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從秦始皇嬴政開始到清朝宣統帝溥儀退位,除了未在位和死后追謚的皇帝,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408位皇帝。而能夠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寥寥無幾。
千古一帝“千古一帝”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明代思想家李贄曾用“千古一帝”來評價秦始皇和明太祖;明代官員王志堅也曾評價唐太宗為千古一帝。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李贄 節選
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
——《續藏書》李贄 節選
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
——《讀史商語》王志堅 節選
一代偉人毛澤東也對我國古代皇帝進行過評價,敢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做比較,顯示出毛澤東遠大的抱負。
(毛澤東 圖片來源于網絡 )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沁園春·雪》毛澤東 節選
而我國歷史上,能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
秦始皇 嬴政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后掃六合,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王朝——秦朝。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于是就采用“皇帝”的稱號,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 圖片來源于網絡)
秦始皇的功績主要有,在軍事上先后消滅韓、趙、魏、楚、齊、燕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這一制度打破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在文化和經濟上,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統一文字。在抵御外敵侵犯上,秦始皇下令修筑長城。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史記·秦始皇本紀》節選
后世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筆者認為,在當時的時代,人們經歷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紛爭,已經形成習慣,無法接受突然的統一,秦始皇必須要嚴格執法,才能保證國家的統一。
(秦朝疆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始皇既立,并兼六國,銷鋒鑄鐻,維偃干革,尊號稱帝,矜武任力。
——《史記》節選
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秦政記》節選
漢武帝 劉徹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16歲登基,在位54年。漢武帝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他的評價也有爭議。
(漢武帝 圖片來源于網絡)
漢武帝的主要功績有,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推恩令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舉措。漢文帝時出現了淮南王、濟北王叛亂,漢景帝時削弱諸侯勢力亟須解決。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簡單來說,推恩令就是讓原本一塊封地一個王,變成了現在一塊封地多個王。這樣就大大削弱了諸侯的勢力。
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漢書·景十三王傳》節選
在經濟上,采取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抑制富商。在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首創年號。在國家安全上,長期與匈奴交戰,維護國家統一。
(西漢疆域 圖片來源于網絡)
漢武帝在位后期,受謠言蠱惑,殺害太子。幸好幡然悔悟,未鑄成大錯。對于漢武帝的評價,也多有爭議。
