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中國的陶瓷史上,宋代是濃重的一抹,“五大名窯”是其代表。“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收藏中有件哥窯,是不少收藏家夢寐以求的事。也由于哥窯自身的價值,歷來也有不少成了不少拍賣的青睞品。今天藝美君就要給大家講一
中國的陶瓷史上,宋代是濃重的一抹,“五大名窯”是其代表。“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收藏中有件哥窯,是不少收藏家夢寐以求的事。也由于哥窯自身的價值,歷來也有不少成了不少拍賣的青睞品。今天藝美君就要給大家講一講早兩年在一場拍賣會上出現的哥窯瓷,一只拍出天價的哥窯。
先來說說哥窯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位于南方。但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發展脈絡也不詳。存世量不過百的哥窯瓷,成了中國瓷器史上一抹亮麗的色彩,也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大的懸疑。文獻記載,哥窯瓷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主要黑胎,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情況復雜。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也有“紫口鐵足”。
此外,哥窯釉面有不規則開裂紋片(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紋理呈金黃色或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而流傳于世的“哥窯”經典器大多源自清宮舊藏,但由于這批器物與古文獻中的記載的哥窯特征不符,且沒有考古資料佐證,是考古界的一大謎題。
哥窯是目前唯一沒有找到窯址的宋代名窯,因此考古界有不少爭議,至今尚未有一致的說法。民間常常流傳著“哥窯與弟窯”的傳說,這弟窯指的就是龍泉窯,與哥窯截然不同,龍泉窯產瓷胎質較粗,胎體較厚,胎色以灰白為主。民間傳說是弟弟在哥哥的窯中動了手腳,導致哥哥燒出的瓷器布滿裂紋,但卻使哥哥成就另一種開片紋的美。
今日主角:一只哥窯盤
2018年12月8日,在德國Lempertz名家私人收藏拍賣會(亞洲藝術專場)上,一件南宋哥窯灰青釉六瓣葵口折腰盤,從150,000歐元起價,經過現場5位歐洲藏家與8個電話委托的激烈角逐,歷時10多分鐘后,最終以加傭金90萬歐元(折合人民幣一千萬元)價格成交,被一位電話委托藏家納入囊中。這下大家就坐不穩了,議論紛紛。
這只哥窯灰青釉六瓣葵口折腰盤燒制于南宋,此盤直徑 14 cm,六瓣葵花口、淺弧壁、圈足微內斂。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灰青色釉,釉面遍布細碎開片。口沿處因釉層較薄而映出黑褐色胎,外壁近口沿處可見較明顯的多次施釉痕跡。 外底有五個圓形支燒釘痕。此件哥窯灰青釉六瓣葵口折腰盤屬于傳世哥窯瓷器中的精品。
此次拍賣原品來源于德國一位私人收藏家,購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此后家族傳承。從宋代燒制,一直到私人家傳收藏,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此盤被保存的相當完好。由此可見,傳承過程中的每一位古董收藏家都對其十分珍愛,也因此才能保存下品相如此完美的博物館級珍品。然鵝,這件南宋哥窯盤拍出之后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為什么會引起爭議?
這件南宋哥窯盤拍出之后在朋友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原因在于有些藏友認為這只盤是元、明時期的哥窯瓷器、有些藏友說是清仿哥窯、甚至是新仿哥窯,爭議頗大。對此南宋修內司官窯、明代處州龍泉官窯發現者華雨農先生認為:這件肯定老并且到代,盤內初看有點像明清,但盤底與支釘一看就是南宋杭州燒的。
此件南宋哥窯灰青釉六瓣葵口折腰盤是德國的Friedrich Otto Hasse(1886-1964)私人收藏。1911年他加入了當時的不來梅巧克力工廠(黑騎士巧克力工廠和公司),從1933年起他成為那里唯一的股東。戰后從1949年起,哈塞恢復了巧克力的生產。退出商界后熱衷于收藏。
哈塞被認為是專家級的藝術收藏家。二十年代流行收藏中國的東西,因此他也收藏亞洲藝術品。從這張1980年的照片中可以一窺他的收藏品,陶瓷和青銅(約50件)占據客廳的一角,藏品中的重點是宋朝到明代的中國陶瓷。這是他1924年在柏林Cassirer & Helbing拍賣會上從Hugo Meyl處購買的,他從1924到1929年一直在搜羅藏品。
哥窯辨真假,不可不知道
哥窯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盤、洗、瓶、爐等為主,造型均有一種端莊的古色香氣息。碗、盤、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樣,此,尚有盒、壺及文房用具等。無論新仿品能夠做到怎樣極致,其始終不如真品那般有韻味。這也說明了哥窯的鑒別并不難,大家只要多下些工夫,總是可以看出破綻的。
要想玩懂哥窯,會鑒定辨別很重要。基本特征是黑胎或紫金胎,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紋樣呈“金絲鐵線”,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疏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
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釉中氣泡猶如“攢珠聚球”般,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還要注意“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
拍賣場,拍賣品總有“精彩”的故事。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此盤被保存的相當完好。由此可見,傳承過程中的每一位古董收藏家都對其十分珍愛,也因此才能保存下品相如此完美的博物館級珍品。古老的根源,價格最合理。真正的收藏大家不會太講面子,真品才是硬道理。各位藏友們,大家對今天這只南宋哥窯灰青釉六瓣葵口折腰盤怎么看呢?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
王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