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wqmuo"></strike>
    • <strike id="wqmuo"></strike>

        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 首頁
        • 資訊
        • 技術
        • 百科
        • 問答
        • 學習
        • 看看
        • 站長
        • 生活
        • 快訊

        首頁 > 技術 > 技術快訊

        水經注萬能地圖下載器(中山國王陵中出土過哪些國寶級的文物)

        時間:2023-01-11 06:30 作者:robots

        會玩的中山國!

        中山國都城靈壽格局獨特,別國都是“國字臉”,人家卻是“網紅臉”

        首都,是一個國家的窗口。那么我們就先從中山國鼎盛期的首都靈壽故城說起。

        戰國七雄各大諸侯國,都城一般都建在平原上,而且主城多是方形,齊國臨淄、趙國邯鄲、秦國咸陽、燕國薊,莫不如此。這些城池,在別的諸侯那里,遵照《周禮》規制,方正而且規矩。可是人家中山國偏偏不這樣。

        人家的都城——靈壽城,平面輪廓是個“心形”(相關考古報告稱為“桃形”)。

        ▲平山縣三汲鄉中山國都城靈壽故城遺址遙感圖 制圖 @ 大地理館 王巖

        ▲靈壽故城考古遺址航拍 供圖 @ 黃軍虎

        中山國曾被郭沫若稱為“藝術王國”,中山國吸引了包括他在內的諸多學者苦苦尋覓。上世紀70 年代中后期,撲朔迷離的中山王陵和都城靈壽古城,絢麗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前。靈壽故城城址,位于東靈山、西靈山以南,滹沱河北岸,有兩條天然河溝為護城河。中山桓公,中山國第三任君主,完成了最后以一次復國大業,并定都靈壽。

        在手繪的三維圖上,“心形城”的輪廓會更一目了然。

        ▲中山國靈壽城遺址鳥瞰手繪圖 繪圖 @ 付大偉

        靈壽故城,坐落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的農田阡陌間。面對農田和荒草間規模宏大的建筑臺基遺存,我們不能不感嘆這樣的遺存是偉大的奇跡:這是一片位于太行山東麓平原、滹沱河中上游,千百年來被人們反復開發而顯得支離破碎的“熟地”。幸好,都城夾在滹沱河的兩大水庫—— 黃壁莊水庫和崗南水庫之間,所以沒被水庫淹沒。也正因為處于水庫涵養區,古城與城外的多處陵墓的地標建筑,沒有被喧囂侵擾。

        跟方方正正、規規矩矩的方城相比,這種“心形城”少了死板,多了靈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和特別的美學視覺。這種形狀的美,無須理論來證明:因為,你看看現在女孩子夢寐以求要追求的“心形臉”,也就是俗稱的錐子臉,或許就知道了古代中山國人,似乎有一種天生的美學天賦。

        心形臉或錐子臉,成了網紅臉,不少人對非天然錐子臉反感,但是無法否認:如果這種形狀不好看,大家干嘛又要動刀子呢?答案:不言自明,這種形狀,時髦!好看!從藝術上說,比國字臉更流暢。

        沒錯,在兩千多年前,中山國都城的設計師,把自家的國都設計成了一張“網紅臉”,你說神奇不神奇。

        ▲“心形”網紅臉演示示意圖

        ▲我感覺:兩千多年前那位牛逼設計師在偷笑

        Ⅱ

        國徽篇

        這個愛山民族設計了

        一款“山”主題的LOGO

        堪稱中山國的——國徽

        “心”形的王城之中,還要有山——城東北有座叫“黃山”的小山頭,這不是巧合,而是體現了這個諸侯國的“崇山”風俗。水經注對中山國第一個都城“中人城”(中山城)一帶有過描述。

        《水經注?滱水》:“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城內有小山,在城西,側而銳上,若委粟焉”,“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謂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西晉張曜《中山記》說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從前期都城中人城到后期都城靈壽城,“城中有山”的傳統一直在傳承。

        中山的字面意思,就是“山中之國”。其他諸侯國,包括強大的秦國、楚國、齊國,到如今都沒有發現象征國號的標志出土,而中山國卻出土了象征王權與國家的LOGO——青銅山形器。

        這組尺寸巨大的禮器,露出真容之后,讓考古專家贊嘆:這組器物堪稱國徽啊!因為,它的上部如“山”、下部如“中”——兩側各有一回紋鳳鳥,造型奇巧,真應了《史記·貨殖列傳》“作巧奸冶”的說法:中山國工匠,手巧活好,特別是金屬冶煉。

        這是一種儀仗禮器,中山成公、王cuo(第一個稱王的中山國君四聲,此字打不出,見上圖)墓出土了一套6 件,每件高達143 厘米;中山王墓中出土了一套5 件,每件通高119 厘米。

        ▲戰國中山國山字形青銅禮器 供圖 @ 張慧

        ▲河北博物院展廳內的“山字”禮器陣

        器物下部中間有安插木柱的圓筒狀銎,出土時銎內還殘留朽木。

        ▲“山字”禮器出土時的情形 供圖 @ 張慧

        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豎立排列,氣勢雄偉。這種禮器為中山國所特有,造型莊重,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帳前,象征著中山國王高高在上的權威。

        ▲中山王帳山形器復原想象圖 供圖 @ 張慧

        除了“國徽”,體現“山”崇拜的風俗還有很多。如這套“人俑拜山陶器”,有六件方形陶錐體和一件人形俑。出土時,方形錐體每三個排列在一起,組成一個“山”字形。陶人俑發現于冶銅爐作業坑邊的上坎,雙手作圈手拱拜狀。

        ▲“人俑拜山陶器”一組

        陪葬時,人俑和山字形器均用凈土掩埋,形象地反映了中山國崇拜山神的風俗。

        Ⅲ 門戶篇

        給首都把門的兩座山

        原來是一對萌寵神獸

        靈壽故城的城垣內部是有起伏的,就自然地勢夯筑而成,北高南底,地上部分多蕩然無存,夯土城基尚在。

        戰國時期,是中國城市走向成熟的第一次高峰,居住區、商業區、政治區功能分區已經十分成體系。中山國靈壽城,位于太行山區與華北平原樞紐位置,又位于該國疆域中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

        這座城分東、西城,東城北部為中山王陵墓區,南部為手工業作坊區和居住區,西城北部為中山王陵墓區,南部為商業區,居住區。如今,一條運煤鐵路將中山王城與王墓隔開。我們看靈壽城的遙感地圖,一定會發現一處特別的景觀——中山王釁墓西北有山頭兩座,分別為西靈山、東靈山——它們從平原上拔地而起,猶如兩扇護陵的大門,神奇的是它們不是人工建筑,而是天然景觀。

        接下來,就看看這兩座把門的小山,有何絕妙。

        ▲中山國靈壽城夯土城垣遺址供圖 @ 張慧

        這兩座山體量規模并不大,但是在三維地形圖上,能夠非常清晰地突兀在那里:

        ▲東靈山、西靈山與靈壽故城位置關系 制圖 @ 大地理館

        從側面俯瞰,這兩座山,似乎也只是兩座平平無奇的山。兩山把守的位置向右下,是靈壽故城的北城墻,北城墻西部有中山國成公的墓葬。

        ▲東靈山、西靈山與靈壽故城局部鳥瞰 供圖 @ 黃軍虎

        借助遙感圖,我們垂直來看下,這兩座山與故城的輪廓:從空中看起來,西靈山、東靈山的輪廓,分明是兩頭憨態可掬的動物嘛,它們正好守著城西北角。

        ▲東靈山、西靈山與靈壽故城遙感圖

        底圖 @ GE 制圖 @ 大地理館

        我們繼續放大,東靈山的神獸,真容是這樣滴:

