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1年前,中國比亞迪和德國戴姆勒與50:50的股權比合資成立了騰勢汽車。用2021年的目光來看,兩家車企斥巨資跨國成立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無疑是一個有遠見的創(chuàng)舉。而騰勢作為首個中外合資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既是比亞迪第一次沖高,也是戴姆勒作為世
11年前,中國比亞迪和德國戴姆勒與50:50的股權比合資成立了騰勢汽車。
用2021年的目光來看,兩家車企斥巨資跨國成立一個新能源汽車品牌,無疑是一個有遠見的創(chuàng)舉。而騰勢作為首個中外合資的新能源汽車品牌,既是比亞迪第一次沖高,也是戴姆勒作為世界級企業(yè),能夠預測到百年汽車行業(yè)將迎來大變革的嗅覺體現(xiàn)。
但無奈10年前的比亞迪還是被大家“笑話”的汽車品牌,而騰勢汽車的品牌影響力和產(chǎn)品競爭力都不盡如人意,導致騰勢汽車一直不見起色。盡管從2019年起騰勢品牌交由奔馳運營,但后來的騰勢X哪怕是在奔馳的展臺亮相,在奔馳的展廳進行銷售,但其“換標比亞迪唐”的出身致使它無法扭轉頹勢。
而當時間來到今年第二季度初,業(yè)內已經(jīng)有消息稱戴姆勒內部希望終止騰勢項目,不再對此項目進行投入。倘若該消息屬實,從戴姆勒放棄騰勢這個混血兒的那一刻開始,這個被王傳福看作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出生的品牌,便等同于在無形之中宣告失敗。
值得肯定的是,有了一次失敗經(jīng)歷的戴姆勒,并沒有因此與中國車企合作的念頭,反而是越挫越勇,旗下的奔馳品牌在2019年與吉利汽車共同出資27億人民幣,在中國杭州成立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這一次,又是中外車企各持股50%,又是將新能源汽車市場定為目標市場。
但不同的是,騰勢是一個全新品牌,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而智馬達則是smart的化身,并且smart在全球市場都已經(jīng)累積了一定的名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只不過累計虧損已經(jīng)接近40億歐元的smart,毫無疑問是一個燙手的山芋。
不過,吉利前腳剛成為戴姆勒的大股東,后腳又與戴姆勒合資推進smart品牌發(fā)展的節(jié)奏在不少數(shù)人看來都略顯激進,吉利汽車將餅攤得如此之大的必要性也還有待調研。
但事實上,基于品牌已經(jīng)多次成功收購了海外汽車品牌,以及擅長運用多品牌戰(zhàn)略輸出不同核心價值的市場經(jīng)驗來衡量,收復一個“小精靈”對于吉利汽車來說或是小菜一碟。再者說,不管smart項目有多棘手,吉利汽車在事成之后必然能換來上等的收效,這是一盤不容錯過的生意。
如此看來,人稱“汽車狂人”的書福哥要教奔馳和比亞迪做事了?
