘們的生活日常,焦慮、壓力、無奈、迷茫等復雜情緒一一浮現出來。她們雖然在事業上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是在婚戀中都面臨著“女大當嫁”的社會壓力。作者|王閃閃編
5位顏值出眾、事業有成的女主人公,完全有條件享受獨立自由的都市生活。然而,當鏡頭深入姑娘們的生活日常,焦慮、壓力、無奈、迷茫等復雜情緒一一浮現出來。她們雖然在事業上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是在婚戀中都面臨著“女大當嫁”的社會壓力。
作者 | 王閃閃
編輯 | 丁宇
圖片 | 受訪者供圖
當單身的都市女性有顏值、有事業、有豐富生活的時候,她們會面臨什么樣的困境?答案指到同一個方向——婚戀。隨著年齡的增長,“女大當嫁”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給她們帶來了一系列的焦慮、壓力、無奈、迷茫的情緒。
紀錄片《“煉”愛》就跟拍了5位都市女性,她們職業不同、性格迥異,但都享受獨立自由的生活的資本,卻面臨著相似的婚戀處境——“大齡單身”。
在她們的故事中,董家琪想渴望天長地久的愛情,紅梅被家人催促忙著相親,月兒在社交軟件上尋找合適的人,談婧則相信凍卵才是“最有價值的投資”,李桃正在肩負起單親媽媽的重任。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情感命題卻是相通的。
導演董雪瑩拍攝《“煉”愛》的契機來源于自身的經歷。她在尋找另一半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年齡歧視、物化女性,或者以婚戀的名義騙取會員費。
她在跟拍5位女孩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然,很多看過影片的觀眾,也在她們的身上找到了相似性。
《“煉”愛》片名與“戀愛”諧音,卻更增加了一些浴火重生的味道。董雪瑩告訴《博客天下》,“煉”的意思,是想表達“即使受過挫折,但是仍然相信愛情的存在”。
所以,紀錄片的呈現是幽默而輕盈的,多次出現令人捧腹而又無奈的場景,影廳里不時地傳出會心的笑聲。這也是董雪瑩想借由《“煉”愛》所表達的觀點——不作評判、不喊口號、沒有性別對立,而是還原女主人公們的真實困擾,從而讓現實中的都市女性們感同身受。她說:“我不標榜女性主義,更不標榜‘剩’,我們更強調愛。”
傳統與現代的交鋒
出生于1990年的紅梅有張可愛的圓臉,從山東菏澤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當白領,年收入超過20萬。
當她回到老家,坐在屋里的炕頭上,既是父母的驕傲,又是嫁不出去的“失敗者”。同鄉大爺來做媒,在筆記本記下:“屬馬,30。”她連忙喊:“我29!”大爺說:“姑娘,來年就30了!給你介紹個專科的行嗎?”
紀錄片《“煉”愛》中,類似引人發笑卻又令人嘆氣的情節不止一幕。
30歲出頭的北京女孩董家琪性格爛漫、開朗,最喜歡Hello Kitty,一直盼望遇到“身披五彩圣衣,腳踏七色祥云”的理想意中人。家里人全都替她著急,父親講了一遍富家女愛上青年馬克思的故事,告誡她要降低擇偶標準。
男性友人更加直言不諱:“你這年紀挺尷尬的,男生結婚都得考慮生孩子。”董家琪不情愿地反駁:“年紀大但是長得小,行嗎?”朋友斬釘截鐵地答:“不行,生理年紀擺在那兒。”
導演董雪瑩告訴《博客天下》,她自己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年齡羞辱。2017年,33歲的她懷著對婚姻的憧憬,主動參加相親活動,一說年紀就會受到側目——女性只要過了30大關,無論其它條件如何優秀,都會被相親市場定位成“殘羹剩飯”。
不過,董雪瑩并非想批判什么。她做紀錄片的出發點是想表達對世界的觀點和看法。《“煉”愛》中出現的單身女性,其實是單身浪潮的冰山一角。在董雪瑩的觀察中,中國的單身浪潮剛剛出現,晚于北歐、日韓等發達國家的進程,出現一些傳統與現代碰撞、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并不奇怪,因為“婚戀大環境是不一樣的,有利有弊”。