        我感腳,這身形像一頭虎。有鼻子有眼,有腿又有腰,昂著頭,伸著前腿兒。

        ▲“四靈神獸”中的白虎

        西靈山的神獸真容是這樣滴:

        看這發型,比較像一頭獅子。鬃毛抖動,前腿朝上,跳舞,正在嘚瑟,似乎還在傻笑。

        ▲古代麒麟形象(主體據說來自獅子)

        中山國那時候當然沒有飛機,自然也無法垂直俯瞰地形,這兩只神獸不太可能是人工雕琢,我們只能說——天賜兩頭活靈活現的神獸,來守護中山國的都城。而在中山國王墓里,還真就出土了兩隊作為陳設用的瑞獸。

        ▲錯銀銅雙翼神獸

        這對家伙正式名稱叫:錯銀銅雙翼神獸。中山王墓出土,為中山國王家的鎮席之器。它們神獸怒目圓睜,長舌直伸,獠牙外露,圓頸挺立,昂首向左,仿佛在大聲咆哮。口、眼、耳、鼻、羽毛等處均錯有銀線紋,身上的錯銀卷云紋千變萬化,背部蜷曲于云中的錯銀鳥紋。

        打開中山國王公貴族們的地宮,還有更多的大菜來襲。來來來,讓我們通過出土文物,來看看這里的國王與國民,有多么“城會玩”。

        Ⅳ 衣篇

        金帶鉤

        中山國土豪標配

        高調奢華有內涵

        這是一個經過兩千四百多年仍然金光晃眼的器物。它尺寸不大,卻很重要——是戰國漢代掛腰帶的專用的,叫“帶鉤”。雖然是實用器,但有權勢的人,往往會用名貴的材質如金銀、玉石來打造。

        這是一件從中山王墓中出土的琵琶形銀質鑲金帶鉤,造型是蟠龍,“龍頭”上還有眼睛,鑲嵌雕刻紋路是鳳和猛獸。端莊文靜的鳳凰,與兇猛的獸糾結在一起,工藝水平,絕非一般工匠能夠達到的。

        ▲中山王墓出土的鑲金鳳銀帶鉤

        說起這帶鉤,有一則著名的故事。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記載:“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詳(佯)死……”一個叫小白的公子逃往魯國,管仲率兵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而小白安然無恙,但就勢裝死,后來返回齊國即位,這就是赫赫有名的“齊桓公”。

        一枚小帶鉤,救了大霸主。

        春秋戰國時候,腰間就已經使用皮帶了。

        ▲古畫中的玉帶鉤

        帶鉤是如何使用的呢? 請看插圖分解:

        ▲戰國時期出土銅器中的人俑,腰間帶鉤

        ▲戰國時期出土銅器中的人俑,腰間帶鉤

        中山國王的遺體墓室,已經被盜,這個金銀帶鉤,幸運躲過了盜墓者。從這一個小小的飾物,我們能夠想象中山國權貴階層的穿戴之奢華。

        Ⅴ 食篇

        九鼎吃肉、大壺喝酒2400多年的酒還能飄香,愛酒如命的國度創造了“千日醉傳說”

        從古到今,吃,是永恒不變的剛需話題。

        中山國王如何吃?“鐘鳴鼎食”形容貴族家的場面,這 主要用具當然就是鼎了。鼎,不僅是“王的餐具”,更是身份的象征。西周時期,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包括中山國在內的這些諸侯,應該用七鼎。

        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紛紛“僭越”禮制的約束,九鼎,中山國的國家元首——成公墓以及他的兒子——中山王

        的墓,都出土了成套的九件銅升鼎。 平時的宴會,遺跡祭祀時,這些升鼎內要盛放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

        除了食器,一些重要的鼎,往往還有更深層次的功能——記錄重大事件,比如著名的毛公鼎,刻錄了銘文近五百字。考古發掘之前,中山國缺少系統的文獻記載,尤其是,連王族譜系都不全。幸運的是,王的墓里出現了兩件重器,一件是“九鼎”中的頭鼎,與一般鼎不同的是,它是鐵足銅身。

        ▲中山王銘文鐵足銅鼎

        這尊重達60公斤的大鼎,外壁刻有銘文77行,有469字,目前發現的銘文最長的戰國時期青銅器。銘文記述并表彰了將軍司馬赒(zhou)率軍隊攻伐燕國、開疆擴土的史實。記述他國歷史的文獻曾側面講述,中山國先后跟兩大鄰居——燕趙作戰,均取得過大捷,這個鼎的文字,跟歷史記載吻合。

        鼎上的銘文,印證了《戰國策·齊策》所述:“中山悉起而迎燕、趙,南戰于長子,敗趙氏;北戰于中山,克燕軍,殺其將。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北勝,此用兵之上節也。”

        千輛戰車級別的中山,硬抗燕趙等萬輛戰車級別的大國,不落下風,足以說明其戰斗力的強悍。

        跟這件大鼎一起出土的,還有一件同樣銘文眾多的器物。這是一件高63cm的盛酒的工具——它同時也是一件禮器,450個銘文,也大大炫耀了中山國的勝利成績。這件銅酒壺棱角分明,壺蓋上有四個鏤空云形鈕,腹部各有一個獸面銜環鋪首,壺身四角各鑄有一條神采飛揚的矯龍。

        最最最重要的是,它贅述了中山國的創業史,并提到了自己的祖輩廟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中山國的家譜世系,至此完成了補缺!

        ▲中山王銘文銅方壺

        ▲中山王銅方壺銘文拓片

        既然說到了酒壺,那就不難看出:中山國是個愛酒的國度。

        沒錯!《周禮·天官·酒正》中提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東漢鄭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釀接夏而成。”看到了吧,也即是說,周天子需要的最高級別的清酒,就是中山國人釀造的。那個寫“慈母手中線”的孟郊,曾竟感慨:欲慰一時心,莫如千日酒。大文學家蘇東坡,曾在當時名“中山府”的定州擔任知府,當時釀出的“中山松醪酒” 讓諸多文人墨客迷戀。

        中山酒的鼻祖,就是戰國中山國的釀酒師,而這國王的墓葬里,竟然還發現了2400多年前的美酒!

        當這尊扁銅酒壺被打開時,居然還可以聞到酒香。通過現代儀器分析,這種酒是古老的糧食釀造酒,當時創造了一個紀錄:經過釀酒權威機構測驗認定,這是發現最早的古代酒的實物。因為歲月太過久遠,酒精度已經微乎其微,因為溶解了銅元素,酒液已經碧綠如翡翠般。

        ▲中山國青銅扁酒壺與青銅三犼足筒

        這中山國的王爺,得有多愛酒,連死后都不忘把這佳釀帶入長眠的墓室。

        犼,是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俗稱為望天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常立于華表和房頂,它們專門注視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歸,它們就呼喚皇帝速回,料理政事。這里中山國的犼,出現在投簽筒之下,也許是在守望著酷愛縱酒娛樂的國王來駕臨吧。

        關于中山酒,《戰國策·魏二》也有提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遠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這里借大禹的口吻,提出了預言:后世肯定有因為縱酒而亡國的!比如,商末代的紂王就曾“以酒為池”。而中山國的滅亡,也跟其君王縱酒狂歡作樂有很大關系。

