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如果單純說硬幣,那么截止目前我國最少發行過數百套,因為基本每年央行都會推出各類紀念幣,但是紀念幣并不能直接對外流通(流通要人們所能接受的,可用于日常交易)。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起,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一共發行過五套人民幣,不過第一套人民幣只
如果單純說硬幣,那么截止目前我國最少發行過數百套,因為基本每年央行都會推出各類紀念幣,但是紀念幣并不能直接對外流通(流通要人們所能接受的,可用于日常交易)。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起,截至目前為止,我國一共發行過五套人民幣,不過第一套人民幣只有紙幣,沒有發行硬幣,所以說目前國內流通中的硬幣僅僅只有四套而已,而每一套的價值不一。。
第一套流通的硬幣
我國的第二套人民幣首發于1955年,但是當時并沒有發行硬幣,硬幣直到1957年才發行,這也是我國的首次面世的硬幣,一共推出了3枚,面值分別是1分、2分和5分,其中首枚年份為1955年(雖然是1957年發行,但是日期是1955年第二套人民幣推出的時間),材質為鋁鎂合金,該套硬幣可謂流幣中的常青樹,60多年過去了,至今仍在流通,雖然說目前基本沒有人有使用1分、2分、5分,但其仍然沒有退出市場(一般如果退出流通,國家會發文,要求在居民在一定的期限內到銀行兌換新幣,否則后續不再回收)。
該套硬幣由于公開發行年份較早,且早期的材質較差,維護不容易,導致個別年份數量稀少,收藏難度大,因而收藏界有“五大天王”和“四小龍”之說,至于說價值,雖然網上查的有的幾百甚至千元,但估計就算我們有這個硬幣,也沒有渠道去實現,所以這些網上的價值,看看就好,當不得真,當然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硬幣肯定有一定的價值。
第二套流通的硬幣
1980年4月,我國發行了第二套流通硬幣,一共有4枚,面值分別為1角、2角、5角和1元,這套硬幣俗稱“長城幣”,其中1元為鎳質,其余3枚為黃銅質,相比于第一套流通的硬幣,其面值有所提升(應對市場實際需求)。
眾所周知,一套硬幣的收藏價值最重要的當屬發行量,其次為年份,比如漢代五銖錢雖然年份比民國的袁大頭更早,但是并不比袁大頭值錢,很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存世量,第二套流動硬幣因為發行時國內的鎳及黃銅資源較為稀少,發行數量有限,所以1980-1986年之間發行的第二套硬幣還是比較具有收藏價值的。
第三套流通的硬幣
1992年6月我國發行了第三套流通的硬幣,這版硬幣很多80后90后應該都比較熟悉,因為它伴隨著我們的童年成長,第三套流通的硬幣共三枚,面值為分別為1角、5角和1元(與第二套相比少了2角的)。首枚發行時間均為1991年(雖然是1992年發行,但是1991年就已經印制了,所以最早的年份為1991年),最后發行年份為2000年,2000年之后改為第四套流通硬幣。第三套流通幣種,目前收藏較高的為1993年的五角硬幣,被稱之為梅花王。
第四套流通硬幣
2000年10月1日我國開始發行第四套流通硬幣,與第三套流通硬幣一樣,也是3枚,面值同樣為1角,5角,1元三種面值,隨著技術的發展,第四套硬幣的材質改為了鋼芯鍍鎳(1角以及1元硬幣)以及鋼芯鍍銅(5角硬幣),這套硬幣從2000年開始一直到目前仍在發行,年份近,發行量也不少,目前來說,基本沒有什么太大的收藏價值。
總結
對于收藏感興趣的話,每當有發行時(不管是第幾套,哪一年發行的,紙幣或者硬幣),都可以兌換一套完整的保留收藏,不一定為升值,留作紀念也不錯。目前各類收藏網上雖然很多價格報得不低,但實際要成交估計并沒有標價那么高,畢竟國內的硬幣大部分年限較近(還沒超過百年),而且整體存世量也相對較多,所以要說價值非常之高,基本不現實。
高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