太史公曰:余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言,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里。后有君子,得以覽焉。至若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焉。
——《史記》節選
唐太宗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28歲登基,在位23年。
(唐太宗 圖片來源于網絡)
李世民少年時期就入伍從軍。隋朝末年,建議父親李淵起兵。后李淵建立唐朝,李世民帶兵先后平定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多方勢力,為唐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后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害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冊立為太子。李淵退位后,李世民即位登基,史稱唐太宗。
李世民在政治上察納雅言,從諫如流。經濟上崇尚節儉,輕徭薄賦。主張農耕,休生養息。李世民在位期間,開創“貞觀之治”。軍事上開疆拓土,被稱為“天可汗。
(唐朝疆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康熙帝 愛新覺羅·玄燁清圣祖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滿清入關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帝 圖片來源于網絡)
順治帝臨駕崩前,冊立康熙為太子。留下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輔政大臣。在孝莊太后的輔助下,年僅8歲的康熙即位登基。
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病逝,鰲拜與遏必隆聯手除去蘇克薩哈,鰲拜逐漸露出野心。康熙召集少年侍衛,智擒鰲拜。除去鰲拜后,康熙削去遏必隆的職位,開始親政。
(智擒鰲拜 圖片來源于網絡)
康熙親政后不久,就面臨了一個難題——削藩。在康熙下達削藩的圣旨之后,平西王吳三桂、鎮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先后打出“反清復明”旗號,起兵反叛,各地紛紛響應。康熙制定應對策略,精準打擊吳三桂,招降其余叛軍。在經歷長達8年的平定,最終清軍攻破昆明,平定三藩。
(三藩之亂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三藩作亂之際,臺灣延平王鄭經企圖控制沿海地區,臺灣又成了康熙眼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后鄭經病逝,臺灣內部爆發世子之爭,康熙把握時機,一舉收復臺灣。
漠北準噶爾的勢力日益壯大,成了康熙的心腹大患。康熙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噶爾丹,以延緩漠北的叛亂。后在解決臺灣問題后,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噶爾丹在眾叛親離中死去,至此,漠北也納入大清版圖。
(清朝疆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康熙一生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驅沙俄,收漠北,功績卓著。雖然康熙晚年“九子奪嫡”影響了對他的評價,但是對于康熙的評價還是正面居多。
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圣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
——《清史稿》節選
仁皇天資純厚,遇事優容,每以寬大為政,不事溪刻。
——《嘯亭雜錄》節選
歷史上真實的趙高是沙丘政變的主謀,也是毀滅大秦帝國的始作俑者。有關趙高的身世,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曲解為宦閹,但實際上不論司馬遷還是東漢以前的史籍都沒有明確記載趙高是官閹。趙高是有兒女的人,他的女兒嫁與閻樂,閻樂曾任咸陽令,參與了殺害秦二世的望夷宮政變。但為什么后人都喜歡把他視為宦閹呢?
本答案三部分,分別為趙高的身世介紹,才學及客觀地評價趙高。
趙高到底有沒有受過宮刑這可能主要來源于《史記》的記載。太史公沒有為趙高立傳,可能因為司馬遷也實在痛恨這類小人,對于趙高在《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和《蒙恬列傳》等文中,可見趙高生平行事。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趙高為“宦人”,有“宦籍”,這是趙高被誤解為宦閹的重要史料。對于兩千多年前“宦人”的解釋,隨著考古發掘物的增加有了最新的解釋。
