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rike id="wwq6o"><menu id="wwq6o"></menu></strike>
    • 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 首頁
      • 資訊
      • 技術
      • 百科
      • 問答
      • 學習
      • 看看
      • 站長
      • 生活
      • 快訊

      首頁 > 技術 > 技術快訊

      養50頭母豬投資多少錢(生豬養殖行業基礎知識手冊)

      時間:2022-10-08 10:23 作者:金俊林

      前言育種:種豬性能對豬場效益影響顯著目前全球培育的肉豬品種以瘦肉型豬為主。優質商品肉豬常見的種豬有大約克豬、長白豬、杜洛克豬、匹特蘭豬與漢普夏豬等。我國主要引入并培育大白、長白與杜洛克三大品種種豬,構建“杜長大”三元商品豬育種體系,這也是全

      前 言

      • 育種:種豬性能對豬場效益影響顯著

      目前全球培育的肉豬品種以瘦肉型豬為主。優質商品肉豬常見的種豬有大約克豬、長白豬、杜洛克豬、匹特蘭豬與漢普夏豬等。我國主要引入并培育大白、長白與杜洛克三大品種種豬,構建“杜長大”三元商品豬育種體系,這也是全球比較通用的商品豬體系。完善的種豬選育體系以及生物科技的應用是種豬培育的核心要點。我國在種豬培育上相對落后于歐美生豬養殖發達國家,其原因在于育種體系、資本投入與育種技術的不足。

      • 繁育:精細化管理提升繁育效率

      我們常以 PSY 指標(能繁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考察斷奶節點之前的生豬繁殖效率, 由母豬年化周轉率與每窩斷奶頭數決定;從環節上可以拆分為發情配種環節、母豬產仔環節以及仔豬哺乳環節。從各個環節來看,選用繁殖性能優異的種母豬、并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其發情與配種效率、降低分娩與哺乳階段仔豬死亡率可以有效提升繁殖效率。

      • 育肥:集約養殖存在較強的規模效應

      保育期仔豬體重達到 30KG 以上后,可轉入育肥舍育肥,該階段的豬生長速度最快,死亡率相對低,管理精細化要求相對哺乳期與保育期較低,但是需要大量土地、資本、人工等資源。規模養殖企業通常采取兩種模式進行育肥,一種是“公司+農戶”模式,另

      • 疾病防控:豬用疫苗前景廣闊

      在集約化的養殖模式下,疾病極易在養殖場內傳播,在養殖全流程中做好豬的疾病防控工作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升養殖效益。豬群的幾大流行病癥中,除非洲豬瘟外,均有疫苗作為免疫防控手段。隨著龍頭養殖企業產能的快速擴張以及行業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加速提升,生豬疾病免疫疫苗批簽發量快速提升。在生豬養殖的全流程中,能繁母豬作為使用期限較長的生產工具,其免疫程序相較商品豬更為全面與嚴密,其疫苗注射集中在分娩前后。對于商品豬而言,由于仔豬的免疫力低下,大部分疫苗在仔豬階段接種。

      • 豬場設施與設備:工廠化養殖的物理基礎

      養豬場設施與設備是生豬工廠化養殖的物理基礎。養豬場內部布局一般分為生活區、輔助生產區以及生產區。現代規模養豬場通常采用“全進全出”管理方式,從而實現批次化生產并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工廠化養豬已經經歷機械化與信息化養豬階段,目前正向智能化養豬邁進,這不僅需要設施與設備的研發升級,也需要 AI、云計算等軟件支持。

      風險提示:

      1、非洲豬瘟毒株疫情風險超預期;

      2、國內生豬養殖行業格局惡化超預期。

      養50頭母豬投資多少錢(生豬養殖行業基礎知識手冊)

      生豬養殖基礎知識全方位整理

      生豬養殖基礎知識全方位整理

      豬肉是人類蛋白質攝取的主要來源之一,在全球有著悠久的養殖與消費歷史,生豬在全世界多個國家大量養殖。在發達的養殖主體,生豬的育種、繁育與育肥階段均形成了工業化規模生產,建立了優良的疾病防控體系,具備了先進的豬場養殖設施與設備,從機械化養殖、信息化養殖,逐步邁入智能化養殖階段,大幅提升了養殖效益。本文旨在對生豬育種、繁育、育肥、疾病防控以及豬場設施與設備的基礎知識做全方位整理。

      豬肉是國內居民的首選肉食,豬肉消費需求相對穩定。國內居民人均每年消費豬肉 20KG 左右,豬肉消費量占肉制品總消費量比例穩定在 65%左右,2019 年由于非洲豬瘟造成的產能去化,人均豬肉消費量有所下滑,消費量占肉制品比例下滑至 59%。隨著非洲豬瘟逐步得到控制,豬肉消費或將會有所提振,預計未來國內豬肉消費量或將繼續保持相對穩定。

      我國是世界養豬大國,具有悠久的生豬養殖與消費歷史,我國主要的豬肉產地集中在華北、華中與華南地區。我國肉豬出欄頭數由 1996 年左右的 4 億頭提升至 2012 年的 7 億頭左右。2019 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中國的生豬產量有所下滑,為 5.5 億頭左右。從省份分布來看,四川、河南、湖南、山東、湖北、云南、廣東、廣西、江西、安徽、遼寧、江蘇是我國的豬肉生產大省,主要分布在華北、華中與華南地區。

      生豬在全球各地大量養殖。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2010-2018 年全球的生豬產量在 12 億頭左右,中國生豬產量最多,2010-2018 年年產 7 億頭左右,2019 年后受非瘟影響國內出欄量有所下滑。世界上其他主要生豬生產國家和地區還有歐盟、美國、巴西與俄羅斯等。按照 2018 年美國農業部披露的的數據,歐盟、美國、加拿大、巴西與中國是世界前五的豬肉出口國家與地區,中國、日本、墨西哥、韓國與美國是世界前五的豬肉進口國家與地區。

      注:將 2010-2020 年產量加總后計算比例

      育種:種豬性能對豬場效益影響顯著

      目前全球培育的肉豬品種主要以瘦肉型豬為主。商品肉豬常見的種豬有大約克豬、長白豬、杜洛克豬、匹特蘭豬與漢普夏豬等。我國主要引入并培育大白、長白與杜洛克三大品種種豬,構建“杜長大”三元商品豬育種體系,這也是全球比較通用的商品豬體系, 目前世界上公認種豬質量比較好的主要有 6 大品系,分別為美系、加系、丹系、法系、臺系、英系和配套系。種豬選育改良的原理與方法決定了完善的種豬選育體系以及生物科技的應用是種豬培育的核心要點,體系的建設與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且長時間持續的投入。我國在種豬培育相對落后于美國、丹麥、加拿大、英國等歐美生豬養殖發達國家, 其核心原因在于育種體系、資本投入與育種技術的相對落后。

      豬的品種

      按照經濟用途區分,豬可以歸為脂肪型、瘦肉型與兼用型。

      脂肪型豬:該類型豬能有效地將飼料中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為體脂肪,而利用飼料蛋白質轉化為瘦肉的能力較差,豬胴體瘦肉率在 45%以下。當前脂肪型豬的市場較小,在二戰之前,由于對于豬油的需求,脂肪型豬曾經在美國大范圍養殖。該類豬種以巴克夏豬為代表。

      瘦肉型豬:豬體軀長,豬胴體瘦肉率在 60%以上,瘦肉型豬的飼料轉化率比較高,在二次世界大戰后,豬油的需求顯著下降,瘦肉豬開始被大量培育。目前常見的肉食品種主要以瘦肉型豬種為主,例如長白豬、大白豬與杜洛克豬。

      肉脂兼用型豬:體型、肥瘦程度與飼料轉化率介于脂肪型豬與瘦肉型豬之間,一般瘦肉率在 50%-55%。

      我國傳統地方豬種的瘦肉率一般在 40%-50%,飼料報酬率在 3.5:1 以上,經濟效益較低。隨著國外優良品種的引入,我國也在逐步進行新豬種的培育工作。我國有著悠久的豬養殖歷史,形成了大量具有特色的地方品種,例如:民豬、榮昌豬、太湖豬等等。我國地方豬種具有明顯的高繁殖力優點,但是缺點是瘦肉率不高,在 40%-50%,飼料報酬較低,一般在 3.5:1 以上。隨著我國逐步引入國外優良品種,新品種的培育工作正在有組織地進行當中,我國培育地新品種包括三江白豬、湖北白豬、豫農白豬等。

