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四川省雅礱江邊的一座大山里有一個村子。那里因為環境優美,再加上獨特的環境,因此孕育了許多非常獨特的東西,在那里存在著許多適合金絲燕筑巢的洞穴,因此盛產珍貴的燕窩遠近聞名。很早之前,這里的村子因為距離城市太遠,村里的大部分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四川省雅礱江邊的一座大山里有一個村子 。那里因為環境優美,再加上獨特的環境,因此孕育了許多非常獨特的東西,在那里存在著許多適合金絲燕筑巢的洞穴,因此盛產珍貴的燕窩遠近聞名。
很早之前,這里的村子因為距離城市太遠,村里的大部分人也都沒有什么工作,他們聽說外面高價收購燕窩,于是紛紛從事采燕窩來賺錢,在這里掀起過一陣非常熱的采燕窩職業。
村里的人都非同一般,他們有著攀爬懸崖絕壁的本領,實在是技藝高超,令人嘆為觀止。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信息交流的便捷和道路的修建,村里的人開始陸陸續續出去打工了,而采燕窩這份曾經火熱的工作也就沒有多少人干,漸漸地被丟棄了。
不過經過幾十年下來,村里卻有一個叫做余成明的人將這份職業一直堅持了下來,練得一手高超的采燕窩手藝,在村里都很有名。
從1979年開始采燕窩到現在為止,余成明攀巖走壁的時間已經足足有43年了,這么多年的磨煉,讓他對于這份獨特的手藝早已爐火純青,算的上是一門絕技。
余成明的個子不高,但是精瘦有型,雙目炯炯有神,他的雙臂上肌肉凸起,整個人干練又有精神,很是靈活有力。
村里的人調侃他說“成明,我看你就像只猴子呀!”余成明會經常微微一笑,知道他們在開玩笑,也不放在心上。
幾十年來,余成明就是靠著采燕窩這份職業,撐起來整個家庭的開支,對于他來說,采燕窩雖然危險,卻讓他能夠維持家庭的開支,算是一份福利。
而近些年來,人們對于燕窩的需求也逐漸地增加,余成明的生意也越來越好了。
拿命“搏”回燕窩
珍貴的燕窩價格高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采取燕窩的過程很是危險,基本上很少有人敢于嘗試,普通人更是連想都不敢想。
余成明曾經這樣形容采燕窩的過程,他說“燕窩都是拿命‘搏’回來的”。
那么到底是怎樣采燕窩的呢?
通常在天色即將沉下去的傍晚時刻,余成明簡單地吃過晚飯,便麻利地開始著手準備。
他先是拿出一個特制的三叉小刀,然后又拿出來繩索和礦燈等重要的東西,放進了一個軍綠色的背包中就出發了。
余成明經常去的地方是雅礱江岸邊一處陡峭的山崖旁,多年的經驗讓他知道在那里有許多的燕窩分布處,是一個采燕窩的好地方,通常會采到不少的。
在雅礱江岸山崖上的許多溶洞里,因為有著獨特的環境,經常會分布著數以萬計的金絲燕,因此當地的村民也會將這里趣稱為“巖燕”。
上山的路上必須要非常的小心,余成明知道這里許多的羊腸小道,可以便捷地爬上山頂。
但是即便是這樣,他還是需要仔細的撥開灌木叢,小心的探索前行。尤其是遇到陡峭和危險的時候,更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小心探索,不能掉以輕心,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跌下去。
偶爾被觸碰到而滾落下去的石子,在過了好一會的時候,會從下面傳來微微的響聲。
經過大約兩個小時的攀巖,差不多就到了山頂,如果普通人站在這里探頭往下看去,通常會嚇得雙腿發軟,癱瘓在地面上。
但是對于余成明來說,他早已不再有任何的恐懼。他先是小心翼翼地觀察燕窩的大致分布位置,然后開始選取合適的繩索,估摸著大致的長度,綁好之后放下去。
站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腳底是深不見底的雅礱江,燕洞位于千仞絕壁的中間位置。55歲的余成明將繩子拴在腰間,雙手抓住繩索“嗖嗖”竄到巖下,用腳蹬著巖壁向半山腰滑溜。當下至洞口附近時,他一腳蹬在巖壁上,如同老鷹一樣飛離絕壁,像“蕩秋千”一樣飛進燕洞,整個過程可謂驚心動魄。
到達了洞中之后,余成明先是將探照燈打開,照亮光線,仔細地找到燕窩,然后拿出他特制的三叉小刀,快速地將燕窩給挖了下來,放進隨身帶的袋子里。
因為洞中的溫度很低,所以一定要快速地完成這些步驟,要不然的話手都可能會凍僵了,影響爬上山崖。
采完了燕窩之后,余成明就順著繩索,原路返回去。
這個過程通常是需要兩三個人來完成的,但是對于余成明來說,因為他經驗豐富,所以一個人也可以完成這項高難度的工作。
多個人一塊采集的時候,放繩索的過程一般是由師傅在上面放繩,而徒弟去下面采集燕窩的。
這種活雖然很累,但是余成明一想到回去之后能夠賣個好價錢,他的心里就美滋滋的,也不覺得辛苦了。
他經常采集一次燕窩就會在山上待個兩三天,晚上休息的時候,隨便找一個舒坦的地方裹挾著大衣就睡了過去,雖然辛苦,但是因為有了盼頭因此也就不覺得苦了。
一個燕窩一年只采集一次。
方圓數百里的燕窩分布,余成明幾乎都了如指掌,四十多年時間的采集燕窩,他轉過很多的地方,跑了很遠的路。
每次采集燕窩之前,余成明都會祭拜一番山神,希望保佑自己的平安。
這幾十年來,余成明每一年在采集燕窩的時候,始終都堅持著一個理念:那就是每個燕窩一年只光顧一次。
因為這樣才會有源源不斷的燕窩,如果一次貪心地將燕窩全都采完了,那么以后又去哪里采呢?哪里又會有燕窩呢?
