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導語:曾有不少小伙伴留言,讓筆者聊聊貴陽的商業(實體)。說起來,雖然近年來各類新的商業綜合體不斷入市,但“新鮮感”過后,能夠在貴陽做到“常青”的項目基本還是“鳳毛麟角”。典型如此前文章中寫過的CCPARKB館(威尼斯小鎮),以及坐落“黃金位
導語:
曾有不少小伙伴留言,讓筆者聊聊貴陽的商業(實體)。
說起來,雖然近年來各類新的商業綜合體不斷入市,但“新鮮感”過后,能夠在貴陽做到“常青”的項目基本還是“鳳毛麟角”。
典型如此前文章中寫過的CC PARK B館(威尼斯小鎮),以及坐落“黃金位置”卻存在感較低的貴陽一號商業中心,基本不是曇花一現,便是自始至終都沒火過。
雖然商業的載體不斷更替,但總感覺比起大十字天橋、老市西路、大昌隆等早一批傳統商業體,貴陽近來年的這些新項目在表現力上都少了點那“味兒”。
特別是以有“西南地區第一商業中心”之稱的貴陽西南國際商貿城為例,這個總投資近600億的項目,如今卻成為不少網友口中我省“最失敗商業項目”……
更有不少網友直言不明白為何其突然就“死掉”了?
藍圖很理想 現實很凄涼
貴陽西南國際商貿城(以下簡稱商貿城)位于觀山湖區西北部,最早于2012年開始建設,投資總額近600億元,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約1420萬平方米。
其共設有六大館,分別為以男女服裝為主的1號館、小商品鞋類百貨副食批發為主的2號館、孕嬰兒童產品為主的3號館、五金家電酒店用品為主的4號館、跨省電商為主的5號館、以及家居材料為主的6號館。
規劃初期,該項目是我省為對標浙江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山東臨沂批發市場等行業龍頭,意圖打造的一個以商貿流通業為核心,以現代物流業和配套服務業為支撐,集市場經營、國際貿易、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商業集群。
這里的大部分商鋪均以批發業為主,其中又以服裝、百貨產品為主力軍,很多店家則是來自紫林庵、老市西路等貴陽老城區、老商圈的商業“遷移戶”。
記得在商貿城開業初期,由于地方政府的大力宣傳與政策助力,還出現過較短一段時間的輝煌史。
但好景不長,不知從何時起,這里的普遍業績卻開始直線下滑,更是由于此前疫情的影響,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長一段時間。
小編上周前去時,原本還心想臨近雙十一以及年尾旺季,加上又是周末應該還是會有些人氣。
但實際一圈逛下來,發現1-6號館大部分區域基本上都無人無津,許多“無所事事”的店家只能在門口“玩”著手機“躺平”,有些則是希望能從網上找渠道“另辟蹊徑”。
在本人與不少店家的交談中,發現反饋最多的則是如今的生意如何難做,更有甚者表示已經快半個月沒開過張了,此處已成為“吊命”生意。
如果說樓上幾層還屬于位置不好,那么位于一樓大門處,人流相對還算不錯的幾家店鋪老板也表示,已經把此前在老城區做生意積攢的客戶資源壓榨得差不多了,如今也只能把利潤壓得更低,以求多走量。
既有缺陷 也有“時勢”所逼
那么曾經還意氣風發過一段時間的商貿城為何如今會是這般田地?
回到網友們最初的疑問上,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導致:
(主客觀因素實在太多,僅以以下幾點作為淺析)
一是相對貴陽老城區與觀山湖生活區較為偏遠的地理位置。
距離較偏遠是其由始至終都很致命的一個自身缺陷,這讓不少人覺得與其有割裂感,例如小編身邊不少朋友提及去逛商貿城的第一反應都是太遠了、不方便。
二是受電商、微商、直播帶貨等新型銷售方式沖擊太大,導致其價格優勢不斷被抹低。
以往不少人寧愿花更多的時間成本,也愿意去逛商貿城的主要原因除了選擇多,更多則是出于其為貴陽批發的“源頭”,價格上應該更為優惠。
但去了幾次后發現,除非量很大走批發,不然算上通勤及時間成本(如今停車也不免費了),個人的購買量在價格上也沒有太大的優惠,甚至部分商家還喜歡亂喊價。
而相較之下,以網絡為媒介的各種新型購物方式由于經營成本極低,可以把利潤在價格上做權衡,導致其性價比更高,選擇更多的同時也更為方便。
三是近年來,貴陽大型實體商業體問世不少,分流的同時、也讓人們更愿意就近選擇。
以往提及貴陽的大型商場,首先想到的只有中華路沿段,而如今,貴陽幾個主要區域基本五公里內都有各種大型商業綜合體可逛。
四是大環境下實體商業不景氣,作為批發“源地”,自身受其影響的同時還要連帶受到市場的影響。
實體業日漸沒落已經是大環境給出的“答案”,特別是服裝、生活用品等類型店鋪由于受電商行業的沖擊最大,更是“首當其沖”。
而以售賣、批發此類產品為主的商貿城,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受到的影響則是“超級加倍”。
五是大部分人的消費“品質”隨時代發展不斷增長,而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商貿城在市場競爭力方面,日漸式微。
在貴陽老市西路爆火的年代,大部分人礙于經濟情況,選擇的“區間”較短,中低端產品面向貴陽的市場也更大。
而如今日子越來越好,不少人“站”起來了,在購物的選擇上,中端、高端及“輕奢”產品,則更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青睞。
而至于不追求物質,依舊務實的消費者也可參考第二點,通俗一點形容便是“二十元一件的“褂褂”網上隨便買,為什么非要坐車來商貿城?”
六是實體行業普遍受到疫情較大的影響,規模越大、受到影響越大、恢復也更難。
這一點顯而易見,就不再做過多贅述。
說實話,除了以上幾點原因,導致商貿城走向“沒落”的因素還有很多,絕非三言兩語便可說清,就連停車開始不免費這一點都能成為許多人不再去的理由。
除此以外,從貴陽整個商貿業態來看,目前差不多有200個左右不同種類的專業市場,這些商品批發市場主要分散在西南商貿城、花果園、遵義路、浣沙橋、次南門、大西門、相寶山、羅漢營、三橋、花香村等地。
雖然看似分布廣泛,但這些“星星之火”卻都沒有形成燎原之勢,這一點,從去年交易額上億的批發市場不超過35家便可以看出。
再回到商貿城自身,其前身為貴陽最繁華的市西路批發市場,可截至到目前,商貿城幾個場館的商戶數量全部加起來,也沒能突破兩萬大關,遠遠低于政府預期。
全市所有批發市場的商戶累計加起來,還不到3.5萬家。
要知道這樣的數值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也只是處于中下游水平,而以此可見,貴陽現有商貿業態的規模、檔次以及與經濟發展的耦合程度與發達城市相比,都還處于“起步”階段。
這與貴陽作為省會城市和“大西南商貿物流總樞紐”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
當然,貴陽也不是完全沒有商業底子,我們的噴水池商圈在全國“2020年城市商圈日均客流指數TOP30”排名中,也是榜上有名。
但哪怕是有商業的“基因”,立足商貿城自身來看,今后發展中如果想要獲重獲新生走向轉型之路也是唯一的一條可行之路。
想要轉型,就必須遵循時代發展的規律,根據市場需求而做出調整。
至于如何實施、開展,那就是有關領導們應該關心的問題了,而作為一名普通市民,小編還是希望這個我省曾經的面子工程能夠有煥發第二春的一天。
張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