      目前全球生豬養殖中,較為常見的種豬是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豬、匹特蘭豬與漢普夏豬:

      大白豬:原產于英國北部的約克郡及附近,大白豬具備增重快、飼料轉化率高、胴體瘦肉率較高、產仔數較多、母豬泌乳性良好等優點。具體而言,大白豬增重快,飼料轉化率高、胴體瘦肉率高、產仔數較多、母豬泌乳性良好:母豬初情期 165-196 日齡,適宜配種 220-240 日齡,初產 9 頭以上,經產 10 頭以上,飼料轉化率 2.8:1 以上,瘦肉率62%以上。主要用于杜長大雜交生產第一母本,即用長白公豬與大約克母豬交配生產, 再用杜洛克公豬雜交生產商品豬。

      長白豬:生產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而且母豬產仔較多,奶水充足,斷奶窩重較高;但是抗逆性差,體質較弱,對飼料營養要求高,易發生生殖障礙及裂蹄。主要用于杜長大雜交生產,常作為與長白豬雜交改良的第一父本,與地方豬種和培育豬種雜交的效果較好。

      杜洛克豬:杜洛克豬原產于美國東部的新澤西州與紐約州等地。增重快,飼料報酬高, 胴體品質好,瘦肉率高。但是杜洛克母豬平均產仔數 9 頭左右,母性較差,育成率較低, 常用作杜長大雜交方式中的父本。

      匹特蘭豬:匹特蘭豬由法國的貝葉雜交豬與英國的貝克夏豬進行回交,再與英國大白豬雜交育成。生長較為迅速,6 月齡體重可達 90-100 千克,日增重 750 克左右飼料轉化率 2.5:1 以上,瘦肉率可達 70%。母豬每胎產仔數 10 頭左右,產活仔數 9 頭左右。在經濟雜交中常用作父本。

      漢普夏豬:產仔數每胎 10 頭,生長速度較慢,日增重 700 克左右,飼料利用率 3 左右, 瘦肉率 61%左右。在經濟雜交中常用作父本。

      我國主要引入并培育大白、長白與杜洛克三大品種種豬,構建三元商品豬育種體系。“杜長大”外三元品種是指從國外引進的大白、長白與杜洛克三大品種雜交培育得到的商品豬,因其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低等優勢,是市場上最為主流與通用的商品豬雜交組合。

      同一品種的不同品系之間也有各自的優劣勢,目前世界上公認種豬質量比較好的主要有

      6 大品系,分別為美系、加系、丹系、法系、臺系、英系和配套系。

      美系:美系種豬的最大優點為體型好,生長速度快,120 公斤出欄全程料肉比較低,且美系豬體型好,后肢粗壯,抗應激能力比較強,但是美系豬整體產仔數不高,后備母豬利用率較低、泌乳性能相對較差,所以美系豬更適合作為種公豬使用。

      加系:加系種豬與美系特點類似,在育種時的培育方向主要為體型與抗應激能力,產仔數相對較低,比較適合作為種公豬使用。

      丹系:丹系種豬的最大優勢就是產仔數較高,平均窩產可以達到 14-15 頭,但這也導致丹系豬的初生重較低,5 日活仔數會受到影響。因此對于妊娠母豬與哺乳期仔豬的管理要求較高,否則淘汰率高。

      法系:法系豬繁殖性能好,產活仔數平均 14 頭,但其體型較差,生長速度較慢,生長后期料肉比高,母豬營養水平需求高。法系豬中長白與大白品種較為優秀。

      臺系:臺系豬主要指杜洛克,具備較好的體型,其繁殖性能較美系豬差。英系:英系豬繁殖性能與美系較為類似,大白豬優勢較強。

      配套系:配套系豬是指一些專門化品系經科學測定后所組成的固定雜交繁殖與生產體系, 它不僅是一套育種模式,也是一套生產模式。配套系豬不是簡單的品種雜交,它有完整的配套雜交體系,在體系中必須按照固定的雜交模式生產而不能改變,配套系豬的后代生產性能較為穩定。配套系的優點是各方面都比較平均,比如產仔數、體型、生長速度、抗應激能力等都居于平均位置。目前比較流行的是四大配套系:迪卡配套系、斯格配套系、PIC 配套系與達蘭配套系。

      種豬培育原理

      種豬培育即在不同豬種中尋找到符合生產性能需求的基因,并將其留種培育。即通過決定哪一頭豬留種,以及它們之間如何配種,通過選種與選配去提高群體的遺傳水平,從而持續培育具備穩定優質性能的種豬群體。

      從種豬選育改良的基本原理來看,遺傳變異性、選擇強度、選擇的準確性以及世代間隔決定了種豬培育的遺傳進展,遺傳變異性是遺傳改良的基礎,依照育種措施與育種方案制定選擇強度與世代間隔,而育種選擇的準確性則取決于育種值估計的方法與利用的信息量。

      從種豬選育改良的方法來看,首先需要對種豬進行性狀的度量與評定,得到表型測定結果,再通過遺傳評估方法得到育種值估計,據此選擇優秀種豬進行選種選配,從而獲得優良后代,再對后代進行繼續選育改良,循環往復不斷精進,使得性持續符合同樣不斷變化的育種需求。

      其中,性能測定是開展生豬生產與育種工作的基礎。常用的性能測定主要包括生長性能測定、屠宰性能測定、肉質評定與繁殖性能測定。

      生長性能測定指標:達到目標體重日齡、平均日增重、目標體重背膘厚、采食量、飼料轉換率等;

      屠宰性能測定指標:宰前活重、胴體重、屠宰率、背膘厚度、胴體長、瘦肉率等;

      肉質評定指標:品質評定包含肉色、大理石紋、pH 的測定、肉失水率、嫩度、肌內脂肪等;

      繁殖性能指標:初產日齡、產仔數、窩間距、初生重、泌乳力、斷奶窩重、育成仔豬數等。

      種豬選育中常利用雜交方式,使得繁育的后代具備“雜種優勢”,即在生長速度、繁殖性能、適應性等方面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優于其親本。保存優質的純種豬是建立雜種繁育體系的基礎。該繁育體系一般由原種場、繁殖場、商品場組成。原種場的主要任務是選育好原種豬,建立純種豬的品系結構,提高和繁殖引入品種。繁殖場的主要任務是大量繁殖種豬,以滿足下游商品場的需要。繁殖場一般可以分為一級與二級繁殖場,一級繁殖場通過純繁提供純種種豬,二級繁殖場通過同品種的品系間雜交,為商品場提供系間雜種豬。商品場的任務則是生產大量的優質雜交商品豬。一般有三種生產形式:1、自身不飼養種豬,專業飼養育肥;2、專業生產仔豬,但是不進行育肥,而是依靠出售仔豬盈利;3、自繁自養雜交商品豬。

      種豬選育改良的原理與方法決定了完善的種豬選育體系以及生物科技的應用是種豬培育的核心要點,體系的建設與技術的應用需要大量且長時間持續的投入,這也導致種豬培育投資周期長且初期收益少,而在養殖過程中,由于種豬基因是豬場養殖效益的核心, 故而種豬培育技術能力是生豬養殖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一環。遺傳進展的選擇準確度取決于配種技術的先進以及數據積累的深厚程度,即測定性狀的方式、測定種豬的數量以及測定性狀的數量。其背后需要完善且開放的育種體系、持續的性能測定和基因數據庫構建、生物科技的研發與應用以及不斷精進的育種目標。育種是產業鏈中專業化程度最高、耗時最長、經濟效益最持久的工作,也是構成養殖企業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一環。

