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文/人間紀聞錄編輯/人間紀聞錄如今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食品是人工合成和轉基因。住在城市里的人漸漸覺得原生態的才是最好的,都說農村“土貨”好。“土雞”、“土豬”在市場的價格總是會比普通養殖的價格貴個好幾倍。按理說,吃自
文/人間紀聞錄
編輯/人間紀聞錄
如今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
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食品是人工合成和轉基因。
住在城市里的人漸漸覺得原生態的才是最好的,都說農村“土貨”好。
“土雞”、“土豬”在市場的價格總是會比普通養殖的價格貴個好幾倍。
按理說,吃自己種的菜、養的豬的確是更健康。
但奇怪的是:
同樣是自己種植自己壓榨的食用油,卻總是被排斥甚至被抨擊。
城里的人說自榨油可能含有致癌物質,寧愿吃超市的調和油。
農村的人說祖祖輩輩都吃自榨油,不僅健康,還長壽!
那么,農村自榨油和超市調和油相比,到底哪個更健康安全?
農村自榨油的種類及古法制作工藝
在農村中經常能吃到的油有兩種。
一種是由菜籽、花生、大豆、玉米等不同的農作物壓榨而成的植物油。
另一種就是用豬肥油提煉而成動物油。
植物油的古法壓榨:
想要壓榨出植物油并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講究工藝、講究經驗。
每年在油作植物成熟后,農民都會將當年產出的新鮮原料送往榨油坊。
因為榨油的工程量較大,如果沒有專業的技術和設備。
想要把固體的作物制作成液體的油,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拿菜籽油來說:
首先菜籽的挑選很重要,新鮮又顆粒飽滿的菜籽出油率高。
將優質的菜籽放進炒料機中,炒菜籽師傅需要不停翻動,掌握火候防止糊鍋。
菜籽被全方位加熱過后,細胞內部的結構被破壞。
蛋白質對油脂的吸附能力降低,進而油脂更易分離。
待熱乎乎的菜籽起鍋后,轉移至給它量身定制的石磨中。
將顆粒狀的菜籽碾壓成粉末狀的菜籽粉。
緊接著將菜籽粉上鍋蒸,其中水汽和溫度全憑師傅經驗。
蒸完后的菜籽呈現溫熱粘稠的狀態。
但能不能出油和出多少油,此技巧由包餅師傅掌握。
最后就是將制作好的餅胚豎著放進榨槽內,由人力推動100公斤以上的油錘。
有韻律有節奏的一次次撞擊。
物理壓迫之下,清油如暴雨般噴灑而出。
榨油的過程需要三四個小時左右。
每一個過程都離不開師傅們的經驗和技術。
每當村里榨油的時候,那香味濃醇厚重。
幾乎在村口就能聞到飄散幾里的油香,是很多人兒時的回憶。
豬油的制作方法:
相較于植物油的復雜工藝,豬油的制作方法就顯得簡單多了。
只需要火源和一個鍋,一個人在家就能完成。
將大塊的豬板油洗凈后切成小塊,和少量的水一起放入鍋中。
開火燒制沸騰后,轉小火煉制。
不到一個小時,鍋里的豬板油體積越來越小,滲出的油脂越來越多。
直到豬油變得清亮,沒有水汽升騰后,豬油提煉就算完成了。
冷卻后的豬油呈乳白色,加在米飯中、面條中拌開。
那香味,絕!
以前在農村手工制作出來的油,老一輩的人幾乎一輩子都是自產自銷。
從沒聽說過因為吃了自己壓榨的油得病死亡的。
反而是身體強壯,長壽健康。
那為何,如今農村自榨油就有問題了呢?
現代榨油的方法
21世紀是高科技的電力機械時代,大家都追求高效率和高產量,即便是在農村也不例外。
如今手工榨油罕見,不久之后可能還會變成非遺。
以前的手工都被機器所代替,市面上大部分油坊都換成了榨油機。
榨油機的加工有兩種:物理壓榨和化學浸出。
如今的物理壓榨并不是之前的人工撞擊,而是一種螺旋榨油機。
但榨油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通過旋轉著的螺旋軸在榨膛內不斷推進,榨膛空間體積越來越小。
通過對油作物的擠壓,油脂從管道內流出,殘渣被擠壓成了特定的餅狀。
此類殘渣可以賣到化肥廠作為肥料,二次利用。
化學浸出就是利用油脂和化學有機溶液互相溶解的特質,二者通過充分浸泡。
再用高溫將其分開。
通過“六脫”—脫脂、脫膠、脫水、脫臭、脫酸的方法加工,進而得到純油。
化學浸出相較物理壓榨的方法,成本更低且出油率更高。
但因為是通過化學溶劑浸泡,其中有一種叫“正己烷”的物質。
這種神經毒素會對大腦發育造成嚴重傷害。
而在市面上,一些生產規模較大的油廠大部分都會選擇化學浸出的方法。
畢竟成本低,產出高,更適合發展需求。
農村自榨油含有致癌物是真的嗎?
