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lǐng)未來
世界上所有“釀酒文明”的起源,都與江河有關(guān)。譬如,歐洲的干邑烈性酒,多產(chǎn)自加龍河、多爾多涅、吉倫特河的交匯處;南美洲的名酒,主要產(chǎn)自安第斯山脈的中央河谷區(qū);中國的名酒,大多數(shù)與長江、黃河、淮河有關(guān)。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有一枚歷史文化名酒
世界上所有“釀酒文明”的起源,都與江河有關(guān)。
譬如,歐洲的干邑烈性酒,多產(chǎn)自加龍河、多爾多涅、吉倫特河的交匯處;南美洲的名酒,主要產(chǎn)自安第斯山脈的中央河谷區(qū);中國的名酒,大多數(shù)與長江、黃河、淮河有關(guān)。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有一枚歷史文化名酒,不僅與號稱“中華母親河”的黃河有關(guān),更與聞名世界的京杭大運河有著“地脈相連的水系淵源”和“悠久傳奇的歷史故事”。
這枚“文化名酒”就是中國唯一同時師從茅臺和五糧液的大名鼎鼎的古貝春。
運河酒史 武城為最
古貝春酒與京杭大運河到底有什么歷史淵源呢?
查閱歷史資料,京杭大運河最早開挖于春秋,全長2700公里,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最早的河段從公元前486年開挖,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大、里程最長的運河,也是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起初的京杭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的,南至余杭(杭州),北到涿郡(北京),形狀像一個巨大的“人字型”:以河南為字頭,向南這一“撇”經(jīng)安徽、江蘇撇到浙江;向北這一“捺”,經(jīng)山東、河北捺到京津。
元朝定都北京后,將“人字型”的“隋唐大運河”掐頭取直,形成了今天所見到的“一字型”的京杭大運河,取直后全長1797公里,至今被稱為“人間奇跡”。
歷代帝王為什么不惜一切代價開掘“運河”呢?
這與今天的“要想富先修路”應(yīng)該是一個道理。而修建“交通主干道”是一個朝代(或國家)的“都城功能”得以強大的首要標志,也是國家必不可少的基礎(chǔ)設(shè)施??梢哉f,任何一個強大的都城,必有通往其他“發(fā)達地區(qū)”的專屬水陸交通,否則,政令不通,經(jīng)濟不活,文化不盛。
而那些有幸位于“帝王專道”的沿岸城鎮(zhèn),則往往首先“通商繁華”起來。尤其是,沿岸生產(chǎn)的各種特產(chǎn),有了更多的“商賈、政客、文人面試和享用的機會”,甚至,某一天機緣巧合,突然走了大運,飛入繁華之地或者帝王家,成為“御用貢品”,也未可知。
這正如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里說:“大概是物以希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的蘆葦,一到北京就請到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試想,至少在民國以前,如果沒有“京杭大運河”這條大動脈,“北京白菜”如何尊于南方浙江?“福建蘆葦”又如何被請到北方“帝都”的溫室?
據(jù)資料記載,歷史上,在京杭大運河兩岸生產(chǎn)的地方特產(chǎn)酒,能夠流通在沿岸繁華城鎮(zhèn),并有幸被請到“帝都”的,除了浙江的黃酒,就是北方的燒酒了。而位于大運河東岸的山東武城縣老城鎮(zhèn)生產(chǎn)的“東陽好酒”“貝州春”(古貝春酒的前身)等,算是最為有名的特產(chǎn)了。
據(jù)德州地方史志記載,在距今3600年的商代,武城一帶就已經(jīng)產(chǎn)一種酒,叫國宴“禾巨鬯酒”,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相當名氣。武城西北部在西漢時期曾屬東陽縣,便有了“東陽好酒”的傳世,隨著釀造技藝的精湛,尤其借助運河的傳播,至宋代已然是聲名遠揚。再后來,武城又誕生了“狀元紅”“貝州白”“地瓜燒”等地方名酒,大受京杭運河沿岸政商的歡迎。其中,武城的“小米香”等因其甘醇、綿柔,香濃滿口,還曾做過宋、元、明、清各朝的貢酒。當時,運河沿岸到處都流傳著“買好酒,貝州走,大船開到城門口”的口號。
近代到了民國時期,武城雖然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亂,但仍有多家釀酒作坊延續(xù)當?shù)蒯劸茦I(yè)的繁盛,為新中國成立后組建“國營武城酒廠”(古貝春酒業(yè)前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一條“流動的酒文化長廊”