      種豬培育體系中外對比

      由于生豬育種在前期投資大、回報低,故在起步階段,國外多是以政府組織或以產業協會名義,聯合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同進行育種工作。企業強大之后,逐步過渡到企業為主的市場化育種。國際上生豬育種體系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產業協會引導與組織中小豬場, 進行聯合育種,例如美國種豬測定和遺傳評估體系、加拿大生豬改良中心與丹麥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美國與丹麥的聯合育種組織分別成立了美佳育種集團與丹育國際以銷售育種產品;二是專業育種公司的遺傳評估體系,例如英國 PIC 公司、加拿大加裕公司、荷蘭海波爾公司與法國 Nucleus 公司。

      PIC 公司隸屬于全球領先的動物育種公司 GENUS 集團,PIC 長期占據著全球種豬市場份額的第一,其 2020 年市場份額達到 16%。2020 年 PIC 公司育種后代約為 1.71 億頭,占 USDA 估測 2020 年全球生豬出欄量的 14.6%。PIC 的全資母公司 Genus 國際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專業動物育種集團,其下屬的 ABS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奶用牛與肉用牛育種公司。PIC 公司則是全球最大的肉豬育種公司,2020 年 PIC 公司在全球種豬市場的份額達到 16%,2017 年后 PIC 公司在全球前五大生豬育種公司中的市場份額占比穩定在 40%以上。PIC 公司育種后代豬在 2017 年后保持在 1.39 億頭以上,2019 年受中國生豬產業因非瘟傳播產能下降影響小幅下滑,其育種后代豬在 2020 年達到 1.71 億頭左右。2017 年后,PIC 公司育種后代豬占全球出欄生豬產量比例穩步提升,結合美國農業部估測的全球生豬產量數據,其 2020 年占比達到 14.6%。

      PIC 公司采取了金字塔式的育種模式,2020 年公司共銷售 4 萬余頭公豬精液與 50 萬頭母豬(包含曾祖代與祖代母豬)。PIC 公司對核心群中的部分曾祖代種豬自繁自養,持續進行育種優化,對將一部分曾祖代與祖代豬交由專業養殖場進行合同養殖。PIC 公司主要銷售曾祖代種豬與祖代種豬,2020 年公司共銷售 4 萬余頭公豬精液與 50 萬頭母豬(包含曾祖代與祖代母豬)。

      PIC 公司的成功在于其技術領先與品系豐富。

      1)PIC 公司的技術領先來源于對于研發的重視。PIC 公司擁有兩個獨立的研發機構,分別是位于美國的 PIC 法蘭克林研發中心以及英國劍橋大學內的 PIC 劍橋研發中心。在持續的研發過程中,PIC 取得了大量的種豬養殖技術突破,例如控制產仔數基因、毛色基因、肉質基因等等,2013 年 PIC 在基于親緣關系的基因組選育(Relationship-based Genomic Selection)上取得了突破,這一方法使得遺傳進展速度提高 35%。2016-2020 年,PIC 母公司 Genus 的種豬部門研發費用由約 1350 萬英鎊增長至約 3000 萬英鎊,年化增速超過 20%。Genus 種豬部門研發費用率保持自 2016 年后保持在 6%以上,2020 年超過 9%,超過國內種豬企業楓華種業。2019 年由于非洲豬瘟產能去化,而研發支出存在剛性,故而 2019 年楓華種業研發費率高于 Genus 種豬部門。

      2)PIC 公司專業育種歷史接近 60 年,在全球積累了龐大的選種群體。PIC 公司進行全球范圍的聯合育種,在全球建立了 50 多個核心場。通過長期的培育,PIC 公司積累了 20 多個各具特點的純系。這些純系的組合,可以滿足不同地區的不同需求。此外PIC 大量運用生物工程技術不斷優化品系組合,獲取最佳的配種方案。

      從美國、丹麥、加拿大等國的產業協會引導的育種體系來看,美國種豬登記協會(NSR) 保護了遺傳進展的準確度,并建立了完善的育種體系。種豬登記協會主要任務是保護系譜準確和維持品種純度,提供種豬改良方案,幫助所有成員不斷獲得遺傳進展;其次, 建立了種豬性能測定和遺傳評估系統,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來進行育種體系的完善。

      丹麥最早開始進行種豬測定并建立了完善的育種體系,目前采用基因組選擇技術與芯片檢測提升育種效率。1896 年丹麥提出長白豬育種方案,1907 年,丹麥建立種豬性能測定中心, 1990 年丹麥國家育種計劃聯合全國 43 家核心種豬場,采用金字塔繁育體系, 開展聯合育種工作。目前丹麥已在大白、長白與杜洛克上應用了基因組選擇技術,并在核心群中至少 25%的純種仔豬上實現了芯片檢測。

      加拿大經過 20 多年持續的全國聯合遺傳評定,采用領先的基因組選擇技術,由種豬進口國成為了種豬出口國。1994 年加拿大生豬改良中心(CCSI)成立,CCSI 通過不斷更新評估軟件實現了從原始基因型數據到個體基因組育種數據的過程。CCSI 對產仔數基因組選擇進行回溯后發現,通過使用基因組選擇可以顯著提升遺傳進展速度。

      中國生豬育種行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落后。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生豬育種水平較為落后,主要體現在:1、育種體系有待完善,種豬公司專業化程度不高,中小豬場各自為營、聯合育種較少,沒有形成有效的資源共享;2、育種技術還停留在早期,基因育種等新應用較少;3、育種核心群規模小,沒有大規模地開展規范細致的性能測定,數據積累不夠。

      一直以來中國都依賴于大量從國外引進種豬,2014 年引種量已經開始減少,2019 年后,由于非洲豬瘟對于我國種豬體系的破壞,疊加豬價維持高位,2020 年我國大量進口種豬。中國長期從國外引入種豬進行基因和品系改良,從種豬引種量看,2011-2013 年中國種豬引種量達到高峰,隨后進入下降通道。2014-2018 年中國年平均種豬引進量為6895 頭,較前一個 5 年減少 34.5%。2020 年非瘟產能去化疊加豬價處于高位,我國種豬進口量達到歷史新高,超過 30000 頭。中國主要從美國、法國、丹麥、加拿大等國家引進大約克、長白、皮特蘭、杜洛克 4 個品系;目前,丹系種豬在中國的市場逐漸被壓縮,開始形成美系、加系、法系三分天下的格局。2008-2018 年中國種豬進口總量來源分布中,美國、加拿大和法國分別占比43%、24%和16%,而丹麥僅占比12%,美加法三者合計占比達到82%。

      中國與歐美先進育種國家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育種體系、資本投入與育種技術上。

      1)育種體系:全球種豬育種體系主要分為 2 種類型,分別是以 PIC 為代表大型專業化的育種公司、以丹麥丹育和荷蘭托佩克為代表的中小公司聯合育種體系。美國養豬業專業分工明確,排名前 30 的養豬企業除史密斯菲爾德外都沒有自己的育種體系,而是將育種外包給以 PIC 為代表的大型專業化種豬公司,PIC 種豬占美國排名前 30 的生豬養殖企業種豬用量的 50%以上。不同于美國生豬行業的高度專業化分工,中國養豬業追求全產業鏈,即便是規模較小的養殖公司也都養種豬。盡管 2009 年開始中國國家層面已經開展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的認證,篩選出高生產力水平的核心育種群,但各核心育種場之間信息和資源交流較少,并未實現真正的聯合育種,實際上是各種豬企業獨立育種。

      2)資本投入:生豬育種作為生豬養殖產業鏈的重要的一環,是產業鏈中專業化程度最高、耗時最長、經濟效益最持久的工作,從而也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在生豬養殖行業的發展過程中,美國對于品種改良的資本投入遠高于中國。一般而言,品種改良、營養飼料、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是生豬養殖行業發展的四大要點,近 50 年來美國養殖業發展過程中有 40%的資本投入用于品種改良,而中國養殖業的發展則更加注重營養飼料和飼養管理,對于品種改良的資本投入占比在 10%左右。當前中國養豬業也已經認識到了育種的重要性,預計未來也將加大對育種的資本投入。

