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看完心理醫生后,我傾家蕩產了”想找個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可真難。圖/《催眠大師》近些年來,抑郁癥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很多科普文章都有講到,抑郁癥是一種疾病而不是一般的情緒問題,身邊親友的安慰開導解決不了問題,應該及時看心理醫生。殊不知,找心
“看完心理醫生后,我傾家蕩產了”
想找個靠譜的心理咨詢師,可真難。圖/《催眠大師》
近些年來,抑郁癥日益得到人們的重視。
很多科普文章都有講到,抑郁癥是一種疾病而不是一般的情緒問題,身邊親友的安慰開導解決不了問題,應該及時看心理醫生。
殊不知,找心理醫生,也可能會把抑郁癥患者推入另一個火坑。
最近,許先生和李女士在將近四年間的心理咨詢中,一共被惡意收費40萬元。
其間,多次遭到心理醫生惡意拖延時長、誘導過度消費。最長的一次,李女士連續接受了5小時的心理咨詢,一直咨詢到晚上12點多,心理醫生還是不讓她走。
好的心理治療師應該扮演的是容器的角色,收納我們不敢釋放的情緒,并告訴我們“這不是你的錯”。圖/《心靈捕手》
許先生和李女士向醫生提出退還剩余257分鐘的費用,結果卻遭到對方威脅,心理醫生揚言道:“如果把這件事捅出去,我就把2017年以來所有的錄音全部公開。”
抑郁癥患者就診率本來就很低,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去做心理咨詢,不僅“聊效”甚微,還被心理醫生趁虛而入,遭到敲詐勒索。
這不禁讓人疑惑,這年頭,怎么什么人都可以當心理醫生?
最近呼和浩特的“合一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還因為特殊的“藤條療法”(學員們在心理咨詢時用藤條相互抽打對方)而鬧出了人命。
天下苦心理問題久矣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都市年輕人生存壓力劇增,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慢慢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據2018年《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調查數據,我國有73.6%的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也就是說,有九成中國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愛的功課》里說“我們每個人生來都具有雙重身份,即在健康王國的身份和在疾病王國的身份”,我們每個人遲早都是要生病的,然而沒想到的是,心理疾病也有一天會纏上我們。
在龐大的市場規模背后,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心理咨詢對象正在日益年輕化。圖/《家庭作業》
和心理疾病的對抗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一著不慎就很可能中途失敗。以最被媒體和大眾關注的抑郁癥為例,中國目前的抑郁癥患者數量超過了5400萬,每年因抑郁癥自殺的人數高達20多萬。
精神疾病就像一座高高的金字塔,人們常常關注到塔尖那只占1%比例的六種重性精神疾病,而其他隱藏分布在塔尖下的幾億人,卻常常被人忽視。
人們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直到病癥通過軀體表現出來才意識到其嚴重性。
電影《壁花少年》中,男主角查理因為幼年時遭到姨媽的猥褻,患上了社交恐懼和抑郁癥,最終暈倒在雪地里。
心理疾病污名化是中國人對心理咨詢避之唯恐不及的首要原因。在重視穩定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精神疾病被認為是不好的東西,因為它是不可預知的、危害社會穩定的。
古時候人們會把它與鬼怪、惡靈聯系起來,而時至今日,指責別人患有精神疾病也會被自然而然視為一種侮辱和詆毀行為。
人們會不自覺地把精神疾病和“脆弱”“矯情”等標簽聯系起來,患者在飽受疾病帶來的痛苦時,還要忍受因社會刻板印象而產生的病恥感。
公眾對心理疾病的污名化,讓國人在遭遇心理困擾時羞于求助。圖/unsplash
收費和隱私問題,也成為每一個想要邁入心理咨詢室的病人最大的心理障礙。
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咨詢價格,普遍依據心理咨詢師的資質和從業經歷等,實行階梯定價,每小時800到4000元不等,在這樣的收費模式下出現了心理咨詢師惡意拖延時長、誘導過度消費的現象。
