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執筆為劍,寫天寫地寫華年;落棋為子,點兵點將點江山。普通人內心的波濤洶涌,終于得以被世界看見????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道: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也不愿意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然而這兩天,一個普通人
執筆為劍,寫天寫地寫華年;落棋為子,點兵點將點江山。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寫道:
人們寧愿去關心一個蹩腳演員的吃喝拉撒和雞毛蒜皮,也不愿意了解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
然而這兩天,一個普通人波濤洶涌的內心世界在全網刷屏,掀起驚濤駭浪。
在清華大學的匿名樹洞里,有位男生講述了,他是如何在一貧如洗的絕望中讀完清華的催人故事,本是想以個人經歷勸誡學弟學妹,沒想到在網上掀起驚濤駭浪,引千萬人淚灑現場。
據說,就連清華的副校長也看到了這個故事,還轉發到了院長群里。
這位清華的貧困生,來自于偏遠山村,家境貧寒,偏偏從小又體弱多病,治病的手段是熱水。父親將整捆的柴火劈開,燒上一壺又一壺熱水,一杯又一杯倒給他喝。
窮到命運垂憐時,他得以認識一位鎮上對他極好的老師,和藹可親,允許他周末免費去她組織的班級里聽課學習,父親得知后,讓他感謝老師一輩子。
高考那年,他不負恩師栽培,以省前十名的優異成績敲開清華的大門,卻又因為家窮,念大一大二時的所有費用,皆靠著獎學金艱難度日。
清華每年5000元的學費,以及750元的住宿費不算多,但對于他的家庭而言,卻是一筆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文數字。
唯一能夠慶幸的是,他每年能夠拿到1萬三的獎學金,扣除學費和買電腦的錢以后,每個月還剩下400元的生活費,而這筆生活費除去吃飯以外,又還能剩下100元錢。
余下的100元錢,對他而言也是筆巨款,用來維持其它生活開銷。
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300元用來吃飯,整整一個月,簡直是天方夜譚,怎么可能?
可他真的是這樣度日的,一天吃飯僅花10元錢。早飯一塊多,能買到一碗豆漿和兩個小包子,再加一個雞蛋。
午飯四塊多,能買到四兩米飯和半份帶湯的菜,晚飯四塊錢,可以買到四兩米飯和一點素菜。因為米飯便宜,他便吃很多很多的米飯,以此保證自己不餓。
后來通過努力得到保研的名額,也有了兼職的能力,學校詢問他需不需要助學金,深思熟慮以后,他覺得自己已能養活自己,無需浪費資源搶占資助名額,便拒絕了。
讓人想不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從苦難里披荊斬棘走出的少年,從讀研一開始,就堅持每學期拿出3200元,用它們來資助家鄉四個貧困的孩子。
他說,從偏遠的山村一路摸爬滾打過來,受過無數好心人的幫助,飽含栽培之心的恩師,年邁卻擁有慈悲之心的女企業家,助他得以完成驚人的蛻變。
所以,他想把這份愛心和善良傳遞下去。
通篇沒有一字一句抱怨命運不公,生活之苦,親手將那套由來已久的苦難傳播邏輯打破,字里行間透著種向陽而生的蓬勃生命力。
注意,即便到現在,他也沒有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沒有完成逆天改命的驚人傳說,但那股充滿生命力的昂揚氣息,仍然躍然紙上。
這便是我們所說的,窮且不墜青云之志,這種力量,能給身處陰溝的窮人帶去仰望星空的希望,足以徹底顛覆窮人的命運。
命運公平嗎?
從來都不。煌煌盛世之下,有人住高樓,有人住陰溝;有人鮮衣怒馬,有人衣不蔽體;有人夜店撒錢,有人十元溫飽;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銹跡。
但真正的勇者,是發現生活已是一灘爛泥,仍然秉承著強大的信念,以自強而不息,以厚德而載物,哪怕命運給了一副爛牌,他也能憑借著驚人的奮斗親手改寫命運。
在逆境中披荊斬棘,立心正身,從而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是每個成年人窮其一生終究要學會的一門課題。
最讓人震撼的莫過于,這位清華的貧困生寫下自己故事的初衷,是他在校園里看到了這樣一番情形:
有些領著助學金的同學并不貧困,反而用著昂貴的奢侈品,花錢大手大腳。還有些人領到學校的獎勵以后,連一封簡短的感謝信都不愿意寫,似乎一切是理所當然的。
說實話,如果換作我是他,我會極度憤慨和怨恨,我會認為他們搶占了貧困生的資源,封死了貧困生最后一道求助的路。
可他的字里行間絲毫讓人體會不到恨意和怨意,那極為樸實的文字一如他的故事一般,緩緩道來,循循善誘,以己事警醒后人,以己身呼吁眾人。
如果你能認真看完他的催人故事,不難發現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窮人不鄙。
雖然他處在極度的貧窮里,但卻落落大方,坦然在同學面前接受自己的貧窮,這一點極度難能可貴,以至于我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學生。
最為常見的貧困的學生是什么樣子呢?
是因為貧困而感到羞恥的樣子,貧窮讓他們早早放棄了少年常有的自尊和體面,即便家庭的貧窮和他們本沒有任何關系,但就是難以跨越貧窮在心理上的那道天塹。
一邊和燈紅酒綠的欲望的所對抗,一邊和裹挾著自己的貧窮所抗爭,最后逐漸遠離正常的同學圈子,逐漸淪為整個班級的邊緣人,毫無存在感。
現在如果要你試著回想當年班里極為貧困的同學,可能連他們的名字都記不得了。
這便是我最欣賞這位清華貧困生的地方,窮而不鄙,且不墜青云之志,待到走出貧困以后踏雪歸來,再論英雄。
除此以外,這背后還藏著個讓人感動的秘密——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往往會回過頭去,幫助仍處在苦難里的人,甚至是回到苦難里去。
這位清華貧困生從苦難中走出來,轉而每學期拿出3000元資助家鄉的貧困生,年年不斷。
那個13年前背著瘋娘上大學的劉秀祥,從苦難中走出來,婉拒各大企業拋來的橄欖枝,回到家鄉里去,成了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助無數貧困學子逆天改命。
那個16年前背著妹妹上大學的洪戰輝,從苦難里走出來,同樣選擇回到家鄉成為一所公益性質職業學校的校長,幫助已被社會所拋棄的“差生”逆天改命。
那個博士論文致謝部分刷屏的黃國平,吃盡無數苦頭擺脫貧窮,不忘回過頭幫助仍在上學的貧困孩子,一句“如果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讓人為之落淚。
還有丈夫病逝后萬念俱灰的張桂梅,從悲痛中走出來,深入大山幫著無數山區女孩完成逆天改命的驚人奮斗史……
恍惚中,我竟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了教育的未來,一批又一批地寒門學子走出貧窮以后,回過頭來幫助年幼的貧困學子,源源不絕,薪火相傳。
何為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縱然自己曾身處困厄,還能不忘幫扶他人,用純粹的靈魂,洗凈另一個靈魂。
讓讀書這件事,世人皆可,無憂貧窮。
這便是千百年來苦寒學子所渴求的盛世,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心之向往的盛世。
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