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前言有時候就有一種疑惑,為什么充電器要分為18W、20W、25W、30W等等幾款,用戶看來輸出功率的差值似乎是可以當做誤差忽略,實際體驗上應該是沒有什么區別的,那為什么廠商要推出呢?為了驗證真實的使用環境,肯定單單看官方面板內容是難以解答,
前言
有時候就有一種疑惑,為什么充電器要分為18W、20W、25W、30W等等幾款,用戶看來輸出功率的差值似乎是可以當做誤差忽略,實際體驗上應該是沒有什么區別的,那為什么廠商要推出呢?
為了驗證真實的使用環境,肯定單單看官方面板內容是難以解答,所以充電頭網以蘋果18W和20W的充電頭進行對比,看看這誤差似的差值,會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外觀
每日圣經,先看外觀。
外觀方面,蘋果秉承一貫的充電器設計風格,純白色機身,邊緣圓滑過渡。
接口
接口數量也是會影響單口最高輸出功率的因素之一。
接口方面,蘋果18W和20W充電器同樣是配備了單USB-C接口。
性能參數
紙面參數往往是選購產品的重要指標之一。
18W充電器輸出:5V3A,9V2A
20W充電器輸出:5V3A,9V2.22A
似乎兩款充電器僅在9V電壓下的電流不同。
體積重量
我們能否攜帶出門完全取決于體積重量。
18W充電器、20W充電器重量分別為58.1g、61.1g,重量方面僅3g差距。
實際測量時,兩款充電器體積完全一致,長42.5mm,寬41.5mm,高27.2mm。
協議測試
這個測試模塊主要是測試兩款充電支持充電協議方面的差距。
通過POWER-Z測試儀實測兩款充電器均支持PD2.0快充協議,沒有實質性差距。
在PDO報文方面,支持電壓檔位與機身印刷的規格銘文參數相同,不做過多贅述。
充電全程測試
作為蘋果的充電器,充電全程測試當然要選擇為iPhone充電了,所以此次選擇的是為iPhone 13充電,看實際的充電數據。
將兩款充電器為iPhone 13充電全程繪制成曲線圖,可以看到兩條曲線幾乎重合,但總體來看20W還是要快一些的。
半小時時間點,20W充電最快,充入了53%的電量;1小時時間點,20W充電最快,充入了84%的電量;完全充滿,還是20W最快,用時1小時44分。
待機功耗測試
現如今,用戶使用充電器為設備充電結束后,不再從插座拔掉已成為常態。很多讀者都想知道充電器如果一直插在插座上是否浪費電,待機功耗測試環節就是為了解答這個問題。
將兩款充電器在不同輸入電壓下的待機功耗數據制成柱狀圖,蘋果18W充電器在220V 50Hz的空載功耗為0.017W,換算下來一年損耗的電能約為0.14KW·h,若市價電為0.6元/KW·h,則充電器一年的電費約為0.084元左右。
110V 60Hz時的空載功耗為0.029W,換算下來,一年損耗的電能約為0.25KW·h,若市價為0.6元/KW·h,則充電器一年的電費約為0.15元左右。
而蘋果20W充電器在220V 50Hz的空載功耗為0.041W,換算下來一年損耗的電能約為0.35KW·h,若市價電為0.6元/KW·h,則充電器一年的電費約為0.21元左右。
110V 60Hz時的空載功耗為0.038W,換算下來,一年損耗的電能約為0.33KW·h,若市價為0.6元/KW·h,則充電器一年的電費約為0.198元左右。
轉換效率測試
充電器本質上是一種轉換設備,過程中會有損耗,以熱量的形式散發出來。我們平時看充電器上面的參數輸出100W或者65W是充電器可以為設備提供的最大輸出功率,但充電器從插座上汲取的功率往往要更大一些,下面是兩款充電器在220V 50Hz和110V 60Hz交流輸入的情況下分別進行了轉換效率測試,測試結果如下。
黃色柱狀圖是蘋果18W充電器。220V 50Hz下,將充電器在各個電壓檔位的輸出功率拉滿進行測試:兩個檔位測得插線板AC端輸入功率和USB端輸出功率,通過計算,可得充電器的轉換效率是在86.69%到89.81%之間。
藍色柱狀圖是蘋果20W充電器。220V 50Hz下,將充電器在各個電壓檔位的輸出功率拉滿進行測試:兩個檔位測得插線板AC端輸入功率和USB端輸出功率,通過計算,可得充電器的轉換效率是在89.03%到90.59%之間。
再來看110V/60Hz的市電環境下,110V 60Hz下,蘋果18W充電器的轉換效率是在85.45%到88.57%之間;蘋果20W充電器的轉換效率在87.78%到89.47%不等。
紋波測試
由于充電器中采用開關電源,變壓器次級輸出的并非直流電,需要經過整流和電容濾波輸出,也就是充電器輸出會存在紋波。充電頭網采用示波器測試充電器輸出的紋波值,與國家標準進行比對,檢測充電器的輸出質量。紋波越低,充電器的輸出質量就越高。
紋波測試分為空載(柱狀圖中Y軸電流為0A)和重載(柱狀圖中Y軸電流為非0A)兩種。黃色柱狀圖是蘋果18W充電器。空載部分,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下,處于5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高,為26mVp-p;處于9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低,為24mVp-p。
