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我相信銀行不會無事獻殷勤,過于熱情將必有妖。存款送禮品正常,但送電動車不正常。現在去銀行存款他們確實會送一些東西,比如送洗潔精,送大米,送油等等,但送電動車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不過從廣大網友的實際經歷來看,有個別地方銀行存款確實會送電動
我相信銀行不會無事獻殷勤,過于熱情將必有妖。
存款送禮品正常,但送電動車不正常。
現在去銀行存款他們確實會送一些東西,比如送洗潔精,送大米,送油等等,但送電動車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
不過從廣大網友的實際經歷來看,有個別地方銀行存款確實會送電動車,甚至有些地方會送洗衣機、送空調,比如在今年年初有一位網友就反映到去郵儲銀行存款,存一年送一輛電動車,存2萬塊錢送洗衣機,存3萬塊錢送掛式空調,存5萬塊錢送立體空調。
看到銀行這么“闊綽”,很多人都有點不習慣,要知道目前銀行的存款利率比較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只不過是2.3%左右,相當于1萬塊錢一年的利息只有230塊錢;
就算你存5年定期,每年的利率也只不過是4%左右,相當于1萬塊錢一年的利息是400塊錢,5年總共的利息大概是2000塊錢。
而一輛普通的電動車就可能達到1000多塊錢,這那銀行豈不是做虧本生意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這些錢真的是存款,銀行絕對會虧損。
對那些大銀行來說,目前他們實行的是FTP定價,支行的利潤空間是吸收用戶存款利率總行FTP的差價。
而目前大多數銀行FTP都是在3.5%~5%之間,不會超過5%,這意味著銀行每吸收一筆存款,支行的利潤空間只有1%到2.5%之間。
如果吸收的是1萬存款,我們就按照2.5%利潤空間計算,支行利潤一年也只不過是250塊錢;如果存的是5年定期,他們最多有1%的利潤空間,相當于一年只有100塊錢的利潤,5年最多只有500塊錢的利潤。
而一輛普普通通的電動車就有可能達到1000塊錢,相當于銀行要倒貼幾百塊錢進去,銀行真的有這么好心嗎?難道他們在做慈善?
銀行賣的可能不是存款,而是保險產品。
實際上銀行可不會做虧本生意,他之所以愿意“存款”送電動車、送洗衣機、送空調,其實這里面他們賣的并不是存款,而是保險或者其他理財產品。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銀行所說的存款肯定是一年一存,而且連續存5年甚至10年,更關鍵是在這個期限之內不能提前支取,這跟普通定期存款是有很大區別的。
普通定期存款不可能一年一存,都是一次性存入,到期了連本帶息拿回來。
假如銀行要求你每年存1萬塊錢連續存5年,然后送一輛電動車,可以100%肯定這種是保險產品。
只有賣保險產品銀行才會有利潤空間,目前銀行代理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提成可以達到10%~30%之間。
具體能夠獲得多少提成要看不同的理財產品以及客戶的實際情況,對那些首保客戶,提成一般都能夠達到20%以上,相當于客戶購買1萬塊錢的保險,銀行能夠獲得2000塊錢到3000塊錢的提成。
這樣銀行再拿出1000多塊錢出來買電動車送客戶,他們仍然有1000多塊錢的利潤空間,這要比客戶存款帶來的利潤空間大很多,這也是為什么銀行工作人員積極給大家推薦保險的重要原因,甚至有些銀行不惜將保險包裝成存款來忽悠客戶。
存款和保險有很大區別,大家不要因小失大。
客戶購買保險產品對于銀行來說是最好的一種結果,銀行恨不得所有客戶存款都購買保險產品。
但是對于客戶來說,大家一定要學會區分存款和保險的區別,目前存款保本保息,雖然利率比較低,但基本上不會出現什么風險。
保險則不一樣,保險跟存款是有很大區別的,這種區別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安全性不一樣。
存款保本保息,1萬塊錢只要通過正規的柜臺辦理就能夠無條件拿回來。
保險是不能保本保息的,它的收益是預期收益,具體能夠獲得多少收益要看保險投資最終的情況,如果保險產品投資效果不佳,甚至有可能出現本金上的損失。
2、提前支取損失不一樣
目前銀行存款能夠提前支取,只不過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計算,目前大多數銀行的活期利率都只有0.3%~0.5%之間,但至少本金不會出現任何損失。
保險產品則不一樣,保險產品其實并不能提前支取,所謂的提前支取就是退保。
退保的時候你是不能把所有的錢退回來的,只能按照現金價值退還,而且你購買保險時間越短現金價值越低,比如你購買1萬塊錢的保險產品,過了幾個月有急事想把這筆錢拿出來,那你只能拿到三四千塊錢左右,相當于要損失五六千塊錢,這要比你拿一輛電動車虧損更大。
所以大家去銀行存款的時候,一定要睜大眼睛區分存款和保險,不要因為一時的誘惑而沖動購買保險產品,要不然到時連哭的機會都沒有。
如何區分是存款還是保險產品呢?
方法也很簡單,存款肯定會有存單或者卡存,你通過手機銀行就能夠查到這筆存款;而且存款不需要簽訂什么風險提示書,更不需要簽署各種合同。
如果購買的是保險,你根本沒有存單,你在手機APP上也查不到這筆存款,而且在購買的過程當中,你必須簽署風險提示書,還要進行雙錄,也就是錄音錄像,還要跟銀行簽訂保險購買合同,但合同上簽章不是銀行而是保險公司。
只要學會基本的常識,大家就可以輕易區分出到底是存款還是保險產品,以免掉到坑里面去。
陳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