2015年,一則央視新聞快訊震驚了國人。
在對廣西梧州、廣東肇慶的19家花生油作坊,現榨現賣的油品進行檢測后。
發現其中6家作坊的鮮榨油里,一類致癌物黃曲霉素B1超標。
自榨油的毒性相當于鶴頂紅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
不是鮮榨現賣嗎?
所有操作都在人眼皮子底下,怎么還會有貓膩?
如今,因為吃自榨油而發生威脅健康問題的事件越來越多。
難道農村自榨油真有致癌物?果真不能吃了嗎?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自榨油都有通病。
第一:衛生條件差,自榨油沒有得到食品安全的檢查。
為什么說以前農村的自榨油安全,現在卻危險致癌。
以前在油作物收獲后,條件好的就會自己榨油。
原料新鮮,榨油工具干凈。
家人每天都離不開的食品,哪敢大意。
而現在的農村,大家還是吃自榨油。
但榨油的人不是自己變成了別人。
畢竟條件好了,誰還想動時動力花那大功夫自己動手。
幾乎都是拿到村里、鎮上統一榨油的作坊。
出點工錢,然后就能回家優哉游哉等成品了。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人人都想圖輕松,都想送往作坊榨油。
但很多作坊的榨油機器一般都不會經常清洗。
可以觀察得到,在進料口和出油口處。
有很多殘留的污漬和沒清干凈的油渣。
而這些殘渣經過長時間累積。
發酵了就會產生一種叫做“黃曲霉素”的有毒物質。
黃曲霉素B1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最強致癌物之一。
一旦這種物質超標,被人使用后輕則中毒,重則死亡。
所以,大家所說的,自榨油中含有致癌物質不是空穴來風。
第二:原材料變質
雖然平時前往作坊榨油都是自己準備的原材料。
但避免不了有些黑心作坊會趁人回家等待、或者外出辦事時。
將帶來的優質原料調換或者摻雜些許已經霉變了的過期產品。
榨出來的油,外表與普通的無異,氣味上也聞不出差別。
但實際上,黃曲霉素含量超標。
如果作坊衛生條件差,有條件和有時間的人就會選擇購買家用榨油機。
但其實,家用榨油機也不一定安全。
不僅僅是殘留油渣會產生黃曲霉素,如果原料內部要是霉變也容易滋生。
而若是霉變的只是小部分,那就用肉眼無法觀察出。
但毒素卻不知不覺跟隨自榨油進入了體內。
第三:技術不達標,未經過精煉。
大部分農村的自榨油,不管是使用物理壓榨還是化學浸出的方法。
都需要進行再一次的深加工,不然榨出來的就屬于“毛油”。
“毛油”中含有大量肉眼可見的雜質和肉眼見不到的微生物。
例如磷脂、黃曲霉素、游離脂肪酸和農藥殘留等。
這也是為何家中炒菜會油煙大的原因。
如果加工的不到位,菜籽油就留存芥酸、棉籽油就含棉酚毒素。
而這些,我們都看不見,但對身體的傷害極大。
第四:無保質期,存放不當易變質。
在農村自榨的油,應該全都沒有添加抗氧化劑。
這就會使得自榨油和空氣接觸后形成氧化變質,進而產生有害物質。
綜上所述,自榨油的危害有很多,那以后就不能再吃了嗎?
又要怎么吃,才能避免危害呢?
很多人都說,家里的長輩在老家吃的都是自榨油,幾十年了也沒問題。
怎么他們能吃,我們不能吃?
其實很多事都是因人而異。
老一輩之所以吃的健康,是因為當初自己榨的安全。
而且以前的人都過慣了苦日子,勞動干活多,自然身體素質更好。
而我們現在,添加劑防腐劑攝入量大。
五谷吃得多,暴飲暴食缺乏運動等。
身體素質確實不能相提并論。
適合別人的東西不一定就適合自己。
但選擇的權利在自己手上,為了健康,需要嚴格把握品質。
如果榨油時保證了榨油場地、機器和原材料都衛生安全。
那偶爾食用自榨油也是可以的。
自榨油被質疑,那流水線生產的食用油又可靠嗎?
