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怎么老是你”?印度又出大事了,印度的媒體在2021年5月報道了恒河中出現大量浮尸的新聞,使得民眾十分恐慌。根據調查發現,這些浮尸大部分是因疫情感染去世的人,由于無法負擔火葬的高昂費用,其家人就這樣將其尸體推入河中,希望圣河可以使他們“安息
“怎么老是你”?印度又出大事了,印度的媒體在2021年5月報道了恒河中出現大量浮尸的新聞,使得民眾十分恐慌。根據調查發現,這些浮尸大部分是因疫情感染去世的人,由于無法負擔火葬的高昂費用,其家人就這樣將其尸體推入河中,希望圣河可以使他們“安息”。
印度恒河出現大量浮尸
這種火化不完全,甚至沒有火化就將遺體推入河中的“殯葬”方式對環境污染是很嚴重的。與之相比,我國的殯葬管理就比較嚴格了,主要以火葬為主。
可是安放骨灰盒需要墓地,如今墓地的價格卻是越來越離譜。因此,有人提議要進行殯葬改革,提倡科學樹葬法,省錢又省地。那么,什么是樹葬呢?它能否取代火葬?
接下來,就從科學樹葬法、綠色生態殯葬觀念的推行以及殯葬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這三個方面,來談談樹葬法的優勢,還有為什么有人說樹葬取代火葬只是時間問題?首先,我們就來看看到底什么是“樹葬”法。
化作春泥更護“樹”?
大家剛看到樹葬時,會想到什么?有人可能想到了是將遺體放在掏空的樹干中進行埋葬,確實有這種方法,像西北沙漠地區生活的游牧民族就會使用“胡楊根葬法”。實際上,我們所說的樹葬指的是,提前在某棵樹前挖出一個深坑,然后將骨灰放進去。再給這棵樹掛上一個“牌子”,寫上死者的生卒年月以及姓名。
當然,也有一種情況是將骨灰灑在某處土壤里,再在這土壤上種植一棵樹作為“墓碑”。需要注意的是,樹葬法不是將骨灰放入骨灰盒再埋入地下,而是真正意義上將骨灰盒泥土交融,從而起到而化作春泥更護“樹”的妙用。當然,有時也會使用到可降解的“骨灰壇”,但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逝者真正地做到“入土為安”。
目前已經有一些人接受了科學樹葬法,能在死后滋養一片綠色,做出最后的貢獻,使得不少人感覺到非常欣慰。總的來說,樹葬這種方式真的是綠色無污染的,在不占有土地的情況下,還為自然界物質循環做出了貢獻。而親人到了清明也有地方祭拜,畢竟在埋葬的樹上都有標記,完全做到了“以樹為碑”。
據載, 在蘇州市虎丘區陽山腳下的樹葬墓區里, 200余位家屬將67位親人的骨灰埋在了67棵柏樹之下。從1993年之初的僅有8戶, 到2002年的60余戶, 報名參加樹葬活動的居民逐年增加。
但是絕大多數人依舊選擇火葬,然后將骨灰盒放入墓地之中。盡管如今墓地的價格常常使人感嘆“不想活,但更死不起”,可最終大家還是會選擇傳統的殯葬方式,也就是火葬,部分偏遠農村還會選擇土葬。
可見,科學樹葬法雖然是一種完全無污染又便宜的殯葬方式,不僅省錢省地還能拿補貼,不少城市都會對選擇樹葬的家庭發放補貼,金額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具體要看當地的政策。
盡管有這么多好處,人們還是會受到傳統思想的“限制”。有些人無法接受遺體沒有棺槨就這樣被隨便地放在土中,畢竟中國人一直講究“風光大葬”。更多的逝者子女表示,樹葬看起來太過簡陋,讓人覺得自己不夠“孝順”,怕被親戚指責。
針對這種情況,許多專家認為很正常,畢竟人的思想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讓人們直接接受從火葬變為樹葬的殯葬方式并不現實。但是隨著墓地“價格”的繼續上漲和綠色殯葬觀念的推廣,樹葬取代火葬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實際上除了樹葬以外,還有幾種新型殯葬方式也很綠色環保。并且民政部已經要求進行積極推廣,因為時至今日火葬的弊端已經日益凸顯出來了。
綠色生態殯葬
俗話說“有因才有果”,所以綠色生態殯葬之所以被提出和推廣,肯定是因為火葬這種方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了。那么,火葬除了因為“公墓”占地面積太大以外,還有哪些弊端呢?