旅居中國5年的美國記者玫瑰(Roseann Lake)曾在《單身時代》一書中,引用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學者王豐的統計數據:“在中國的一線城市里,有700萬年齡在25歲至30歲之間從未結過婚的女性,北京、深圳和上海排在前三位。”
伴隨著中國社會進入經濟轉型期,單身浪潮成為日益彰顯的大眾現象,由此產生的其他效應也越發明顯。《“煉”愛》中捕捉到的女性們,雖然能夠擁有多元化的生活選擇,但仍然需要消化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應對被指指點點的尷尬處境。
月兒是一位自由音樂人。她眉眼嫵媚,穿著時髦,熱愛自由和文藝。然而在她文藝青年的瀟灑外表下,內心藏有傳統的一面,在KTV因為30歲生日的到來而惆悵,在海灘因為目睹外國情侶求婚而感動落淚。
餐桌上,母親指責月兒沒有認真經營戀愛,沒有傳遞給潛在對象要安定下來的訊息。她無奈地嘆氣:“跟你說不到一起去。”
月兒母女的溝通難題并非特例。50后、60后的長輩們經歷了物質貧乏的年代到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而80后、90后的女兒們卻生長于經濟繁榮時期,兩代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和價值觀差異。
《單身時代》總結代際鴻溝帶來的影響:“盡管中國已經取得了局勢矚目的成就,無法動搖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婚姻所面臨的社會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存在于各種文化中,但是在中國尤為明顯。”
毫無疑問,女性們的選擇自由度與經濟根基成正比。
談婧從小就是學霸,畢業后曾任Uber中國高管,后投身創投圈,她選擇奔赴美國凍卵,用科技幫助自己擺脫生育年齡的枷鎖。她將熱情寄托于創業、學習、航海:“男人如果不夠其它事情有趣,為什么要回他們微信?”
幽默而輕盈的日常
《“煉”愛》3月18日起在全國院線公映。此前,該片曾在上海電影節、北京電影節放映,也先后做過幾十場點映,觀眾的反饋和口碑都很好。目前豆瓣電影評分7.5分,一位網友評論說:“符合當下女性語境,展開社會多方視角,主角們的情感和故事就是你我的生活和經歷。”
不過,《“煉”愛》的排片率卻不盡如人意。公映當天是1%,后來降到0.5%,最低的時候已經降到0.1%。這使得董雪瑩最近的情緒有點低落,也讓更多想看到片子的人無處可去。
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全國大環境影響,影片票房表現都不佳;另一方面紀錄片的分類也被設置了門檻,很多觀眾在看到《“煉”愛》片名時,以為是邊緣小眾的作品而沒有選擇。
事實上,《“煉”愛》的內容是最為大眾的題材,討論的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感情話題,其中對于幽默而輕盈的日常展現,也令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記憶深刻。
山東老家中,紅梅與離異帶娃的哥哥聊著聊著,就爆發了一場爭吵,事關兩性在婚戀中的義務分擔——
“我不是說男生一定要有錢,但是你為了這個家,你一定要去努力,到最后你這個家需要錢的時候,你能拿出來......”
“難道我不夠努力?你的哥不夠努力?”
鏡頭一轉,面目和善的父親,微笑著吐槽兒女:“兩個失敗者還吵吵啥啊。”
父親的這句話,也成為《“煉”愛》中被提到最多次的“點晴之筆”。不同于很多“大齡單身”影視作品常有的沉重壓抑,《“煉”愛》中不乏這些鮮活幽默的生活日常。一位豆瓣網友評價道:“題材乍一看挺沉重,卻被拍得相當輕盈,記不清多少次笑出聲來。”
社交場合,談婧笑起來云淡風輕,強調把事業看得比男人重要:“我沒有為男人哭過,只為Uber哭過。”一位成熟的男士點評:“這說明你是一個正常的人類,但不是個正常的女性。”她笑著懟回去:“所以我是男性?”
