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你知道嗎,2016年時衛(wèi)計委與中殘聯(lián)發(fā)布聯(lián)合調查,我國患有聽力障礙的人數(shù)已經高達2.06億人??此撇黄鹧鄣穆犃栴},已經涉及14%的龐大群體。聽:外國人在說話全球助聽器每年銷售額高達1000多億人民幣,但在這個體量極大,且潛力不容小覷的市場
你知道嗎,2016年時衛(wèi)計委與中殘聯(lián)發(fā)布聯(lián)合調查,我國患有聽力障礙的人數(shù)已經高達2.06億人??此撇黄鹧鄣穆犃栴},已經涉及14%的龐大群體。
聽:外國人在說話
全球助聽器每年銷售額高達1000多億人民幣,但在這個體量極大,且潛力不容小覷的市場中,中國企業(yè)發(fā)出的聲音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僅在我國,90%的助聽器市場份額掌控在瑞士峰力、德國西門子、美國斯達克、丹麥的瑞聲達、奧迪康、唯聽等6家外企手中。
由于對于市場的絕對掌控,助聽器的價格基本上都是由這些外企說了算。小小的一副助聽器,已經賣到了平均5萬的天價。如果聽力受損比較嚴重需要更高端的助聽器,可能還得再往上加那么個3、4萬才能買到。
如果這樣的售價在世界各地一視同仁也就算了,但你要知道的是,此天價是中國“獨有”。同樣的助聽器型號在同為東亞地區(qū)的日韓售價為2000~3000美元左右,進入國內后卻溢價40%~50%。
可能會有人問,既然洋貨溢價,為什么國人還要“不爭氣”去買他們的東西,而不是買國貨呢?對此,國內的聽力殘障人士是有苦難言。
聽:國貨為什么不行
很多人都知道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都包含有“芯片”,在缺乏芯片核心技術的情況下,一些中國企業(yè)只能被卡脖子。而同樣被“芯片”難住的,還有助聽器、耳蝸制造等行業(yè)!
進口助聽器、耳蝸的價格一年比一年高,能夠輕松通過溢價收割消費者,除了他們的品牌影響力,還有掌握芯片等核心技術的原因。
助聽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降噪,是人聲解析,是聲道技術。這些都可以通過好的芯片,好的運算能力來一一優(yōu)化解決。但偏偏芯片技術被通用等美國企業(yè)卡住,限制住了中國助聽器品牌的發(fā)展。
目前國產的助聽器都十分的“廉價”,主打的就是低端市場,通常只要100~1000元。即便是有上萬的國產助聽器,其還是受限于進口芯片的供應而遲遲打不開市場。一些消費者戲稱:“國產不叫助聽器,叫聲音放大器?!?/p>
國產助聽器質量遲遲跟不上,國人想要支持國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聽:國產在自強
眼看助聽器市場任人宰割,越來越多的國產芯片企業(yè)開始朝著助聽芯片市場開始發(fā)力。目前,國產芯片價格區(qū)間在10~20元之間,雖然便宜但卻只可以做到64納米左右。而進口芯片價格雖然高到50~300元,但卻可以做到40納米的大小。
芯片越小,晶體管卻越來越多,帶來的效果是對聲音的反應、處理速度越來越快。想要提高國產助聽器用戶的使用感受,推動“中國芯”的發(fā)展必不可免,好在已有大資本方關注到了這一方面。
今年9月,小米關聯(lián)的瀚星創(chuàng)業(yè)投資持股深圳智聽科技10%,獲得小米投資的智聽科技將會繼續(xù)致力國產化自主芯片研發(fā)。
而在助聽器其他的核心零部件,如高靈敏度的麥克風、受話器、低功耗語音放大集成電路等,都紛紛有越來越多的國產企業(yè)開始關注。相信在這些企業(yè)的致力下,不說國產助聽器能打敗洋貨,至少也可以在助聽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讓國人用上好而便宜的助聽器。
當然,國內巨頭也可以通過收購并購的方式瓦解6家外企的壟-斷。像2016年時任建新通過收購農化巨頭先正達,硬生生將我國農化研發(fā)能力抬上世界前三。
但這種高難度杠桿收購,幾乎很難再現(xiàn)。在國際關系復雜難測,窗口期已經一閃而過的今天,中國企業(yè)想要收購任何一個行業(yè)的巨頭難于登天。唯一的出路還是國產當自強,把自己的技術提升起來,西方所謂的“芯片護城河”也就一一被瓦解。
張原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備案號:遼ICP備14006349號
網(wǎng)站介紹 商務合作 免責聲明 - html - txt - 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