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當十銅元挑版撿漏手冊(湖北篇上)原創泉全俊林泉10月9日半生雪音頻:00:00/02:56寒露既往,秋深意濃。難得一天有雨,帶來久違的涼意。夜深賞泉,穿越孔方,慢品人生滋味。尺寸年華間,愿我們都樂其樂,盡余歡。心有所屬,平淡悲喜。自藏中第一
當十銅元挑版撿漏手冊(湖北篇上)
原創 泉全 俊林泉 10月9日
半生雪音頻:00:00/02:56
寒露既往,秋深意濃。
難得一天有雨,帶來久違的涼意。
夜深賞泉,穿越孔方,慢品人生滋味。
尺寸年華間,愿我們都樂其樂,盡余歡。
心有所屬,平淡悲喜。
自藏中第一枚湖北銅元,是1988年底從初中同學處,用幾枚文革郵票交換而來的,那枚大清銅幣丙午中心鄂。此幣巧克力包漿,直邊規整,面背文圖皆精美異常。特別是龍圖惟妙惟肖,既有帝國威嚴,又含幾分喜慶,煞是讓人摯愛。
當年曾天天揣在衣兜里,陪伴自己上學放學,乃至睡覺也置于床頭,不舍離開,一起夢中暢游。大批量獲取還是2006年那批,龍版里湖北當十竟占了六成以上,遠超江南、浙江、江蘇等清末銅元鑄造大省。而且還拾出一枚己酉年(1909年)造,大清銅幣中心鄂背宣統、光緒疊壓六級幣,讓自己興奮不已。自此得閑,更興趣盎然。研讀書籍,分類整理,對版琢磨,逐步搞清了湖北當十銅元的鑄造沿革、版式特點、存世多寡等大致情況。
湖北踞華夏腹地,江、漢水道,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特別是省會武漢三鎮,歷來商賈云集,商務繁盛。漢口歷來系糧、棉、油、鹽、藥、茶、雜貨等“八大行”集散地,開埠后迅速成為內地與外國通商的最大口岸,貨幣流通量極大。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見鑄造銅元有利可圖,為解決本省錢荒問題,遂令當時的湖北銀元局附設銅幣廠,“先行鑄造一百萬枚,發官錢局為試銷”。1902年春,這批銅圓投入市場后,流通順暢,頗受歡迎。受此鼓舞,八月張之洞下令將武昌三佛閣街守備舊址,湖北銀元局東面原制錢局(寶武局)的廠屋全面改建為銅幣局,并購置大批機具,正式鑄造當十銅元。
至1903年六、七月,鑒于銅幣局之鑄幣不敷民用,湖北巡撫端方又批湖北銀元局利用現有技術,在銀元局廠外添置“舂餅機四架,光邊機四架,印花機三十九架”,每月以十日鑄銀元,二十日鑄當十銅元。光緒三十一年二、三月間,西門外梅子山下的漢陽兵工廠也購機設廠,鑄當十銅元。
1905年國內銅元鼓鑄形成高潮,清廷鑒于各地銅元品類、式樣、成色岐異紛亂,同時也急于與地方爭奪鑄幣余利,第二年派侍郎陳璧來鄂考察并限制銅元生產。銀元局、兵工廠附設銅元廠遂于當年二月間同時裁撤,唯銅幣局“光緒元寶”生產延至五月。
旋即清廷整頓園法,都由部頒發祖模,幣面為“大清銅幣”,背為C字大清龍,惟正面中央加鑄省名“鄂”字,直至宣統元年(1909年)五月因要收歸于部辦而停鑄,十月將員司工人全體解散。宣統二年五月鄂廠歸并于銀幣局改為“武昌造幣分廠”,統一鑄造品類、式樣大體一致的“大清銅幣”,直至清滅。
(湖北省造 光緒元寶當十 小北小火珠卷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銅元中“當十”面值的寫法為湖北首創。據20世紀40年代上海《泉幣》雜志第22期,所刊發的湖北銀元局原廠長王秉恩的兒子王君復寫的《先提法息存公創鑄銀銅幣及鈔票始末記》一文稱:“亂平,和議成(1901年7月辛丑條約簽定),需款孔亟……府君建議鑄當十銅幣,以補虧耗。文襄猶豫未決,電粵局詢問,得未甚暢行復電。時粵仿香港一仙銅元,開鑄銅幣”。
該文接著講到廣東復電“未甚暢行”之后,王秉恩分析了廣東銅元不暢銷的原因是面值書寫與民間習慣相背,于是力主以“當十”為面值書寫方式,獲得張之洞(文襄)首肯,并于當年底開始在銀元局試鑄。
特點
湖北銅元鑄造雖晚于廣東、福建和江蘇等省,但卻后來居上。整體圖案設計清晰,字體規整,制作精良,呈現量大質優、版式繁多兩大特點,當之無愧成為近代機制銅元典范。圖片
量大質優。先有湖北銅幣局始鑄,接著湖北銀元局開附屬廠鑄造,后來造槍炮的漢陽兵工廠也加入到行列。一省設三廠,在國內已屬罕見,且鑄機之數在全國846具中獨占150具,幾近20%。其中,銅幣局一廠日產最高竟達到400萬枚,“出數之多,得利之厚,為各省廠冠”。從1901年試鑄到1910年鑄幣權收歸中央后止,湖北銅元鑄造量達56億枚之多,包括湖北銅元局39億枚、銀元局附鑄12億枚、漢陽兵工廠附鑄5億枚。除少量二十文、五文、二文、一文外,絕大部分為當十銅元,占同時期全國各造幣廠鑄行十文銅元總數的三分之一。而且,仗其設備精良、質量上乘,湖北銅元流布全國,除西藏、新疆略少外,各省均大量使用。從存世看,動輒成成百上千甚至萬枚的量,在前些年泉幣市場上尚時有出現。
圖片
(光緒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湖北當十銅元鑄造情況,參見《中國錢幣》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版式繁多。據推算,湖北銅元版式版別不下千余種,目前發現不到300種。目前所列最多最全的,屬段洪剛編著《中國銅元分類研究》(中華書局2006年版)。內有版式230種,包括六瓣花系列46種、八瓣花系列19種、金錢系列12種、五瓣花系列37種、大清銅幣46種、趣味幣29種、湖北軍政府20種、其它幣19種。具體當十類,影響較大的有:段洪剛編著《中國銅元譜》(2011年修訂本)所載120種,其中單列十文版式外28種、十文面背組合92種;戴曉波編著《中國銅元大集》(2008彩圖本第一集)所載135種,其中六瓣花系列38種、八瓣花系列16種、金錢系列8種、五瓣花系列22種、大清銅幣系列36種、其它28種;周沁園、李平文編著《中國機制銅元目錄》(2012年版)所載81種,其中六瓣花系列16種、八瓣花系列11種、金錢系列6種、五瓣花系列13種、大清銅幣系列34種、其它4種。這些譜集基本代表了目前中國銅元界對清末湖北銅元十文版式版別,以及多寡的分析判定。但仍難以齊全,新品種每年都有現身。而各種混配,如年號重疊、紀年重疊、“太清銅幣”等更為湖北獨有,平添無窮收藏魅力。
此文持續,敬請期待!
圖片:泉全
版權:俊林泉
何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