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成藥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劑和精制工藝加工而成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制劑。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生保健,各類中成藥需求將會增大。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藥品銷售額達1321
中成藥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劑和精制工藝加工而成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制劑。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養生保健,各類中成藥需求將會增大。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藥品銷售額達13212億元,其中化學藥占比為78.15%,中成藥占比為21.85%,接近3000億元。從趨勢來看,2014-2018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藥品銷售額增長率從14.28%一路下滑至5.94%。
今天要講的是百年老字號藥企——同仁堂。這家公司有著300多年的歷史,以生產、銷售傳統中成藥為主業。同仁堂以安宮牛黃丸、同仁牛黃清心丸、同仁大活絡丸為代表的十大王牌產品以及眾多經典藥品家喻戶曉,蜚聲海內外,在臨床病患治療中盛享美譽。多年來,通過穩健的經營管理,上市公司實現了優質發展,通過持續的現金分紅,實現對投資者的長期回報。
一、中成藥全產業鏈,品牌品種優勢明顯
原先同仁堂集團內部資源規劃混亂,各家子公司定位不明確,同業競爭較為嚴重。 2011年7月,同仁堂集團以本公司同仁堂股份為核心,組建了六大二級集團,明確了各大集團的專業分工方向,為后續各業務條線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公司控股股東是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覆蓋中藥材種植和貿易、中藥飲片、中成藥、保健品、藥妝日化、連鎖藥店以及醫療服務等領域,形成覆蓋"原料→生產研發(中藥大健康)→流通→終端服務"中醫藥全產業鏈的綜合性中醫藥產業集團。
同仁堂股份擁有產品文號800多個(包括同仁堂科技 200 多個),治療領域基本覆蓋所有常見病。同仁堂股份經典的品種有"十大名藥"和"十大王牌",并且開發了"十大重點新品種",其中由股份母公司生產的有 20 個,由科技公司生產的有 11 個(其中安宮牛黃丸由母公司和科技公司共同生產),獨家品種、獨家配方或獨家冠名品種有 13 個,優質品種資源非常豐富。
二、業績增長乏力
2018年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42億元,同比增長6%;凈利潤只有11.34億元,同比增長11.5%。近近3年來收入和凈利潤保持增長,但是根據今年3季度和半年報數據來看,業績有所下滑。主要原因在于銷售乏力,首先同仁堂以前招商代理的銷售模式在營銷上比較被動;其次,同仁堂的眾多產品中六味地黃丸和烏雞白鳳丸,這兩款產品一直在銷量中遙遙領先,后來因為價格問題被其他生產企業生產的這兩種同質化產品所超越;最后,中藥的非處方藥的零售市場未來也會被社區醫院分流。
2018年公司的費用結構所占份額中以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為主。其中銷售費用占了62.23%,管理費用占了28.20%。
公司近幾年來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不斷攀升。2018年的時候公司的銷售費用達到了29.53億元,每年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都非常大,銷售費用保持非常高的增長率。
節節攀升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降低了公司的凈利率。由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比較高,行業毛利率本身就不高,再加上節節攀升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最后公司的凈利率就因此而變得更加低。近5年來公司的毛利率大概在46%左右、凈利率大概保持在8%左右的低水平。
三、繼承有余,創新不足
公司的對研發的重視程度不夠,主要靠祖傳秘方支撐。目前同仁堂的產品是很多,但都是創新不足,炒的是老祖宗的剩飯,目前開展的很多新產品也大多是在現有產品上的二次開發,真正的技術創新是比較少的。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較低,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不足2%。每年的研發投入增長較低,基本持平。研發人員的數目近4年來都在減少,研發人員占比也在不斷的減少。2018年的時候,公司的研發投入只有2.34億,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1.65%;公司的研發人員減少為535人,研發人員占比縮減到3.12%。
四、總結
從行業上來看,中成藥的在國內需求稍顯疲軟,在國外認可度比較低,很難盡快擺脫目前行業低迷,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中成藥會在國內有更好的市場。公司目前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百年品牌、中成藥全產業鏈布局以及豐富的產品線。但是,公司在研發上缺乏創新,這是中成藥企業的通病。
總體上,公司的經營狀況不是很樂觀,需要等待國內外行情的轉變,還要看公司在銷售模式轉變后的效果怎么樣。
文末劃重點:
有趣又有料的干貨財經,
“小北讀財報”與您共同學習成長!
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