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現在很多人,不是手麻,就是頸肩部疼痛,甚至有一部分人頭痛、頭暈,特別糾結不知是什么問題?要如何治療才行?今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科普健康知識,改變之前的傳統觀念,希望對頸椎不好的人有一定的幫助。其實這類癥狀,在之前的傳統認識里邊,
現在很多人,不是手麻,就是頸肩部疼痛,甚至有一部分人頭痛、頭暈,特別糾結不知是什么問題?要如何治療才行?
今日,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科普健康知識,改變之前的傳統觀念,希望對頸椎不好的人有一定的幫助。
其實這類癥狀,在之前的傳統認識里邊,認為是頸椎病。所以在教材里邊、在醫學院校,還是把頸椎病做了個詳細的分型:
傳統臨床分型
是頸椎病里邊發病率最高的一種類型,最容易引發的癥狀就是手麻、肩胛骨內側緣區域、肩膀外側壁的疼痛。
多見于頸椎間盤突出,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肥大、刺激或壓迫神經所致。
這類型頸椎病,發病率也比較高,特別容易引發頸肩部的肌肉緊張、僵硬,用手按壓時疼痛加劇。
多見于長期低頭的辦公一族或經常低頭玩手機的青中年人,主要是因為長時間低頭造成肌肉軟組織的牽拉,張力增高所致。
這類型頸椎病,發病率相對低一些,主要導致頭痛、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健忘等,嚴重的還會因為頭頸部的突然旋轉而誘發眩暈、猝倒等。
多是因為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錯位壓迫椎動脈,使椎動脈迂曲、狹窄或痙攣,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出現問題所致。
這類型頸椎病是最嚴重的,多見于肌肉無力、握力減退、持物容易墜落或雙腿發緊,行走困難、步履比較沉重,甚至會出現腳踩棉花的感覺。
主要是因為間盤中央后突、椎體后緣骨贅、增生、肥厚壓迫脊髓所致。
這類型頸椎病的發病率更低,很少見的;主要是眼部脹痛,視物模糊、視力下降,頭頸部和四肢多汗,心動過速、心律不齊,血壓高,耳鳴、聽力下降,頭痛頭昏等。
主要是因為關節骨贅增生、肥大,卡壓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纖維所致。
以上所有分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當您出現這些癥狀時,到醫院檢查拍片后,都會告知您是頸椎病,那咋治療呢?吃止痛藥、扎針、推拿按摩、手術?
總之,總會推薦一些治療手段給您,到頭來也不見療效,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上邊的分型,從學校上學、到醫院實習、老師都是按上面的方法教,可上面的分型在治療上根本沒有針對性,哪來的治療效果呢?
病因分型
接下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對治療有針對性的頸椎病因分型,它可以更好地指導我們手法醫生對頸椎疾病的認識和理解,以及選擇一種合適的治療方式,或許對您在選擇治療上更有用。
主要是由骨關節的退行性改變所致,這類型頸椎病,主要跟我們人體的骨關節自然退化、鈣化、形態改變密不可分。
這類問題,是不可逆的,到老年時期,每一個人都將會經歷的過程,但為了緩解其帶來的癥狀,我們也可以通過牽引的方式來緩解。
這類問題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關節錯位,主要是頸椎的關節在一些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的過程中,出現關節位置的改變,就會刺激到頸部發出的神經,從而出現各種癥狀。
