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大鯢是全球現存最大的兩棲類物種,最大體長超過2米,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種全身光滑、頭部扁平的有尾兩棲類,還是和恐龍同時代的古老物種,堪稱“水中活化石”。在國內,野生的大鯢非常罕見,屬于瀕危的珍稀物種,因此也被稱為“水下大熊貓”。近日
中國大鯢是全球現存最大的兩棲類物種,最大體長超過2米,體重可達50公斤以上。這種全身光滑、頭部扁平的有尾兩棲類,還是和恐龍同時代的古老物種,堪稱“水中活化石”。在國內,野生的大鯢非常罕見,屬于瀕危的珍稀物種,因此也被稱為“水下大熊貓”。
近日,我國科學家又有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新發現:研究人員在江西靖安發現了新的野生大鯢種群,這一種群是一個獨立種群,是真正意義上的純種大鯢!
大鯢有何生活習性?純種的野生大鯢為何罕見?
大鯢是一種非常獨特的兩棲動物,民間稱其叫聲類似于嬰兒的啼哭聲,因此將其稱為孩兒魚、娃娃魚,我國有不少傳聞與之有關。但解剖學研究表明,大鯢并不具備聲帶等發聲器官,“嬰兒般哭泣的聲音”很可能是一種誤解。
在野外,大鯢具有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棲息在石頭縫隙或者陰暗的洞穴中,夜間才外出覓食,以伏擊的方式捕獵。幼年的大鯢主要以水蚯蚓、水蚤、昆蟲等獵物為食,成年后體型增加,捕食的獵物也更加廣泛,包括魚蝦、青蛙、螃蟹等等。
有研究表明,大鯢的耐饑餓能力極其強悍,在不吃食的情況下仍可以生存數年。但由于多種原因,野生的大鯢卻非常罕見。
究竟有多罕見呢?有報道顯示,目前我國很多山區的大鯢幾乎處于絕跡的狀態,曾經有歷史分布的河川內已經看不到大鯢的活動。在這背后,人為濫捕是一個重要誘因。
例如在湖南省張家界市,當地的野生大鯢曾形成可觀的商業產量,50年代單是大庸、桑植、慈利三個縣每年的收購量就達到5萬公斤。但在2006~2008年,羅慶華等學者再次深入張家界展開資源調查,發現野生大鯢的存量僅剩2000尾左右。
野生大鯢的減少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純種的大鯢更是少之又少,這一難題困擾了國內學者很多年,但始終未能找到突破口。
這一悲劇還要從大鯢的養殖說起。
在80~90年代,我國的野生大鯢資源急劇下降,市場價格也隨之飆升。在港臺、華南以及東南亞的高檔餐館,野生大鯢一斤可賣到上千元,最高時可達3500~4000元,這對原產地的居民無疑是個巨大的誘惑。在暴利驅使下,各地的養殖戶開始大量收購野生大鯢并進行人工繁殖、馴養,將其子代養成后再集中上市,從中獲取可觀的利潤。
但問題在于,養殖場收購的野生大鯢來自不同的地理種群,繁育過程中出現了逐代、連續的雜交。再加上當時的大鯢產業異常火爆,很多養殖戶唯利潤是圖,并沒有重視種質資源的管理。人工繁殖持續了數十年,全國大鯢市場經歷了由瘋狂到理性的轉變,但背后的“基因雜化”已無法扭轉。
據統計,全國各地人工繁殖的大鯢苗種高達2500萬~3000萬尾。這些苗種大部分未經遺傳鑒定,就通過人工放流的方式流入了野外,進而和野生群體交配繁殖。長此以往,真正的純種大鯢自然就越來越罕見了。
科學家發現純種野生大鯢,究竟意味著什么?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已經明白,在野外發現純種的大鯢是多么珍貴,其意義非同小可!
專家通過外觀形態以及遺傳分化的相關研究,將新發現的大鯢確定為新種:“江西大鯢”。這也是我國第一個遺傳身份確定、實現穩定繁殖的大鯢純種種群。
據了解,該研究共持續了18個月,研究者通過標記重捕的方式在野外監測大鯢種群,采集了成體、亞成體以及幼鯢等不同年齡段的個體,共計700余尾。這表明,該大鯢種群的規模不算小,并且具備了穩定遺傳的潛質。
更讓人驚喜的是,研究者連續2年觀察到了江西大鯢的野外繁殖現象。作為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江西大鯢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獨立繁衍,它的存在堪稱一個奇跡,“新發現”足以稱得上是一個里程碑事件。
課題負責人車靜研究員表示,純種江西大鯢的發現為中國大鯢的保護帶來了希望。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在全國范圍(重點關注保護區)開展系統的野外調查,有望發現更多類似的純種野生群體,在此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保護舉措,避免有些物種在被描述前就走向了滅絕。
這意味著:發現純種大鯢后,大鯢的種群復壯又多了一線生機,野外種群的保護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具體到江西大鯢,其野外保護也確實迫在眉睫。調查顯示,江西大鯢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的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的水域面積為36平方公里,保護區內長度在5公里以上的溪流有12條。
在每年夏季,上游溪流會因降雨增多而出現山洪,到了冬季,出露地表的溪流則進入枯水期,山澗小溪相繼出現斷流現象。而在棲息地的下游,還建設有人工水壩,這也會導致該大鯢種群無法沿著自然水體自由擴散。
對于這一現象,專家也給出了保護建議:為江西大鯢設立專門的保護區。通過加強就地保護,完善優化棲息地的水環境,有助于降低江西大鯢的絕種風險。再考慮到純種種群的稀缺性,建立保護區確實有其必要性。
野生大鯢為何會陷入瀕危?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認定,野生的中國大鯢至今仍處于“極度瀕危”的狀態。那么,該物種陷入瀕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和人為濫捕有關。
在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之前(1988年),野生的大鯢資源曾遭到掠奪式濫捕,主要原因是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食用價值巨大。
上世紀80~90年代,秦嶺、巴山、米倉山等地的野生大鯢被不法分子盯上,棲息在洞穴、石頭縫、溪流中的大鯢遭到地毯式捕撈,甚至連幼苗也被“一窩端”。捕撈者大多將成年大鯢賣到酒店、餐廳,未成年的幼體則賣到養殖場,這種行為是大鯢數量減少的重要原因。
其次,大鯢的瀕危也和其本身的生長、繁殖習性有關。
大鯢是水中的壽星,壽命可達50~60年。但受水溫的影響,大鯢生長速度緩慢,需要4~5年才能發育成熟。成年后,大鯢以體外受精方式繁殖,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條雌性大鯢可產卵200~1500粒,卵徑5~8毫米,后代的成活率很低(成年大鯢有吞食卵和幼體的習性)。
最后,還與水環境的變化,尤其是農藥、化肥的使用有關。
大鯢高度依賴于清潔的水體,個體的爬行和逃逸能力低,生活水源一旦遭到污染,整個大鯢種群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例如在陜西省周至縣,當地的“大鯢洞事件”就是因為棲息地受到了破壞才慘遭劫難。
總之,大鯢陷入瀕危既有人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歸根結底還是人為活動的影響更大。
保護野生大鯢人人有責,只有自覺抵制野生大鯢的非法交易,黑色的利益鏈條才能徹底斬斷,這一珍貴的“活化石物種”才能在蔚藍星球上存續,為子孫后代和生態系統帶來更大的價值。
李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