        Ⅵ 住篇

        生:王宮的朝堂里

        用著禽獸撐起的豪華屏風

        死:最早建筑平面圖

        設計了一個豪華的地下宮殿

        公元前4世紀的一天,經過長時間的規劃、營建,中山王陵地面建筑群——饗堂正式落成,中山國的全體貴族們在中山王率領下,一起出席了當天舉行的祭祀大典。根據《兆域圖》描繪,結合相關歷史記載,插畫師完成了這張歷史場景復原圖,它描繪了中山王陵饗堂前舉行的宏大祭祀場面。

        ▲中山王陵饗堂祭祀場面復原想象

        繪圖 @ 劉璠

        這幅插圖,復原了中山王陵饗堂前舉行的宏大祭祀場面,我們是根據中山國靈壽故城遺址出土的《兆域圖》的描述完成的。《兆域圖》是一幅王陵的平面規劃圖:按照該圖比例尺換算,整座王陵規模極其宏大,地面建筑是用于祭祀先王陵寢的饗堂,兩側并排著兩個王后堂,整個墓區還分內宮、外宮。

        古代,好的陵墓建筑是在國王生前就開始規劃、設計、建設完成的。《兆域圖》刻在一張銅板上,長94 厘米、寬48厘米、厚約1厘米,用金銀鑲錯繪出了一幅陵園的平面圖,對陵園建筑的各個部分和相互距離標注了尺寸——

        ▲中山國王陵出土《兆域圖》銅板 供圖 @ 張慧

        ▲《兆域圖》銅板上的文字標注

        就是它,被建筑學家稱為“最早的建筑規劃平面圖”,被地理學家視為“目前發現最早的地圖”。這塊銅板的出土,讓今天的人第一次看到古代建筑圖紙的實物。這個圖還告訴我們:過去認為是漢代出現的斗拱技術,其做法在中山國已經出現了;唐宋以來木結構上慣用的主要連接榫卯之一的“螳螂頭”此時也在使用了。這些都大大地

        超出了我們已往對戰國建筑的認識。

        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的代表性技術,目前能這種應用案例的最早實物,還是出現在中山國。

        這件器物叫“四龍四風錯金銀案座”,是連接兩扇屏風的插座。案,在古代指的是小桌,此案的案面已朽,只存案座。方案的底盤為圓形,由兩雄兩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盤之上昂首挺立四條雙翼雙尾的神龍,龍的雙尾向兩側環繞,反勾住頭上的雙角;龍的雙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龍尾連接四只展翅的鳳鳥。案座整體造型動靜結合、疏密得當、新穎奇特。方案上的錯金銀紋飾精巧而繁復,線條流暢斑斕。

        注意!四條龍的龍頭處——分別托起一件一斗二升式的斗拱,斗拱托起案框,斗拱的形式按照當時木構建筑的挑檐結構制成,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戰國斗拱應用實例。

        ▲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座

        這件“四龍四風錯金銀案座”,其錯金銀技術在戰國時期屬于超一流的,這是中山國最牛的代表性手工藝絕活之一。錯,就是嵌,將金銀片或塊,嵌入青銅器中,形成各種美妙的圖案。我們看下這細節。

        方案的底盤為圓形,由兩雄兩雌的四只梅花鹿承托。底盤之上昂首挺立四條雙翼雙尾的神龍,龍的雙尾向兩側環繞,反勾住頭上的雙角;龍的雙翼在中央聚合成半球形,龍尾連接四只展翅的鳳鳥。這樣天馬行空的造型,得需要多么出色的想象力!如此絕倫奇巧的手法,得需要多么出色的創作天賦!

        可以說:亂世中的中山工匠制造出了充滿想象力的青銅器,較其他各諸侯國手工藝品,有過之而無不及,錯金銀工藝更是一絕。

        中原地區:商周至戰國,是中國青銅器最輝煌的時期,從那時起,以中原為代表的青銅器造型、圖案,形成了莊嚴、規矩的風格,裝飾圖案走的是寫意的路子。

        ▲商周至戰國中原地區典型青銅器

        南方楚國:在中原基礎上,紋飾更加繁復,開辟了另一種青銅器藝術風格,尤其器物上的裝飾云紋等,反復纏繞,跟楚國文字中的“鳥蟲篆”,有異曲同工之美,把“大繁”之魅發揮得淋漓盡致。

        ▲淅川戰國楚墓所出的楚王子午鼎

        ▲八棱體龍鳳銅座 來源 @ 嘉德國際拍賣中國嘉德 2009秋季拍賣會

        這件器物跟中山國那件案座,有異曲同工之美:不過,這件楚地青銅器,其龍鳳采用了圓雕方式,周圍八面分別有羽狀紋、旋轉幾何紋、變形獸體紋等。在八棱體銅座斜面部分的四邊,鑄有圓雕的四條飛龍,回首張嘴吐舌,雙角,身上有翼。紋飾繁復而略帶詭異。它比規矩的中原器物,多了幾分浪漫氣息,但總體上仍是“寫意”,而中山國的動物造型,則是質的突破:它們在造型奇異的基礎上,更追求寫實。

        簡單地說三種青銅器的特征:中原,簡約端莊、風格寫意;楚國,繁復瑰麗、風格寫意;中山國,天馬行空、風格寫實。這并非絕對說,某地的所有器物都如此,而是從三者的代表性器型中做出的總結。從動靜來說,中原喜表現靜、楚國半靜半動、中山喜表現動。

        北方各諸侯國中,中山國器具的藝術性和浪漫氣息最為突出,與同時期奇幻詭異的楚國器物相比,也毫不遜色。二者一南一北,為兩朵奇葩,各有千秋。在造型藝術上,中山之器少了些中規中矩的沉穩,卻多了幾分游牧民族天馬行空的想象,出現了大量圓雕作品,使其愈見豪放與鮮活;在器物裝飾上,中山國器物不似楚國器物紋飾那般繁復精準,但錯金銀及鑲嵌工藝的普遍使用,是當時任何諸侯國所不能及的。——河北博物院副院長 李建麗

        就讓我們盡情欣賞下中山國工匠為留下的這些至少2300年前的“萌寵”。

        ▲虎吃鹿造型屏風銅座

        無論中原,還是楚地,表現寫意、對稱、態靜之美的器物居多,而這件中山國的屏風座,居然做成了“老虎吞鹿”的造型:老虎將小鹿送入巨口之中的瞬間,老虎敏捷的動作、兇猛的眼神與小鹿的柔弱無助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個雕塑,定格的是吞噬動作的瞬間。

        老虎吞鹿與一對錯金銀牛,形成了屏風座“天團”,它們都是屏風構件的一部分。

        ▲中山王墓出土的動物造型屏風座

        動物局部特寫:錯金銀圖案,表現了動物身上的毛與紋路:

        木構的屏風早已腐朽,但那些構件完整保存了起來,它們跟這些動物造型的屏風座,一起撐起了“王的大廳”。

        ▲中山王帳屏風復原圖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根據出土遺物,我們可以這樣復原中山王生前所居的大廳:

        ▲中山朝堂或宴會廳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生前奢華,死后也要繼續享樂。這是中山王死后居住的饗堂:

        ▲中山《兆域圖》饗堂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這是王的城——中山國靈壽故城:

        ▲靈壽故城商業區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靈壽故城商業區復原圖 供圖 @ 黃子爵

        靈壽故城,那時的滹沱河寬闊多水,可以通過水路,在華北平原與太行山區之間,運輸物資和商品。這就引出了下一個話題:行,中山國交通方式和交通工具。

        Ⅶ 行篇

        先秦豪華的馬車

        鎏金構件亮瞎眼

        紅漆輪子太拉風

        堪稱戰國時的法拉利

        中山國是一個半山地、半平原的諸侯國,除了滹沱河水路的船只,當時主要靠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了。

