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1997年,吉林白城洮北區,發生了一起惡性襲警事件,此次事件導致一名警務工作者當場死亡。而兇手在當天逃走,從此便逍遙法外。在隨后的幾年,洮北警方經歷了漫長的搜兇之路,都沒能找到兇手的蹤跡。犯罪嫌疑人仿佛人間蒸發一般,遍尋不見。然而,誰能想到
1997年,吉林白城洮北區,發生了一起惡性襲警事件,此次事件導致一名警務工作者當場死亡。
而兇手在當天逃走,從此便逍遙法外。
在隨后的幾年,洮北警方經歷了漫長的搜兇之路,都沒能找到兇手的蹤跡。
犯罪嫌疑人仿佛人間蒸發一般,遍尋不見。
然而,誰能想到,21年之后,兇手因為一條拜年短信,自暴了蹤跡,被緝拿歸案。
那么,這是怎樣的一條彩信?
警方又是如何破解了其中的謎團呢?
這起案件,還要從1997年說起。
圖1
膽大妄為,當街襲警
1997年8月22日晚上10點,一個五大三粗的男人在路上閑逛。
從他走路的姿態來看,明顯喝了不少酒。
人們見到這樣的醉漢,紛紛都避讓的遠遠地。
這名醉漢沿街走著,無意間就來到了一家洗浴中心附近。
在這里,他看到了白城市中級人民法院法警支隊的支隊長,黃警官。
黃警官作為一線執行警官,經常跟當地小混混打交道,為人十分正直。也正因為這樣,黃警官成為這些小混混眼中最恨的人物。
醉漢突然想起來,他手下的一個小弟,曾經跟他說過。
前不久,跟黃警官結下了梁子。
當時他對著小弟拍著胸脯保證,會幫他料理了這位警官。
沒想到,冤家路窄,今天居然在這里遇見了。
醉漢四處尋摸,找到一把刀。
因為喝了太多酒的緣故,他想都沒有多想,就沖著黃警官捅過去。
而黃警官這邊,當天正在休假,因為事發太突然,根本沒來得及防范,刀子就捅進去了。
那一刀下手極重,導致黃警官當場斃命。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周圍的群眾都被嚇傻了。
過了片刻,才有人反應過來,紛紛撥打急救電話和報警電話。
當街襲警,并且導致死亡,如此惡劣的行經,引起了人們的憤怒。
當人們紛紛沖過去時,發現那個窮兇極惡正準備逃跑的人,原來竟是張某武。
混混小老五
1970年6月8日,張某武出生于吉林白城,家境十分不錯。
父親是當地法院的庭長,哥哥是公安干警,公檢法三家,張家就占了兩個。
由此可見,張某武家的家庭背景是十分強悍的。
因為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張家從小對張某武就十分溺愛,以至于他成年后,十分頑劣。
當地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小老五”。
在洮北區,人們見了張某武都很頭疼。
因為他犯渾,沒人跟他說的清楚,打又打不過,報警也白報。
所以很多人見了他,大老遠就躲過去了,繞著他走,誰都不想惹他。
就這樣,張某武漸漸成了洮北的一方惡霸,欺行霸市,無惡不作。
在25歲前,他就因為盜竊被判入獄了兩次。
然而,因為有他父親和哥哥在公檢法機關的照應。
所以,他每次進去之后,沒有過多久就被放了出來。
這也成為他耀武揚威的資本。
誰都知道他背后有人,不敢得罪他。
漸漸地,他混成了惡霸頭子,手底下跟著一群當地的小混混,整日游手好閑,惹是生非。
這些小混混知道他背景硬,所以平日里,凡事都以他馬首是瞻。
而張某武也越來越目無法紀,以為自己真的可以在洮北一手遮天。
無論誰惹了麻煩,只要找他張某武,他就能出面擺平,公安法紀根本不放在眼里。
1997年8月22日,張某武和狐朋好友聚餐,喝多了酒。
結束后自己在街上溜達,剛好遇到了那位黃警官,于是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眼見出了人命,張某武酒也嚇醒了。
雖然他平常很混,但是畢竟父親和哥哥都在公檢系統工作,他也知道殺人償命的道理。
于是,他扔掉作案用的刀具,迅速逃離了現場。
雖然整個事件發生僅有幾分鐘時間。
但是還是有人看清楚了,是張某武行兇殺人,很快向警方報案。
這場惡性襲警事件,驚動了整個洮北市。
警方迅速成立了“8.23殺人案專案組”,對事件展開調查。
而因為事件的嚴重性以及惡劣性。
這一次,張某武的父親和哥哥按照紀律要求,回避所有關于張某武的調查。
雖然警方的反應很迅速,但是在關鍵的48小時里,仍然沒有搜查到張某武的蹤跡。
要知道那是1997年,我國還沒有實現大范圍內安裝監控系統以及全國聯網。
因此,錯過了關鍵的時間,再尋找嫌犯就好比大海撈針一樣困難。
而張某武也顯然具有一定的反偵察意識。
或者在他逃亡的過程中,受到了父兄的指導。
總而言之,從此之后,這個人就好比人間蒸發一般,沒有了半點蹤跡。
艱難追兇路
2018年,吉林省轟轟烈烈地開展“命案積案百日攻堅行動”。
雖然已經過去了這么多年,但是警務人員依然無法忘記,當年慘遭殺害的黃警官。
尤其是洮北區的警察們,多年來從未放棄尋找兇手。