藍色柱狀圖是蘋果20W充電器。空載部分,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下,處于5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高,為24mVp-p;處于9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低,為26mVp-p。
再來看110V/60Hz市電環境下,黃色柱狀圖是蘋果18W充電器。充電器在110V 60Hz交流輸入下,處于5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高,為40mVp-p;處于9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低,為28mVp-p。
藍色柱狀圖是蘋果20W充電器。充電器在110V 60Hz交流輸入下,處于5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高,為26mVp-p;處于9V0A空載狀態時紋波最低,為22mVp-p。
下面是兩款充電器重載狀態下的紋波測試數據。
黃色柱狀圖是蘋果18W充電器。重載部分,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下,處于9V2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高,為114mVp-p;處于5V2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低,為108mVp-p。
藍色柱狀圖是蘋果20W充電器。重載部分,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下,處于5V3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高,為110mVp-p;處于5V2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低,為94mVp-p。
黃色柱狀圖是蘋果18W充電器。重載部分,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下,處于9V2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高,為114mVp-p;處于5V2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低,為108mVp-p。
藍色柱狀圖是蘋果20W充電器。重載部分,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下,處于9V2.22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高,為110mVp-p;處于5V3A輸出狀態時紋波最低,為80mVp-p。
溫度測試
前面提到充電器工作時會涉及到效率轉換的問題,其中的損耗電量絕大多數以熱量散發,所以充電器長時間工作的發熱情況也是測試的重要一環。讓兩款充電器以18W和20W功率持續輸出一小時,采集充電器表面溫度,實驗全程將充電器置于25°C恒溫箱當中。
首先來看看在 220V50Hz 的市電環境下,兩款充電器的溫度表現。首先來看蘋果18W充電器的溫度情況。
1小時后使用熱成像儀拍攝充電器兩個側面表面的最高溫度為51.9℃。
另外兩側的最高溫度為49.5℃。
再來看聯想蘋果20W充電器的溫度情況
1小時后使用熱成像儀拍攝充電器兩個側面表面的最高溫度為46.1℃。
另外兩側的最高溫度為48.3℃。
將兩款充電器在220V/50Hz的市電環境下的溫度數據整理到柱狀圖,可以看到兩款在互相之間的溫差很小。
再看看 110V 60Hz 的市電環境下,兩款充電器的溫度表現。
首先來看蘋果18W充電器。1小時后使用熱成像儀拍攝充電器兩側表面的最高溫度為53℃。
另外兩側的最高溫度為49.8℃。
再來看蘋果20W充電器。1小時后使用熱成像儀拍攝充電器兩側表面的最高溫度為47.6℃。
另外兩側的最高溫度為49.3℃。
將110V/60Hz市電下,兩款充電器的溫度數據整理到柱狀圖中。其中蘋果20W充電器的溫度最低,為47.6℃;最高溫度為蘋果18W充電器,為53℃。
充電頭網總結
這兩款充電器在外觀方面,蘋果一貫的正白色的機身設計風格,18W稍比20W重3g,體積完全一致,功率密度方面,20W充電器以微弱優勢勝出。
充電性能方面,18W和20W均支持PD2.0快充協議,兼容iPhone等智能手機設備快充;在220V50Hz市電下,20W充電器待機功耗偏高一些;18W充電器轉換效率在88%左右,而20W充電器卻在90%左右,因此雖2W輸出功率差距,但實測iPhone13電量從0至100%用時卻相差18分鐘。
充電器質量方面,以紋波測試和溫度測試展示,考慮到國際市電不同,測試220V50Hz和110V60Hz兩種電壓,在空載狀態和重載狀態下,波紋數值20W充電器明顯優于18W充電器;轉化效率高,體現在工作溫度上是20W充電器溫度低,但感知并不明顯。
從整體來看,這兩款蘋果充電器從外觀到充電性能方面實測差距較小,實際使用下的設備僅僅2W之差的輸出功率,實測體現在時間上卻相差18分鐘,性價比方面更推薦的是20W充電器,目前官網在售。
金龍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