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太歲之說,中國古已有之。根據記載,它是一種玄而又玄的“東西”。有人說它“其性大兇,遇之不祥”,也有人說它“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連秦始皇要求的仙藥中,太歲也其中一味。總之,它一直蒙著很神秘的面紗。而最關鍵的是,太歲并不僅僅是傳說之物。
太歲之說,中國古已有之。根據記載,它是一種玄而又玄的“東西”。
有人說它“其性大兇,遇之不祥”,也有人說它“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連秦始皇要求的仙藥中,太歲也其中一味。
總之,它一直蒙著很神秘的面紗。
而最關鍵的是,太歲并不僅僅是傳說之物。
有不少的新聞,報道過在各地發現了太歲,甚至有人還把它賣到天價,實現了一夜暴富。
那么,神秘的太歲到底是什么呢?
歡迎繼續閱讀,敬請關注了解更多!
01 古文記載中的太歲是什么
在中國古代,太歲其實有好幾個意思。
最早的時候,太歲其實是個天文學概念。
根據史書記載,盤古開天辟地以后,中國進入了三皇五帝統治的時代。第一位皇帝叫天皇大帝,又叫元始天王。
在他的治下,天下流傳的歷法就叫作太歲。
太歲歷的使用方法,孔子曾在《爾雅釋天》中進行了詳細說明,里面用“天干”和“地支”來記錄年代,每隔六十年是一個循環。。
所以太歲最初的意思,和我們今天熟悉的公元紀年差不多。(比如說2021年,2022年)
而在戰國以后,太歲又逐漸有了宗教含義。
當時的道教,或許是受到”太歲歷“的啟發,創造出了”太歲神“的概念。
在道教的教義里,一共有六十位這樣的太歲神,他們每年有一位負責值班,輪流統管所有的神仙,掌管人間的吉兇禍福。
因此太歲演變成了神仙,而且是一群權力很大的神仙。
道教經典《神樞經》里,就記載說:“太歲,人君之象,率領諸神,統正方位,翰運時序,總成歲功?!?/p>
在民間傳說里,當值的”太歲神“,又被稱作“歲中天子”,或者叫做”流年太歲“,是千萬不能冒犯的。
假如誰犯了太歲的話,就會遭遇災禍,有所謂的“刑沖破害鬼推磨,頭破血流難躲過”。
而”太歲神“的概念,在民間又進一步被發揚光大了。
望氣點穴看風水的方士們,從“犯太歲”的忌諱中,結合生活中“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真找出了活生生存在的太歲。
在唐代的文人筆記中,記著這么一則故事:
山東即墨有個叫王豐的人,脾氣很執拗。他不顧方士阻攔,非要在大兇的方位動土,結果挖出了一坨會蠕動的大肉團。
這時候王豐感到了害怕,想起方士“犯太歲”的警告,就將肉團埋回地下,然而卻已經遲了。
那肉團似乎被喚醒了毀滅本能,竟然在一夜間長滿了王家大院。全家人都因此暴斃,只有一個年幼的女孩幸免遇難。
于是在民間,太歲從神仙又變成了肉團,帶上了很濃厚的迷信色彩。
不過這種叫太歲的肉團,在現實生活中是真實存在的。
有不少的古籍都曾經提到過它,而且特別強調了它的神奇之處。
那就是:太歲肉團不但可以吃,而且會再生!
像奇書《山海經》里就認為,太歲其實是一種可以循環食用的神獸,從它身上切一片肉吃了,很快又能夠長回去。
而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也認真研究了太歲的食用價值,并鄭重其事地寫在了《本草綱目》中,”久食太歲,可以輕身不老?!?/p>
這句話,也同樣見于《神農本草經》。
翻譯成白話究竟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經常吃太歲肉團的話,人可以長生不老。
這可就太神奇啦!
