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閱讀前請點“關注”,每天定時分享關于婦科腫瘤及癌癥知識,擁抱每一位腫瘤患者,讓你在抗癌的路上不孤單~提起卵巢癌的“治療”“指標”等,覓友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CA125、HE4,其次會想到各種代表了血象的數值,如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不過,
閱讀前請點“關注”,每天定時分享關于婦科腫瘤及癌癥知識,擁抱每一位腫瘤患者,讓你在抗癌的路上不孤單~
提起卵巢癌的“治療”“指標”等,覓友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CA125、HE4,其次會想到各種代表了血象的數值,如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
不過,我們今天先不說CA125和HE4,我們來說說另一種在卵巢癌中有重要意義的檢測手段:液體活檢。
液體活檢,其實就是利用人類的體液(血液、尿液、腹水等),可以應用于檢測循環腫瘤細胞、循環腫瘤DNA等,無創便捷,又可以實時監測。
循環腫瘤細胞(CTCs)
我們先來看看循環腫瘤細胞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腫瘤組織的連接并不緊密,癌細胞容易從腫瘤組織中脫落,而這些脫落的癌細胞,有一小部分會或直接或間接的從淋巴管中進入血管。
這些在癌癥患者血液中存在的、會隨著血液循環系統一起循環的腫瘤細胞,就叫做循環腫瘤細胞(CTCs)。并且因為單個的腫瘤細胞在血液中是很難存活的,它們還會聚集成團,形成“CTCs簇”,抱團存活。
循環腫瘤細胞和循環腫瘤微栓的數量,和癌癥的發生和發展關聯度很高,它的出現,也被人們認為是惡性腫瘤轉移的前提。
圖片來源:攝圖網
那么,如果能夠精確地計算出血液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是不是就可以間接判斷出癌癥的發展情況,監測并早期發現患者的微小殘留病變?
關于循環腫瘤細胞的檢測,在技術上是一個難題,到目前為止,只有一種叫Cell-Search的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的技術獲得了FDA的批準,在應用上依然困難重重。
循環腫瘤DNA(ctDNA)
我們之前說過,單個的腫瘤細胞在血液中是很難存活的,但無論是存活還是凋亡的腫瘤細胞,它們都含有DNA。
而體液中存在的腫瘤細胞或凋亡細胞釋放的細胞外DNA(可以理解為細胞凋亡后的“殘骸”),就是循環腫瘤DNA。
ctDNA的檢測方法,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可以將患有癌癥/疾病進展的人準確的篩選出來,并準確的排除掉無疾病/無復發的人。
在這些方面,CTCs優于CA125
卵巢癌已經有一個好用的腫瘤標志物(CA125)了,再發展另一種類似的東西(CTCs),當然是因為它有足夠的潛力。
1、早期診斷
CTCs的潛力之一,就在于它早期診斷的能力。
早期的卵巢腫瘤,是很難用CA125判斷良惡性的,因為早期患者中只有64%左右的患者CA125是升高的,CTCs就不一樣了,有研究顯示,93%的早期患者可以使用CTCs診斷出來,減少了患者誤診漏診的可能性。
另一個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有人把61位懷疑有卵巢腫瘤的患者進行CTCs及CA125的檢測(其中有30位最后被診斷為卵巢癌),發現CTCs的敏感度是73.3%,CA125的敏感度則是56.7%。
注:敏感性就是本來就有疾病的人,用這個指標來鑒別,也顯示有疾病的概率。
再加上CTCs是直接通過血液中的癌細胞來進行的,就避免了傳統穿刺技術的風險和給患者帶來的不適。
2、療效評估
癌細胞有沒有進入血管的能力和癌細胞進入血液的數量,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癌細胞的散播能力,因此CTCs也可以用來評估卵巢癌治療的療效和預后。
有一項納入11項研究的meta分析證實了這個猜想:她們分析發現了CTCs檢測陰性與更高的總生存期和無進展生存期有關,也有文獻報道在卵巢癌患者的外周血中,CTCs的表達水平和化療的療效是負相關的。也就是說,在外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的數量越多,化療的療效越差。
因此,在化療中如果可以動態的監測CTCs的水平,我們就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自身化療的效果,也可以更好的制定下一步的化療方案了。
3、評估耐藥與復發
是的,CTCs還可以評估耐藥與復發。
CTCs目前被分為三種,研究者發現其中有一種“上皮間質型CTCs”被認為與化療耐藥有關,因為它的比例會因為化療而增加,間接的反映了癌細胞對鉑類化療的反應。
除了上皮間質型CTCs外,結成團的CTCs簇也和耐藥有關:在32例CTCs簇陽性的患者中,有62.5%的患者表現為鉑類耐藥,由此可見,CTCs簇陽性者更容易產生鉑類耐藥。
再加上CTCs耐藥也被認為容易復發,因此可以說,CTCs的變化和卵巢癌的耐藥和復發是有一定關系的。
CTCs和卵巢癌的早期診斷、療效、耐藥與復發有關,ctDNA也類似,可以幫助癌癥的篩查/診斷、預測患者預后和復發、幫助預測耐藥及指導用藥等,如果它們能和CA125、HE4等聯用,一定能夠使卵巢癌的治療變得更方便快捷。
不過CTCs和ctDNA的檢測要真正用到臨床上,還有很多的困難,比如檢測費用高昂、沒有統一的檢測標準等。但是它的未來依舊有很大的可能可以幫助卵巢癌患者更好地生存,值得我們期待!
責任編輯:婦科腫瘤互助君
圖片來源:攝圖網
馬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