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盡管人工關節置換術已取得巨大成功,大多數患者在術后可以獲得無痛、功能良好、穩定的假體。但是仍會有些患者會出現假體松動、感染、不穩定等并發癥。影像學評估尤為重要,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包括肢體位置、力線、假體類型等,幫助醫生明確診斷。一、無菌性
盡管人工關節置換術已取得巨大成功,大多數患者在術后可以獲得無痛、功能良好、穩定的假體。但是仍會有些患者會出現假體松動、感染、不穩定等并發癥。影像學評估尤為重要,可以提供豐富的信息,包括肢體位置、力線、假體類型等,幫助醫生明確診斷。
一、無菌性松動
大多數松動發生在假體柄和骨水泥之間間隙,偶然發生在髖臼帽與骨水泥之間。無菌性松動的診斷,應包括臨床松動和X線松動。臨床松動診斷主要根據大腿和髖部疼痛等癥狀。X線松動主要有以下征象:①假體周圍透亮帶超過2mm,且有持續增寬趨勢。②假體移位下沉或旋轉等超過4mm(圖2,圖3);③關節造影同時行牽引見造影劑向假體與骨界面滲入,僅據其中一項即可診斷。
圖1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正常X線表現
二、感染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是常見而又極其嚴重的并發癥,感染經久不愈及擴大將導致死骨形成及假體松動。X線檢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表現:①假體周圍出現透亮帶,透亮帶輪廓不規則,寬窄不等,呈花邊樣,部分伴硬化邊緣;②假體出現松動移位;③股骨柄髓腔內、外側骨質破壞伴死骨及骨膜新生骨形成(圖4);④行造影時有腔道與關節相通。以上征象有時難以和無菌松動區別,結合臨床上出現局部紅腫熱痛,可考慮深部感染的存在。
圖2 無菌性松動
平片,示右側股骨上段骨質疏松,人工股骨柄周圍明顯骨質吸收,透亮帶明顯增寬,髖臼杯位置未見改變
圖3 無菌性松動
平片,示右側髖臼杯周圍骨質吸收,髖臼杯松動并向上內側移位
圖4 右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感染并松動
女性,89歲。發現右大腿中段后側流膿2個月余。平片,示右股骨上段骨密度增高,內側骨膜增生,假體周圍骨質吸收,髖臼杯內陷,人工股骨柄部內移
三、脫位
多發生在術后2~4周,發生率為0.3%~5.4%,通常為假頭的前傾角過大以及關節屈曲性痙攣的原因造成。X線片是診斷脫位最佳辦法,表現為人工髖關節正常位置關系失常,人工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位于髖臼假體外(圖5)。
圖5 左側人工髖全脫位
平片,示左側人工股骨頭與髖臼關系失常,人工股骨頭脫出髖臼向外上方移位
四、異位骨化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大約有39%以上的患者可發生鄰近軟組織骨化,術后2~4周的X線片上常能表現出來,而骨化灶成熟要1年以上時間。X線片上表現股骨假體頸部的周圍可見斑片狀或條片狀骨化陰影,大小范圍不一(圖6~圖8)。
根據X線片所見,Brooker等將其分為5級。
0級:X線片上未見異位骨化灶形成;
Ⅰ級:髖關節周圍軟組織內可見多個孤立骨島;
Ⅱ級:骨盆和(或)股骨近端有骨刺生長,骨刺之間的距離﹥1cm;
Ⅲ級:骨刺之間的距離﹤1cm;
Ⅳ級:骨贅相互融合導致骨橋形成,髖關節骨性強直。
圖6 右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異位骨化
平片,右側人工髖關節外方可見條片狀骨化影
圖7 右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異位骨化
