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學人榮榮心語:小女子初到長安城,出于專業要求需習得一項中華才藝,鑒于曾接觸過古琴便想重拾舊藝,由教習外國文學的老師引薦,遂有緣至秀秀書院學習。初次踏進秀秀書院便被其古風古雅的氛圍所感染,從老師到學生皆著素衣,品茶學茶、彈琴吟唱、學《經》學《
學人榮榮心語:
小女子初到長安城,出于專業要求需習得一項中華才藝,鑒于曾接觸過古琴便想重拾舊藝,由教習外國文學的老師引薦,遂有緣至秀秀書院學習。
初次踏進秀秀書院便被其古風古雅的氛圍所感染,從老師到學生皆著素衣,品茶學茶、彈琴吟唱、學《經》學《易》、書法長壺、立香禮法…黃發垂髫怡然自得,叫人一見之下便即深深心折。
雖 然之前接觸過古琴,對古琴有一定的了解,但從我上第一堂課開始就打破了之前學習古琴的看法。之前學習古琴是在大學的社團里,學姐們也都不是專業的,所以學 會彈琴就是唯一目的,但陶淵明曾有過“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名句,仔細體味,可知琴的學問絕不僅是彈琴而已。作為學琴的人,如果只知道把指法練熟, 那還談不上是一個真正的琴者。對琴的體會,才是琴家更重要的素質。琴的學問,可不僅僅是彈一彈就能體會的。而秀秀書院在教授古琴時就奉行這一原則,不僅讓 學生學會彈曲子,還得體會琴曲背后所蘊含著的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在我看來,秀秀書院并不只是一個學習的課堂,而可以說是身心得以放松的“庇護所”。當我上完一天的課去秀秀書院彈彈琴喝喝茶,跟老師們、師姐妹們一起清談,從藝術到生活,從琴棋書畫到人生理想再到家長里短,一天的勞累便很快拂去,不覺身心俱暢。
這半年來承蒙老師的多多關照,我于古琴一道進步極快,與書院諸位師友的感情亦與日俱增。即使在我放假暫歸故鄉的日子里,也很是想念在書院的生活,“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夢見雖多相見稀,相逢知幾時…”這些古琴曲一直在我耳旁縈繞,揮之不去。
秀秀書院,我一輩子的心靈“庇護所”。
--西安石油大學 榮榮
書院10月份開課通知: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辛丑年丁酉月甲申日(即公元2021年10月3日)。秀秀茶藝培訓中心將繼續以“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為載體,以引領更多的人修習至“內圣外王”之境為目的,待諸位愛茶人于終南勝境,古都長安。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書院山中:紫閣峪:云谷易簡山房)品香。聽琴。吃茶。讀詩。坐觀瘦金書。此時秋涼雨潤之時,君何不移步秀秀茶藝培訓中心(市區:電子一路紫薇大廈紫風閣3031),亦得一番“琴書筆硯伴閑身,斗室依然不覺貧”之雅?
秀秀茶藝培訓中心是由陜西省茶業協會副秘書長秀秀女士創立。秀秀老師同時身兼雅士茶道創始人,終南草堂傳統文化導師,以國學經典、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為伴的茶道導師,絲綢之路、青少年傳統文化國際藝術交流大賽評委、秀秀書院茶道、香道、花道、古琴老師……雅女、名師之稱可謂實至名歸。
書院薛佩生先生,為終南琴人,從事古琴教學十余年,通音律、善詩詞;更因其數年的茶道、香道、古琴、書法等美學體系的修習過程中,不斷研習國學經典,形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特殊感悟,而為終南大學堂傳統文化導師;又以其幽默風趣的個人魅力贏得衷心愛戴無數。2014年山中訪賢習琴品茗時曾受邀參與中央電視臺《園林》節目拍攝。2018年素秋于終南山寨共秀秀老師攜徒帶子受邀參與東方衛視節目拍攝。
秀 秀茶藝培訓中心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和國學文化研習,并積極探索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之道,以終南山數千年積淀的儒、釋、道、武、醫、藝等國學精華為學 養根基,全新打造“中國式雅士生活”。秉著繼承和弘揚國粹的治學理念,攜手琴香茶書法界名師大家,為都市的人們開辟一塊頤養身心的世外凈土!文化是需要沉 淀的,同樣,人的內涵是可以通過熏陶沉淀來培養的,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沉下心來結緣傳統有時是一種難得的奢侈。醫家、隱士、居士、作家、書畫大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秀秀,大約即是感受到了這種難得的安靜氣場,文化氛圍?