根據《張家山漢墓竹簡》記載,所謂“宦”就是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宦人”就是在宮內上班的工作人員,有可能是皇帝身邊的侍衛近臣。“宦籍”就是出入宮門者的登記薄,也就是說,在秦代,即便是宦官、宦人、宦籍都帶有宦字,也不能證明就是受了宮刑的人。
在《史記·蒙恬列傳》中又記載趙高為隱宮,東漢有位為《史記》作注解的人士,將“隱宮”的“宮”字解釋為受過宮刑的人,然后有了更多的演繹。說趙高的父親受過宮刑,趙高和弟弟是他的母親與他人野合生下的,之后趙氏兄弟因冒姓趙,也因此受了宮刑。到了唐代,趙高的身世基本穩定下來,從父到子都是宦閹。
事實上趙高的父系是趙國王室的疏族,受累于戰國時代各國間的結盟換約,趙高祖上很可能是由趙國打發到秦國做質子的一類王室成員,流落他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娶了秦人為妻,生下趙高兄弟。如果是這樣,那趙高與秦始皇倒是緣分不淺,秦始皇締造了一個空前的帝國,而趙高親手將這個帝國送上了死亡列車。
兩人年齡相差三歲,秦始皇的父親正好走了趙高祖輩的反向路線,他們在歷史上都曾扮演過被拋棄的角色。如果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沒有回到秦國,那嬴政在趙國的情況遠比趙高還要慘,但幸運的是,秦國足夠的強大,子楚又遇到了呂不韋,秦始皇的命運被徹底改變,相比之下,趙高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但趙高最終又以毀滅大秦的角色登場,這樣的巧合實在耐人尋味。
有學者指出“隱宮”實際為“隱官”別字,根據《云夢秦簡》記載,“隱官”為官府的手工作坊,收容那些身體有殘疾的受刑者,也可作身份的代稱。據史記載,趙高的母親有罪“被刑僇”,意思是受了恥辱刑,具體哪種無從知曉,因而造成身體殘疾,赦免后被安排在“隱官”工作,在此期間生下了趙高兄弟。在《史記·蒙恬列傳》中,太史公記錄趙高兄弟為:
“趙高者,諸趙疏遠屬也。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賤。”
趙高的卑賤地位主要源自于其母,因為隱官是介于普通庶人與奴隸之間的一種身份,是一種被法律定義明確的身份,趙高兄弟皆出生于隱官,盡管隱官的子女身份等同于庶民,但在無形之中仍無法抹去來自上輩的烙印,故史稱趙高世世卑賤。
趙高:也曾是“學霸”一枚,怎奈陰謀太重秦始皇愛才惜才,但對于才子的品相大概不在他的考量范圍之內,趙高死而復生就是一個證明。趙高曾被判處死刑,被蒙毅定為死罪,后又被始皇赦免,官復原職,歷史曾經給過秦始皇一個誅殺趙高的機會,但被始皇浪費掉了。為此秦王朝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蒙氏兄弟上了趙高的黑名單,秦王的寶座也成為他覬覦的白日夢。
趙高是秦始皇的“機要秘書”,精通律法,書法精湛,以致于晚年的秦始皇將小兒子胡亥委托趙高來教育,哪知趙高也拿出了呂不韋的商人思維,認為“奇貨可居”,適合放長線釣大魚,這一教直叫大秦王朝變了天。
從秦始皇到呂不韋,再到李斯,到趙高,這些以利益為重的秦代重要人物,都在短期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都如流星一般,一閃即過,歷史最終帶給他們更多的是遺憾。
史書記載趙高的父親是文法官吏,趙高兄弟扎實的文法基礎大概率出自于父親的嚴格教導。而且趙高本人也十分精明強干,勤奮好學,17歲以文法官吏子弟進入學室,所謂學室是專門培養文法官吏的官設學校,分別設在首都和各郡。
趙高習滿三年,參加學室考試,以背寫五千字以上者為合格標準,趙高圓滿畢業,竟而除授為史,也就是可以擔當文法事務的辦事員。過關者還可以參加由中央政府組織的初等選拔考試,考試地點在各郡舉行,閱卷卻在首都咸陽,統一由少府屬下的大史審閱判定。成績優秀者可以到出身地縣令的手下工作,當一名令史,相當于秘書。三年后,還可以參加更高級別的考試,最優秀的人,一般是第一名,可以進入宮廷當尚書卒史,也就是內廷秘書,直接在秦王的左右工作。
也就是說,趙高要想見到秦王,至少要經過:史學童-史-令史-尚書卒史,這幾道程序,并且要保證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才有可能見到秦王的面。即便成為秦王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想得到秦王的青睞,沒有幾把刷子也不行。
秦始皇賞識趙高,提拔他為中車府令是有原因的。首先,考試成績突出,這是最基本的敲門磚。趙高的文字書法堪稱一流,可與丞相李斯媲美。他所著的《爰歷》六章成為官方識字課本的一部分。他還精通法律,達到了“通于獄法”的境界,這是硬件。其次,他的軟件也不差,身材魁梧,為人謹慎,善于見風使喚舵,巧舌如簧,左右逢源,在宮中口碑也不錯。