        中山國歷代國君墓都有陪葬的車馬坑,車馬坑里的馬車大多已破碎不堪,但有不少金屬配件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使我們對當時車輛的形制結構有了細致入微的了解。車馬坑剛出土時,還殘存著紅色、黑色等各色漆痕,有的車上有絲織物朽跡,可能是車上華麗的帷幔。

        ▲中山國戰國馬車復原圖 繪圖 @ 付大偉

        中山王墓的車馬坑、雜殉坑共葬10 輛車,其中王車的形體最大、裝飾最華美。中山國馬車的形狀與中原所出基本相同,但形體較小,車輪直徑僅有80 厘米左右,可能同中山國丘陵山地為主的地形有關,而小車便于在崎嶇不平的山路上行駛。根據考古發掘實物和相關信息,我的朋友——出色的插圖師付大偉先生,繪制了這張中山國戰國馬車復原圖。

        這就是中山國王出行的“寶馬香車”。它們的配件,無不雕金、錯銀、鑲寶。

        ▲馬車金軛角飾品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馬車龍頭形金衡帽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軛角、衡帽,具體在馬車結構中的什么位置呢?

        西漢文學家劉向在《說苑·辨物》中縱覽了天下各地的地理與風物,他對中山國故地是這樣評價的:“中山,大風飄谷,桑麻遍野,牛馬雜牧,農畜并茂。”中山國在眾多諸侯中,疆域狹小,但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讓它變成了一個農、商、牧皆發達的區域。清代學者郭嵩燾在《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序言中說:“戰國所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那時候的中山國,水路和陸路都很發達,交通工具讓中山的商品,通向了四面八方。而中山國王的座駕——簡直就是戰國馬車界瑪莎拉蒂、法拉利。

        ▲河北博物院展廳中的中山王馬車復原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Ⅷ 玩篇

        玩樂器、玩玉石 、玩寵物

        這國王堪稱把玩界鼻祖

        金子狗帶亮瞎眼

        還給狗兒取昵稱

        除了衣、食、住、行,剩下的部分我們歸結為一個字——玩。

        具有政治投資眼光的大商人呂不韋先生,當然不會放過對中山國的考察,他在《呂氏春秋》中說:“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怨,其主弗知,此亡國之風也。”

        巔峰時期的中山國富足,從上到下形養成了愛玩的作風,而且常常通宵玩,男男女女常常聚眾歌舞,竟然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呂不韋斷言:“這是亡國之風。”

        東方的齊國以富足而聞名,“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不過,人家是大國,而且市井社會繁榮,也沒有如中山國這般不分晝夜的狂歡。

        享樂主義盛行的中山國,留下了太多亮瞎眼的玩物,這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兒,在其他諸侯國哪里,幾乎難以見到。

        ⒈玩音樂

        音樂歌舞讓官員沉湎其中,也使尋常百姓誤以為天下太平,歌舞慶賀。也正以為這種土壤,中山國為各地培養了很多演員(如前文引用古文,男常為倡優,女為歌舞伎)。

        ▲中山國王室樂舞演奏復原供圖 @ 黃子爵

        吃喝排場豪華,稱為“鼎食”;演奏陣勢強大,稱為“鐘鳴”。周禮規制的載體之一,編鐘是當時周天子及諸侯家的標配樂器。一開始,它是嚴格執行周禮“樂懸”的演奏工具。隨著“禮崩樂壞”,它們漫漫地變成了王公貴族享受歌舞娛樂的器具。

        ▲中山國鑄造的甬鐘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中山國鑄造的鈕鐘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出土編鐘一組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⒉玩狗

        跟齊國類似,中山國也玩“走狗”,而且這里流行一項時髦活動——帶著自己的寵物愛犬野游,享受獨特山野風光帶來的特有愜意。中山國產一種北犬,遠近聞名的,六國貴族爭索北犬。這種狗,通體黝黑,鬃毛茂密,常作為禮品犬贈與他國高層。出土物證,真真切切證明了中山國玩狗的風氣。

        值得一提的是,戰國時期的齊國跟中山,是一對盟友,這倆諸侯亡國國前夕——戰斗力幾乎是一盤散沙,跟享樂風氣不無關系。

        ▲中山王墓出土狗骨架及金銀項圈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墓出土了兩具狗骨架,頸項上都戴著金銀制成的項圈。這兩副項圈用長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狀,管的外面正中有一條凹溝將扁管平分為兩部分,管的內面中間有合縫,管的四角有細孔用來聯綴,最后把金銀兩種扁管相間穿在革帶上制成項圈。在項圈的外側中間部位,綴有一個銅環,用來結帶。

        人家玩的這狗帶上,背后還有字兒呢,看著像是“犀”,“犀”被用來形容鳳毛麟角的稀罕物。這狗主人給狗穿金戴銀還嫌不夠愛,是不是就給它取了個昵稱叫“犀”呢?阿犀阿犀,我愛你——狗帶之上,名字寫一遍還不夠,所以就,每一節上都寫了一個。

        此段完全屬于個人臆想,但似乎有點合理。

        ▲金狗帶背后的刻字銘文 供圖 @ 河北博物院

        也許是,看到主人如此寵溺獵狗,這對室內擺件的孔雀感到羨慕嫉妒恨,兩鳥面面相覷,竟然互看不順眼起來。

        ▲中山國孔雀型青銅器擺件(也有推測為車上配件)

        它們看到了什么?原來是主人的另一種寵物⑼

        ⒊玩玉

        ▲中山國蛙形墨玉雕

        中山王墓出土玉器多達3000 多件,在中國玉器考古史上十分罕見。玉器的器形有玉環、玉璧、玉璜、玉佩、玉帶鉤、玉飾、玉片等。游牧民族崇尚黃金,農耕民族熱愛白玉,這組玉石,是中山國由游牧向中原農耕文明靠攏的象征。

        首先走過來的是上圖的墨玉小蛙方陣。這蛙跟平常所見的蛙,不太一樣,它們有尾巴,上翹緊貼臀部。它們昂著頭、蹲伏著列隊,憨態可掬。戰漢時期,多有“宜子孫”玉器出土,寓意農耕民族繁衍人口的愿望。蛙,諧音娃,也常常成為人口生育的象征。只是不知,這里的小蛙,是否也是這樣的寓意?這是一組把玩之物。中國文玩圈,流行“把玩”,要說這中山國王,也堪稱把玩的鼻祖之一了。

        接下來走過來的是小金虎六人組。這是一組嵌松石虎形金飾片,為鑲嵌在衣物上的飾件,具有濃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小虎低頭垂尾,四肢彎曲作行走狀,形象稚拙可愛。金黃的虎身上嵌有翠綠的松石,色彩明麗,富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中山王墓出土嵌松石虎形金飾片

        這組寶貝的亮點,不是金子,而是里邊嵌的綠松石。綠松石,為我國傳統四大名玉之一。這六只小虎低頭垂尾,四肢彎曲作行走狀,形象稚拙可愛。

        現在隆重登場的是水晶瑪瑙玉石手串天團。

        它周長20.3厘米,在靈壽縣崗北村戰國中期墓出土,由1件長條形墨綠色玉石、14粒珠形紅瑪瑙串珠、8顆扁圓形水晶串珠和4顆扁圓形冰石珠串相間串成,搭配協調,色彩豐富。這樣的DIY的串珠搭配,放在現在的文玩柜臺,也應該絲毫木有違和感。