每次采完燕窩回來的時候,就是余成明最開心的時刻。
一回到家里,他通常會拿出一兩個燕窩放在溫水之中泡開,然后再吩咐妻子殺掉家里喂養的一只土雞,熬成美美的一鍋好湯。
一家人整整齊齊的圍坐在一塊,美美的享受一頓,時不時的會傳出來陣陣的歡聲笑語,對余成明來說,這就是他最幸福的時刻。
自從進入了21世紀以來,很多人的生活水平都提升了,更注重保養,對于燕窩的需求也提升了,紛紛把它當做重要的滋補品。
據余成明說,他曾經親眼見證了燕窩從2元一兩到2000元一兩的價格飆升,這個過程讓他很驚訝,也很高興,因為自己當然市場也會更好了。
據他說,如今很多的燕窩都是論個賣,一個燕窩的價格通常在一百元到兩百元之間。而質量特別好的燕窩更貴,一般要賣到2600元一兩,也就是2.6萬元一斤。
這些年來,余成明通常一年采到的燕窩在五六百個,還是可以賣不少錢的,他就靠這個來維持家庭的開支。
余成明有很多的熟人需要燕窩,所以經常是他還沒有拿到市場上去賣,就已經有人來預定過了。因此采來的燕窩根本就不愁賣不出去,問題在于是否有那么多的燕窩。
采燕窩絕技無人學
因為采燕窩的過程很危險,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學。
以前因為村里閉塞,村里人沒什么謀生手段,靠采燕窩謀生能比種地掙不少錢,所以學的人還比較多。
而近年來,雖說燕窩的價格還是很貴,但是村里的人有了更多的謀生手段,也不用冒那么大的風險了,所以就很少有人再學。
而且這個工作很危險,即便是技術嫻熟如余成明一樣也會受傷。
據他說,最近的一次受傷是在前年的時候,那一次他在拉著繩子準備蕩進洞里的時候,因為沒有調準好方向,不小心撞上了巖壁,好大一會才緩過來神,回來一檢查發現還撞斷了兩根肋骨。
不過為了將技術給傳下去,余成明也找到兩個兒子,打算讓他們學習把這個手藝傳下去。
大兒子余正才在2013年的時候,信心滿滿地跟隨父親到了山頂,可是一看到父親接下來的操作,他嚇得腿都了,連忙說不學了不學了。
而二兒子余正華則好多了,他跟著父親學了一段的時間,也差不多的快熟悉了,不過最后還是放棄了。
余正華認為雖然采燕窩很掙錢,但確實是太危險了,一旦失誤的話很可能就賠上了生命,所以沒有打算再學了,還是打算去工地上。
兩個兒子是寧愿去工地上打工,也不愿意去學習。
余成明雖然想將手藝傳下來,可是兒子們不同意,別的人肯定也不愿意,因此只能做罷。
他說:“以前,我還希望他們跟著我學采燕窩,但是作為父親,我現在又不希望他們干這個,主要是太危險了。”
對于現在的許多年輕人來說,他們能夠吃飽喝足就行了,即便是掙大錢,也都想著無風險的事情,哪里會冒險學這個手藝呢?
而且,現在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工搭建的“燕窩”也越來越多,他們通過讓燕子在這里集體棲息、筑巢、產卵、孵化,并終留下來燕窩。
這種生產的方式被稱為“屋窩”, 而余成明等手藝人上懸崖采集的燕窩稱為“洞燕”。
雖然“屋燕”的營養價值肯定沒有“洞燕”高,不過也算是一種替代品吧。
另外換一個角度來想,懸崖采燕窩這份危險的工作總歸要被時代所淘汰,所以尋找另一種方式也未嘗不可。
金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