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我國奶粉企業的研發投入低嗎?近年來,隨著以飛鶴為代表的國產奶粉崛起,民眾對我國奶粉企業研發低、營銷重的討伐聲不絕于耳。b站上一位十四萬粉的Up主,在奶粉測評一期節目里認為:國產奶粉企業在研發投入上過低,并且拿一家國外上市公司舉例。這是一
一、我國奶粉企業的研發投入低嗎?
近年來,隨著以飛鶴為代表的國產奶粉崛起,民眾對我國奶粉企業研發低、營銷重的討伐聲不絕于耳。
b站上一位十四萬粉的Up主,在奶粉測評一期節目里認為:國產奶粉企業在研發投入上過低,并且拿一家國外上市公司舉例。
這是一家年收入兩千億人民幣的上市公司。2020的研發投入高達24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是156.6億元,占全年收入的7%。
于是這位Up主便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我國奶粉企業在研發費用的投入規模和投入比例上,都遠遠無法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bilibili)
本著懷疑精神,我們今天就對奶粉行業及乳制品行業的研發投入一探究竟。
幾天前,荷蘭合作銀行(RABO BANK NEDERL-ANDS)公布2021年全球乳業20強。排名如下:
該機構依據年營收發布的全球乳業20強排行榜,為目前全球乳業最權威的排行榜單之一。雀巢伊利蒙牛也赫然在列。伊利作為2021年的全球第五大乳企,營收在900億人民幣。
在全球乳企20強的公司中,排名第一的法國品牌Lactalis,營收規模也只有23billion USD(230億美元營收)。
那么這家全年346.08億美元營收的乳企巨頭是誰?
如果規模比全球最高營收規模的乳企還要大,那一定就是一家有其他主營業務的公司。
答案漸漸浮出水面,沒錯,這家公司就是雅培制藥(Abbott Laboratories),雅培奶粉是我們熟悉的進口奶粉品牌。
我們找到了雅培的財報,除了奶粉等營養品,雅培還做藥品、醫療器械、診斷儀器及試劑。我們細讀財報可以知曉,雅培的營養品板塊除了嬰幼兒配方奶粉還包括成人補劑產品。
營養品業務的營收在2020年為76.46億美金,占總營收的22%。
而這24億美元的研發費用中,只有1.89億美金用于營養品業務的研發。
1.89億美金的研發費用,對應營養品業務76.46億的銷售額來算,研發占比就是2.47%。這個占比與同樣做保健品和成人補劑的湯臣倍健差不多(2018-2020年,湯臣倍健的研發費用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38%、2.4%、2.3%)。
雅培的財報中顯示,過去幾年,營養品板塊的增長也是由成人蛋白質營養液Ensure和口服補液鹽電解質水Pedialyte的成功推出所驅動。
值得一提的是,財報中也提到了,雅培在大中華地區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市場份額正在萎縮。
我們再來看國內的乳企。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做水牛奶的皇氏集團研發費用率較高,達到2.97%。但皇氏集團還做信息服務和廣告傳媒,其中信息服務業營收占其總營收的25%。
其他的包括伊利、光明在內的乳企研發費用率都在1%以內。
而飛鶴的研發費用(財報中計入行政開支)已經達到了2.65億,同比增長55%。占全年收入的1.43%。同樣在港股上市的蒙牛研發支出3.18億,對應760億的營收,占比0.42%。
做羊奶粉的澳優的占比較高,半年報中0.73億的研發支出對應42億的銷售額,占比達到1.76%。
雅士利的報表中并未披露具體的研發費用,其行政開支占比為5.11%,參考其他乳企的研發投入占行政開支的比例來說,其中的研發投入占比不會超過2%。
再看國外的做綜合業務的兩家企業:達能和雀巢。以下是券商統計的2019年的數據,研發占比也不到2%:
因此,回到本文最開始探討的問題,與其他上市公司對比時,我們可以指責飛鶴等一系列國產奶粉在研發投入少,但沒必要把國外的品牌捧上天,因為國外的企業也并沒有投入太多。
至于研發投入的絕對數量,如果我們的奶粉不出海,是不能在規模上打贏國外的奶粉巨頭的;而往往把規模做得更大,才有實力出海。
至于研發成果,國產企業還是有拿得出手的技術的:圣元仿生母乳、伊利α+β蛋白、雅士利獨有臨床9比1益生元。
最后,落實到奶粉的選購上,孰優孰劣,需要消費者自己花上一番功夫。安全方面沒有問題的話,就要選奶粉成分;沒有十全十美的奶粉,適合自己孩子的奶粉才是最好的。
二、奶粉行業目前有投資價值嗎?
從行業及集中度來看,我國奶粉行業的集中度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在2016年國家出臺奶粉配方注冊制以后,國產奶粉的市場占有率明顯提升。
并且,國產奶粉越來越往高端化發展:沙利文預測,國內高端嬰配奶粉到2023 年的比重將升至58%,超過普通嬰配奶粉(2014年僅為22%)。
并且,隨著單身群體增多、育齡婦女人數下降以及晚婚晚育的影響,人口增速正在不斷下降。沙利文預測2020-2025年國內奶粉的銷量CAGR為-4.1%,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
國內的奶粉行業是兩千億規模的市場。歐睿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奶粉零售規模1764億元,同增4%。其中2010-2015年復合增速18%,2015-2020年復合增速6%,增速明顯放緩。并且,國外的品牌仍然會占據一定的席位,使得行業不得不通過營銷來驅動。
目前來看,投資乳企上市公司股票的關鍵,是要考慮奶粉價格對育兒成本和生育率的影響。
嚴峻的生育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得不思考,這個行業的投資邏輯還能否存續。
拿飛鶴來說,飛鶴的財務狀況沒有任何問題。地推獲客,數據賦能,飛鶴的存貨周轉率為5,奶粉行業最優;毛利率72%,行業最高;ROE46%,比茅臺還高,為股東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
也就是因為它太好了,賣得太貴、太賺錢了,所以現在飽受質疑。
在嚴峻的形勢下,也許飛鶴等頭部企業會享受到降速甜點,但投資的最好時機或許不是當下。
文章來自:格菲研究院
免責聲明:文中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對任何一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版權保護:著作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并標明出處。
劉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