我們不能光看購買公墓的費用,實際上從停尸、搭建靈堂就已經有了非常昂貴的花銷,再加上賣出天價的墓地,也難怪人們會發出“死不起”的感嘆。除了昂貴的花銷以外,據生態專家介紹,建造公墓所使用的材料,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無法消失,也就是它們已經變成了長久存在的“垃圾”了。
由于風水的忌諱和城市土地的價格,公墓往往都在偏僻的郊區,這里有著不少森林和植被。但是為了修建公墓,首先要毀掉這些綠色,而這種行為無疑就使得當地的自然環境變得愈加惡劣。所以,火葬的種種弊端促使綠色生態殯葬形式出現,就像是能源改革中“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一樣,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火葬最終一定會朝著綠色生態殯葬轉變。
從2009年開始,民政部明確要求要積極推廣樹葬、花葬、草坪葬等節地葬法,鼓勵倡導深埋、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2010年,我國首部以殯葬為題材的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于3月31日發布。
花葬、草坪葬這種方式本質上和樹葬沒有太大的區別,在這里就不過多贅述了。接下來,再為大家介紹幾種綠色殯葬的方式。
首先就是海葬,相信大家在不少影視劇當中也看到過海葬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親人將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讓其回歸資源,從而達到環保的目的。
不過海葬的服務目前還不夠完善,并且能夠接受的人也很少,樹葬還勉強算是入土為安,水葬就是真實的“骨灰消失之術"了。比如說你居住在距離海洋較遠的內陸,而骨灰被灑在了沿海,是否還能算是“落葉歸根”呢?這令人深思。
其次就是新型凍干法生態殯葬,這種方式主要是將遺體變成“養料”使其進入生態循環,可能有一簇小花因它而開放,那么這束小花能不能算是我們生命的延續呢?目前這一方式仍處在起步階段,普及推廣可能還要等一段時間。
據介紹這種方法是通過把尸體置于攝氐零下196度液氮中冷凍,冷凍后的尸體變得很脆,能夠通過機械震蕩變成粉末。整個處理過程不到2小時,處理后得到的粉末是很好的有機肥,用來培育植物。
最后就是順應互聯網潮流出現的“電子墳墓”,許多人也將其稱為天堂在線。人們通過網上留存的資料,對逝者進行祭拜和憑吊。在2001年時,上海首家“上海殯葬網”就已經開通,這類網上墓地紀念網現在已經有很多在運行了。
總之新型的殯葬方式有很多,但是普及的程度還是很低的。畢竟大部分人還是無法接受這種方式,只能依靠時間的推移慢慢消解人們心中的這種“偏見”。要知道我國從土葬轉變為火葬也是經歷了非常艱辛的過程的,那么對于推廣綠色殯葬或者是樹葬有沒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樹葬公園的設想
實際上,現在的公墓因為地處偏遠且環境的單一,使得每年只有固定的“幾天”才會有很多人前來祭拜。雖然造價很高,但是卻沒起到什么功能和價值。所以如何結合二者,既滿足了人們悼念追思古故人的需求,又能讓其符合現代的發展需要,有人提出建立“樹葬公園”。
這種公園的功能十分豐富,不僅能夠供人悼念,還能提高綠化程度。最重要的是,它兼備文化功能和游覽功能,比如可以將其和諸子百家文化、烈士英雄文化結合。讓樹葬公園擺脫大家心里那種“陰森森”的觀念限制,賦予它全新的意義。此外,樹葬還可以結合每年的植樹行動,進行推廣。
盡管大部分人看到這里依舊無法接受這種殯葬方式,但是綠色殯葬在未來一定會漸漸成為主流,就像火葬以不可抗拒之力取代土葬一樣,符合時代需求的新事物必將替代舊事物。
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