這些生活細節的捕捉,得益于董雪瑩與5位女主人公的朝夕相處。2018年至2019年,董雪瑩用鏡頭跟隨她們輾轉3個國家、8個城市,在拍攝之外,她們經常促膝長談,交流過往的感情經歷,達成了導演與拍攝對象之間的信賴感。
除此之外,董雪瑩強調紀錄影像與虛構故事不同,“紀錄片是長出來的”,可以預判故事,但無法預設人物會說出什么樣的話,也經常會拍到預判之外的故事。比如,那場紅梅與哥哥的爭吵,是典型的紀錄片自己長出來的故事。影片沒有試圖“審判”任何人物的言行,只是盡可能生動地呈現出人們的觀念差異。
董雪瑩舉例說,月兒與董家琪原本的故事線不夠完整,一度曾經猶豫是否需要刪掉,但是最終卻拍到了意料之外的故事和對話,因此才決定保留下來。
月兒通過社交APP交友,與一位“拉小提琴像王子”的男性線下見面。“很感謝這個男生愿意被拍。”董雪瑩說。倆人之間彌漫著曖昧的氛圍,在煙熏繚繞的燒烤路邊攤,男生提起追女孩首先是出于性的吸引力,而月兒則委婉地表達了女生不能太“cheap(廉價,意指輕易許諾)”。
董家琪去探望外祖父母,姥爺喊姥姥的小名“美美”。姥姥說,現在不美啦。姥爺說,現在還美啊。姥爺展示著年輕時候的黑白照片,炫耀式地說:“我們十多歲就在一起。”依偎在旁的姥姥說:“我們是太早了,你們現在太遲了。”
姥姥姥爺截然不同的“守義”信念,與年輕人們的速食愛情形成鮮明對比,成為《“煉”愛》多元婚戀觀中的一抹舊日底色。
更相信愛
在5位女主人公之中,談婧看起來是最有“偶像包袱”的一位。她在鏡頭面前總是表現得體,也總是習慣于隱藏真實的內心感受,因為“表情會在商場中暴露你的底牌”。
直到跟拍半年后的某天,董雪瑩與談婧的一次徹夜長談,談婧才袒露心扉,流了眼淚。第二天,再面對鏡頭,談婧一邊熨衣服,一邊講了一個故事:有只兔子斷掉了一只耳朵,刺和鱗片從傷口里長出來,把兔子包裹起來,兔子慢慢變成了一條龍。
這是董雪瑩在《“煉”愛》中最喜歡的一場戲:“我想傳達的是,我是女生,我很強大,但我內心仍然有柔軟的地方,仍然珍藏著童話。”
董雪瑩告訴《博客天下》,“龍與兔子”的寓言故事就是《“煉”愛》的精神內核,女性可以像龍一樣強大,但內心也保留著兔子的柔軟真摯。正如談婧要騎著龍去征戰,但是人不會一直處于奮斗、征戰的狀態,不需要一直強迫自己裝在殼中。
“現在女性題材價值觀相對單一,過于強調女性獨立和話語權,而忽視了對女性內心情感的關注。”董雪瑩強調,“我不標榜女性主義,更不標榜‘剩’,我們更強調愛”。
《“煉”愛》雖然聚焦單身浪潮,但片名依然以愛為題,“煉愛”不僅與“戀愛”諧音,更有在愛情歷練中浴火重生的含義——即使受過挫折,但是仍然相信愛情的存在。
有網友質疑,電影的女主人公們似乎仍然在“為情所困”,處于一種對于理想婚姻“求而不得”的狀態之中。
然而轉換視角,無論是5個女主人公,還是董雪瑩自身,都經歷過失戀的煩惱痛苦,但仍然都用樂觀的心態期待著心儀愛人的到來,不屈服、不將就,這正是她們所選擇的理想主義生活方式。
實際上,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自由戀愛曾遭到抑制,很多長輩們都曾受到“包辦婚姻”的桎梏,直到后來,愛情才從瓦礫中復活,再次獲得新生。因此,新一代都市女性們對于“真愛”的執著追求,本身就是時代進步的標志之一。
單親媽媽李桃經歷過一次摧毀式的婚姻。在懷孕5個月之時,才發現孩子父親的身份造假,一切都是一場騙局,但她卻已經背負了一百多萬的外債。
李桃原本是個小有名氣的演員,在事業的上升期因為懷孕放棄了一些機會。為了扛起養育女兒的責任,她轉型成為直播帶貨的網紅,每天聲嘶力竭地直播六個小時,通過努力工作,她用一年的時間基本還清了債務。
面對鏡頭,李桃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但實際上她一直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片中,她的女兒生病住院,需要手術,她既要繼續努力直播賺錢,又要及時回到醫院,保證女兒在醒來時可以看到媽媽。
《“煉”愛》上映之際,李桃不僅創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成為紀錄片拍攝3年后,5位女主人公中唯一“脫單”的人。
2022年的情人節,李桃再次披上婚紗,她告訴直播間的網友們“一定要嫁給愛情”。3月22日,李桃舉辦了甜蜜的婚禮,另一半比她小15歲。在董雪瑩看來,李桃能夠勇敢地再次相信愛情、走進婚姻,又何嘗不是“獨立女性”的一種勇敢姿態。
在李桃公布婚訊的時候,董雪瑩還沒來得及把這一最新的戀情進展剪輯到《“煉”愛》的片尾,但她最終沒有這樣做,因為這部紀錄片“不需要刻意給一個完美的結局”。
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