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導語:纖維性肌痛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彌漫性慢性疼痛,且多見于30~50歲女性。纖維性肌痛癥是一種常見的引起慢性廣泛性疼痛的綜合征,不僅不易診斷,而且藥物療效有限。患此病的患者會遭受到長期的痛苦,因此,運動療法和康復訓練對該病來講是必要的。?纖
導語:
纖維性肌痛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彌漫性慢性疼痛,且多見于30~50歲女性。纖維性肌痛癥是一種常見的引起慢性廣泛性疼痛的綜合征,不僅不易診斷,而且藥物療效有限。患此病的患者會遭受到長期的痛苦,因此,運動療法和康復訓練對該病來講是必要的。?
纖維肌痛癥:
纖維肌痛綜合征是一種以全身廣泛性肌痛和觸痛、睡眠障礙、晨間僵硬以及疲勞為特征的疾患。是種慢性軟組織風濕病,因為不影響關節,沒有關節疼痛,故又叫“非關節性風濕病”。因其對于抗風濕的藥物無明顯反應,所以就取名為“纖維肌痛癥”,以區別于一般的風濕病。例如,風濕病一般不伴有精神障礙和睡眠障礙,而“纖維肌痛癥”多伴有睡眠障礙,伴有焦慮、驚恐、抑郁、易激動、易興奮、有挫傷感等精神障礙,而且睡眠時,腦電圖還有特異性改變。
纖維肌痛癥的發病基礎、病理改變:
發病基礎是神經化學異常,患者體內普遍存在著神經內分泌的改變,腦組織中5-HT含量顯著減少,血漿游離色氨酸及其轉運率降低。
目前研究公認,纖維肌痛癥患者無肌肉組織的特異性損傷。近年國外有學者提出肌肉微循環障礙假說,即肌肉組織內微循環的改變導致肌肉內痛點感受器的致敏而出現疼痛、疲勞、肌無力等一系列癥狀。
纖維肌痛癥的臨床表現:
廣泛性疼痛和觸痛;
晨間僵硬和疲勞;
睡眠礙障和精神異常;
伴隨其它風濕病;
有一些患者有感覺異常、浮腫、頭痛和腸功能失調癥狀。
纖維肌痛癥的診斷:
主要標準:
(1)廣泛性疼痛持續3個月以上;
(2)多發性觸痛點至少有6處以上;
(3)無引起纖維性肌痛的基礎疾病。
次要標準:
(1)睡眠障礙;
(2)晨間僵硬和疲勞;
(3)白天疲勞或厭倦;
(4)軟組織腫脹或感覺遲鈍;
(5)受冷、情緒激動或活動后癥狀加重,在休息、保暖和適度體力活動后癥狀改善;
(6)慢性頭痛(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和精神異常。
纖維肌痛癥的治療:
該病主要表現在睡眠障礙、神經化學變化和痛感覺、血流和肌代謝異常。因此,治療的目的在于改善睡眠、緩解焦慮、減輕疼痛和增加肌肉血流量。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以促進睡眠和減輕疼痛。三環類抗抑郁藥的使用可以改善睡眠,常用阿米替林,不良反應少而輕。對于短期失眠者可選擇羥基安定,這類藥物短期內可產生耐藥性,故使用時應堅持間斷、短期使用最小有效劑量、停藥緩慢等原則。?
