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這幾天A股連續下跌,朋友問為啥?我說主要是涉及美聯儲要停止放水了,幾句話講不清楚。但后來想想,周五(1月7日)發生的事要8年才碰到一次,上次還是2014年,而且對各種投資種類的影響都十分大,關鍵時刻還是值得講講。從2008年到2022年,這
這幾天A股連續下跌,朋友問為啥?我說主要是涉及美聯儲要停止放水了,幾句話講不清楚。但后來想想,周五(1月7日)發生的事要8年才碰到一次,上次還是2014年,而且對各種投資種類的影響都十分大,關鍵時刻還是值得講講。
從2008年到2022年,這14年宏觀經濟的玩法可以說前所未有。負利率等打破了我們學習的各種經濟學經典理論,也打破了全球化一片美好的幻像。之前全球化讓大部分參與國家都了受益,包括我們中國。但2008年金融危機后,新興國家卻因匯率、資產價格波動受到血洗。
在2008~2014這6年美國不斷放水,借債刺激國內經濟,緩解衰退,溢出大量資金流向全世界,抬高了所有東西的價格,從糧食到資產。這些資金去新興國家賺了各種資產升值的收益。當美國經濟開始復蘇后,在2014~2018年,美國再通過加息-緊縮,減少資金泛濫對美國國內的通脹。同時吸引這些賺完錢的資金回流美國,留給新興國家的則是一系列爛攤子:一瀉千里的匯率、無力償還的外債和崩潰的房產價格。
雖然美國國債總規模不斷增長創新高,但壓根不用還。永續的借新還舊是美國獨一無二的鑄幣權。通過這一整套的放水-加息-緊縮的騷操作,美國讓全球其他國家幫其分擔了金融危機的成本。
簡單說,美國相當于賭博輸了錢,轉身在周邊收了一次稅,填上窟窿,接著賭。但還沒玩幾把,新冠疫情來了。美聯儲干脆一次放了個大水。真的很大,看下圖。
在2022年初,隨著美國感染人數再次破表,飛向天際,可預見在未來幾個月內美國就會實現全員感染。同時美國各州都采取了躺平式的防疫政策,新冠疫情已經不是美國經濟復蘇的主要障礙。反而擁堵航運,飛漲的油價,抬高了美國人的生活成本(通脹),為此美聯儲決定開始要政策轉向,從放水轉為停止放水、加息、緊縮三部曲。
每次美聯儲從放水到抽水三部曲的這種大拐彎關鍵時刻,對所有新興國家、所有資產的價格都有較大影響,所有的,包括中國a股。因此,我們先回顧下上次美國利用抽水擼羊毛的過程,再討論下這次會有與上次哪些不同。
美國收水“三部曲”
第一步:停止放水。2013年5美聯儲開始討論退出QE,2014年完成。簡單說美聯儲買的債少了,到最后不買了。美聯儲注入市場的資金不再變多了,到2014年底完全不增加,維持整體水量穩定。
雖然水不再放了,但美歐經濟仍較為發力,中國出口拉動效應減弱,GDP增速開始不斷下降,穩經濟的壓力不小。為此,中國一方面推出一帶一路,對外開源,輸出過剩的產能。另一方面對內節流,推出了八項規定和反腐,降低內部的制度成本,也是解決未來政策執行力度。
雖然沒有大規模放水,沒有太多拉動GDP的增長。但對比巴西、土耳其、印度等新興國家,中國穩住了匯率,沒有被索羅斯之流割韭菜已經不錯。
在經濟層面:
l大宗商品從2012年一直跌到2015年,庫存基本為零。沒有人再擴產能,或者囤貨。誰以為跌到底,補貨了的,都沒想到價格還能再跌。標志性的是航運老大馬士基徹底轉型不再擴產,到7年后老二地中海終于變全球航運老大。
l股市在2012~2014年基本是躺平在2400左右,之后P2P等各路資金推動的花式加杠桿,讓很多人一月翻倍,滬深300在2015年6月達到達到5354。上市公司的并購數量也達到了歷史最高。
第二步:加息,資產價格重估。從2015年底到2018年底,美聯儲開始加息。加息意味著貨幣變貴了,錢的總量沒有變化。錢變貴的指標是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提高了。美元國債作為全世界所有資產的基準。當它的收益率提高時,所有資產都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價格與之相比是不是貴了。最典型的就是新興國家股票下跌,美股則沒有這個煩惱,因為回流的錢很多,所以一直往上漲。
美國加息意味著美國經濟開始恢復增長,而且錢并沒有變少,因此全球的經濟體都在增長,包括脆弱五國(南非、巴西、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印度一度還號稱要趕超中國了。
中國政策在2015-2017年經歷了極大波動,造就了現在很多大事件。在015年時,政策是多頭并進放松,但到2017年發現不對又迅速調整,因此還好沒有掉入類似當年日本的陷阱,避免了衰退20年。
在貨幣領域,一開始多角度防水,金融實際上進行一次自由化。最典型的促成了恒大迅速膨脹,代替萬科成為地產龍頭。但后續發現負債率大幅提升,又開始迅速調整,提升負債的透明化,變相開始壓縮負債率。
在經濟領域,開始鼓勵中小企業和互聯網,使得阿里、美團得到極大發展。同時全面改革增值稅,降低名義稅負,但將灰色稅負納入體系,范冰冰在2018年被罰了破紀錄的8.8億。最后繼續推動醫療、過剩產能和國企的深入改革,針對國企改革是否私有化又有討論,但最終定位為混改。
