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隨著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探索需求,人們總是希望借助某種機器裝置來克服艱苦的外界條件,最初的潛水以及飛行員腕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對于這兩個能夠“上天下?!钡南盗斜砜?,很多人自然是輕車熟路,包括葉子也介紹過不少。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
隨著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探索需求,人們總是希望借助某種機器裝置來克服艱苦的外界條件,最初的潛水以及飛行員腕表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對于這兩個能夠“ 上天下海 ”的系列表款,很多人自然是輕車熟路,包括葉子也介紹過不少。但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還有一個特別的系列也是基于上述的情況需要而誕生的,那就是 航天腕表。
當然,“ 航空系列 ”只是一個大概的粗略描述。參與過航空任務或者相關計劃的品牌比比皆是,它們都有自己的系列名稱。不過這其中,有的腕表品牌的確名副其實,而更多的呢,只是拿“ 航天 ”來當個宣傳噱頭而已。
今天葉子就來介紹幾個底蘊非常足的品牌系列:
Omega Speedmaster 系列
說到航天背景最強的腕表,就不得不提到 Omega 的 Speedmaster系列,也就是國內大多數表友都知道的“超霸”,誕生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登月手表。
1962年,美國航天航空總署(NASA)準備為第一次的登月計劃選定宇航員專用手表,并測試了當時十大著名腕表品牌的相關表款,包括 勞力士 的 Daytona 和 浪琴 的副牌 Wittnauer。
但它們在各種高壓、低溫的測試當中都發生了表殼和零件爆損,均告失敗,而當時 Omega 的 Speedmaster 僅僅是遇到一個定時問題。
最終,Speedmaster 在1965年通過了所有的技術檢測,成為該計劃的專用腕表,并伴隨著宇航員 Buzz Aderin 在1969年成功登上了月球,成為第一款登月手表。
正如 Speedmaster 那句霸氣的廣告詞:通過瑞士認證,通過休斯頓認證,通過月球認證。
它絕非是浪得虛名。
很多人會覺得,在如此精密高科技的航天飛船和火箭里,一款“ 簡單 ”的腕表作用能有多大?
其實在早期的航天任務里,手表絕不可小覷。比如1970年美國的“阿波羅13號事件”當中,由于火箭升空之后第二天發生了爆炸,儀器失靈,宇航員的生命危在旦夕。這時他們借助了手上佩戴的 Speedmaster 腕表重新設定儀器,加上地面指揮人員的幫助,才得以返回地球。
從60年代開始的各種太空活動,包括單人水星任務、美國第一次太空行走、雙子星計劃、國際太空站計劃等等,都可以見到 Omega Speedmaster 的身影,并且在1981年再次當選為美國航天計劃的指定腕表,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航天腕表 ”。
能夠成為宇航員的標配腕表,沒點“ 真材實料 ”恐怕不行,而且相比于潛水飛行表,航空腕表的條件標準要更加嚴苛。
為了能夠征戰太空,Omega 的瑞士鐘表師們為 Speedmaster 研發出了全新的丙烯玻璃材質表殼,確保了即使表殼破碎時也不會形成玻璃渣,避免對航天儀器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Speedmaster 系列腕表一般的防水深度只有60米左右,跟其他的比,這個數據顯然太過遜色,不過我們也應該知道這不是它所要面對的工作環境。更多的要考慮怎么在高溫高寒以及失重真空的情況下,還能保持不被影響。
Speedmaster 從60年代末開始搭載的是 861機芯,也是被公認能夠征服太空的一代著名機芯。
該機芯采用的是凸輪機構推桿的計時機制,具有偏心螺絲微調以及3赫茲震頻等功能,確保了機芯能夠在 零下160°c 到 120°c 等高溫極寒和外太空失重,以及飛船降落時產生巨大阻力的情況下正常精準走時工作。
進入到了新世紀,Omega 也為 Speedmaster 推出了更高科技含量的 3330同軸擒縱機芯,不過861至今也沒被淘汰。
其實一直以來Speedmaster系列月球表的外觀并沒有發生過多大的改變。
在1957年的款式當中,采用的是箭頭指針的設計,表盤也只有兩個子表面,稍微簡潔一些。到了1966年開始,取消了箭頭指針,增加到了三個子表面,讓人感覺整體的表盤更為緊湊了。并在12點的Logo字樣下方,加入了“ Professional ”單詞,用以表示自己的專業身份。
▲ 1954年經典表面
▲ 1966年經典表面