理療:
理療可以減輕疼痛,增加肌肉血流量。比如:低中頻電療法、紅外線治療、熱水浴療法等。
康復訓練:
大量研究顯示,運動療法對治療纖維肌痛癥的效果是很顯著的。康復鍛煉是纖維肌痛癥患者長期治療的有效方法。運動療法主要以被動牽拉;低爆發性中等強度有氧訓練;低負荷、低負重的力量訓練和姿勢訓練為主。病人通過適當的運動療法訓練,可以改善血液、淋巴循環,緩解疼痛組織痙攣,牽伸攣縮組織,防止關節攣縮,擴大關節活動范圍,防止肌肉萎縮。
康復訓練的基本原則:
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任何運動不能超過患者疼痛的耐受度。纖維肌痛癥患者的有氧訓練宜每周3次,運動強度控制在與年齡相當的脈搏,為靶心率的85%。多數成年人為120~150次/min,鍛煉40min,身體狀況不好并有疼痛的患者,從每天5min開始,然后每3~4天增加1min,逐漸增至每次鍛煉30~40min。
被動牽伸:
被動牽伸有助于促進肌肉血流量及維持關節活動度。被動牽伸時應避免患者過度疼痛。
牽拉肩頸肌肉:一次30秒,一天3次
放松背部肌肉:一次30秒,一天3次
牽拉臀肌、髂腰肌:一次30秒,一天3次
牽拉腘繩肌:一次30秒,一天3次
牽拉內收肌:一次30秒,一天3次
牽拉小腿三頭肌:一次30秒,一天3次
低強度的力量訓練:
適當的抗阻訓練有助于保持肌肉力量,維持肌肉活性,促進肌肉血供。
頭部抗阻屈伸運動:
彈力帶置于頭部后方,雙手抓住彈力帶,頭部前后對彈力帶進行抗阻運動,類似于擠出雙下巴的動作。一組10次,一天2組。注意,彈力帶為最小負荷。
彈力帶置于額頭處,雙手抓住彈力帶,頸部向前伸,對彈力帶進行抗阻運動。一組10次,一天2組。
俯臥起身:
俯臥于墊子上,雙手撐起身體,將上半身緩慢抬離墊子,注意雙手撐起身體時發力。保持5-10秒,每組10次,每天2組。
立式俯臥撐訓練:
在床邊或者墻面上,進行立式俯臥撐訓練。注意在撐起身體的過程中軀干保持直立,上肢發力,肩胛骨后縮,然后緩慢還原。一組10次,一天2組。
俯身劃水訓練:
俯臥于墊子上,雙手雙腳離開墊子,頭部抬離地面,雙手雙腳開始有節律的一上一下,類似于劃水的動作。注意,在進行開動作的過程中,保持軀干的穩定,在劃水時,上下肢和頭部均不要接觸墊子。一組10次,一天2組。
臀橋訓練:
仰臥于墊子上,屈髖屈膝,然后緩慢抬起臀部至膝關節、髖關節、軀干和肩關節處于一條直線上,每次動作保持5-10秒,一組10次,一天2組。
雙手胸前抱膝訓練:
仰臥于墊子上,雙手抱住膝關節置于胸前。一組10次,一天2組。
足跟滑移訓練:
仰臥于墊子上,一側足跟開始緩慢向臀部方向滑移,在滑移過程中始終保持足跟在地面上。一組10次,一天2組。
股四頭肌等張訓練:
仰臥在墊子上,在膝關節下墊一毛巾卷,然后開始緩慢向下擠壓毛巾卷。一組10次,一天2組。
腿夾球靜蹲訓練:
雙腿夾球,然后靠在墻面上,進行靜蹲的動作,注意下蹲的幅度以及軀干不要彎曲。一次20-30秒,一天2次。
以上的運動劑量都是建議劑量,具體的劑量應該以個人真實情況為準,如果出現心率過快或者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應該立刻停止訓練,進行休息。并在以后的訓練過程中實時監測,制定適合身體狀況的運動強度。
漸進性的有氧訓練:
有氧訓練有助于維持心肺功能,可以起到減輕疼痛,消除焦慮,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太極運動屬于低強度有氧運動方式,放松受累的肌肉,增強肌肉柔韌性和力量,有助于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情緒改善。
北歐式行走屬戶外有氧運動,借助手杖進行徒步行走。對改善該病癥狀效果顯著。
漸進性有氧訓練,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應注意避免過勞。
其他非藥物治療:
放松技術:
患者肌肉逐漸放松,可以采用背部按摩、音樂療法、暗示及想象、使用搖椅等可以促進身體和精神放松,幫助睡眠。
調整睡眠環境:
睡眠環境安靜,調整燈光亮度,必要時應用耳塞及眼罩。
睡眠限制:
白天睡眠時間增加可能會導致夜間睡眠時間減少,因此,患者應該白天多活動,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以形成睡眠規律。
小結:
纖維肌痛綜合征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以廣泛疼痛和發僵為特征。很多患者有明顯的功能障礙,肌纖維痛癥的發病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當患者明確本病后需要積極治療。通過康復訓練和其他治療相配合,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馬寬宇, 徐桂清. 48例纖維性肌痛癥療效分析[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0, 31(11):1744-1745.
2. 叢芳. 纖維肌痛綜合征的康復治療[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0, 4(1):69-69.
3. 謝卉. 纖維性肌痛癥的診治[J]. 世界臨床藥物, 2005, 26(5):304-308.
4. 劉國平, 岳敬艷. 運動療法在纖維肌痛綜合征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 中國療養醫學, 2018(6).
5. Busch A J, Barber K A, Overend T J, et al. Exercise for treating fibromyalgia syndrome.[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 4(4):CD003786.
6. van Denderen J C, Boersma J W, Zeinstra P, et al.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exhaustive physical exercise in primary fibromyalgia syndrome (PFS): is PFS a disorder of neuroendocrine reactivity[J]. Acta Rheumatologica Scandinavica, 1992, 21(1):35-37.????
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