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主要內容:
作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即圍繞著“四提倡,四反對”而進行的具體實踐活動。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后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有具體一例可觀:就新文化方面,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不主義:
一曰:須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
【2】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并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并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在政治上,為中華民族培養了一大批關心國事、圖存圖強的現代人才,同時也形成了以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第三條道路”政治勢力,對鉗制當政者專制沖動,推動中國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二是大量西方國家的思想理論被介紹到中國。
三是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努力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如:陳獨秀的《論文學革命》,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胡適《文學革命芻議》,魯迅《狂人日記》(小說)等。
早期,由于民族沖突,對外族更加排斥了,但是依然沒有覺悟到外界的強大。這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很明顯;
中期,由于多次交手下風,開始意識到外界的強大,開始學習西洋,甚至一度開始崇洋。洋務運動、變法運動;
后期,由于多侵略得太慘痛了,開始異常的畏懼外界,對外國人非常畏懼,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勝利。
新文化,大體是從排斥西方,到認識西方,學習西方,崇拜西方。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發起人有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發生于1915年,是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有: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