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皎皎牽牛星,耿耿河漢女”(《古詩十九首》)“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短歌行》)“日月盈昃,星宿列張(《千字文》)”,浩淼的宇宙總能給人無窮的遐想。遠古時代人類已經開始了探索宇宙的步伐。
我國夏代已經可以通過日冕,觀察日影的長短,確定兩分(春分,秋分)兩至(夏至,冬至)的確切日期。我國采用的陰歷,就是夏代發明的。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天文常常被古人賦予神秘的色彩,和政治聯系非常緊密。星象乃至天氣的變化往往象征著人世間的災難或福祉,預示著國家的動亂或者太平。下面扼要介紹一下古代的天文知識。
(一)五星
1.金星古代叫明星,又名太白。黎明時分出現于東方叫啟明,黃昏出現于西方叫長庚。除了太陽和月亮外,金星是天空看起來最亮的天體。太白金星,是古代的神話人物。《西游記》中就有這位老神仙多次與齊天大圣打交道的故事。
2.木星古代叫歲星,簡稱為歲。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即十二次,分別是:星紀、玄枵、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并據此紀年,稱“歲在某某”。
3.水星古代叫辰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中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
4.火星古代叫熒惑。以其紅光熒熒似火而得名。火星在天上的運動,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往西,很迷惑人,故名熒惑。在古人的眼里,火星是近于妖星,司天下人臣之過,主旱災、饑疾、兵亂、死喪、妖孽等等。
《晉書·天文志下》引《蜀記》記載:三國時魏明帝有一次問黃權:天下三分,到底何為正統?黃權說:往年“熒惑守心”,結果魏文帝駕崩,而吳、蜀兩國無事,可見正統是在魏國。所謂“熒惑守心”指火星停留在心宿中心宿二附近的天文現象。因為心宿二象征帝王,火星在心宿徘徊不去,則兩星相互輝映,是帝王被侵犯的征象。
5.土星古代叫鎮星。土星每約二十八年繞天一周,每年進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好像輪流坐著二十八宿一樣,故名鎮星。
古書中經常提到的水星和火星,實際上是恒星中的定星(營室,即室宿)和大火(心宿),而不是行星中的水星、火星。
(二)四象二十八宿
古人先后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利用它們觀察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即二十八宿。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系起來想象成的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象與二十八宿的對應關系是:
東方蒼龍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張翼軫
蘇軾《赤壁賦》:“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采用的就是二十八宿坐標法。因為參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東方,出沒兩不相見,所以后世把親朋久別不能重逢也比喻為參辰或參商。杜甫《贈衛八處士》所說的&34;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34;,就是這個意思。
(三)年
“年”甲骨文作 ,是人背著禾稻等谷物的形象。《說文》說:“年,熟谷也。”年大約是由莊稼成熟的周期而形成的。
(四)四季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時(季),每個季節有三個月,分別稱之為孟、仲、季。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這些名稱,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故春秋可指代一年。后來才由春秋二時再分出冬夏二時。
(五)二十四節氣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一年十二個月劃分為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每上半月為節氣,下半月為中氣,總共是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貢獻很大。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驚蟄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滿
五月 芒種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處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這樣說: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內容節選自我的原創書《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
劉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