        ▲玉石珠寶串飾品

        靈壽縣崗北村戰國中期墓出土

        接下來走過來的是“六個小矮人”組合:

        這是一組中山王族3 號墓出土的小玉人為隨葬人俑,有的是婦女,有的是兒童。女俑頭梳牛角形或圓形發髻,身著圓領窄袖束腰長袍,袍上飾有花格紋,是戰國時期中山國建立者——鮮虞人特有的發型和服飾。

        ▲小玉石陪葬俑

        戰國中山王族3 號墓出土

        最后壓軸出場的是王家貴族龍鳳戰隊:

        它們是證明“王族基因”的代表性玉器,工匠采取了透雕、浮雕、陰刻的激發,刀法隨花紋不同而變化。其毫不雷同的藝術造型和圖案紋樣,鮮明地反映出中山國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龍形玉佩占中山國所有出土玉器的1/4。出場的透雕夔龍黃玉佩、夔龍飾青玉環是中山國玉器中佼佼者。

        榮耀屬于王者,它們就是“王者榮耀”的象征。

        ▲中山國王族墓出土龍紋玉器系列 供圖 @ 張慧

        最后這件東東,不算是玩意兒,是宮廷燈具,但從它的裝飾看,絕對是一件藝術品。不知道,趙本山老師看到這件東西,是不是會感到“他鄉遇知音”?

        ▲十五連盞銅燈

        中山王

        墓出土

        這燈的整體造型仿佛一棵大樹,枝頭有十五只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燈體可拆分為八節,每節的榫頭形狀各異,便于安裝。樹干上蟠繞著三條蜷曲的螭龍,樹枝間小鳥引頸鳴叫、群猴嬉戲玩耍。燈的圓形底座由三只獨首雙身的猛虎托起,底座上站著兩個男俑,正在高興地拋食戲猴。

        這就是會玩的中山國人,會制造玩物的中山國工匠。

        進食的猛虎、靜臥的小鹿、負重的犀牛、憨實的小蛙、活潑的小猴,神游的龍、飛舞的鳳、身插雙翼的神獸、單足卷尾的夔龍等,這形形色色的動物——勾勒出了一個驚艷、奇詭的中山國。1981年,戰國中山國文物在日本展出,著名的美術家、作家東山魁夷曾贊嘆:“中山國的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今天日本的水平!”(注:我覺得,是秒殺)

        ▲河北定州的“古中山國”門樓

        資料來源 @ 甘博的中國攝影集

        中山國雖然湮滅,但作為行政區域的中山,從漢一直延續到到明初,但地名與地域文化并沒有消亡。甘博 (Sidney D.Gamble)是一位社會經濟學家、攝影家,終生致力于中國城鎮和鄉村社會經濟問題的調查研究。從1908年到1932年,他先后四次訪華,積累了一整套價值無比的影像檔案,含5000幅黑白照片,幾百幅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燈片等,展現并保存了二十世紀初中國豐富的民族志信息。其中一組1931-1932年攝于河北定縣(今定州)的老照片中,有一張帶“古中山國”信息。

        繁榮一時過后,中山國被敵國占領,繁華的靈壽城也被夷為平地,后來的中山故地的中心和治所轉移到今河北定州,靈壽城內外的多個王族墓地,多被盜劫一空——《史記》曾描述有中山國人喜歡干盜墓的勾當,沒想到的是,自家的墓地也遭受了后世盜墓賊的洗劫。

        我們今天看到的文物,是浩劫中的幸存者,它們或許只是露出了中山國的局部側影。不過,這足以讓我們重新認知并發現這朵在戰國天空里開出的奇葩,一種不同于河北其他區域的面孔。

        中山國,主要分布在今天什么區域呢?

        保定以南、衡水以北、邢臺以西,太行山以東——基本上是今石家莊所轄區域。這塊區域的核心文化,既不是河北北部的燕,也不是河北南部的趙——所以,它堪稱河北的第三張面孔。而中山國這種“天馬行空”、“娛樂會玩”的做派,也似乎跟今天的河北性格,大相徑庭。但是,它實實在在就是河北的一部分。

        官方、學界、民間已經習慣于將“燕趙”視為河北的代稱,將燕趙文化視為河北的代表。不過,燕、趙兩國,并不能完全覆蓋河北,即使公元前296年趙國將中山國滅亡,但這個覆蓋中山的趙國,也只維持了不足60年。到了漢代,中山故地,又成為諸侯王的封土,戰國中山、漢代中山,以及后來的中山府,證明:中山的傳統和基因,一直在這塊大地上延續著。燕國除了河北,還覆蓋北京天津遼寧;趙國除了河北,還覆蓋河南山西。而中山國,百分之九十的疆域,在河北——可以說,恰恰是中山,在河北的中樞位置。

        就連今天常說的“慷慨悲歌”,都有可能不是出自燕趙,而是中山的專利:河北學者程雪莉考證稱,其實“悲歌慷慨”出自中山國。《呂氏春秋》曾記載中山的音樂“康樂歌謠好悲”;《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中山風俗:丈夫“好氣任俠,相聚游戲,悲歌慷慨”。

        中山國,是燕、趙之外,河北的第三種面孔,可以被暫時隱藏,卻無法永久埋沒。

        ▲中山國先祖遷徙路線及戰國中山國區域圖

        繪圖 @ 孟凡萌

        中山國的族源問題,多數學者傾向“白狄鮮虞”說,而出土的眾多游牧色彩的器物,似乎也印證了一點,這張地圖就是在認同這一觀點的前提下繪制的。

        ▲中山國歷代君王譜系及大事記(請點開查看大圖)

        中山國滅之后,其末代王流亡齊國,王族被遷徙到今陜西榆林一帶,其他遺民到了秦國,遷入太原,后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南方的中山國后人多改姓為“易”——而“易”姓的一支,據說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后代。

        易中天老師的生花妙筆,是否也是受到了古中山人“天馬行空”藝術天賦的影響呢?

        中華與華夏之“華”來源本意考辯——夏朝歷史國都破解指日可待

        (作者:趙輝)對于中華民族來說,“華”字的來源與本意,關乎華夏文明的起源與文化本質,是必須要正本清源,做出唯一的、明確的肯定結論,才能讓人民信服,讓世界信服。因此,研究解釋清楚“華”的產生來源很有必要。

        縱觀歷代對中華與華夏中“華”字的解釋,可謂五花八門,美不勝收,總結起來大概有如下數種觀點:

        1、 華:古同“花”,引申為美麗而有光彩。有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我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種標志”。

        2、 “華”字來源于西岳的華山;

        3、 華夏起源于華胥族,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4、 “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稱作華。

        5、 華是由中國古稱華夏省簡而來,“華”是華夏的簡稱。

        6、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辭海》華夏條為:“中國古稱華夏。”

        7、 “古史辨”派認為,“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故華夏之“夏”,一為中國人說,夏字象舞蹈者; 二為大禹治水說,夏字象農夫治畦;三為圖騰族徽說,夏字象蟬或爬蟲; 四為夏水說,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際,古夏水自然發源于秦嶺腹地;五為夏國說,先有夏國,后有夏族、夏人之稱。這些認識都已接近“華夏”所指的本原。