第三點,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趙高的行政能力也很強。中車府令是皇帝侍從車馬的班長,對于車馬的駕馭管理,保衛皇帝安全的能力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在秦代,一般的車馬司機至少要經過四年的嚴格訓練,合格者才能當職。并且對于車馬司機的年齡和身體素質要求相當高,其中武藝高強,能在馳騁中前后左右開弓者為佳。
由此可以推斷,趙高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全才,再根據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車馬司機均佩劍置弩,束帶著冠,髭須飄逸,威武沉著,一副英姿威武的勇士形象,可以想象,趙高本人也曾是一枚雄姿英發的美男子。
成為中車府令,對于趙高的人生意義重大。取得了秦王政的信任后,他逐步涉足秦國政治權力的核心和中樞,觸摸到國家級的機密,大概從那時起,他對權力充滿了向往,以致于想取而代之,最終走上了一條加速秦朝滅亡的列車。
客觀地評價趙高秦朝的速亡,趙高脫不了關系。他不僅是沙丘政變的主謀,而且二世期間的胡作匪為大多也出自趙高之手,因此,對于趙高的評價大多以貶斥為主。
從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出發點來看,趙高就是一個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但是如果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秦朝的滅亡并不能完全歸結到趙高頭上,沒有人能保證,即使扶蘇當政,蒙恬為相的秦朝就不會覆滅。
秦帝國的滅亡也有其自身的客觀原因,漢代賈誼的《過秦論》不失為一個參考。賈誼認為,秦帝國的速亡,從秦始皇到秦二世,再到末代帝王嬴嬰都負有重大責任。三位君王的共同錯誤在于,沒有與時俱進,面對變化了形勢沒有及時調整施政方針。
秦國經過六代秦王的150年的治理,基礎雄厚,特別是經歷了商鞅變法之后,崇尚以法治國,但這個“法”并不等同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法”。秦國的“法”,其條例嚴苛,懲罰手段殘暴。秦國雖然一舉滅了六國,但六國人民的人心所向是難以泯滅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始皇以暴制暴的結果,只能是暫時得到了一個表面上的平靜,但人心所向卻在暗中不斷涌動,時刻醞釀著爆發。
再加上,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大規模動用人力修建長城,他又酷愛建筑,宮殿修了一座又一座,恨不得把六國宮殿都搬到咸陽。這樣大規模的工程,都是要靠人力去完成的,百姓有服不完的徭役,稍有不慎,便有暴力加身。
在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戰亂之后,百姓渴望的是一個生活安定的統一大國,秦始皇最先做的一件事應該是安撫民心,大力發展經濟,為百姓營造一個穩定的局面。但秦的暴政將民眾推入一座人間地獄,從而引起了百姓的強烈不滿,所謂失道者寡助。
到了秦二世,在趙高的攪局下,不僅沒有減免賦稅徭役,寬緩嚴刑峻法,反而繼續始皇未完的工程,進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更殘暴的是,濫施刑法,將矛頭對準了宗親和功臣,造成了自上而下,人人自危的局面。陳勝振臂一呼,宛若星火,很快便成燎原之勢,盡顯秦朝的敗亡之相。
嬴嬰殺了趙高之后,接過來的秦朝已是人才匱乏的空有其名的大國,再加上嬴嬰本人只是一個平庸之才,已無力挽回秦朝的頹勢,亡國就是最后的結局。
或許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唯利是圖是基本生存之道,沒有倫理道德的約束,每個人都像失韁的野馬,自由的裸奔之后,隨即陷入人生的另一重困境,人物是悲劇,大秦也是一個悲劇。
“古惑仔”史進
史進這個人個性很鮮明,突出的一點就是——講義氣。
史進的義氣無處不在,該講義氣的時候講義氣,比如上來就給素昧平生的金翠蓮十兩銀子,其慷慨程度不遜于有及時雨稱號的宋江。
但他的義氣又很盲目,很多時候成為被人利用的犧牲品,比如和少華山強盜集團的結識,本來是敵人,只因朱武的苦肉計,就被打動,最后連累的無家可歸。把家產都留在了少華山,一個人去延安投師父,錢花完了,只得在赤松林搶劫。
史進固然見識少,但和他的師父們應該脫不了干系。
因為史進越講義氣,師父們的腰包就越鼓,史進義蓋云天,師父們就財運滾滾,在史家莊為所欲為,想住多少天就住多少天,想吃啥就吃啥,講義氣的史進肯定不會說不合適。
至于史進因講義氣而闖禍,那就不關他們的事了。
史進亂講義氣又引出了他一個污點——嫖娼。
為了降伏董平,史進想混入東平府做內應,他說道:“小弟舊在東平府時,與院子里一個娼妓有交,喚做李瑞蘭,往來情熟。我如今多將些金銀,潛地入城,借他家里安歇。約時定日,哥哥可打城池。只待董平出來交戰,我便爬去更鼓樓上,放起火來。里應外合,可成大事。”
按理說,史進的家鄉史家莊缺乏形成“天上人間”這種會所的經濟基礎,但史進緣何屢屢嫖娼,是風月場所的“常客”?
