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誨人不倦的“誨”拼音
[huì]
[全詞釋義]
耐心地、不厭倦地教導別人。《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誨:教導。倦:厭倦。
[詞句來源]
《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意思
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拓展資料《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參考資料】
來自頭條百科:
https://www.baike.com/wiki/%E8%AE%BA%E8%AF%AD/19444928?prd=home_search&search_id=5e9jg5713i0000&view_id=4yidv8lwzpk000
意思是那些天資聰穎而又十分好學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學習知識不感到厭倦,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 注釋:恥:羞恥,奇恥大辱 出處 :《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
孔圉得謚為文,以此而已。”
(釋義:天性聰敏的人大多不愛學習,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問為恥。因此謚法中將”勤學好問“謚為文,這大概就是人們的困難之處吧。
孔圉能夠謚為文,也就是因為這樣而已。)
用法 :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反義詞 :好為人師、驕傲自滿 示 例 :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汲取營養。 演變 :現常指”聰明且好學習,不恥于向不如自己的人來問。“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解釋。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意思是:將知識默記在心,勤奮學習沒有滿足的時候,教導別人也不感到疲倦。
出處:《論語·述而篇》。
這一章緊接前一章的內容,繼續談論治學的方法問題。前面說他本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此章則說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答 : 子曰 : " 默而識之 , 學而不厭." 的讀音是 zǐ yuē : "mò ér zhì zhī , xué ér bù yàn "
子 , 孔子.
曰 , 說.
默 , 不語 , 不說話.
識 , 記住 , 標志 ,記號.
學 , 學習.
厭 , 厭倦.
默而識之 , 學而不厭出自《論語·述而》 子曰: " 默而識之 ,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 何有于我哉 ?" 意思是 , 孔子說 "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 ,勤奮學習而不滿足 , 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 我還有什么遺憾的呢?"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