      3)育種技術:20 世紀 40 年代以來,全球生豬育種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在早期育種階段,種豬企業主要通過直觀性狀測定估計育種值,分別針對父系和母系的中、高遺傳力的性狀進行選擇;90 年代起隨著計算機計算能力的提升,最佳線性無偏估計(BLUP) 方法廣泛應用,對低遺傳力性狀及限性性狀進行遺傳評估,同時能利用不同來源不同時間的數據。2000 年以后,基因育種技術不斷發展,大型種豬企業對雜交豬進行性能測定、基因組選擇、基因填充、全基因組的個體測序。基因組育種應用最多的是 PIC,應用新技術可以加快品種改良速度。中國育種上性能測定少、系譜的性能數據積累少、基因育種應用較少,還處在育種的早期階段。

      育種的結果最終體現在各種指標上,其中核心經濟性狀主要包括繁殖性狀、生長性狀、肉質和體型外貌性狀。我們將當年商品豬出欄量除以 10 個月前能繁母豬平均存欄量得到平均每頭能繁母豬每年出欄肥豬頭數(MSY),排除 2019 年后非瘟造成的擾動,可以看到 2010 年-2018 年間,中國能繁母豬 MSY 是持續提升的,2010-2018 年 9 年間平均 MSY 從 13.6 頭提升到了 19.5 頭,效率提升明顯,但相較于美國 22 左右的 MSY 水平仍然有差距。而對比能繁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PSY)這一指標,根據東瑞股份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丹麥的平均 PSY 為 33.29、荷蘭的平均 PSY 為 30.25、德國的平均 PSY 為 29.66、歐盟的平均 PSY 為 27.79、美國的平均 PSY 為 26.43,而我國行業協會定點監測的規模養殖場年度平均 PSY 不到 23。在飼料轉化率與頭均出肉方面,我國也落后于養殖業發達國家。根據東瑞股份招股說明書披露,西班牙的平均飼料轉化率達到 2.46、巴西為 2.76、荷蘭為 2.58、丹麥為 2.66、歐盟平均為 2.83、美國為 2.71, 而我國生產水平較高的定點檢測規模豬場飼料轉化率為 2.9 左右。此外,我國頭均出肉量低于美國。當前,美國頭均出肉量在 90 公斤左右,我國頭均出肉量在 78 公斤左右。

      繁育:精細化管理提升繁育效率

      我們常以 PSY 指標(能繁母豬年提供斷奶仔豬數)考察斷奶節點之前的生豬繁殖效率, 由母豬年化周轉率與每窩斷奶頭數決定;從環節上可以拆分為發情配種環節、母豬產仔環節以及仔豬哺乳環節。從各個環節來看,選用繁殖性能優異的種母豬、提升其發情與配種效率、降低分娩與哺乳階段仔豬死亡率可以有效提升繁殖效率。從發情、分娩、母豬與仔豬各項指標拆分生豬繁殖效益,母豬發情后的配種成功率越高,分娩時的窩產健康仔豬數量越多,哺乳期仔豬的死淘率越低,能繁母豬每年提供的斷奶仔豬數量越多, 即生豬繁殖效率越高。因此提高母豬的繁殖效率,就要通過精細化管理做好母豬的配種、分娩與產后護理工作,以及仔豬的哺乳期護理。

      注:目標值參考《正大集團豬場開發流程》

      生豬的繁殖特性

      從繁殖特性角度來看,豬是常年發情的多胎高產動物。

      母豬在 4-8 月齡時會進入初情期,發情周期 18-23 天。一個發情期可以分為發情持續期與休情期,發情持續期一般為 2-3 天,在發情持續期內,母豬表現出各種發情征狀,其精神、食欲、行為和外生殖器官均出現變化。休情期:指本次發情結束至下次發情開始之間的一段時間。在休情期間,母豬發情征狀完全消失,恢復到正常狀態。母豬產后 10天內發情屬于正常發情。超過 28 天不發情,可以注射催情素刺激發情。超過 60 天不發情的母豬往往會被淘。

      母豬初情期即可進行配種,但由于母豬排卵數在開始的前 2 或 3 個發情周期配種的話明顯較高,具有每窩仔豬提高 1-2 頭及以上的潛力,因此青年母豬通常在 7-8 月齡初配,在 11-12 月齡時初產。

      用于繁殖的母豬在初情期后,通常被分為后備母豬、能繁母豬與淘汰母豬。后備母豬一般是指被選留后尚未參加配種的母豬。在多數種豬場及某些情況下,也指青年母豬、雌性豬被選留種用后到它第一次分娩時的豬;能繁母豬指產過一胎仔豬、能夠繼續正常繁殖的母豬;一般能繁母豬在 6-7 胎齡后即進入淘汰期,在期繁殖性能下降時,能繁母豬會被轉入淘汰母豬。

      通常來說,能繁母豬轉淘汰母豬有著年齡、肢蹄問題、生產性能、繁殖失敗等原因,年齡與繁殖失敗是主要原因。通常來說,豬場中需要保持健康的胎齡結構,1~7 胎次母豬的理想比例結構分別為 20%、18%、17%、16%、14%、10%和低于 5%。在此基礎上, 現代基因型品種通常要淘汰已連續產 6 胎的母豬,如果母豬的母性、產仔數量、哺乳性能等特別好,可以延長一胎淘汰時間,但最長不能超過 8 胎。此外,具備母性不強、繁殖困難、具有肢蹄疾病或其他不利于繼續生產因素的母豬都應被及時淘汰。

      公豬性行為最早出現于 1 月齡左右,6-7 月齡后,公豬逐步進入性成熟期。一般其作為種豬的使用期為 7-9 月齡至 3 歲左右。種公豬利用的最初 6 個月,每周配種最多 2 次,而用于采精的公豬,一般每周采精一次。通常豬場對于種公豬的實際使用年限短于 3 年,其原因在于:1、加速公豬的更新,及時將更好的公豬用于配種,從而提高豬群的質量與遺傳改進的速度;2、部分公豬使用強度過大,從而性功能過早退化;3、體格過大,在自然交配時與母豬體格差距懸殊,配種會有困難,在人工采精時也有可能對人產生較大的危險性。

      配種環節

      母豬發情開始后的 12-24 小時是最佳配種時間。如果錯過最佳配種時間,有可能會造成

      母豬返情或超期空懷。由于精子在母豬的生殖道內僅生存 24-48 小時,而卵子的存活時間更短,在排卵后存貨 8-10 小時。因此要能受孕,必須在極其合適的時間配種。時間過長的精子和卵子受精,會造成后代畸形。為此,經常進行多次授精以使得排卵時能有活的精子存在。

      母豬配種懷孕一般可以分為自然交配與人工授精,相比于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具備生產效率提升、生產安全提高、遺傳潛力改善與生產難度降低四大優勢。在 20 世紀,西方發達國家豬的人工授精普及率達到 90%以上,我國自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大力推廣, 但發展速度較慢。至 20 世紀末,我國規模化豬場的人工授精普及率在 30%左右。自然交配的生產效率較低,采用自然交配的豬場中,公豬與母豬比例為 1:20,而人工授精下,1 頭公豬可以對應 100 頭母豬;人工授精能夠減少場內豬與場外豬的接觸,從而有效防范疾病的傳播,在非洲豬瘟的大背景下,人工授精的生物安全優勢尤為突出;人工授精更易于引進優質遺傳性能的種豬,進行育種改善;在人工授精下,母豬受精無需較高的應激水平,且人工監督時間較短,生產難度大大降低。

      母豬產仔環節

      母豬妊娠期一般為 108-120 天,平均為 114 天,妊娠結束后,母豬分娩產仔。由于母豬是養殖企業重要的生產資料,哺乳期仔豬較為脆弱,故而母豬產仔環節需要養殖企業較為精細化的管理。

      從母豬層面,母豬分娩護理分為產前護理、分娩接產與產后護理。母豬產前 2 周左右,使用伊維菌素、阿維菌素等藥品驅除體外寄生蟲;產前 10 天左右改喂哺乳期飼料;產前 7 天轉入產房,并專門安排值班人員接產。母豬產仔時需要有人守候,接產人員需要對仔豬進行斷臍、剪牙,并處理假死仔豬與難產等現象。產后需要給母豬補充質量好、易消化的飼料,逐步使其恢復能繁母豬性能。