        8、 華,《康熙字典》引《傳》曰:“華謂文德”。這起源于堯帝,堯帝設誹謗木,今謂之華表,所謂誹謗,令民議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堯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這個思想被后世承繼,經儒家發展,至孟子:“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至荀子《富國》篇:“養萬民,兼利天下”。所謂文德,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9、 華、夏兩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左傳》“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一語,華、夏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華夏為古中原人的自稱,在先秦典籍中多稱為“夏”或“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華與夏二字在甲骨文中的地位非常崇高。

        10、 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廣闊的疆界與和雅的禮儀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疆域廣闊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實際上,“美”字本義就有“疆域廣闊”的意思。“美”從羊從大。“大”指國土遼闊,“羊”指生活在這片遼闊國土上的人民,稱贊他們馴順如羊。

        以上是筆者根據歷代以來,對中華與華夏中,“華”字來源本意觀點的總結,其中不乏有重疊的部分,但基本涵蓋了所有對“華”字的解釋。現根據筆者對夏朝歷史的研究,歷史事件分析,地理環境的描述,對“華”字來源本意,進行追本溯源、去偽存真、正本清源的闡述論證。

        一種觀點認為“華”古同“花”,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對此觀點,筆者持根本性的反對。無論從字形上還是字義上,“華”與“花”都有根本性的不同,從任何一方面來說,“花”與“華”都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將兩者聯系在一起,完全是牽強附會。即使讓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寫“花”字,小朋友不知道怎么寫“花”字,也會畫出一個五瓣的花朵圖畫;無論如何也不會寫出一個“華”字來代替“花”字。甲骨文與金文的“華”字圖形,也與花朵形狀毫不相干,因此,用3-5歲小朋友都不會犯的錯誤來解釋“華”字來源,也拿不出有說服力的論據對此論證,實在不可理喻。

        另一種觀點,認為“華”字來源于中國西部的華山,“華”是因為華山而得名,更是毫無歷史常識。華山山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中,春秋戰國時期才有“華山”之名。但最初華山叫“惇物山”,華山被稱為西岳與東岳泰山并稱,最早見于《爾雅·釋山》一書。西岳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岳”。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岳”之稱,并一直沿用至今。東漢班固寫的《白虎通義》中說:“西岳為華山者,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生華,故曰華山。”,即“華”同“獲”。到了春天百花盛開,景色美麗,因而西岳稱為華山。先有華字的產生,才有對山的名稱命名;不會發生先有華山的名稱,才有華字的產生,并進而把它作為中華與華夏中崇高稱謂“華”字的本源。因此,“華”來源于“華山”屬于攀龍附鳳的解釋,完全站不住腳。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來源于華胥族,華胥族生活在中國西部一個叫華胥的地方,并認為華胥族就是組成華夏王朝的“華”族。這是一種對中華文明發展過程的誤讀。依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子》說:“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先不說華胥族的地理位置與藍田文明是否為同一地方,華胥氏和中華民族的圖騰“龍”之間存在的只是一定的推理關系是無法說明華胥族就生活在中國西部藍田華胥鎮。而華胥族的稱謂也因是在“華”字產生之后,才有華胥氏的稱呼。“華”來源于華胥氏的解釋,也是站不住的。

        對于“華”字意義來源的其他解釋、觀點,好似都有道理,但感覺又非常不全面,給人以盲人摸象、一管之見的印象。既不能否定這些解釋的合理性,也讓人無法確定這些解釋的唯一性。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華”字來源的多重解釋,而又性質不同、意義不同?這真是本文要重點論述的問題。

        夏朝被認為是華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時期,是華夏稱謂的最早來源,因此,大禹建立的夏朝是需要我們重點研究的文明產生階段。根據歷史研究已經明確的結論,大禹在繼承中華大地的王位大統的第五年,在安徽省懷遠縣涂山舉行了萬國諸侯聚會“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

        這是一次有歷史記載與考古確立的歷史事件,是我們研究華夏文明歷史最真實可靠的支點,為我們確立了明確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時間、歷史地點,地理環境,歷史內容經過。以此為支點,可以為我們破解華夏文明的眾多歷史之謎,提供豐富、可靠的證據與依托。

        通過筆者對涂山“禹會諸侯”事件的理解,涂山地理環境特征的了解,以及涂山歷史遺存與民間藝術懷遠花鼓燈的熟悉,筆者可以得出一個可以經受歷史與時間驗證的明確結論:懷遠花鼓燈藝術產生于大禹會諸侯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中華與華夏的華字產生于這一事件并流傳于萬國諸侯,并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

        大禹承繼王位建立了夏朝,并于承位后第五年在涂山舉行了萬國聚會。這次萬國諸侯在涂山聚會目的,首先,是顯示了萬國諸侯對大禹承繼王位的擁護與愛戴,萬民人心所向;其次,是大禹治水成功、萬民安居、承繼王位后表示對萬國諸侯的感謝與慰勞;再次,是展現大禹代表的涂山地區人民為萬國諸侯展示涂山地區高度的文化、發達的文明,以懷遠花鼓燈這個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娛樂、犒勞、慰問遠道而來的萬國諸侯,一對一演出慰問,展現夏朝周到的禮儀與熱情,體現萬國平等的政治理念。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養萬民,兼利天下”的具體體現。所謂文德,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大禹通過夏朝花鼓燈的表演,對大小諸侯國的一一專場演出,體現了夏朝對各國的禮儀之大;而花鼓燈男女演員的華麗、華美服裝,是各國諸侯對涂山地區人民的深刻直觀印象。這正是《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 “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的體現。

        懷遠花鼓燈演出服裝華麗、華美的大紅、大黃色,也完全保留了夏朝人的審美標準,把紅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稱作華。而這種大紅、大黃的審美標準,也就此影響了整個華夏民族,成為中華民族的吉祥色、高貴色。

        大禹代表的夏,與涂山地區人民代表的華,對萬國諸侯來到涂山高規格的歡迎禮儀與熱情招待、表演,使得萬國諸侯對夏人與華人產生由衷敬佩,產生了對華夏地區文明崇高的敬意,體現了華與夏在人民心中同樣崇高的地位。

        花鼓燈的傳統表演程式有“大花場”、“小花場”和“文場”,“文場”又稱“后場”,一般以“大花場”開場,“大花場”情緒熱烈,氣氛濃郁,振奮人心。這些花鼓燈表現形式與大禹熱情招待萬國諸侯,而制定的表演程式極其符合。《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禹,名曰文命。”而懷遠花鼓燈表演中“文場”的稱謂,也極其特別,似乎不應該為民間表演中的大眾稱謂,當為奉大禹之命或大禹親自慰問個部落的單獨表演,而稱為“文場”。這也對應了《康熙字典》引《傳》曰:“華謂文德”的解釋,所謂文德,讓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就是德之所在、王者之道。

        懷遠花鼓燈表演中,最重要的道具“華蓋”,也與“禹會諸侯”這次盛會有著極其重要的關聯。首先,華蓋代表了大禹的崇高身份,華蓋正是代表了大禹以花鼓燈的方式慰問萬國諸侯;其次,大禹帝王用的傘才能稱為華蓋;華蓋也是來自于涂山的傘,而稱為華蓋,是華地代表特殊地位的傘。華蓋代表了大禹用的傘,而華表是大禹設立的向萬國諸侯征求統治與管理意見的柱子,是涂山華地特有意義的柱子,而稱為華表,也是天安門廣場華表的最初來源與特殊意義。這正符合于《康熙字典》引《傳》的解釋:“華謂文德”。這起源于堯帝,堯帝設誹謗木,今謂之華表,所謂誹謗,令民議政之是非,使君上知政令之可否,而堯以之示天下:天子之道在民。

        因此,通過“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我們可以完全將歷代對“華”與“夏”的解釋,統一到一起,使得各種對“華”字的解釋,有了一個完整的理解與認識,這才是“華”字的本源與來歷。

        那么,為什么筆者說涂山地區的人民就是華夏中的華人呢?涂山地區就是華夏民族中代表“華”的來源呢?

