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在國產化之前,胸腺法新有且僅有一個商品名:日達仙。價格昂貴,自費。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星球上,大部分胸腺法新,都被打進了中國人的體內。原因是,很多人認為,胸腺法新可以增強免疫力,而一個強大的免疫力,可以用來對付包括免疫缺陷疾病、病毒感染、腫瘤
在國產化之前,胸腺法新有且僅有一個商品名:日達仙。價格昂貴,自費。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星球上,大部分胸腺法新,都被打進了中國人的體內。
原因是,很多人認為,胸腺法新可以增強免疫力,而一個強大的免疫力,可以用來對付包括免疫缺陷疾病、病毒感染、腫瘤等在內的眾多疾病。
這個胸腺法新,到底是什么來頭?
胸腺肽,胸腺分泌的一類激素,最早用來治療一種罕見病
胸腺,人體的一個器官,長在胸骨柄的后方,大概相當于在咽喉與心臟之間的位置。在年輕的時候,胸腺的勢頭較盛,最大時能達到25克至40克,約半個雞蛋大小。等到人老了,胸腺會慢慢萎縮。
胸腺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會分泌一類肽類物質(肽,組成和蛋白質一樣,都是氨基酸,但分子量比蛋白質小),被稱為胸腺素,屬于激素的一種。
最早在1964年,A.L.Goldstein發現了胸腺素。胸腺素并不是一個單純的物質,而是由多種肽類物質組成,因此又被稱為胸腺肽。那么,這些肽類物質能拿來做什么用呢?
人們把目光聚集在一種罕見病上:迪格奧爾格綜合征。
迪格奧爾格綜合征患者由于基因的異常,天生胸腺和甲狀腺發育不良或缺失,會給患兒的生長發育帶來一系列問題。這個病的發病率極低,屬于罕見病。現在既然有了胸腺肽,可以試著拿來對付這個罕見病,以彌補缺失的胸腺功能。
臨床試驗的結果令人鼓舞,迪格奧爾格綜合征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改善。這個結果也使得人們有了進一步研究胸腺肽的動力。
后來發現,天然胸腺肽中可以細分為數十種成分,神通廣大的科學家們將它們一一分離開來,按照被分離出來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序。其中,從胸腺肽組分5(T5)中第一個提純出來的明確組分,被稱為胸腺肽Tα1,后經美國賽生藥業(SciClone)開發上市,在意大利生產,上市的適應癥正是迪格奧爾格綜合征。
90年代,胸腺肽Tα1進入中國市場,通用名先是胸腺肽α1,后來又更名為胸腺法新,商品名“日達仙”。
胸腺肽與免疫力糾纏不清,卻在遙遠的東方火了起來
胸腺法新在中國獲批的適應癥,有且只有兩個:一是協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二是幫助有免疫損害的患者在接種疫苗之后產生免疫應答。
雖說中國是乙肝大國,但是有一說一,胸腺法新治療乙肝的效果,不能說沒有,從數據上看,說它有效頗有些牽強,以至于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里,已經不再提及胸腺法新。
而對于“幫助免疫損害的患者在接種疫苗之后產生免疫應答”這個用途,能遇見的應用場景更是鳳毛麟角,這是因為免疫損害的患者通常都在疫苗接種的禁忌癥范圍內,除非必要,鮮有人愿意冒著風險,在胸腺法新的保護下去接種疫苗。
乙肝現在不推薦用,余下的適應癥,要么是罕見病,要么屬于極端情況。那這個藥,還能賣給誰?
賣給了中國人。
部分中國人對于免疫力的感受,近乎于玄學。
從2003年的非典開始,就認為人體需要有免疫力,才能保護健康人遠離病毒。
后來又將癌癥患者與免疫力聯系起來,認為增加機體的免疫力,可以輔助藥物治療的效果,改善預后,幫助癌癥患者延長壽命。
甚至到了新冠肺炎時代,胸腺法新在某些場景下,還能偶爾冒出個頭,秀一把存在感。
但是說來說去,免疫力到底是什么東西?免疫力和疾病轉歸、和胸腺法新之間又有什么關系?相關研究不少,結論不盡相同,卻鮮有人能一錘定音,徹底理清。
但這不妨礙胸腺法新在中國的銷售。
在生產該藥的賽生藥業公布的年報中,2014年至2016年間,中國市場貢獻了公司凈利潤的97%、96%和95%,其中在2016年,95%的銷售額來自中國。
價格為何居高不下?醫保為何對它愛答不理?
2003年,“日達仙”的價格約為850元一只,要知道,那時候大多數中國人的月收入,比不上該藥一只的售價。即便到了今天,數次降價后的“進口”胸腺法新,每只仍舊高達470元左右。
是不是好藥,要不要進醫保目錄,并不是由藥品價格決定的。現在的醫保目錄中,比胸腺法新價格高的藥品多得是。如果胸腺法新左手一擺能摁倒癌細胞,右手啪啪能打死病毒,那國家醫保資金沒有道理對它愛理不理。
能進入咱國家醫保目錄里的藥品,都需要通過嚴謹的臨床評價。必須確保安全性、有效性,兼顧經濟性,才能讓醫保資金放下身段與之共舞。
事實情況是,雖然胸腺法新名義上是醫保乙類藥品,但是限工傷保險,絕大部分場景下,拿胸腺法新對付癌細胞、病毒什么的,醫保都會說,與我無關。
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需要看臨床證據。但是有人說了,人不能太過理性,從感性上講,現在都得了絕癥了被病毒感染了快不行了,還不能用點“好藥”貴藥嗎,哪怕是能夠起到一些心理安慰作用呢?
話不能這么說。
再扯回與免疫力有關的問題。退一步講,就算胸腺法新能夠有效地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那么,就一定有利于病情嗎?
1918年發生的西班牙大流感,有記錄證實,半數的死者,為20-40歲的青壯年。同樣的情況,2009年H1N1流感疫情,年青人更易患病,病情更為兇險,而老年人的預后卻更好。
單單是病毒感染,免疫力的作用就已經足夠復雜,待討論到癌癥的轉歸,更不是幾句話就能給說清楚。
沒有確切的臨床證據,有限的醫保資金,應該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去支付胸腺法新的費用。
沒有確切的臨床證據,也不要去用“試試看”的心態,去綁架患者手里的錢袋子。
馬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