2020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花生油開展了專項監督抽查。
其中一批因苯并芘、溶劑殘留量、黃曲霉毒素、過氧化值、酸價超標。
而被列為了不合格名單。
一旦長期食用這些油,嚴重者易引發肝癌。
而在公布的名單中,廠家數量有20個。
這些添加劑都分別有什么危害?
超標數量最多的是苯并芘,這是一種高活性間接致癌物。
對眼睛和皮膚會有刺激作用,長期攝入會導致肺癌和心血管疾病。
黃曲霉毒素不用多說,毒性極強的致癌物。
極容易損害肝臟,長期攝入易引發肝硬化、肝壞死和導致肝癌。
酸價和過氧化值如果是略微升高基本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大。
但若嚴重變質,輕則導致腹瀉、腸胃不適,重則對肝臟有直接傷害。
溶劑殘留量是油脂生產,使用化學浸出方法中必須用到的溶劑。
但使用過量或清理不凈,就會引起心臟方面的疾病,甚至損害人的神經系統。
雖然平時在商店或超市有可能會購買到不合格產品。
但那畢竟是少數,不能一桿子打死一船人,大家不可能一輩子不吃油。
因此在購買食用油時,大家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正規可靠渠道購買,看包裝上質量檢測標識是否齊全。
2、千萬避免購買無生產商、生產地址、無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商品。
油應該怎么吃才健康?
第一:控制攝入量,少吃動物油
現在的日常烹飪和食用都提倡少油少鹽。
重油會影響肝臟的代謝,長時間負擔會引發脂肪肝和高血脂。
不管是自榨植物油、動物油還是購買的合格油,大家應該控制量。
根據研究結果: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油的攝入量應在25克至30克最合適。
少吃動物油或者豬油,較高的飽和脂肪酸會對心血管帶來傷害。
但和植物油相比,豬油中飽和脂肪多,吃起來更香。
所以在平時的飲食中,并不是完全杜絕食用動物油,而是減少量。
其中玉米油、橄欖油在植物油中,健康指數更高。
第二:食用油換著吃
如今大家買東西很容易認定一種,覺得這個好,那以后就只買這一種。
既安全又方便。但食用油卻不是這樣。
吃油和吃菜其實是一樣的。
總吃一種菜很局限,也補充不了人體所需要的所有維生素。
而總吃一種油也不太好。
不同的食用油營養配比也不相同,長期食用一種油會導致營養不均衡。
例如橄欖油、茶籽油降血脂、胚芽油富含維生素E、葡萄籽油抗氧化等。
而大眾化的花生油和玉米油,脂肪酸的比列較為均衡。
為了家人的全面健康,食用油不妨經常換著吃。
第三:不要反復使用煎炸的“二手油”
大家都會有偶爾嘴饞的時候,想要吃些油炸食品。
炸丸子、炸藕合、炸雞塊,聽著都讓人垂涎欲滴。
那在炸完之后,剩下的油會怎么處理?
大部分家庭都會留下二次利用吧,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但是在這要提醒大家:這些油里會含有食物殘渣。
高溫一加熱,就會產生苯并芘、雜環胺等致癌物。
除此之外,還會攝入更多的反式脂肪酸,導致得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大大增加。
所以外面的油炸物盡量少吃。
我敢肯定:商販們使用的是“二手油”,除非你吃的是他開張的第一單。
第四:開封后的油放置不要超過3個月
相信大家平時很少看食用油的保質期,總覺得油能放,吃完了再換新的唄。
但其實,食用油一旦開封就會滋生細菌。
如若保存不當,經常暴露在空氣之中,變質的速度就會更快。
食用油變質就會產生黃曲霉毒素,致癌的老大哥。
如果家中的油壺長時間不清洗或者習慣性的使用大桶油,吃到變質油的風險就會更大。
生活中若用油量不大,建議大家盡量買小瓶油,或者在分裝后長期清洗。
結語: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復雜,人越來越復雜。
而人生產出來的東西也越來越復雜。
以前的人不會想到,他們的榨油技術在未來會被科技替代。
也想不到,曾經他們認為的“好東西”卻是現在的“健康殺手”。
幾乎每家每天都用的食用油,有這么多隱藏的危害。
為了健康,從現在開始行動。
馬陽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