l大宗商品:美國經濟開始復蘇,補庫存,價格上漲到正常水平。大宗10年一波周期,但上次是2015這波。
l股市:滬深300指數,從底部上漲到2018年1月4387,2018年底又下降到3017。風格切換到大盤價值,銀行保險地產都借機翻身。并購的上市公司開始洗報表,當年收購的商譽開始暴雷。
第三步:貨幣緊縮。美國經濟變熱,美聯儲收緊貨幣。這是最狠的一步,美元不但變貴了,還變少了。如果說價格漲漲跌跌,還有錢不會回流美國,可以炒波段。但緊縮時意味著沒有流動性,美元變成稀缺資產,那就必須得趕緊回流美國。結果就是新興國家匯率和GDP又泄一大波。外資把資產炒起來,賺了錢撤了,爛攤子(受影響的實體經濟)留給新興國家。
中國也很難,與美國的貿易戰和科技戰搞的焦頭爛額,GDP增速進一步下滑2019年接近6%。
大宗商品由于美元升值,同樣的商品以美元計價的話,自然相應下跌。股市上,2019年推出了科創板,直接改變了整個一二級投資的風向,符合國家戰略的芯片等自主化硬科技開始起步。滬深300指數從2019一年從3000+漲到4000+?;ヂ摼W、消費、醫療飛起,基金經理終于站起來了。
當時流行一句話,每年都是有史以來最艱難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結果來了新冠疫情~~
由上次美聯儲停止放水、加息、貨幣緊縮的三部曲,我們看出來幾個規律。
大宗商品簡單說:看美聯儲加不加息。規律是美國經濟復蘇,通脹變高,美聯儲開始加息。美元開始升值,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反之,美國放水,大宗商品上漲。但大規律里,短期供需不平衡也容易導致大宗大幅波動,如拉閘限電。
注:CRB是19種大宗商品組成的指數
股市簡單說:看社融增速。央媽放水,錢進入到國企和政府,再流到民企,最后部分到股市。2017年之前銀行非標融資規模大,社融和市盈率關系不明顯。另外國企在很多行業都是通過供應鏈金融方式充當影子銀行,錢直接流到股市,而不是民企真正一年賺了錢再進股市。所以社融增速與市盈率的同步才這么密切,而不是有半年或一年的滯后期。
政策:關鍵是執行力度。2013和2018年都出現錢荒,但18年基本沒有形成錢荒。央媽甚至還曾嘗試讓市場資金消化包商銀行的破產。因此對內制定好政策不難,難的是執行到位。當時在感嘆這屆政府執行力真的很強,沒想到后面教育迎來了雙清。
所以這次,大A股行情會怎么走?
前面說了這么多,其實都是想以史為鑒,這次的時間表大致是2021年5月,美聯儲開始討論退出QE。12月基本確定。22年準備開始重復2014年的第一步,但也有不同。
最大的不同當然是地緣政治環境了,美國把中國列為頭號敵人而不是貿易合作伙伴。美國重心從中東轉到亞太,搞了AUKUS圍堵。所以我們出口和進口的不確定性會增加很多,特別是高科技的出口。但為了實現產業升級和自主,科創板為代表的內循環會日益重要,一定的泡沫會存在比較久。
其次是政策百寶箱里的工具更少了。之前政策都是相對容易執行的部分,現在和未來的難度的都會很高。對外一帶一路之前合作的是欠發達發國家,現在是日韓的RCEP。與歐盟的中歐協議,談好的協議碰到美國施壓,德法選舉,不得不暫停了。對內老基建已經到頭,新基建還在摸索。對內的不同市場的改革都到深水區,下得都是猛藥,互聯網巨頭巨頭因為反壟斷市值都少了1/3。
最后就是速度。美聯儲上次退出QE-加息-緊縮的過程經歷了2014~2018的4年時間,與放水期2009-2013年時間長度是一樣的,都是4年。但這次放水是因為疫情2020~2021年是2年,很有可能退出-加息-緊縮的過程只有2年,即2022-2024年。全世界在2年內就要經歷大幅的匯率、資產價格重估等痛苦過程。
看著很難很苦,還是看看印度、土耳其,我們是很好的了。苦的時候找安慰就是靠比慘。
經濟上,大宗商品在美聯儲放水后,從2021年5月至今已經大幅上漲。預計未來會走入下跌通道。但地緣政治這么精彩,加上氣候異常的厲害,估計價格會反復橫跳。
A股這次也可能也不能看社融增速了,之前因為疫情高漲了一段,未來預計國家會保持社融10%以上的增長。但現在央媽、國資委對銀行和國企資金流向的管控能力強了很多。以前是大水漫灌,現在是精準滴灌。估計央媽放的水實體夠用,但不會溢出太多到股市。因此,估計未來股市的整體市盈率向下的壓力會更大,資金從成長股轉向價值股,風格轉換可能會很快。
有趣的是,錢怎么來的其實部分決定了A股的風格。2017年之前的錢來路不正的很多,三大家的資產都過萬億,因此炒股風格也是十分妖氣,更追逐高風險高收益的小票,牛股多是小盤股。2017年之后錢大多來自正規渠道,所以更偏愛大盤股,千億公募基金也越來越多。
最后,這次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向,選擇低估值的大盤價值股可能更為保險,。等大A股風向明確了再說。
第一次挑戰寫宏觀,大家覺得好就點贊,轉發一下~~
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