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他們倆是音樂天才!高山流水遇知音,相見恨晚
鐘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沒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決定此生再也不彈琴了。這便是伯牙和鐘子期知音難覓的故事。
補充故事:
俞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然他是楚國人,卻任職于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作為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鐘子期的身份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一天,伯牙回自己的國家探親時,晚上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在漢江邊鼓琴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是個打柴的人。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雄偉的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非常高興,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兩人就成了至交。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看不到鐘子期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鐘子期,過了很久還是沒有出現。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由于得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鐘子期死了之后,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沒有懂得自己的人,就把自己的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決定此生再也不彈琴了。這便是伯牙和鐘子期知音難覓的故事。
應該是在俞伯牙中年時的某一個八月十五。
俞伯牙和鐘子期的相識是因為:俞伯牙一日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彈琴之時碰到一位柴夫,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俞伯牙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便結拜為兄弟。
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伯牙在船上彈奏,清聲裊裊,婉轉動聽,這時有人大聲叫好,登船來聽琴,這便是鐘子期,伯牙善琴鐘子期善聽,他們成了一對知音朋友,它們約定第二年,此時也來這里相會,但是子期卻遲遲沒到,于是,伯牙順著子期上次來的方向尋找,遇到了一位老翁,卻是子期的父親,鐘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鐘子期因為又要砍柴做很多事情,還要學習,已經在半個月以前去世了,伯牙來到鐘子期的墓前,為她彈了一段高山流水,就把琴給摔壞了,發誓從此不再彈琴。這就是伯牙摔琴謝子期的故事
故事:
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鐘子期善于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后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此后,由于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于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擴展資料: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荀子《勸學篇》中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而且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鐘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