02 農民在土中挖出的太歲是什么
當然在建國后,我們采用了公元紀年法,科學的無神論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所以太歲歷現在是沒人懂了,太歲神現在也沒誰信了,但神奇的太歲肉團卻時有發現。
1986年12月,甘肅永登縣有三位農民,在蓋房子打土坯的時候,從10米深的地下,挖出了一坨肉乎乎、滑溜溜的怪物。
這個怪物,上白下黃,樣子就如同一個壇子。
據說這是新中國發現的第一個太歲,新華社對此也做過報道。
不過這個太歲的下場似乎不太妙,據說專家們為了便于保存和研究,就把它泡在福爾馬林溶液里,活生生地殺死做成了標本。
現在想起來,是有點可惜。
1992年8月,西安周至縣也有位農民杜戰盟,在田里勞動的時候,無意間踩到了一個40多斤的大肉團。
這個肉團外表是黃褐色,凹凸不平也很丑陋,但里面切開來細膩乳白,就像是肥豬肉一樣。
當地有年紀大的老人,說這是傳說中的太歲,又叫做”肉靈芝“,吃了可以延年益壽。
于是膽大的杜戰盟,嘗試著切了幾塊下來,用油炸熟后下酒給吃了。
沒想到滋味是異常的難忘,吃起來很像是肥肉,但又比平常的肥肉要更加的鮮美。
杜戰盟大快朵頤后,卻驚異地發現,這塊肉被割掉的部分,不但沒有減少,還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增長著。
這就有點嚇人了,于是他后來就干脆交了公。
西安周至杜戰盟發現的太歲,是新中國第一個被吃的太歲。
據說,它的味道很不錯。
2005年3月,遼寧丹東有位叫王承德的農民,又發現了一個太歲。
當時他出門上山,準備砍些柴火回家燒火。
因為看到了一顆枯樹,王承德就想著省點力氣,干脆把整顆樹放倒后,再截斷運回家。
沒想到把枯樹弄倒后,他在樹根附近發現了一團怪東西,通體柔軟、黏糊糊的,既像是蘑菇又像是肥豬肉。
好奇之下,王承德打電話給妻子,騎來了一輛小三輪車,兩人合力把這團東西搬回了家。
因為村里面也沒人見過這東西,他便自己上網查找,發現跟太歲很像,于是拍了照片發給專家,請求幫忙鑒定。
專家看了照片,也不敢妄自下結論。
于是王承德就切了一小塊,帶到城里拜訪專家,終于得到了想要的答復:這就是肉靈芝,也叫做太歲。
這下他高興極了,回到家后就放出消息,干起了賣太歲的買賣。
一開始,王承德每斤賣幾千塊,求購的人絡繹不絕。后來就水漲船高,賣到了幾萬塊一斤。最貴的時候,單價甚至賣過十萬塊錢。
當然要好的親戚朋友,他也免費送過一些。
反正搬回家的太歲,足足有一百四十斤重,賣個五六百萬,看起來也是綽綽有余。
但是有點可惜,也許是東北春天太冷,要不然就是家里太干,王承德后來發現,自己的太歲會變色好像養不活。
他只好在賣了一段時間后,把剩下的幾十斤打包給批發掉了。
所以收入也是大打折扣,只掙到了300萬,不過也算是一夜暴富了。
遼寧丹東王承德發現的太歲,恐怕是有史以來最值錢的太歲,說是價值千金也絲毫不為過。
很多的有錢人,都不惜花大價錢,把他手里的太歲買回家。
或是炒來食用、或是泡水當茶喝,都深信能夠用這樣的方法,幫助自己來延年益壽。
那么,太歲真有這么神奇的功效么?
03 科學家鑒定的太歲是什么
這個恐怕真不一定。
甘肅永登縣發現的太歲,被蘭州大學的專家拿去研究過。
當時的鑒定結論,曾在新華社的通訊稿中,得到了權威發布。
根據科學分析,那個太歲的主要成分,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白膜菌新品種。
用通俗的話來講,那是一種特殊的真菌,和平常大家熟悉的蘑菇,在本質上是差不多的。
在西安周至縣發現的太歲,則被西安科學院、西北大學、西安醫科大學、西安動物研究所等好幾個單位,輪流研究了個遍,所以分析出來的鑒定結論,也要復雜得多。
而專家們研究后卻說,太歲根本不是蘑菇那么簡單!