        我們先看一下“華”字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文在歷史演變中的字形。

        再看一下華字與涂山周邊的地理環境的對于關系:

        從以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華字的各種文體字形,都是完全符合涂山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因此,華字正是對涂山地區地理環境的寫實描述,是中華文字寫實寫意的原始造字方法,是萬國諸侯參加涂山聚會后,返回本部落,記述這次聚會,而產生的新文字,以華字表述對涂山氏族的特殊印象,是表達對涂山氏族的高度崇敬與感謝。華字也就此正式進入華夏文明系統,最終成為所有中國人的自稱。

        華字產生于四千年前“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節點,是對以懷遠涂山地區為代表的高度文明與文化的特殊記憶與表述,是對涂山為代表的“華”和以四方湖畔的夏都人民的“夏”的同等崇敬,地位同等重要的認可。

        筆者對這一結論與觀點的歷史正確性,有十分把握與自信,是代表華夏與中華的華字本源與本義的正確解釋。我的華夏、我的中華、我的中國,為此,筆者愿意出資十萬元,面向全球華人,包括國內的專家、博士、教授、考古學家、院士、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國家專業機構,如能找到新的依據否定筆者的觀點結論并確立新的華字來源,愿以十萬獎金奉上!(作者:趙輝)

        關于從西安出發,自駕游到外地四五天時間的線路規劃,小花一口氣可以規劃出來二十多條線路。

        因為多年來,小花的自駕游就是以西安為圓心,不斷向四周發散出去的。有一兩天的周末游,有四五天的小長假游,也有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多月的長途自駕游。

        我來推薦幾條線路,不一定經典,但都是小花親自開車溜達過一圈的,總有一條適合你。

        1、西安——天水——九寨溝——青木川

        西安的朋友大多都喜歡這條線路,比較傳統,也比較經典,用時也不長,適合四五天的時間旅游。因為時間短,景點相對集中,也適合幾家人組成一個三四輛車的小組合。各個節點也都是相對比較大的城鎮,住宿就餐也很方便,不用考慮住在車上或者露營。

        線路規劃是這樣的:

        西安——麥積山——天水——九寨溝——青木川古鎮——劍門關——廣元——漢中——西安

        這條線路,小花之所以第一個推薦,就是因為里面有幾個比較經典的景區:麥積山石窟、天水伏羲廟、天水南郭寺、天水炳靈寺、大名鼎鼎的九寨溝、集古鎮傳奇梟雄于一身的青木川古鎮、更有雄關劍門關,到了漢中更有許多值得一去的的地方。

        全程1600多公里,高速很方便。

        2、西安——天水——平涼

        并非小花一個人對平涼情有獨鐘,只要到了平涼,看到滿大街的陜A牌照的私家車,就會不由自主有一種親切感。

        當然,這些陜A牌照的私家車并不一定全是西安的車,就連平涼當地的許多人都會使用陜A牌照,在這里說著關中方言感覺非常好。我最喜歡的就是平涼的崆峒山和莊浪梯田,曾經為了航拍莊浪梯田的雪景,直接從西安開車400多公里,拍了不到一個小時,立即又返回西安,可見莊浪梯田給人的震撼了。

        行程主要節點有:西安——寶雞——天水——平涼——西安

        全程880公里。

        3、西安——延安——靖邊——銀川——平涼

        這條線路的主要節點是:

        西安——黃帝陵——壺口瀑布——延安——波浪谷——統萬城——西部影視城——中華回鄉文化園——銀川清真大寺——吳忠——固原——平涼——西安

        這條線路估計四五天時間不太夠,可以適當進行調整和取舍,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可以全程高速,可以節約不少時間,如果在小長假高速免費的時間段,自駕游這條線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4、西安——成都

        自從西安——成都的高鐵通車后,兩地之間的游客數量大幅增加,只需三個多小時就可以到達。有人曾經開玩笑說:早上在西安吃完肉夾饃和涼皮,中午就可以在成都吃火鍋。高鐵通車后,這已經成為現實,一點也不夸張,不過我還是感覺到成都自駕游好一點。

        主要節點是:

        西安——都江堰——成都——樂山大佛——峨眉山——成都——西安

        2018年的春節,小花和家人就是利用5天時間,在這條線路上度過的。

        一大早從西安出發,直接導航到都江堰,晚上住宿在都江堰,第二天游覽都江堰、青城山;

        第二天晚上住宿在成都武侯祠附近,晚上到寬窄巷子轉一轉,吃個火鍋,白天游覽武侯祠、錦里、杜甫草堂等地方,下午就可以直接到樂山大佛游覽;

        游覽完樂山大佛,直接到峨眉山住宿,留下一天時間游覽峨眉山;

        游覽峨眉山后,回到成都住宿,最后一天從成都返回西安。

        5、西安——重慶

        第一天:西安——重慶,可以考慮住宿在解放碑一帶。

        第二天:重慶一日游。磁器口古鎮——朝天門碼頭——長江索道——解放碑商業街——十八梯——洪崖洞夜景

        第三天、第四天:可以考慮游覽重慶武隆的景區。仙女山、天生三橋、地縫等,兩天時間應該是足夠的。并且返回重慶住宿。

        第五天:重慶——西安

        6、西安——武漢

        這條線路5天的時間比較緊張,如果時間稍微長一點,效果會更好。

        第一天:西安——襄陽——武漢

        途中可以游覽襄陽古城,到達武漢后住宿在黃鶴樓附近。

        第二天、第三天游覽黃鶴樓、湖北省博物館、長江大橋、曇華林、江漢路等景點,以及武漢大學、古德寺。

        第四天游覽東湖景區,一日游。

        第五天:武漢——西安

        7、西安——青島

        這段距離有點長,不過如果時間安排好的話,也可以滿足5天時間。

        第一天:西安——洛陽,住宿在洛陽,游覽一下洛陽龍門石窟;

        第二天、第三天:洛陽——青島,主要游覽青島天主教堂、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八大關景區、棧橋、小青島等景區,也可以從中挑選一些景區。

        第四天:到嶗山風景區游覽,盡量游覽半天時間,并且開始返程,根據時間安排中途住宿。

        第五天:返回西安。

        結語:

        其實,四五天時間,從西安出發到外地游覽的線路很多,只要你精心規劃,合理安排,一定會有一條適合你的線路。

        ’

        現在我們常用的地圖APP 可以看歷史影像。

        現在我們常用的地圖APP可以提供歷史衛星地圖功能的有中科遙感集團提供的"實時地球APP"、成都水經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基于微軟服務器的多線程電子地圖瀏覽下載軟件“水經注萬能地圖”、成都比格圖數據處理有限公司的Bigemap APP等可以使用歷史衛星地圖。

        這是個令人揪心的問題。

        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長江也是我國最大和最長的河流,這里不僅在歷史上孕育了極其璀璨的文明;數千年來也為中華文明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水資源,是南水北調的重要源頭;其數千公里河道更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連接起了我國最繁榮的經濟帶。

        但這條孕育了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卻也在不斷地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尤其是98年洪水,成為所有中華兒女最刻骨銘心的回憶。

        而當前,愈演愈烈的長江洪水再度讓億萬同胞膽戰心驚。

        我們都知道長江之所以頻發洪水,直接原因就是長江洪水無法及時排入東海,河水的不斷匯集是長江水位不斷上漲并嚴重威脅兩岸人民的重要原因。

        那么,為何長江洪水不能及時排向東海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河水落差太小

        長江下游水位落差太小,是長江下游一再出現洪水險情的直接原因。

        雖然長達6300多公里的長江落差高達6600米,平均每百公里的落差也達到了84.4米,但宜賓以上3300多公里的上游落差就高達6200米,這意味著中下游的長江水流極其平緩。

        事實上長江中下游分界線,即江西九江市湖口縣的海拔只有68米,這意味著長達938公里的長江下游總落差只有幾十米!