smart不再smart
被吉利汽車收購兩年后,全新smart品牌終于在9月6日開幕的慕尼黑車展亮相。
與smart汽車全球銷售副總裁此前披露的信息一樣,在車展首發(fā)的精靈#1概念車基于吉利SEA浩瀚平臺打造,內外飾設計部分則是交由梅賽德斯-奔馳團隊操刀。
具體來看,精靈#1概念車的設計元素的確是有幾分奔馳的韻味,其中不常規(guī)的懸浮式車頂彰顯了smart品牌的獨特個性,貫穿式的前后燈組頗有心思,內部燈腔蘊藏了不計其數(shù)的小三角形,點亮后的效果如同星河般璀璨,堪稱是驚艷之作。
內飾方面,無論是12.8英寸的3D懸浮樣式觸控屏,還是大量的圓形設計散發(fā)出十分濃郁的奔馳之味,再加上香檳金配色的點綴,精靈#1概念車營造出了輕奢的氛圍。如果你不是資深車迷,我相信遮住車標后,你很有可能會將精靈#1概念車誤以為是一輛奔馳。
不過,屆時量產(chǎn)版車型并不會保留對開門的設計,整體上的炫酷程度會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而最值得大家關注的是,精靈#1概念車長寬高為4290/1910/1698mm,軸距2750mm,總體上的尺寸比歐拉好貓還要大一些。同時,精靈#1概念車還裝配了21英寸的輪圈,塑造出了smart前所未有的力量感。
此外,smart官方表示不再研發(fā)下一代fortwo車型,全新smart品牌未來專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smart汽車已經(jīng)不再“smart”,當初駕駛輕松、泊車方便的代步工具,如今已經(jīng)變成一個“龐然大物”,摒棄了“初心”。
除了產(chǎn)品規(guī)劃跳脫于smart品牌以往的慣性思維之外,全新smart品牌的銷售模式也發(fā)生了變化。
據(jù)了解,全新smart品牌未來將采用D2C直銷商業(yè)模式,到2023年年底,在國內60個城市建立200家店,其中囊括了20多個自營交付中心。全新smart精靈#1的量產(chǎn)版車型交由西安工廠進行生產(chǎn),預計在2022年下半年正式上市銷售。
與此同時,全新smart品牌打造的全新車型,今后在全球范圍內的需求量都交由中國西安工廠進行生產(chǎn)。而偌大的中國市場,則是全新smart品牌崛起的重中之重,也是促成吉利與戴姆勒合資成立智馬達汽車的根本原因。
扭虧為盈,大有希望
盡管smart在2010年進入國內市場時,旗下fortwo和forfour車型的售價均有虛高嫌疑,但實際上smart品牌的營收是連年虧損。
從2000年開始,在手表商Swatch撤資smart項目,smart品牌100%的股權都歸屬于戴姆勒集團的19年時間里,smart品牌令到戴姆勒虧損了40億歐元,是名副其實的“敗家玩意兒”。
足見,與沃爾沃、路特斯和寶騰品牌一樣,smart被吉利收購時早已經(jīng)陷入經(jīng)營不善的困局。因此,當吉利在兩年前大手購入smart品牌50%股權時,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吉利能否在smart上復制沃爾沃的成功,別因為區(qū)區(qū)一個smart品牌傷了自己的元氣。
在展開討論smart能否復制沃爾沃的成功之前,我們不妨簡單分析smart品牌久久不能走出困境的原因。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smart品牌連年虧損無非就是因為品牌的定調偏高,而且旗下車型的覆蓋面積很小,致使品牌的受眾市場只能局限在最冷門的超微型車當中。再加上車型價格居高不下,導致后來的smart fortwo更像是一個售價不菲的時尚單品,而不是具有高性價比的城市代步小車,最終陷入了“有錢人看不上,窮人買不起”的尷尬境地。
因此,增大產(chǎn)品覆蓋面積,擴大受眾市場和提高車型性價比便是smart品牌走出困境,以及吉利再一次書寫“英雄救美”傳奇故事的關鍵所在。
根據(jù)全新smart品牌目前披露的產(chǎn)品規(guī)劃,以及將中國視為最大目標市場的策略來推測,有了吉利SEA浩瀚架構的加持,以及梅賽德斯-奔馳的輕奢設計和smart的品牌故事,全新smart品牌的可謂是強強聯(lián)手。
相比之下,騰勢品牌無論是品牌故事,還是產(chǎn)品競爭力都顯得蒼白無力。而且說起騰勢品牌,大家第一時間聯(lián)想到的是比亞迪,但提起smart品牌,與之關聯(lián)的卻是奔馳。含著金鑰匙出生的smart,有著騰勢品牌無法比擬的先天優(yōu)勢,以及更強的可塑性。
而值得強調的是,當smart品牌全面實現(xiàn)國產(chǎn)化之后,我希望,也相信全新smart品牌日后上市時能夠最大化地發(fā)揮出價格優(yōu)勢。倘若smart屆時能夠足夠有誠意的價格,便等同于“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一應俱全,在富有打造爆款車型經(jīng)驗的吉利汽車的把控下,smart扭虧為盈或不是難事。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陳原遠
版權所有 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