這同樣和七八個“開手的師傅”有關。
李忠的另一位結義弟弟“小霸王”周通,出場就強搶民女,這都不是什么好貨色。
因為史進講義氣,師父帶史進去嫖時,自己那份嫖資必由史進出。
師傅們頂多做個買單的樣子,史進就沖上前去,一手扯住師父的袖子,另一手把自己的銀子扔到柜臺里,說:“不用找了。”
史進的那些師父們可恥的是,光顧自己快活,嫖娼都沒有給史進說明白“婊子無情,戲子無義”的道理,讓涉世未深的史進深以為妓女也是講義氣的,都可以“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以至于在后來這次東平府的行動中失陷。
講義氣、好勇斗狠、嫖娼還有一身紋身,史進活脫脫一副“大宋古惑仔”的模樣。
王進:不止會武藝,看人也很準遇見王進以前的史進,跟象牙山第一搖滾歌手尼古拉斯·趙四一樣,以為憑著一把破木吉他,會唱個“聽說過,沒見過,兩萬五千里”就很了不起了,個別場合,用夾雜著大碴子味兒的粵語唱一首《光輝歲月》,是他的保留曲目。
直到遇見了王進!
王進絕對是水滸傳中最具神秘色彩的高手,他從未有過交戰記錄,只能從他人來參考。
林沖與王進都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武藝在水滸傳中未嘗敗績,與林沖是同僚的王進,想必也差不到哪兒去。
更何況,經過王進一調教,史進就邁入了一流高手的行列。
以后的半年多時間,王進耐心地教給他怎么按和弦、怎么玩布魯斯,怎么組樂隊,什么叫重金屬什么叫死亡金屬,什么才是真正的搖滾,史進才明白:以前教他彈琴的師父們都是彈棉花出身的。
日后史進在渭州結識了魯智深,當他在酒店給魯智深講述遇到王進,向他學習武功這一段往事之時,李忠也在座,李忠還因借錢不爽快被魯達揶揄了幾句。
只是經過大宋頂尖吉他手王進調教后的史進,也沒再喊上李忠去會所,甚至連個足底都沒做!
不過,王進并沒有留在史家莊與史進一同組建樂隊就匆匆離去。
雖然王進一直說去投奔老種經略相公,但是書中卻說了王進“避史進之禍也”。
原因是王進能夠教給史進武藝,卻無法祛除李忠等人灌輸給史進的不良思想,這一點,憑王進的能力,在教史進的時候能夠看出個端倪來:“這個憤青早晚要出大事。”
這也導致史進的武藝發揮不夠穩定,因為王進教的時間畢竟短,在面對遼國高手瓊妖納言的時候,史進差點跌份。
后來,史進在征方臘陣亡的時候,龐萬春一箭就射到了他,然后他那些“講義氣”的兄弟們——李忠、楊春、陳達,各自逃竄。
史進在中箭的一刻,估計后悔沒跟王進多學幾招,也憤恨于李忠幾個見死不救。只是,他始終不明白,李忠的武藝害不了他,李忠的思想害了他!