在這種類型的頸椎病當中,我們會對關節的錯位類型進行一個詳細的劃分,比如說旋轉式的錯位、側彎側擺式的錯位、滑脫式的錯位。
對于滑脫式錯位,會根據您的頸椎椎體移動的方式再劃分:向前滑脫式錯位、向后滑脫式錯位、傾式錯位和仰式錯位
主要是在我們頸肩部的軟組織損傷、鈣化、粘連的過程當中,對周圍的脊神經或其下游階段出現直接卡壓或刺激,往往會伴發一些肌肉組織的勞損、筋膜的粘連。
出現以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頸椎病,最多見于骨關節損變型和關節功能紊亂型兩者同時出現,在治療上就需要在牽引下進行手法調整。
所以,不難發現,一般頸椎出現問題,一定會出現功能障礙,比如頸椎的活動會有一定的受限,旋轉出現問題、側屈出現問題和低頭、仰頭出現問題。在病因分型里邊,主要就是根據頸椎的活動而言的。
有效手法原理舉例
在此,簡單舉個例子,和我們手法治療最為相關的結構,就是椎間孔。
它是在上一節椎體和下一節椎體之間所形成的一個側方向上的空隙,是脊神經從椎管內穿行出來的一個必經通道。我們的手法之所以可以干預,就是改變椎間孔的形態結構。
椎間孔會由上下前后四個壁構成;上壁是上一節椎體椎弓根的椎下切跡,下壁是下一節椎體椎弓根的椎上切跡。
而在椎間孔的上下壁是很難有形態結構改變的,除非年紀比較大,在此處有骨質增生等;所以,我們的手法是沒法干預椎間孔上下壁的形態結構。若通過一個牽引的手法,把上下壁之間的間隙拉開,可以緩解一定程度的椎間孔狹窄。
椎間孔的前壁是由相鄰的椎體后緣、椎間盤和后縱韌帶的一小部分所構成,同時在頸椎上比較特別,還有一個鉤突和鉤椎關節也是椎間孔前壁的組成部分,當椎體發生旋轉的錯位、前后的滑脫式錯位時,就會影響前壁和神經根之間的關系。
椎間孔的后壁是由相鄰的下關節突、上關節突及兩者形成的關節突關節所構成,因為關節突本身會存在一些增生、鈣化、退化問題,而關節突關節也會存在關節囊的腫脹、錯位問題,若是后壁發生形態結構的改變,也會刺激到神經根。
而神經不是單一的,有靠近前方的神經管運動,靠近后方的神經管感覺,若是在前臂出現問題,早期會表現出肌無力或活動障礙;而后壁出現問題,在早期更容易出現感覺的障礙問題(麻木感)。
所以,椎間孔的前壁、后壁形態改變,是椎體錯位導致臨床癥狀的重要因素,而我們的手法治療更主要是解決,由于關節錯位導致前后壁形態改變刺激神經產生的癥狀。
根據您的癥狀找問題
在此,主要列舉比較常見的問題椎體,當然上頸段也容易引發頭頭暈問題。比如最常見的:
1.C4-C5節段出問題,易壓迫C5神經
主要是沿橈神經分布區域的疼痛,上臂、肘、前臂橈側、拇指、示指麻木、握力減退、手掌腫脹感、肩區沉重感。
可以從這癥狀,判斷您是頸5神經受卡壓,那問題椎體是頸4椎體,可以從這里進行手法。
2.C5-C6、C6-C7節段出問題,易壓迫C6和C7神經
主要沿橈神經或是正中神經分布區域疼痛麻木、肩周的外后側疼痛、肩背沉重疼痛
同樣,可以從癥狀判斷是頸5椎體或頸6椎體出現問題,在此進行手法處理。
3.C7-T1節段出問題,易壓迫C8神經
主要沿尺神經分布區域的疼痛麻木、頸根部和背部沉重并有發冷感。甚至有胸悶的癥狀。
從癥狀可得知是頸7椎體出現問題,多見于經常低頭,頸部有“富貴包”的人,這樣手法就會更具有針對性。
總結
當您出現以上癥狀時,可以選擇康復科就診,治療師可以根據您的情況來判斷,針對性地選擇手法來保守治療,在臨床上,大多數的頸椎問題是可以緩解癥狀的。
當然,也不排除頸椎退變嚴重的,一部分會是手法的禁忌,也只能選擇骨科或疼痛科就診,看是否可以通過手術來改善。
我是帶您學習健康科普知識的孔醫生,碼字不容易,如果您贊同我的說法,請幫忙點個贊或是點個關注;分享是一種美德,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謝謝轉發!
@頭條健康情報局@頭條健康@頭條號
高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