平片,右側人工髖關節外上方可見條片狀骨化影
圖8 右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異位骨化
平片,示右側人工髖關節內下方見條片狀骨化影
五、假體位置不良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長期療效取決于手術中假體的正確置入,假體置入位置異常會影響髖關節功能,增加假體與骨界面間應力,導致假體松動。全髖關節假體置入時髖臼假體應俯傾40°~45°,前傾10°~25°;股骨假體中立位置入,前傾10°~15°。最常見的假體位置不良表現為:髖臼假體未置于真髖臼內,俯傾角過大;股骨假體內翻位或外翻位置入,前傾角過大或過小。
六、假體移位
假體移位時,在X線片上可顯示髖臼假體方向有改變,輕度移位表現為骨水泥與骨界面或骨水泥與髖臼假體界面之間的間隙增寬(圖9)。顯著移位則髖臼假體松脫并明顯向上移位;股骨假體移位可發生在骨水泥與骨界面或金屬假體與骨水泥界面之間,也可沉入股骨髓腔中或移向內翻位(即股骨假體末端貼近股骨外側皮質,正常情況下,應呈輕度外翻位即股骨假體末端貼近內側皮質)。
圖9 人工髖關節假體移位伴脫位
X線片,示左側髖臼杯松動,逆時針轉位,俯傾角顯著增大,人工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與髖臼失去正常對應關系
七、假體的變形和斷裂
變形和斷裂大多數出現于假體柄,大多數并且發生在術后數年或較長時期的載荷之后,但也有早期發生者。假體的失敗通常是機械性和技術上的問題造成。如為早期發生失敗,不排除是由于假體的材料加工存在問題。不銹鋼材料所制假體柄,常先出現變形后再斷裂,其他一些硬度較高的合金假體柄往往是疲勞斷裂而無變形階段。按失敗發生率的高低,部位順序是:柄的中1/3、近1/3和遠側1/3。引起失敗的較公認原因是柄的近側1/3缺乏骨水泥和骨組織的支托,使假體柄長期遭受懸臂力的作用,最終出現疲勞斷裂(圖10、圖11)。一般情況下,假體柄完全斷裂時,會立即出現劇烈疼痛,負重時加重。當變形和不完全斷裂時,或完全斷裂,但近1/3仍有骨組織和骨水泥很好地支托時,患者可以完全無癥狀,或為輕微不適感。X線檢查對此合并癥的診斷非常重要,完全或不完全斷裂很容易診斷,而變形只有依靠定期隨訪的X線片相互比較才能發現。
圖10 假體柄斷裂
平片,示左側假體柄上段斷裂錯位,同時近端假體周圍骨質吸收
圖11 假體柄斷裂
平片,示左側假體柄下段斷裂并松動
八、假體磨損
常見的有超高分子聚乙烯的磨損,因其透X線,一般是測量相同體位下的假體之間的距離,通過動態觀察做出判斷;較少見的金屬假體磨損,一般的X線片即可顯示,通常表現為人工股骨柄周圍可見假體磨損碎屑(圖12、圖13),同時柄部周圍骨質吸收溶解,有時需要特殊的體位方能觀察到。
圖12 假體磨損
X線片,示左側人工股骨柄近端外側可見假體磨損碎屑(黑箭),同時柄部周圍骨質吸收溶解
圖13 假體磨損
X線片,示右側人工股骨柄近端外側可見假體磨損碎屑(黑箭)
九、術后股骨干骨折
術后股骨干骨折可能發生在術后數月或數年,可有多種不同的原因引起。骨折最多發生于假體柄尖部附近或其近端(圖14、圖15)。
Johannson將這類骨折分為三型:Ⅰ型骨折發生在假體尖端近側,不向遠端延伸;Ⅱ型骨折從股骨干的近端向遠端延伸超出假體柄尖端;Ⅲ型骨折完全位于假體柄尖端的遠側。
圖14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干骨折
平片,示左側假體柄尖部附近股骨干骨折并錯位
圖15 人工關節置換術后股骨干骨折
a.X線片;b.CT冠狀位重建,示左側假體柄遠端附近股骨干骨折
來源:《髖關節影像學診斷(第2版)》
聲明:此文內容及圖片由供稿單位提供,僅供學習交流,不代表骨科在線觀點。
王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