基本上來說,它雖然不可能是神,但也超出了人類常識的理解范圍。
僅僅是通過最初步的分析,科學家們就震驚不已地發現:
這個太歲既可以呼吸,也可以發生光合作用。
所以它既像動物,又像植物,兩者兼而有之。
專家們在實驗室里,又通過精密儀器觀測,發現太歲身上有種特殊的游動細胞。進化程度十分原始,介于原生動物和藻類之間。
因此,它的生物學特征也很奇特。
研究證明,這個太歲既有真菌的特點,又有細菌的特點,還有粘菌的特點。
它的體細胞是三者共同構成的聚合體,令人感到十分的神奇。
專家們根據研究推測,太歲產生的年代,或許可以追溯到1億年前,那時還是地球的白堊紀,堪稱是最古老的古生物活化石。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太歲無疑是一種史前生物。
我們拿它來炒菜、拿它來泡茶、拿它來做標本,未免也太可惜了點!
只是目前并沒有法律規定,把太歲作為保護動物或保護植物,所以就算是吃了它,也沒有什么不妥。
因此有時也會出一些新聞,說是哪里又發現了太歲,發現者也愿意高價出售,甚至還傳出有人把太歲養殖了來賣。
不過對此,專家倒是提出了嚴肅的警告,認為把太歲當補品服用是不行的。
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進一步的分析中,專家們的確發現太歲是有營養的。
里面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以及核酸等多種營養成分,的確是比吃羊肉要更補身體。
但是化驗報告也同時證明,太歲是有毒性的。
由于生長在土壤中,環境復雜多變,同時生長周期也需要很久,故此在太歲體內,積攢了很多重金屬成分。
這么一來,如果誰想經常服用的話,“輕身成仙”估計還真有可能。
不過原因是因為重金屬中毒,導致服用者去了極樂世界。
這就比較危險了,吃了還不如不吃呢。
畢竟從營養學角度來說,專家們認為海參也不過是大蟲子、燕窩也不過是鳥的口水,雖然都賣得很貴,但吃起來不一定有啥作用。
所以與其冒著風險,花大價錢吃什么太歲,還不如老老實實,多吃幾塊紅燒肉來得過癮。
04 關于太歲的幾個疑問
根據歷年來的公開報道,全國各地大約共發現了20多個太歲。
這其中的一小部分,經過了專家的研究調查。
2009年9月,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曾實地拍攝,對太歲進行了報道和揭秘。
太歲也因此在科學面前,被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暴露出真實的本質。
毫無疑問,它不是神仙,也不是怪物,更不是令人長生不老的仙藥。
但關于太歲,直到現在也仍存在一些疑團,沒有得到徹底的解開。
比如說在2010年的時候,有科學家就發現,在太歲體內有一種絮狀的物質
經過提純以后,化驗證明是“聚乙烯醇”。
這種物質,是一種現代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果簡單去理解,可以把它當做人造塑料。
那么,太歲這種古生物活化石,是怎么可能產生出這種高科技產物呢?
這無疑是個謎。
后來也專家有調查說, “聚乙烯醇”在我國的建筑業中應用較廣,常被注入地下,用以改變施工地的土壤性質,避免產生崩塌危險。
所以專家們認為,可能“聚乙烯醇”就是通過施工注入土壤,從而進入太歲體內的。
然而,這也產生了一個新疑問:
那就是說到底先有了太歲,再吸收了土壤中的“聚乙烯醇”呢?
還是說先有了土壤中的“聚乙烯醇”,再產生了太歲這樣的怪東西呢?
另一個問題,也不得不說。
事實上并不是每一個被發現的太歲,都得到了詳盡的科學分析。
所以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在那些已發現的太歲之間,存在著不同品種呢?
畢竟,根據蘭州大學的專家研究結果,太歲像是罕見的“蘑菇”(白膜菌),而根據西北大學的研究結果,太歲又是古生物活化石!
專家和專家的意見,多少有一些不同。
從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來說,我們對太歲的理解,是不是就已經充分了呢?
假如認真想一想,恐怕還是意猶未盡的感覺,科學家們對太歲的鉆研,想必也并沒有停止。
另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商業販賣的太歲,到底有多少是真貨?
根據新聞報道說,現在的網絡上,如果愿意花錢的話,什么“太歲肉”、“太歲口服液”的商品,竟然都可以明碼標價買得到。
難道說太歲已經泛濫成災了?
想一想,又覺得似乎不大可能。
最后筆者想說一句:相信科學和時間,最終能解開所有的太歲之謎。
喜歡本文,敬請下方點贊、評論和轉發
幫助推薦本文給更多讀者為感!
月下空山聽清泉,不同視角看問題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全文完
馬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