      出生到斷奶階段的仔豬被稱為哺乳期仔豬,斷奶周齡在 4-5 周左右,據估計,該階段死亡率為 10%-20%,而斷奶后的損失為 3%-10%。哺乳期仔豬存在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消化機能不完善、生長發育快、免疫力低下的特點。

      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仔豬在出生前子宮內的環境溫度較為恒定,初生奶仔豬的體毛少, 體表脂肪層很薄,體溫調節能力弱,御寒能力差,因此保溫是對初生仔豬的特殊要求。隨著皮下脂肪層的加厚,以及調控機能逐漸建立,仔豬逐漸適應較低的溫度。

      消化機能不完善:仔豬消化器官容積小,排空速度快且晚熟,至 6 周齡才逐漸發育健全, 仔豬階段的消化能力較差。

      生長發育快:由于仔豬的生長發育快,尤其是 20 天后母豬泌乳量下降,如不及時補充營養,會使仔豬發育不良。

      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母豬的免疫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向胎兒傳遞,仔豬只有靠吃初乳獲得母源抗體,并過渡到自身產生抗體。

      除了仔豬自身的生長發育以及疾病問題之外,擠壓致死是哺乳期仔豬死亡的最大原因, 占比達到 50%以上。

      為了提升哺乳期仔豬的存活率,養殖主體需要哺乳期仔豬進行精細化護理,通常采取監護分娩、輔助哺乳、主動寄養、設置保溫箱、配置保溫箱、滴鼻免疫等措施。養殖主體往往采取監護分娩,通過接產及時將仔豬從粘膜中解脫出來,消除粘液防止仔豬窒息而死,將仔豬從不穩定的母豬身邊移開,幫助仔豬找到乳頭吮乳。在產仔數較多時,對部分仔豬進行寄養,從而使得仔豬能盡早吃到初乳,并針對虛弱仔豬進行輔助哺乳與補飼。由于仔豬自身免疫機能出生時尚不健全,故而需要借助母豬豬乳獲得免疫能力。由于仔豬生長速度與母豬泌乳量的高峰錯配,在哺乳仔豬成長后期,需要特制乳豬料,一方面為乳豬補充營養,另一方面使其逐漸脫離豬乳喂養,逐步轉向植物蛋白的飼料喂養。此外,針對哺乳期仔豬易受寒的特點,養殖主體在接產時應及時擦干初生仔豬,并設置保溫箱。

      此外,為了仔豬后期的成長與健康,養殖主體通常對仔豬做斷牙、斷尾與去勢處理。

      斷牙:仔豬出生時有八顆鋒利的稚齒,需要剪掉。這些稚齒非常鋒利,可劃破母豬的乳房,咬斗時還會互相劃破皮膚,引起繼發感染。母豬殘食仔豬的問題可能就和仔豬的稚齒有關。一般在仔豬出生后 1 天內剪掉部分牙齒。

      斷尾:為了避免小豬相互咬尾,規模豬場通常會進行斷尾,應該在 7 日齡之前進行斷尾,

      最佳時機在 1—2 日齡。

      去勢:去勢不僅使豬性情變得溫順,減少打斗,從而提高豬的生長速度,而且能改善肉的品質,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

      保育環節

      仔豬斷奶后進入保育期,為時大約 5 周,體重達到 30KG 后逐步進入育肥豬序列。仔豬斷奶離開母豬后,往往會由于環境改變的應激因素而生長停滯,一般有單獨的保育豬舍對這一階段的仔豬進行管理。仔豬斷奶后失去與母豬共同生活的環境,加上飼料類型和環境發生改變,對其生長發育是很大的應激,這一階段的豬容易掉膘,體質虛弱,發病率增加,飼養管理不當容易形成僵豬,甚至死亡。保育期間的飼料,即保育料與乳豬料相近,更偏向抗痢疾性能、皮毛性能與生長性能。

      保育期間需要注意環境溫度控制、保健工作、飼料適口性與疫病防控。產房溫度往往比保育舍要高,仔豬從產房轉移到保育舍后,由于離開母豬,可能會出現拒食,精神萎靡等情況。因此保育舍的溫控要到位,冬天盡量提高舍內溫度。其次是仔豬的保健工作, 仔豬斷奶后,從母豬獲得的抗體逐漸降低,自身免疫機能尚不完善。因此,保育期的豬應該用藥保健,在飼料中添加營養性物品,提高豬的免疫抵抗力。第三是保育期間的飼料供給。產房仔豬主要靠奶水來獲取營養物質,以少量的飼料來輔助,而轉移到保育舍后只能通過飼料來獲取,飼料的改變可能會導致仔豬不適應。因此飼料一定要選擇高品質的飼料,可以先以濕拌料開始,利于保育期的豬消化吸收。第四則是疫病防控,例如盡量做到全進全出,豬群進去前消毒出來后再次消毒,進而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

      育肥:集約養殖存在較強的規模效應

      保育期仔豬體重達到 30KG 以上后,可轉入育肥舍育肥,育肥時長在 4 個月左右,該階段的豬生豬速度最快,死亡率相對低,管理精細化要求相對哺乳期與保育期較低,故而育肥階段的集約養殖存在較強的規模效應。

      由國內上市公司的數據看,該階段的飼料與人工的單位成本的下降可以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比較 2015-2019 年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天邦股份的商品豬完全成本, 牧原長期保持了低成本優勢。在成本拆分層面,這一優勢的一大來源是人工與飼料成本的集約下降。2014-2018 年平均來看,牧原股份的飼料單位成本與人工單位成本均低于散養戶、中型養豬場與溫氏股份,根據牧原股份 2019 年年報披露,育肥階段 1 名飼養員可同時飼養 2700-3600 頭生豬(根據豬舍條件而定)。其而飼料單位成本優勢一是來源于大型養殖企業的規模采購,二是來源于牧原根據糧食價格能夠對飼料原料構成進行合理調配。

      育肥模式:自繁自養 &“公司+農戶”

      相比于繁育階段,育肥階段對于人工精細化技能要求相對較低,但是需要土地、資本、人工等資源。規模養殖企業通常采取兩種模式,一種是“公司+農戶”模式,另外一種是自繁自養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公司負責種豬繁育與育仔階段,將育肥階段以委托養殖的的方式交由農戶負責,公司提供飼料、種豬等生豬養殖原材料以及養殖技術指導,而農戶提供人力與土地等要素。一般來說,由農戶按照公司標準自行出資或改建育肥豬舍,并與公司簽訂委托養殖協議,生產周期結束后,公司按照約定價格回購成熟商品豬并支付托管費。在整個養殖流程當中,生豬的產權歸公司所有。

      自繁自養模式:企業自建養殖場,包含了育種場與育肥場,統一采購飼料、疫苗等原材料,并雇傭農工進行養殖,涵蓋了上游的飼料與種豬育種,到中游的擴繁與育肥,全流程一體化使得該模式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體系、成本控制等領域具備較強的優勢。

      在非洲豬瘟或長期持續的背景下,自繁自養一體化的生豬養殖模式在成本管控與防疫體系上的優勢被顯著放大,部分公司嘗試從“公司+農戶”模式向“公司+養殖小區”的重資產模式發展,而散養戶或大量退出生豬養殖。

      從成本核算角度看,傳統農戶散養的人工費用與折舊費用較低,但是其管理與擴張能力 較差,往往在豬價高位進入,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差,在豬養殖難以盈利的階段逐步退出, 在非洲豬瘟常態化的背景下,防疫能力較差的散戶在豬價逐步走弱時盈利水平大幅下滑, 或大量退出生豬養殖行業。

      以溫氏股份為代表的“公司+農戶”模式具備輕資產快速擴張的優勢,且農戶養殖會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充分利用了農戶的土地與人力資源,但是非洲豬瘟對于防疫體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原有“公司+農戶”模式下,由于豬舍的建設水平與農戶的養殖能力參差不齊,公司難以將嚴格的非瘟防疫能力輸出至農戶端,故而溫氏股份目前正嘗試“公司+養殖小區”模式。在“公司+養殖小區”模式中,公司仍然通過合同養殖的方式委托農戶養殖,農戶責任心強的優勢得以保留,公司將會負責養殖小區的規劃與建設,故而也是重資產擴張。

