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膽管癌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能夠手術切除的患者只有10%~20%,膽管癌對常規的放化療均不敏感。那么,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怎么辦呢?現有治療方法是通過經皮經肝穿剌膽道引流術及膽道支架植入術治療,不過這一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膽管癌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能夠手術切除的患者只有10%~20%,膽管癌對常規的放化療均不敏感。
那么,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怎么辦呢?現有治療方法是通過經皮經肝穿剌膽道引流術及膽道支架植入術治療,不過這一手段也無法根治。
來自陜西漢中的劉姐就是這樣一位患者。劉姐今年63歲,平時身體不錯。但從去年底開始,她發現自己臉色發黃、食欲不振,一檢查,竟是得了肝門部膽管癌。
膽管腫瘤常見卻也棘手,劉姐患上的肝門部膽管癌,占所有膽道惡性腫瘤的50%-70%,這類膽管癌早期診斷困難,且具有沿膽管縱向生長及侵犯周圍血管神經的特性,所以很多患者不適合手術,劉姐的情況也是如此。
于是,劉姐在當地大醫院植入了膽管支架,作為姑息維持治療。但沒多久問題就來了:雖然黃疸暫時好轉了,但膽道感染發高燒如影隨形,肝功能也越來越差,體質越來越弱。發燒間隔越來越短,從開始的一周一次,到三天一次,而現在劉姐已經每天離不開輸液了……不得已,劉姐多方打聽,來到了瑞金醫院消化內科。
鄒多武主任帶領的瑞金醫院消化科,在消化系統疑難疾病診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內鏡下膽道腫瘤、胰腺腫瘤等的介入治療;消化道早癌內鏡精細篩查與切除;復雜膽管結石和胰腺結石的介入治療等。因此,常常有外地患者焦心而來,放心而歸。
給劉姐接診的是鄒多武團隊的一員——張敏敏副主任醫師。見到她,劉姐的心放下不少。
“裝支架只是‘望梅止渴’,要從根兒上解決問題,應該還有辦法。”張醫生的話如一道陽光穿云而出,點亮了劉姐那雙焦黃的眼睛。在胰腺外科鄧俠興、許志偉、膽道外科陳勝、消化科鄒多武、影像科繆飛等專家組成的膽胰疾病MDT討論后,大家一致建議,使用ERCP聯合內鏡下直視膽道鏡,對劉姐膽管內的腫瘤進行射頻消融治療。
張敏敏解釋說,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就好比提供了一種新的手術路徑,探頭從患者嘴巴進去,可以靈巧地繞過重要臟器,直抵病灶;同時,腫瘤組織比正常組織血供更豐富,耐熱性更差,超過60℃就能引起腫瘤的凝固性壞死。所謂射頻消融,就是通過高溫“熨燙”將壞組織從結構上“摧毀”。兩者“雙劍合璧”,就可以將作祟的病灶制服。
手術那天,可以說非常順利。張敏敏在何相宜醫生的配合下,將外徑僅3.5mm的spyglass(第二代膽胰管成像系統)直視膽胰子鏡送入膽管,只見膽管里長滿了結節狀的腫瘤,正是因為這些腫瘤堵死了膽道,無法正常排出的膽汁損害了劉姐的肝功能,逆流的壞死物質引起膽道感染,使得劉姐反復高熱,加重病情。
隨后,醫生經過導絲引導置入射頻消融導管,監視器上,腫瘤組織被灼燒得一點點泛出了白色,膽管被逐漸打通!半個小時不到的射頻治療解決了困擾劉姐半年的疾苦!術后,劉姐的肝功能迅速恢復到了正常,三天后順利出院。
像劉姐這樣的病例在瑞金醫院消化內科并不少見。85歲的李奶奶患上了壺腹部惡性腫瘤,因為高齡、基礎疾病多,她無法耐受創傷較大的手術。經過鄒多武主任團隊的反復討論溝通后,為她放置了膽道支架,然后進行了直視下腫瘤射頻治療,使得李奶奶的病情得到了顯著改善。
胃鏡或腸鏡一般作為一種檢查手段被大家熟知,但如今,它也成了一把鋒利的“手術刀”。
消化內科主任鄒多武介紹,近年來,內鏡技術不斷進步,造福了很多像劉姐這樣的患者。對于腫瘤范圍太大、位置差而無法開刀治療的患者來說,通過內鏡下的操作,便能將壞份子“殲滅”,而且剝除腫瘤的同時,還可以保住臟器功能,大大提升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