“運河酒文化”與“地方好酒”有關(guān),更與“政商盛世”有關(guān),幾千年來,這里形成了“一條獨特而流動的酒文化長廊”。
元代著名詩人朱德潤在詩中曾描繪德州漕運:“日中貿(mào)易群物聚,紅氍碧碗堆成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管相喧闐?!笨梢?,當時德州(武城)地區(qū)的酒文化盛況,酒樓林立,燈紅酒綠,是盛世的體現(xiàn),更是大運河酒文化繁榮的體現(xiàn)。至少在宋元時期,德州(武城)一帶的運河兩岸,是中國酒文化的盛景和高地。
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德州(武城)這一段大運河,之所以興盛,是在隋唐就修建了的,是通往古都洛陽的。大唐盛世,萬國來朝,這一時期的酒文化是最發(fā)達的。朱德潤在詩中描寫的盛景,足見北方的“德州(武城)酒文化”在整個“運河文化”上的流動滲透性和繁華地位。
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都。為更加便利南北交通,京杭大運河進行了浩大的“取直工程”,而取直的北方起點就是現(xiàn)在的臨清市,從此向南直達杭州,向北直達北京。古人從臨清坐船,沿運河向北行走,大約40公里就到了武城縣老城鎮(zhèn)(古貝春老酒廠遺址處)??梢哉f,武城這個地方,是中國古代的水陸交通樞紐,這里的物產(chǎn)想不流通都不行,也是最有可能、最有機會“沾上帝都光”的。所以,武城生產(chǎn)的好酒,能在宋、元、明、清各朝成為“貢酒”,不足為奇。
可以這樣說,武城(老城鎮(zhèn))的好酒,不僅見證了“開挖于春秋,完工于隋唐”的全長2700公里的京杭大運河的“唐宋滄桑變遷”,而且,還見證了元代取直后1797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元明清時期”的漕運盛景。
我們不無感嘆的是,今天古貝春集團的所在地——北方的“美酒之鄉(xiāng)”武城,源遠流長的酒文化,在長達2500年的時間長廊里,始終是與波瀾壯闊的“大運河傳奇故事”融為一體的,它見證了中國自春秋以來,一個個歷史王朝的興衰沉浮,引領(lǐng)者著“流動的中國酒文化”的繁華盛景。
目前,查閱酒史,還沒有哪枚歷史文化名酒,有這樣的地緣幸運,恰恰誕生于一條世界聞名的“帝都漕運主干道”上,與一條關(guān)乎國家命運的“經(jīng)濟大河、政治大河、文化大河”同呼吸共命運。千百年的“師徒傳承,匠心釀造,誠信無欺”,千百年的“南來北往,觥籌交錯,名聲傳揚”,以致于上升為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貢酒”。這是今天的古貝春酒沒有想到的,更是其不可復(fù)制的稀缺文化資源。
其實,古貝春人與大運河有著割不斷的血濃于水的感情。據(jù)古貝春人介紹,原老城酒廠就在大運河東岸,很多古貝春的老員工還依稀記得小時候在運河水里捉魚摸蝦的場景。也正是因為依運河而生,得益于這一方水土的滋養(yǎng),千百年來,武城的釀酒歷史從未間斷過,即便在戰(zhàn)亂時期。所以,“千年大運河”就是古貝春酒的根、脈、魂,根扎在大運河邊,就有了“萬家古貝春”暢銷南北的輝煌歷史,大運河也因此成了“古貝春酒流動的歷史文化長廊”。
“一部中國大運河史即是半部中華文明史?!?/p>
據(jù)悉,2017年以來,國家領(lǐng)導人曾先后兩次對大運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文化帶建設(shè)作出重要批示,強調(diào)要認真“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運河文化資源,真實展現(xiàn)大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價值,增強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當?shù)卣惨虼藛恿恕皬?fù)航計劃”,意欲再現(xiàn)“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管相喧闐”的歷史盛景。
令人欣慰和贊賞的是,今天的古貝春集團,不但并沒有將老城酒廠廢棄,反而精心的保護起來,加以利用,依然傳承著來自“千年運河人家”的古法釀造技藝,并變成了展示企業(yè)“厚重文化,滄桑變遷”的活化石和遺產(chǎn)基地,供人參觀游覽。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古貝春這個千年老字號酒業(yè),在“運河文化”的滋養(yǎng)下,傳承創(chuàng)新,勵精圖治,正彰顯著一種特有的“文化個性”和“時代風采”,其開創(chuàng)的“大運河釀酒文明”獨樹一幟,卓然而立,煥發(fā)出不一樣的盎然生機。
劉俊東
版權(quán)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wù)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