而在網上搜索心理咨詢私人機構,保密條例一般不會在網站上公示,患者隱私和權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文章開頭的李女士即使事先簽訂了保密合同,合同里明確規定了錄音、錄像需要征得患者同意,但“咨詢師”仍然在李女士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錄了音,并以此威脅她放棄退款。
與此同時,國內心理咨詢師存在著巨大的缺口,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咨詢師是健康社會的平衡點”的建議,中國至少需要130萬名心理咨詢師。但實際上,截至2017年,我國專業心理治療師只有不到6000人。
而其中一半以上的心理咨詢師除了心理咨詢之外,還有其他的副業,督導、授課、培訓……能專注在心理咨詢和研究的時間上可想而知。
現有的精神科醫師多以收治嚴重精神障礙為主,開展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的服務不足。 圖/央視網
只要你想,你也可以是心理咨詢師
專業人員鳳毛麟角,市場規模卻洶涌澎湃。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心理咨詢市場規模已達到380億元,“心理咨詢”注冊公司飛速增長,整體數量已經達到五年前的5倍,而國家心理咨詢師二三級證書的持有者也早已超過了100萬。
但這個證書摻水量很高,當初國家頒發此證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決上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大量下崗員工的再就業問題,它勉強只能算是一張技能鑒定證書。
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申請者的最低學歷只需是大專。且在《標準》中,找不到任何有關心理咨詢師在人格特質方面的具體任職要求。
心理咨詢專家卡夫卡曾說“咨詢是生命的流露”,心理咨詢師的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心理咨詢的效果,好的咨詢師能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舒壓器,而一個不合格的咨詢師卻能成為我們暴戾情緒的引信。
《老大靠邊閃》里的咨詢師遇到有童年創傷的黑幫老大后,在一連串的奇妙經歷之后建立了自信、也治愈了來訪者。
在目前國內心理咨詢師培訓的內容要求中,考證人員僅需要掌握包括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七門課程,種類不全、內容淺薄,且課時偏少,大部分培訓時間僅有320-720課時。
這些課程充其量只能學到心理學系本科課程的入門級內容,但培訓幾個月就能拿到證書,這樣“應試培訓”教出來的“咨詢師”,綜合素質想來也不會有多高。
2017年9月,我國人社部取消原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將心理咨詢師認證部門移交給衛健委,此后計劃歸入醫療衛生系統。
但兩年過去了,衛健委仍沒有發布整套新的心理咨詢師證書認證計劃和倫理規范標準。由此牽連的對心理咨詢機構的管理也是混亂的,咨詢機構的營業執照還是經由工商部門和民政部門審批,尚未完全歸入醫療衛生系統。
影視劇中對于催眠的描繪“神話”了心理咨詢師這一行業。圖/《催眠大師》
舊的證書并沒有完全失去效力,目前的心理咨詢機構和平臺,通常都會把心理咨詢師二三級證書作為咨詢師資歷評估的主要標準,當初那些素質不高、非科班出身、經過幾個月的基礎培訓就能拿到心理咨詢師證書的人,仍在狐假虎威地危害著心理咨詢市場。
使用某搜索引擎,以“心理咨詢”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彈出的多為第三方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在這些網站上,咨詢師多以專家入駐的形式“掛牌營業”,平臺僅作為咨詢師和來訪者的中介機構存在。
在網站上可以查到的信息中,有四成多的心理咨詢師沒有公布其心理咨詢師證書的編號信息,一切資質經由平臺來審核,這不禁讓消費者對其可信度打上一個問號。
一項調查顯示,網絡心理咨詢師中,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只有5%,70.9%的咨詢師對自身咨詢效果缺乏信心。圖/pixabay