      在這輪非瘟疫情當中,牧原股份自繁自養模式在疾病防控體系上的優勢被較好地體現了, 盡管非洲豬瘟剛發生時,由于自繁自養模式的養殖密度較高,遭遇了較大的損失,但是 由于其自雇員工自建豬舍,防控體系得以快速與高效地建立。此外,牧原股份自有二元 回交種豬體系,盡可能避免從外部引入種豬,最小化外部引入病毒的可能性。

      美國專業育肥豬場效率較高

      20 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后期形成了專業化分工,專業育肥養殖場效率大幅高于自繁自養一體化豬場。隨著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的推進,育繁一體化的育 肥效率逐漸被專業化育肥場超越,育肥豬養殖場主要負責生豬飼養至出欄標準,育肥過 程采用專業的飼料配方和科學養殖技術。養殖場的專業化極大地提高了養殖的生產效率, 同時也有利于疫病的防控。育繁一體化的生豬養殖場在 1992 年占比 60%以上。隨著豬場規模化程度的提高,專業化的養殖方式也不斷推廣。到 2004 年,專門的育肥豬場數量已到達 80%左右,而傳統的育繁一體化豬場數量下降到不足 20%。相比于自繁自養農場,專業的育肥農場在飼料、人工及生產成本等方面效率更高,成本消耗更低。根據美國 USDA 數據,專業育肥場的料肉比達到 242 磅/美擔,遠優于自繁自養體系的 352磅/美擔,而在成本端,專業育肥場飼料成本 19.48 美元/美擔,營業成本 38.31 美元/美擔,管理成本 5.94 美元/美擔,完全成本 44.25 美元/美擔,均低于自繁自養的成本。

      美國大型養殖企業相比于小型自繁自養農場具備規模效應,而受制于美國較高的人力資源成本,美國生豬大型自繁自養企業難以擴張。首先,美國大型養殖企業通過規模優勢進行集中采購,使得種豬和疫苗包括飼料采購成本較低,而小型自繁自養農場則無法具備這樣的規模優勢。而對于大型自繁自養企業來說,則是由于美國的人力資源成本較高,從而無法實現產能的大規模擴張。

      疾病防控:豬用疫苗前景廣闊

      非瘟疫情后,國內生豬養殖規模化進程加速,規模養殖企業在疾病防控端更加正規與合理,而無論是規模養殖企業還是散養戶,在非瘟后的產能恢復當中,都更為重視生豬養殖中的疾病防控。

      在做好合理的養殖場址選擇、規范管理模式與優質飼料供給的基礎上,做好生豬的免疫程序能夠有效降低養殖全流程中的死亡率。在集約化的養殖模式下,疾病極易在養殖場內傳播,在養殖全流程中做好豬的疾病防控工作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升養殖效益。生豬養殖的場所一般應遠離鬧市、人口聚居村莊,無工業污染,豬舍注意通風、采光與溫度;采取可標準化的規范科學管理模式,保持適中的單場飼養規模,防止飼養密度過大; 防止飼料霉變與污染,防止食物中毒。在此基礎上,制定免疫接種計劃做好疾病預防。

      生豬免疫程序

      豬群的幾大流行病癥中,除非洲豬瘟外,均有疫苗作為免疫防控手段。隨著龍頭養殖企業產能的快速擴張以及行業生物安全防控水平加速提升,生豬疾病免疫疫苗批簽發量快速提升。

      在生豬養殖的全流程中,能繁母豬作為使用期限較長的生產工具,其免疫程序相較商品豬更為全面與嚴密,其疫苗注射集中在分娩前后。非洲豬瘟疫情之前生豬養殖行業對于能繁母豬的生物安全防控改善幅度相對緩慢。而能繁母豬作為生豬養殖中的生產機器, 其生物安全防控是重中之重。能繁母豬的免疫程序相較商品豬更為全面與嚴密,其疫苗注射集中在分娩前后。非洲豬瘟疫情之后養殖企業普遍大幅提升對能繁母豬的生物安全防控投入,無論是日常洗消細節的完善還是疫苗防疫的規范化,生豬養殖企業基本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細則,這對于養殖行業綜合養殖水平的提升有望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于商品豬而言,由于仔豬的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大部分疫苗均是在仔豬環節予以注射。商品豬相對于使用期限較長的能繁母豬而言,其出欄屠宰銷售一般在 6 個月齡左右,故而其生命周期中所注射的疫苗次數與種類要少于能繁母豬。由于仔豬的免疫力較差,斷奶后的育肥豬在患某些病后能夠自然康復,但是仔豬患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故而大部分疫苗均是在仔豬,而且是哺乳階段予以接種。例如偽狂犬、支原體、豬圓環、豬瘟、豬藍耳、口蹄疫等病癥的疫苗。

      對于商品豬而言,由于仔豬的免疫力低下,容易患病,大部分疫苗均是在仔豬環節予以注射。商品豬相對于使用期限較長的能繁母豬而言,其出欄屠宰銷售一般在 6 個月齡左右,故而其生命周期中所注射的疫苗次數與種類要少于能繁母豬。由于仔豬的免疫力較差,斷奶后的育肥豬在患某些病后能夠自然康復,但是仔豬患病的死亡率非常高。故而大部分疫苗均是在仔豬,而且是哺乳階段予以接種。例如偽狂犬、支原體、豬圓環、豬瘟、豬藍耳、口蹄疫等病癥的疫苗。

      主要生豬疾病

      1、非洲豬瘟

      2018 年 8 月,非洲豬瘟病毒傳入中國。非洲豬瘟最早于 1921 年在肯尼亞報道,此后曾在西班牙、俄羅斯、越南等全世界各地傳播,2018 年 8 月,中國首次報告非洲豬瘟。

      據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副主任黃保續介紹,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傳入中國的非洲豬瘟病毒屬基因Ⅱ型,與格魯吉亞、俄羅斯、波蘭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組序列同源性為 99.95%左右。

      非洲豬瘟癥狀較為急性且傳染性很高。被感染的生豬多表現為食欲減退,高溫,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皮膚發紺和出血等。雖然發病過程短,但死亡率幾乎高達 100%。非洲豬瘟潛伏期可達 4 天~19 天,部分感染生豬甚至可能未出現任何異常就直接死亡。健康豬與患病豬或污染物直接接觸是非洲豬瘟最主要的傳播途徑,豬被攜帶病毒的蜱等媒介昆蟲叮咬也存在傳播非洲豬瘟的可能性。此外,非洲豬瘟病毒也存在于體液中,還可通過飼料、泔水、欄舍、車輛、器具和衣物等間接傳播。

      非洲豬瘟病毒在國內出現了變異弱毒,提高了檢測難度。根據哈獸研國家非洲豬瘟專業實驗室課題組 2020 年 6 月至 12 月在中國部分省區開展的非洲豬瘟病毒流行病監測, 中國田間至少存在 4 種以上的低致死率基因 II 型自然變異株。監測結果顯示,雖然變異毒株致病力較典型強毒株明顯降低,但仍然呈現明顯的殘留毒力,且具有很強的水平傳播能力。很可能已在田間豬群中流行,造成持續的感染、慢性病程甚至死亡,給非洲豬瘟早期診斷帶來很大障礙。

      2、豬口蹄疫

      豬口蹄疫以蹄部水皰為特征,體溫升高,全身癥狀明顯,哺乳期幼畜常呈急性胃腸炎和心肌炎發生猝死(病死率可達 80%以上)。豬口蹄疫以蹄部水皰為特征,體溫升高,全身癥狀明顯,蹄冠、蹄叉、蹄踵發紅、形成水皰和潰爛、有繼發感染時,蹄殼可能脫落; 病豬跛行,喜臥;病豬鼻盤、口腔、齒齦、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豬)也可見到水皰和爛斑。

      處于口蹄疫潛伏期和發病期的動物,幾乎所有的組織、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口蹄疫病毒。病毒隨同動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糞便、精液和呼出的空氣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形成了該病的傳染源。口蹄疫病毒傳播方式分為接觸傳播和空氣傳播,接觸傳播又可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