秀秀茶藝培訓中心2021年10月份培訓班于10月3日開課,上課時間:每日8:00-12:00,14:00-18:00。
目前開設有:(1)雅士茶道培訓班(2)雅士香道培訓班(3)雅士古琴培訓班(4)瘦金體書法培訓班 隨約隨學。
秀秀茶藝培訓中心宗旨:
茶道:和敬清寂
香道:清靜和寂
琴道:清和淡雅
書道:和敬勤真
秋分,雨,宜茶。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美學課:《詩經 小雅 大東》
內容:唐煎、宋點、明清瀹茶,長嘴銅壺茶藝等。
煎 茶道,起源于唐代中期,陸羽《茶經》里有記述。其后張又新《煎茶水記》、蔡襄《茶錄》、朱權《茶譜》、許次紓《茶疏》等,都有相關論述。自唐及宋直至元末 明初,煎茶道在中華可謂獨領風騷,傳承不絕。中國點茶道醞釀于唐末五代,形成于北宋中葉。流行于兩宋,衰于元,亡于明代后期。點茶道是繼煎茶道之后所形成 的又一茶道形式,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廣泛,并遠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對高麗茶禮和日本抹茶道影響甚大。茶人飲茶,或獨飲,或兩三好友共飲,瀹一壺之清香,得半日之清閑,自有閑散清寂的意趣在里面。其間雖無尊卑之分,貴賤之論,然而禮法具備。茗壺列張,爐鼎畢陳,盥手清心,然后煎水瀹茶。侯湯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間法度森嚴,禮儀具備,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勝任。
長 嘴壺茶藝表演,由茶藝升華為藝術,形象生動,內涵豐富,讓人們在品茗滿口生津、齒頰留香的同時,賞心悅目,身心愉悅,達到真正的娛樂休閑。同時,長嘴壺茶 藝表演用生動的形象、優美的肢體語言傳達各種文化內涵,也和其他藝術表演形式一樣“寓教于樂”,融合傳統茶道、武術、舞蹈、禪學和易理于一爐,;兼且傳播 中華民俗文化,廣結茶緣,為祖國增光添彩。
中華香道文化起源久遠,至晚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屈原詩歌中就有大量“香草美人”的描寫。據現存史料分析,焚香起源于遠古的祭祀活動。
品茶悟香更多的是品鑒一種文化,感受一種意境,通過這一過程,達到自由與心靈的回歸。更是個人感悟生活、體味自然、心靈沉淀的一種修行方式。
內容:篆香、隔火熏香、立香、合香等
合 香之法貴于使眾香咸為一體。麝滋而散,搗之使勻。沉實而腴,碎之使和。檀堅而燥,揉之使膩。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如醫者之用藥,使氣味各不相掩。從《詩 經》、《離騷》到魏晉詠、賦,從唐詩宋詞到《西廂記》、《紅樓夢》,文人們盡情地描繪了“香”的風雅,并將“合香”推上文化的殿堂。把品香上升成了純粹的 審美活動,就像賞書畫、玩古玩一般,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藝術的美好境界。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形成了3000多年,傳說為“伏羲”、“神農”氏所造,古琴琴身以獨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稱"七弦琴"。 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借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許多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 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近年來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作為主要獨奏樂器參與演 出。
內容:琴學入門:從零開始修習指法、樂理;
琴曲學習:《長相思》、《鶴沖霄》、《秋風詞》、《鳳求凰》、《酒狂》、《陽關三疊》、《平沙落雁》、《鷗鷺忘機》、《普庵咒》、《關山月》、《長門怨》、《憶故人》、《山水情》、《流水》、《梅花三弄》、《欸乃》、《幽蘭》、《瀟湘水云》、《廣陵散》等。
從 狹義講,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 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復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書”指書 法,中華文明早期有甲骨文、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先秦時期主要是用刀刻在竹簡上,有篆書、小楷等字體,漢以后主要用毛筆書寫,有隸書、魏碑、楷書、行 書、草書、宋體等各類書寫形式。
課程內容:先楷、后行、后草。
秀秀書院
“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似切刀,豎鉤細長而內斂,連筆飛動而干脆”……..
秀秀茶藝培訓中心薛山長直播(撫琴)讀詩會每日晨起8:00-10:00進行,歡迎熱愛國學文化的文人雅士關注、參與、共修。
10月份培訓班現在開始報名。歡迎諸位同學認識、了解、踐行至長安雅士生活中來。
秀秀書院
2021年9月26日
日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