二三級證書被取消后,業內有咨詢師拿著所謂的“ACI美國認證協會注冊國際咨詢師”證書證明其專業資質,但在人社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的“國外職業資格證書管理平臺”上,卻查不到有關ACI(美國認證協會)的相關信息。
據曾與ACI合作過的教育培訓機構工作人員透露:ACI實際上不具有任何行業資質,它只是一個通過賣證牟取暴利的民間機構,辦10個證的成本連1000塊錢都不到。
也就是說,只要你想,你也可以花點錢買到這個證書,然后掛牌營業,給別人輔導心理問題了。
ACI證書來歷不明,涉嫌違法。圖/《第一時間》
靠譜的心理咨詢,可真難找
“面對低投入、高回報、低經濟風險的心理咨詢行業,很多不具有心理學專業素養的人已闖入了這個專業性要求極強、風險極大的行業。”
而這個闖入勢必是極度危險的,將有精神問題的病人交給不專業、沒有經驗的“江湖郎中”任意“擺弄”,這對病人的傷害可能是毀滅性的。
雖然國家早就意識到國內心理咨詢行業的亂象,及時斷尾求生,取消含水量極大的國家二三級心理咨詢師證書,但那100多萬早已拿到證書的人,還是可以在這個行業肆意橫行,無需承擔任何經濟風險和法律責任。
這么說來,衛健委下一步對于心理咨詢行業的改革尤為重要,走得好,利國利民;走得不好,飲鴆止渴。
如果你的心理咨詢師在咨詢時連記錄都不做,那一定要趕快開除TA。圖/圖蟲創意
我國近現代心理咨詢和治療起步較晚,相比之下,歐美國家對于心理咨詢的職業化培訓和嚴格的認定體系就做得比我們好得多。
在美國,如果你想進入心理學的專業領域,必須經過嚴格的學歷教育和系統培訓,申請人的最低學歷水平必須是臨床或咨詢心理學專業碩士,畢業后還要參加相關的資格認證考試,通過后才可上崗。
半路出家不是不可以,但你必須參加專業心理治療學派長期、嚴格的培訓才能獲得認證資格,這種培訓通常要連續幾年,除了要求你必須具備心理學和醫學知識之外,還得涉獵文學、哲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
從業資格證也不是一審定終身,咨詢師持證上崗之后不僅得強制接受由執照認證委員會認可的至少20小時的繼續教育培訓,每年還必須提交一份年度自評報告。委員會每隔幾年會定期進行回訪,以控管咨詢師的專業質量。
美國咨詢協會(ACA)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性專業顧問代表協會,提供包括心理健康咨詢、婚姻和家庭咨詢等服務。圖/wikipedia
英國的心理咨詢師則堅持終生督導制度(協助心理咨詢師提升專業水平),這在英國的心理咨詢系統十分重要,即便是很資深的心理學家,也必須接受督導。
在英國的心理咨詢培訓里,還特別注重咨詢人員的“個性發展”和同理心的建立,避免因盲目崇拜理論、忽略患者的親身感悟,而讓他們逐漸走入僵化無力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英美等國家早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將心理咨詢和治療納入公費醫療體系,美國臨床醫療心理學家的診療服務大多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體系的付費,而英國則由國家醫療服務機構(NHS)承擔著英國全民公費醫療保健的重任。
NHS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國民免費醫療服務機構,也是中英之間或許可以展開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圖/wikipedia
相比之下,我國在這方面做得就明顯不足,免費提供心理咨詢的非營利性機構實在太少,心理治療和咨詢服務也尚未納入醫保體系。
這樣的經驗和討論或許不應在“他們是發達國家,理應如此,我們是發展中國家,真比不了”的話語中結束,實際上,這樣覆蓋全體國民的公費醫療體系對于任何一個國家的財政來說都會是一個重擔。
制定心理咨詢相關法規,規范心理咨詢收費標準,嚴格心理咨詢師培訓考核,推動咨詢師動態審核機制,加強行業市場監管,通過行業協會來加強從業者的自律……這樣的改革不應繼續蝸行牛步。
心理咨詢只能作為輔助,想要解決問題還是得靠自己。圖/《婚情咨商》
而面對目前泥沙俱下的心理咨詢行業,我們個人如果想要找到一位靠譜的心理咨詢師,還是得仔細分辨,不要光看人家拿出一張來歷不明的心理咨詢證書就被牽著鼻子走,可以詢問心理咨詢師的受訓背景、從業年限、咨詢時數、是否接受過督導等情況,再做判斷。
更重要的是,在開始心理咨詢前一定要簽訂咨詢協議書,明確雙方的責任范圍和保密條目,這不僅可以讓咨詢師無后顧之憂,也可保障自己的利益免受侵害。
來源;新周刊微信公號
編輯:王玉龍
丁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