      豬口蹄疫暴發的初期也有急性死亡的病例,妊娠母豬可發生流產。仔豬尤其是哺乳期仔豬被感染后出現水皰癥狀不明顯,但因發生心肌炎和胃腸炎,可在短期內迅速死亡,致死率高達 80%以上,給養殖戶造成重大損失。

      豬口蹄疫目前在我國采用以免疫控制為主的策略,免疫可以降低動物的易感性;有效的免疫可以降低動物之間病毒的傳播;可以減少病毒的排放數量,達成群體保護,保證口蹄疫不會發生大流行。

      3、豬偽狂犬病

      偽狂犬病毒感染一般無特征性病變,可引起妊娠母豬流產、死胎,公豬不育,新生仔豬大量死亡,育肥豬呼吸困難、生長停滯等。新生仔豬感染偽狂犬病毒會引起大量死亡, 臨診上新生仔豬第 1 天表現正常,從第 2 天開始發病,3~5 天內是死亡高峰期。同時, 發病仔豬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癥狀以及昏睡、嗚叫、嘔吐、拉稀等表現,一旦發病,1~2 日內死亡。剖檢主要是腎臟布滿針尖樣出血點,有時見到肺水腫、腦膜表面充血、出血。15 日齡以內感染豬偽狂犬病的仔豬在病情極嚴重時,發病死亡率可達 100%。偽狂犬病的另一發病特點是表現為種豬不育癥。例如母豬屢配不孕,返情率可高達 90%。此外,公豬感染偽狂犬病毒后,表現出睪丸腫脹、萎縮,喪失種用能力。

      偽狂犬病毒主要通過已感染豬排毒而傳給健康豬,另外,被偽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員、器具以及空氣也是偽狂犬病毒擴散的主要途徑。本病主要應以預防為主,對新引進的豬要進行嚴格的檢疫,引進后要隔離觀察、抽血檢驗。種豬要定期進行滅活苗免疫,育肥豬或斷奶豬也應在 2~4 月齡時用活苗或滅活苗免疫。豬場要進行定期嚴格的消毒措施, 最好使用 2%的氫氧化鈉(燒堿)溶液或酚類消毒劑。此外,在豬場內要進行嚴格的滅鼠措施,消滅鼠類帶毒傳播疾病的危險。

      4、豬藍耳病

      藍耳病是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疾病,我國是 1995 年以后由國外傳入。各種年齡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但是主要侵害仔豬和繁殖母豬,而育肥豬較不易感染。母豬主要表現精神倦怠、厭食、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妊娠母豬感染后, 易出現流產、產死胎、弱胎和木乃伊化,產后發情延長,發情后屢配不孕。新生仔豬表現出呼吸困難、行走不穩,耳朵、尾部發紫,7 天內死亡率可達 60%左右。斷奶仔豬體溫升高到 40℃以上,表現出呼吸困難、兩眼水腫、結膜發炎、食欲減退或不食、腹瀉,易繼發其他病,死亡率高達 80%以上。育肥豬的癥狀較輕,表現出不愿進食,輕度呼吸困難,鼻、耳朵、尾部、腹部皮膚出現紫色斑。

      豬藍耳病舍內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空氣傳播和精液傳播,而舍外病原的侵襲多為空氣傳播。目前對豬藍耳病的治療尚無特效的方法,預防主要是應用藍耳病疫苗,在沒有發生本病的豬場或受威脅的豬場和地區,選用藍耳病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接種。

      5、豬圓環病

      豬圓環病毒(PCV)是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主要發生在

      5~16 周齡的豬。本病最早發現于加拿大(1991),很快在歐美及亞洲一些國家包括我國發生和流行。最常見的癥狀是豬只漸進性消瘦或生長遲緩,其他癥狀有厭食、精神沉郁、行動遲緩、皮膚蒼白、被毛蓬亂、呼吸困難以及咳嗽為特征的呼吸障礙。PMWS 如果不存在繼發感染,死亡率不高。

      感染豬可自鼻液、糞便等廢物中排出病毒,經口腔、呼吸道途徑感染不同年齡的豬。懷孕母豬感染豬圓環病毒后,可經胎盤垂直傳播感染仔豬。此外,豬在不同豬群間的移動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也可通過被污染的衣服和設備進行傳播。圓環病毒病疫苗預防是比較有效的手段,疫苗免疫接種有利于控制圓環病毒的感染,降低豬群 PMWS 的發生率。

      6、豬傳染性腸胃炎與流行性腹瀉

      兩病可發生于各種品種、年齡、性別的豬,但主耍在仔豬中流行,年齡越小(尤其是 7 日齡內的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越高,斷奶豬、育肥豬和成年豬發病后多自然康復。病豬和帶毒豬是兩病的主要傳染源,可從糞便、嘔吐物、乳、鼻液和呼出的氣體排毒,污染環境。傳播途徑可能是運輸工具、衣服、鞋子等,狗、貓、飛鳥和老鼠的糞便也可以傳播。

      發病時癥狀是:開始時厭食,之后腹瀉,并以水樣糞噴射狀瀉出。大豬一般 7~10 天自行康復,但抵抗力弱的豬和有并發癥的豬會死亡。病豬除腹瀉外,往往嘔吐。傳染性胃腸炎的癥狀比豬流行性腹瀉要重一些。

      預防兩病的原則是:在免疫接種的基礎上,實行全進全出、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豬體的抵抗力;做好圈舍及環境衛生、防止潮濕、強化消毒、保持舍內空氣新鮮,從而綜合預防此病發生。

      豬場設施與設備:工廠化養殖的物理基礎

      養豬場設施與設備是生豬工廠化養殖的物理基礎。由于豬是活體動物,飼養密度較大, 豬舍建筑需要滿足豬的生物學特性與現代化養豬工藝的要求;規模化豬場的生產工藝復雜,建設豬場時要滿足各生產階段豬群的周轉,提高生豬的養殖效率,此外滿足疫病的隔離、防范等要求;由于生豬養殖會產生污水與氣味,故而建設豬舍的時候要考慮到空氣凈化和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

      養豬場建設布局與規劃

      養豬場內部布局一般分為生活區、輔助生產區以及生產區,由于生豬成長各階段所需要的管理條件有所差異,生產區一般分為配種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以及展售舍等。根據規模養豬場流水線作業的生產流程,在待產母豬階段,在配種舍內飼養空懷、后備、斷奶母豬以及公豬進行配種,妊娠母豬則在妊娠舍限位欄飼養,時長在 114 天(4 個月)左右,在臨產前一周轉入產房。在母豬產仔階段,母豬按預產期進分娩舍產仔。仔豬斷奶后離開產房,進入仔豬保育舍培育至 8-9 周齡后轉群。保育期結束后,肉豬進入育肥舍進行育肥,育肥至出欄時長在 4 個月左右。

      養豬場生物安全防控體系

      現代規模養豬場通常采用“全進全出”管理方式,從而實現規模化豬場批次化生產以及降低疾病再次傳播風險。“全進全出”管理方式的實現必須有相應的場地設施和管理制度才能得以保證。“全進全出”管理方式要求所有豬只同時被移出一棟或一間豬舍。隨后在新的豬只進入之前,豬舍被徹底清掃、消毒。“全進全出”管理方式是實現規模化養豬生產批次化生產的前提。規模化養豬連續性、節奏性、均衡性都很強,每一工藝群不僅有明確的分工,而且對圈欄設備的占用時間有較明確的限定,否則豬群的周轉就會出現問題,生產的節律一旦被打破,流水線就難以保持暢通,這將給生產和管理帶來較大的混亂。“全進全出”與徹底清掃消毒,可避免發生交叉感染,有助于控制疾病 在傳統的連續進出的養豬方式中,由于圈欄一直處于占用狀態,只能帶豬消毒,一方面限制了強消毒劑的使用,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徹底地清潔,去除糞便和污物,為疾病連續滯留創造了條件。“全進全出”管理方式的實現必須有相應的場地設施和管理制度才能得以保證。