金庸筆下的大俠郭靖,他的啟蒙師父 " 江南七怪 " 武功也不高。
" 七怪 " 或者沒有教給郭靖打敗天下人的武藝,但是卻告訴他殺死陳玄風這樣的恐怖分子并沒有錯,拿活人練功的殘疾人梅超風更不值得同情。
所以比史進笨得多,出身背景各方面條件都差他一大截的郭靖能成為郭大俠。
史進因拜師不慎而走上了不歸路,從史家莊官方樂團的團長混成赤松林酒吧獨自賣唱的藝人,又從少華山地下樂隊的核心混到中國第一地下樂隊之稱的梁山樂隊的節奏吉他手,經歷了刻骨的成長之痛。
在一次次激進危險的地下演出中,九紋龍走過了他漫長的憤青搖滾之路。
我們都做過“熱血青年”,個別人在成長的道路上,甚至跑偏,熱血變成了流血,悔之晚矣,害人害己。
一切讓我們感覺舒服的聲色犬馬,背后可能都是陷阱。
對于那些與自己稱兄道弟的人還是要提高鑒別能力,否則你就會像史進那樣,彈了那么久吉他,才發現自己的吉他原來一直缺根弦。
參考資料:魏新《水滸十一年》
姓、氏、名、字、號都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源遠流長,經過歷史的發展,又慢慢地有著變化。它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大的方面,承載著“禮”的思想,是禮儀之邦的一種映射,小的方面,承載著個人的愿景,是歷史文化氛圍的凝結。
姓、氏的來源。姓的源頭,與我們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在遠古,圖騰是一個部落的標志,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崇拜,以此區別于其它部落。后來,隨著文字的出現,圖騰與文字一起使用,姓便應運而生。姓,最初代表著共同血緣、血統、血族的種族關系,簡稱為族號。
氏,它是姓的分支,是原來的部落分成了若干新部落之后,為表示區分,便為自己的子部落起一個新的共用代號,這個代號就是氏。在遠古時代,氏往往用地名,像我們的蠶神嫘祖,史料記載她的母親,以西陵氏來稱呼。
這種以地名來稱呼氏的傳統,對后來我們中國人取名字文化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比如推行“戊戌變法”的康有為,因為他出生地是廣東南海,所以人們也叫他為康南海。事實上,這種習慣,我們國家在解放初期還有,很多老人的名字,多是以某鄉鎮的名或者村名來稱呼的,比如某陳姓女子從某村嫁到另一條村,另一條村的人就稱這女子為陳××(村名)。
在春秋時代之前,古人的姓與氏是分開的,非常復雜。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姓與氏漸漸不分,到了漢代,才通通統一稱為姓。
名、字、號的來源。名,是我們每個人的代號,是每個人相互區別的符號。《說文解字》中,對名的解釋是: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能相見,故以口自名。
在《周禮》中,有“婚生三月而加名”的文字敘述,意思是說孩子出生三個月之后,由父親來為孩子取名。
字,在古代,是人到了二十歲時,進行加冠儀式之后才起的。《禮記·冠禮》中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字,其實它是對名的解釋與補充,對名有闡明、表述的作用,所以它又叫“表字”。因此,名與字是相關聯的。
比如蔣介石,他的名是中正,他的字是介石。介石是對中正的補充、表述。他的名字是起源于《易經·豫卦》爻辭: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又曰:介于石,不終日。意思是做人堂堂正正,如磐石般堅定,便能吉祥如意。
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因此也叫“別號”,它主要有自號、贈號、謚號、綽號。在古代,號,有些是自己起,有些是別人起,它涉及到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人的地位、興趣、思想等等。比如李白喜歡道學,便自號青蓮居士。