        如此平緩的水流,自然極其容易導致洪水淤積、水流不暢。

        2、入海口太少

        長江下游排水不暢,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入海口太少。

        我們從長江流域圖可以看出,長江中入海口附近的流域寬度很窄,這極其容易導致河水的猛烈淤積。

        而在長達6300多公里的長江,有岷江、嘉陵江、漢江、湘江、贛江等諸多支流匯入,其水量的疊加效應是極其可怕的。

        事實上黃河等河流也有同樣的問題,淮河甚至沒有入海口,當所有河水都涌向干流時,其水位不斷升高的結果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珠江等多河道入海的情況就不容易出現排水不暢的情況。

        3、降水太集中

        三哥不斷作死時,很多人提議截斷雅魯藏布江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但問題是恒河水量尤其是汛期水量主要來自于降水補給,來自上游的冰川融水對于總徑流量來說微乎其微。

        長江也是一樣的道理,長江中下游之所以洪水頻發,根源在于氣候影響。

        由于鋒面氣旋在我國東部地區的季節性移動,長江流域在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都會形成大范圍的降水天氣,這就是梅雨時節。而隨著鋒面氣旋的緩慢移動,長江中下游的支流都會陸續迎來汛期,長江也會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形成集中性的洪澇災害。

        4、人為破壞太嚴重

        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的愈演愈烈,除了一系列自然因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為原因。

        規模宏大的西部大開發,在給廣大西部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西部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而西部地區是我國大部分河流的源頭,這就首先導致水土流失的不斷加劇。

        而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直接結果就是長江含沙量的大量增加。而在下游水流極其平緩的情況下,泥沙的大量淤積必然導致河床的不斷升高與通江湖泊的容量驟減。

        再加上隨著經濟的發展,長江流域的開發強度也越來越大,填湖造田等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使得長江流域的泄洪湖泊越來越少,當洪峰來臨時,水位必然是不斷升高。

        三峽等水利設施的修建,對于調蓄洪水自然有著巨大的作用,其創造的社會效益也非常可觀,而且通過對長江泥沙的阻攔,下游泥沙淤積的速度也大為放緩。

        但如同雅魯藏布江的困局一樣,三峽再厲害,它的位置也是在中游,即便它能攔住中游以上的洪峰,對于三峽以下的下游地區,尤其是因持續降水而導致的洪澇災害,三峽注定是無能為力的,畢竟水不能倒流。

        雖然長江下游地區人口稠密,人地關系極度緊張是客觀事實,但如果仍然不重視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那么長江的洪澇災害只能越來越恐怖,屆時我們承受的災難也必將越來越可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話題

        • 黑豆價格(現在市場上大豆價格多少錢一斤)
        • 耳機的價格(價格相差200倍)
        • 宜家價格(?宜家爆款好物)
        • 含稅價格(投標報價時間)
        • 當歸的價格(近期中藥材價格指數分析)
        • 電車價格(騎壞也不心疼)
        • 今日仔豬價格(今日仔豬價格)
        • 浴霸價格(浴霸安裝一半)
        • 美大集成灶價格(浙江美大營收增長大幅放緩)
        • 河南雞蛋價格(2022年4月29日雞蛋價格行情早報)
        • 輝昂價格(買到就是賺到)
        • 綠源電動車價格(4500元電摩)
        • 金戈價格(國產偉哥大降價)
        • 酸枝木價格(大紅酸枝)
        • 汽車電池價格(花了1000多換了一塊汽車電瓶)
        • 滑雪價格(上癮的)
        • 3d打印價格(3D打印機需要多少錢以及影響價格的因素)
        • 有機肥價格(200億之后再發100億農資補貼)
        • 集成灶的價格(集成灶)
        • 酸枝木價格(李心宇談家具)

        熱門推薦

        • “純血鴻蒙”要來了!華為正式官宣,與盤古大模型5.0一同亮相!
        • 小米手環 9 即將上市發布!
        • 華為P70發售“蓄勢待發”,旗艦店:能留下電話等通知!
        • 真我GT Neo6 SE首發6000nit無雙屏,綜合功耗更低,首銷1699元起!
        • 京東支付與銀聯國際達成合作,實現跨境便利支付!
        • iOS 17.5測試版上線:iPhone用戶可從網站側載App,與安卓相似!
        • vivo X Fold3 系列折疊屏或將支持5.5G,4月或將開啟OTA 推送!
        • 京東汽車和小米汽車或聯手深度合作!
        • 微軟發布首批AI電腦,配專用Copilot按鈕!
        • 美團成立平臺產品部,整合本地商業多項任務!
        • 代號“橄欖石”,小米 Redmi Note 13 Turbo 手機新曝光!
        • 華為P70系列發布延期?爆料芯片有變化!
        • 農業銀行申請云計算任務調度專利,極大提高云計算任務處理效率!
        • 榮耀將推出首款小折疊手機:給三星和蘋果一點點震撼!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走進高校專業課,極大提高備課效率!
        • 騰訊公司申請區塊鏈數據處理專利,實現快速完成相同業務數據的數據交換功能!
        • 消息稱谷歌將把Bard 更名為 Gemini,并退出獨立的應用!
        • 小米 14 Ultra 手機跑分成績單曝光!
        • 谷歌瀏覽器將基于AI功能進行升級,計劃2月上線寫作助手!
        • 亞馬遜AWS將投資150億美元擴大日本云計算業務,滿足客戶需求!

        robots

        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李悅一”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關注排行榜

        1. 1“純血鴻蒙”要來了!華為正式官宣,與盤古大模型5.0一同亮相!
        2. 2小米手環 9 即將上市發布!
        3. 3華為P70發售“蓄勢待發”,旗艦店:能留下電話等通知!
        4. 4真我GT Neo6 SE首發6000nit無雙屏,綜合功耗更低,首銷1699元起!
        5. 5京東支付與銀聯國際達成合作,實現跨境便利支付!
        6. 6iOS 17.5測試版上線:iPhone用戶可從網站側載App,與安卓相似!
        7. 7vivo X Fold3 系列折疊屏或將支持5.5G,4月或將開啟OTA 推送!
        8. 8京東汽車和小米汽車或聯手深度合作!
        9. 9微軟發布首批AI電腦,配專用Copilot按鈕!
        10. 10美團成立平臺產品部,整合本地商業多項任務!

        編輯精選

        Copyright ?2009-2022 KeJiT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经典香港**毛片免费看_91精品一区二区综合在线_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_国产小视频在线看
      • <samp id="8cgk2"><tfoot id="8cgk2"></tfoot></samp>
        <ul id="8cgk2"><tbody id="8cgk2"></tbody></ul>
          <samp id="8cgk2"><tbody id="8cgk2"></tbody></samp>
          <strike id="8cgk2"></str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