      在非洲豬瘟之下,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的建設成為重中之重,養豬場需要做到封閉養殖、強化消殺、嚴格引種、分開飼喂、確診后盡快隔離清欄。1、全面封閉式管理豬場。對豬場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嚴禁一切與飼養無關的人員車輛進入或靠近豬場;2、建立消毒清洗中心,對所有進場的車輛如飼料車、豬苗車、種豬車、豬糞車、垃圾車等進行清洗、消毒、烘干等措施,達到殺毒滅菌效果,杜絕外疫進入豬場;3、執行嚴格引種制度,引入種豬后,先隔離觀察,確保豬健康后方進場飼養;4、分開飼喂,由于非瘟是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如果采用相同料槽或水槽的豬場,拔牙也很難成功,非瘟病毒通過水的流動也有可能讓共用水槽或料槽的豬只發病。5、確診為非洲豬瘟疫情后,應當立即采取隔離措施、或者直接淘汰,進行無害化處理,即“拔牙式”的清除,將疫情豬舍及相鄰豬舍全面封鎖淘汰,進行無害化處理,保護未感染豬群。

      工廠化養豬——從機械化養豬到智能化養豬

      現代化的豬場規劃與設施是工廠化養豬的基礎,全球來看,工廠化養豬大致經歷了機械化、信息化與智能化三個階段。

      1、養殖機械化:在生豬養殖各環節通過機械設備代替人工執行各類操作,機械的使用節約了人工,降低的養殖成本,提升了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與標準化生產水平。但是在這一階段,呈現出各環節機械化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全程的機械化水平被個別環節拉低;

      2、養殖信息化:即通過人工錄入或傳感器感知采集環境信息、豬只體征、運動行為、生產數據、屠宰數據以及物流分銷數據等,并通過信息管理軟件高效地完成基本信息統計與分析。信息化階段的問題在于缺乏數據決策機制,還決策與處理還是依賴于人的經驗。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小豬場正由機械化階段向該階段轉型,而我國大部分集團化養豬企業則正處于這一階段;

      3、養殖智能化: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及機器學習等技術的不斷成熟,這些新技術與豬場生產的結合變得更加緊密,智能化決策逐步能夠輔助甚至代替人,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勞動成本。

      在生豬養殖各個環節,智能養豬通過 RFID 技術、物聯網、視覺識別、機器學習、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在個體識別、母豬管理、飼喂管理、生長曲線、疾病防控、環境控制、轉群管理等應用場景落地。在個體識別場景,通過 RFID 技術為每頭豬編碼,記錄其品種、系譜、體重、運動量、體溫、采食和異常行為等,并通過物聯網、視覺識別等技術持續跟蹤;在母豬管理場景,豬場通過在豬舍安裝攝像頭與傳感器,檢測母豬的發情、配種與膘情;在飼喂管理場景,依據 RFID 技術實現的豬只編碼,得到每頭豬的實際采食量與飲水量,實現精準飼喂;在生長曲線場景,養殖管理者根據每頭豬每頭的采食、體重、健康狀況繪制豬只的生長曲線,分析全程料肉比,為生產、經營決策提供參考;在疾病防控環節,通過傳感器、視覺識別、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實現豬只疾病監測、免疫提醒、異常提醒、疾病預警;在環境控制環節,通過物聯網與傳感器技術,結合動物行為,對豬舍內溫度、濕度、通風、采光等多因素的綜合智能控制;在轉群管理場景, 通過 RFID 與物聯網技術,自動根據豬只體重進行分群至相應欄位,自動篩選出欄標準的育肥豬。

      (完)

      相關話題

      • 全球越來越多的顯示器廠家紛紛投入OLED研發大大的推動了OLED的產業化進程
      • 水質PH傳感器就是采用電化學的方法測量水質中的PH值的儀器
      • 小米正在研發配備一億五千萬像素的手機不知道會否出現在MIX4身上
      • 分析師透露蘋果mini LED產品顯示終端量產組裝需要等到今年底開始
      • 梨視頻App今日已在蘋果App Store以及應用寶 華為等各大安卓應用商店下架
      •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出貨量為6303萬
      • 蘋果的制造合作伙伴正在為2020年第三季度的LED芯片量產做準備
      • 5月8日魅族17系列發布包括魅族17/魅族17 Pro兩款機型
      • 魅族發布超充GaN三口充電器采用新一代氮化鎵GaN基材主控芯片
      • MIUI官方宣布MIUI 12開發版已經開始陸續推送首批支持多達32款機型
      • 魅族帶來了一款魅族17 Pro曉芳窯藝術典藏版
      • 魅族正在發布的魅族17也正式公布了那塊三星定制的Super AMOLE屏
      • 米家驅蚊器智能版今日回歸上架
      • 經過2個小時的發布會講解魅族終于公布了魅族17 17 Pro的的售價
      • 預計到2025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1285.6億美元
      • 三雄極光副總裁在2020全國經銷商上指出高端酒店照明 鉑刻系列 增速最快成績驚人
      • 基于手機廠商5G產品的密集規劃今年5G芯片的競爭節奏更快
      • 湖南時代聯合新能源有限公司鋰離子動力及儲能電池智能產業化基地開工建設
      • 特種玻璃的發明者德國肖特公司發布了賽絢Flex超薄柔性玻璃
      • 據媒體報道三星發布每月安全更新

      熱門推薦

      • “純血鴻蒙”要來了!華為正式官宣,與盤古大模型5.0一同亮相!
      • 小米手環 9 即將上市發布!
      • 華為P70發售“蓄勢待發”,旗艦店:能留下電話等通知!
      • 真我GT Neo6 SE首發6000nit無雙屏,綜合功耗更低,首銷1699元起!
      • 京東支付與銀聯國際達成合作,實現跨境便利支付!
      • iOS 17.5測試版上線:iPhone用戶可從網站側載App,與安卓相似!
      • vivo X Fold3 系列折疊屏或將支持5.5G,4月或將開啟OTA 推送!
      • 京東汽車和小米汽車或聯手深度合作!
      • 微軟發布首批AI電腦,配專用Copilot按鈕!
      • 美團成立平臺產品部,整合本地商業多項任務!
      • 代號“橄欖石”,小米 Redmi Note 13 Turbo 手機新曝光!
      • 華為P70系列發布延期?爆料芯片有變化!
      • 農業銀行申請云計算任務調度專利,極大提高云計算任務處理效率!
      • 榮耀將推出首款小折疊手機:給三星和蘋果一點點震撼!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走進高校專業課,極大提高備課效率!
      • 騰訊公司申請區塊鏈數據處理專利,實現快速完成相同業務數據的數據交換功能!
      • 消息稱谷歌將把Bard 更名為 Gemini,并退出獨立的應用!
      • 小米 14 Ultra 手機跑分成績單曝光!
      • 谷歌瀏覽器將基于AI功能進行升級,計劃2月上線寫作助手!
      • 亞馬遜AWS將投資150億美元擴大日本云計算業務,滿足客戶需求!

      金俊林

      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金俊林”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關注排行榜

      1. 1“純血鴻蒙”要來了!華為正式官宣,與盤古大模型5.0一同亮相!
      2. 2小米手環 9 即將上市發布!
      3. 3華為P70發售“蓄勢待發”,旗艦店:能留下電話等通知!
      4. 4真我GT Neo6 SE首發6000nit無雙屏,綜合功耗更低,首銷1699元起!
      5. 5京東支付與銀聯國際達成合作,實現跨境便利支付!
      6. 6iOS 17.5測試版上線:iPhone用戶可從網站側載App,與安卓相似!
      7. 7vivo X Fold3 系列折疊屏或將支持5.5G,4月或將開啟OTA 推送!
      8. 8京東汽車和小米汽車或聯手深度合作!
      9. 9微軟發布首批AI電腦,配專用Copilot按鈕!
      10. 10美團成立平臺產品部,整合本地商業多項任務!

      編輯精選

      Copyright ?2009-2022 KeJiT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经典香港**毛片免费看_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_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_国产小视频在线看
    • <strike id="is0mi"><rt id="is0mi"></rt></strike>
      <del id="is0mi"><dfn id="is0mi"></dfn></del>
      <fieldset id="is0mi"><input id="is0mi"></input></fieldset>
      • <tfoot id="is0mi"><input id="is0mi"></input></t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