精密深沉的表盤讓 Speedmaster 的腕表看起來非常凸顯質感,配上金屬光澤的鋼帶,就算是作為成熟男士的商務表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但它也不僅僅是一種風格。Speedmaster 的表盤比較大,有的款式幾乎達到了47mm,再加上原本是為了方便宇航員戴上手套也能輕易操作的碩大表冠和表把,就更加剛毅霸氣了。換上帆布表帶凸顯的是年輕的運動味道,而做舊的皮帶無疑就是復古感。
需要注意的是,Speedmaster 系列并不全是航天月球表,也有賽車計時表,而航天表一般的低價區間在2萬~3萬之間。
Fortis Classic COSMonAUTIS 系列
Omega 的 Speedmaster 系列除了服務美國的航天計劃之外,它也曾是前蘇聯的宇航員的指定用表,包括現在的俄羅斯,都有宇航員在佩戴。
但如果要說俄羅斯官方指定的太空腕表的話,則當屬瑞士老牌,也是世界三大航天腕表之一的Fortis。
瑞士經典的百年腕表品牌 Fortis 成立于1912年,在大陸可能知名度要相對低些,而在港臺更要受歡迎,一般喜歡翻譯成“ 飛陀士 ”,大陸譯名則為“ 富利斯 ”。
Fortis 以生產航天航空即使儀器聞名,但其實它的潛水和飛行腕表跟其他著名的經典大牌相比也是絲毫不落下風。
從1993年開始,俄羅斯的太空人訓練中心為了能夠尋找到能在外太空進行工作使用的機械腕表,對許多品牌進行了相關測試,最終選定了他們最為滿意的 Fortis。
到了1994年,Fortis 成為了俄羅斯、德國等國家的載人航天工程的唯一指定用表,并伴隨著俄羅斯完成了第一次太空行走任務。
其實,Fortis 的腕表當中并不只有一個宇航系列:
Fortis 的 Flieger系列 就曾是俄羅斯太空計劃中的指定腕表,搭載ETA 2824-2自動機械機芯,有25顆紅寶石,動能儲備至少在42小時以上,擁有日歷跳瞬功能和夜光指針,還具備了超強的防震特性。
但葉子覺得它規整的大刻度數字表盤是其外觀設計上的一大不足。
你可以說這是復古,但它跟萬國的飛行員系列以及沛納海可以說是非常撞臉,沒有自己顯著的特色。
相比之下,葉子更喜歡下面這個系列。
Classic COSMONAUTIS ,Fortis 的經典宇航員系列,同樣是作為俄羅斯宇航員的裝備之一。
這個系列搭載的是 Valjoux 7750機芯,相比于上面的ETA 2824-2有了全面的升級,防水深度達到了100米。藍寶石鏡面涂有反光材質,加上不銹鋼表圈以及陶瓷表盤,還有三個子表面,無一例外地都凸顯出它作為精致航天表的飽滿質感。
Fortis 的航天表價格在4千到1萬左右不等。
Breitling Chronospace 系列
說到宇航表,也會有人想起 Breitling。但葉子個人覺得,百年靈 其實更出名的是航空腕表,要注意跟航天區分開來,它還只是地表的飛行腕表。最初百年靈也是以生產航空計時儀器出名的,更有“ 航空計算機 ”的美稱。
但在1962年,百年靈也確實曾作為美國宇航局早期繞地軌道飛行的指定用表,而它的旗下也有相關的太空款式,那就是 CHRonOSPACE 太空計時系列。
與上面兩個品牌不同的是,CHRonOSPACE 全部都是石英表,這是因為它加入了6點和12點位置的上下各加入了兩個液晶數字顯示屏,確保了讀時的精準程度。并且它搭載的是 SuperQuartz 超級石英機芯,準確度是一般石英機芯的10倍,可謂性能出眾。
CHRonOSPACE 系列比較獨特的地方,在于它凸起的別致的 雙向旋轉表圈,具備了飛行滑尺計算功能。
表面上的指針和數字刻度都有夜光涂層,藍寶石鏡面以及100米防水功能,使它在細節上也不至于遜色。此外,由于是石英機芯,CHRonOSPACE 的腕表比較薄,只有9.5mm的厚度,而且玻璃鏡面還要比凸起的表圈低2mm,直徑一般在41mm左右。
Automatic 是 Chronospace 系列腕表中比較特別的一款,它取消了兩個數字顯頻,加入了三個子表面。搭載的是百年靈25顆寶石軸承的 Caliber 23型自動上鏈機芯,每小時高達28800次震頻,保留了雙向齒輪旋轉表圈,不過它也變得更加大塊,達到了46mm的直徑。
飛亞達 航天系列
近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伴隨著航天英雄探索太空的的也有我們自己的航天腕表,那就是來自 飛亞達 的 航天系列。
在2000年我國開始為航天員們尋找能夠在太空環境工作的航天腕表,作為有原先就有航空背景的飛亞達,歷時三年研究之后,終于研制出了我國第一款航天員腕表。當然是不作為市售,不過這也讓飛亞達成為了與 Omega、Fortis 齊名的世界上三大航空腕表品牌之一。
在之后我國各種航天任務當中,跟著航天員進入太空的都是飛亞達。
在2008年,飛亞達還設計出了我國第一款艙外太空行走航天腕表。
而且飛亞達還創造性地在表殼、表圈以及底蓋的位置大量使用鈦合金材質,超越了以往的航天腕表,搭載著品牌自創機械機芯。
不過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不足,飛亞達的航天系列一般只適應在零下80°c到80°c的環境下工作,相比于Omega等大牌相差一大截。還有就腕表的外觀設計而言,也可以有更加完善的地方。
市面上常見的飛亞達航天系列,最貴的款式在1萬左右,其余的4千多就能入手,不過在功能品質上則削減得太厲害了。
本文首發自公眾號:TOPMEN男裝網(ID: topmencomcn)
陳龍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