而綽號,我們也常常戲謔地用在同伴身上,有“胖子”“豬頭”“猴子”等等。當然,綽號起得既有氣勢又有個性的,當數《水滸傳》的一百零八好漢了,豹子頭林沖、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等等。
古人如何稱呼對方的名與字?在古代社會,大家特別注重禮儀,因此,在名與字的稱呼上,非常的講究。在人與人的交際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者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相互稱字,或下對上,卑對尊的寫信、呼喚時,可以稱字。總的來說,就是“自稱稱名,稱人稱字”。比如,我們通常稱蔣介石,是稱他的字,顯得更加尊重,反而臺灣同胞在那邊常稱他的名,稱為蔣中正,尊重程度不及大陸。
根據“自稱稱名,稱人稱字。”的原則,我們可以在古代的文章中發現,若內容涉及到自己名字的時候,一般是寫名,而不是用字,以顯得謙卑,而若是寫別人時,則是用字,以表尊重。比如: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王勃《滕王閣序》這里面,詩人王勃用自己的名勃,以表謙卑,而不是用自己的字子安。
再有: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李密《陳情表》。同樣的,李密用自己的名密,而不是用自己的字玄邃。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賦》”——蘇軾《赤壁賦》這里面,蘇軾寫曹操,是用他的字孟德,以示尊重。
名與字的關聯,及兩者之間的趣事。在古代,名和字不是同一回事,名是名,字是字,但兩者之間有著很多的有趣的聯系。
一、名與字意義相同。
比如:屈平,字原。廣平曰原,意思相同。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意思也是相同的。
二、名與字意義相關。
比如:趙云,字子龍。《周易》:云從龍,風從虎。關羽,字云長。羽與云長都與飛翔有關。
三、名與字意義相反。
比如:曾點,字皙。點為黑污,皙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元晦是黑夜。
總而言之,姓、氏、名、字、號是我們民族的特有文化,它承載著我們的民族習俗,多了解了解,能增加我們的學識。現在提起“德云一哥”岳云鵬,可以說是人氣最高的年輕相聲演員,在他師父郭德綱的力捧之下,岳云鵬這幾年各種影視資源、商業活動接到手軟。
但是在遇到郭德綱之前,岳云鵬可以說生活十分艱苦,出生于河南濮陽一個貧困農村的岳云鵬本名叫做岳龍剛,身為家里唯一的兒子,家庭條件十分貧困還有5個姐姐的岳云鵬在13歲時就輟學到了北京打拼,北漂期間,岳云鵬當過保安、看過廁所,在飯店打過工,但是因為年紀小,沒經歷過太多事情的岳云鵬很快就會被人開除。
直到后來,岳云鵬經一位經常到他打工的飯店里吃飯的老先生介紹認識了郭德綱,并進入了德云社,也正因如此,岳云鵬的人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加入德云社之后,郭德綱按照當時張文順老先生按照“云鶴九霄,龍騰四海”定好了家譜的排字給岳云鵬起了藝名“岳云鵬”,雖然岳云鵬本人在眾多師兄弟中相聲基本功不是最扎實的,但是他絕對是最忠心的,因正因如此,在德云社危難之際,岳云鵬沒有像曹金、何偉之輩一樣離開德云社,郭德綱也因此不竭余力的捧自己這個徒弟,岳云鵬也才有了今天的人氣。
此外,除了岳云鵬到了德云社改了名字,郭德綱的所有徒弟都是按照“云鶴九霄,龍騰四海”改的藝名,比如張云雷本名叫做張雷,孟鶴堂本名叫做孟祥輝等等。
而郭德綱的徒弟進入德云社之后會改名這也是相聲界的一個傳統吧,早先相聲界就是按照“德壽寶文明”進行論資排輩的,只不過這一傳統之后慢慢取消,而德云社創始人之一的張文順老先生又將這一相聲傳統提了出來,要求德云社弟子要按照“云鶴九霄,龍騰四海”進行家譜排字,只不過和傳統相聲論資排輩不同的是,“云鶴九霄,龍騰四海”弟子屬于同一輩分,每一個字代表一“科”而已,而郭德綱給弟子改名一方面可以讓弟子有明確的師承,另一方面也方便德云社家譜整理,如果某些欺師滅祖的徒弟背叛師門之后,郭德綱也可以通過家譜來將其除名。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