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韓愈 《李花》詩之一:“問之不肯道所以,獨繞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 紅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聞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問其所以,都是 黃河 沿上的州縣,被河水決了,田廬房舍,盡行漂沒。”
2.可與形容詞或動詞組成名詞性詞組,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記·衛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賢人君子長者,問其所以興,所以亡,而務愛民。”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宋 蘇洵 《幾策·審勢》:“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 舜 冠,所以不對。”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所以 魯 人謂 孔子 為‘東家 丘 ’。”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紅樓夢》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記得。” 趙樹理 《三里灣·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先到的,所以對這房子里邊的情況很熟悉。”
5.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 勝 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異日, 種 諫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罷若身疾作者,但為 吳 耳!’”《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遠來者,正要相公游此間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東奔竄,是因為他聯絡 羅汝才 到 潼關 接應。”
6.連詞。表示因果關系。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后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前蜀 貫休 《蜀王入大慈寺聽講》詩:“只緣 支遁 談經妙,所以 許詢 都講來。”《老殘游記》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學也未曾進得一個。”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為常到他家去,所以對 白李 的事兒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莊子·知北游》:“人倫雖難,所以相齒。”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九:“言可以相齒也。”《文子·上仁》:“貴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愛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為。《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為 注:“以,為也。”
出自《孟子 告子下》原文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饑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這里的苦、勞、餓、空、拂亂都是使用法。
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
意思是:魯惠公的正妃孟子死了,魯惠公將聲子作為繼室,生下了魯隱公。繼室以聲子,是“以聲子做繼室”的倒裝,以:介詞,將。 是以隱公立而奉之。意思是:因此立桓公為國君(或太子)而尊奉他。是以:所以;因此。《田真兄弟》文言文中沒有“明日”和“所以”兩個詞。 田真兄弟 【原文】 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然。
真往見之,大愕,謂諸弟曰:“樹木同株,聞將分斫,故憔悴,是人不如木也。”
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
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遂和睦如初。 【譯文】 京城有田真兄弟三人,(他們)共同商議著分割財產。他們把生活資產都平均分了,只有堂前的一棵紫荊樹,(兄弟三人)共同商議想要(把樹)鋸成三片。
第二天準備砍樹,那棵樹馬上就枯萎死亡,形狀像被火燃燒過一樣。
田真前往看到了樹,非常驚訝,對眾位兄弟說:“樹本來是同根的,聽到要砍斷分開,所以枯死了,這樣我們反而比不上樹木了。”
田真的兩個兄弟都不禁悲傷得難以控制,不再分解樹了。
樹聽到聲音后枝葉繁茂。兄弟三人相互被感動了,就和睦得像當初一樣了。 【注釋】 1、京兆:京城地區。
2、生資:生活資產。
3、皆:都。
4、唯:只有。
5、破:使之破為。
6、就:開始。
7、即:立即;立刻。
8、狀:形狀;狀態。
9、然:通假字,同“燃”,燃燒。
10、愕:驚訝。 11、諸:眾;
12、斫(zhuó):砍。
13、勝:承受;控制。
14、憔悴:枯死。
15、故:所以。 16、解:分解。
17、其:他家的。
18、堂:門。
19、株:棵。
20、應:相應。 21、勝:承受。 22、孝門:此指孝順父母、兄弟和睦之家。
一、古文中“類” 意思:
(一)〈名〉
1、形聲。 從犬,頪聲。從“犬”,因犬種類最相似。本義:種類。
類,種類相似,惟犬最甚。——《說文》
皆守株之類。——《韓非子·五蠹》
無法者以類舉。——《荀子·王制》
壹統類。—《荀子·非十二子》
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莊子·漁父》
紙灰之類冒之。——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2、又。
亦類此耳。——亦做“又”解,類指類似。
梨栗棗柿之類。——宋·司馬光《訓儉示康》——此處類指類別。
3、歸類
類考(學院的科考);類族(事物因習性相近而形成的類別);類神(迷信占卜名詞。六壬課中十二個用來判別吉兇的“十二支神”的總稱)
4、族類。
吾三番擒之而不殺,誠欲服其心,不欲滅其類也。——《三國演義》
5、事例;條例。
舉類邇而見義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6、通“颣”。缺點,毛病。
民之生也,辟則愚,閉則類。——《管子·乘馬》
大者大類,小者則治。——《管子·地員》
7、古祭名,祭天。
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書·堯典下》
是類是媽祃,是致是附。——《詩·大雅·皇矣》
8、事理,理論
不可謂知類——《公輸》
詞性變化編輯
(二)〈動〉
1、相似;像。
遂入,殺孟陽于床。曰:“非君也,不類。”——《左傳·莊公八年》
不類前人。——《論衡·自紀》
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2、又
令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
語類楚聲。—— 明·魏禧《大鐵椎傳》
絕類彌勒。——明·魏學洢《核舟記》
畫虎不成反類犬
3、類比;類推。
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墨子》
4、通“戾”。偏,不平。
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荀子·不茍》
(二)〈副〉
1、大抵;大都。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三國 魏·曹丕《與吳質書》
走卒類士服。——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二、類,拼音:lèi。
從犬聲,本義為種類,《說文》,“種類相似,惟犬最甚”,犬類最形似,所以從犬。引申出相似、類似、類比、倫類、大致等意思。古文中,“類”亦有“善”義,如《詩經》,“克明克類”,鄭箋,“類,善也,勤施無私曰類”,《爾雅》,“類,善也”。又有類姓。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