只要有一星半點消息,他們都會迅速出動,搜索一番。
然而這么多年過去了,始終沒有什么結果。
于是,這次行動便將“8.23殺人案”作為了本次攻堅行動的重點案件。
時隔多年,追兇行動再次重啟。
這一次,白城市公安局副局長、洮北區副區長、公安局長親自點將,委任刑警大隊副大隊長任闖,等四人成立專案組。
即日開展工作,務必將張某武緝拿歸案。
然而,已經過去21年了,人的音容笑貌在這么多年,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再加之刻意躲藏,當年沒有追捕到的人,再次追捕的難度可想而知。
任闖四人沒有被困難嚇倒,他們經過多次對整個案件的整理分析,梳理出來三條可能產生線索的辦案思路。
由專案組其中一人負責根據當年案件報案人的描述,以及張某武父兄的長相,模擬細化21年后張某武的外貌形體特征。
由其余兩人,深入調查張某武的各種親朋好友關系。
重點是張某武的家庭,看看這么多年,是否能尋找到什么蛛絲馬跡。
在這一點上,任闖等人對張某武的父兄還是抱有一定期望的。
畢竟他們也是法務工作者,在思想覺悟上應該比普通人更強一些。
然而,調查結果很讓人失望。
每次調查,張某武的父兄都表現得很配合,對所有問題都積極回應。
但是綜合下來,卻提供不了多少有用的信息。
張某武的哥哥還一直強調:
“家里早就跟這個殺人犯弟弟斷了聯系,而且聽說張某武在外地已經得病去世了?!?/strong>
專案組的最后一個人,則負責梳理張某武當年所有的犯罪卷宗。
看是否能夠尋找到更多有用的線索來,確定張某武可能潛逃的地點。
但是,經過幾輪的調查,并沒有什么大的收獲。
似乎正如張家人所說的那樣,張某武從來沒有跟家里聯系過。
然而,任闖等人卻不這么認為。
多年的刑偵經驗讓他們感覺,張某武的哥哥在說謊。
他的話很有可能是在迷惑他們,讓他們放棄對張某武的偵查。
正因為一直有著聯系,他才會說出“斷了聯系”以及“得病去世”這樣的話。
任闖四人決定,將搜查范圍再擴大。
這次不僅僅包括對人的調查,還包括對物品的調查。
其中,重點調查所有與張某武有親戚關聯人的手機信息。
在上千條呼入呼出信息以及短信中,任闖帶著其他三人,一條條核查。
反復過濾好幾輪,工作量非常巨大。
然而,他們個個心中憋著一股勁兒。
為了逝去的黃警官,為了正義,一定要把張某武揪出來。
終于,一條發給張某武某個女性親戚的彩信,引起了任闖等人的注意。
這是一條過年期間發的拜年短信,除了一張圖片外,還配了文字內容:
“南河山頂,文武雙全,值此佳節,奉送祝愿?!?/strong>
不同于其他的拜年短信,讓人一看就能明白意思。
這條短信猛地一看是在拜年,但是前面兩句話明顯意思不通順。
任闖反復念叨這兩句話,地名不象地名,問候不象問候,就是搞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直覺讓他覺得有問題,似乎是一句暗語。
但是問題在哪里,一時之間又說不清楚。
尤其是在這兩句話中有一個“武”字,更讓任闖放不下。
幾個月以來對張某武信息的追查,讓他見到“武”字就會格外敏感。
任闖好像掉進這兩句話里似的,整日茶不思飯不想,沒事就在嘴里念叨著。
多年的辦案直覺,讓他感覺這兩句話就是破案的關鍵。
終于,一日飯后,躺在床上小憩的任闖,靈光一現,想明白了。
南河,如果反過來念不就是河南嗎。
山頂,反過來念就是頂山,河南不是剛好有個地方叫平頂山。
后面一句文武兩個字,是不是意味著張某武的名字,改“武”為“文”。
任闖做出了一個推斷,張某武改了名字,在河南平頂山的某處藏匿著。
為了驗證這個推斷,專案組迅速到移動公司調取了這個短信的發送信息。
果然,短信的發出地正是河南平頂山。
而機主的姓名是“張文。”
再通過對“張文”的調查,顯示此人戶籍是河南平頂山。
出生年月日是“1970年6月8日”,跟張某武案卷記載的出生日期一模一樣。
不僅如此,專案組還查到,2013年,這個叫做張文的人,曾經在距白城市30公里外的洮南有過一次住宿記錄。
一個河南人,大老遠地跑到洮南做什么?
這種種關聯的信息,讓專案組幾乎可以認定,這個“張文”就是在逃犯“張某武”。
為了不走漏消息,任闖立即向分局領導申請,前往河南平頂山進行調查。
申請很快得到了批復,同時被獲準。
一旦確認了張文的真實身份,可以直接抓捕,不必再行匯報。
專案組就這樣踏上了2300公里之外的河南平頂山。
異地抓兇歸案
專案組一來到平頂山,就迅速聯系了當地警方,對“張文”先進行摸底調查。
根據片區民警匯報,張文在這里外號“小東北”。
經營玉石生意,經常到全國各地收購玉石,再加工處理進行售賣。
生意做得還不錯,日子過得也很瀟灑。
同時,片警帶來張文的資料中有他的照片。
任闖等人雖然沒有親眼見過張某武,但是他們研究過張某武的犯罪卷宗,并且見過張某武的哥哥。
而張文的長相,與張某武有七八分接近。
這讓專案組為之振奮,既然外號叫“小東北”,那一定是說話口音是東北地區的。
加之長相接近,那么這個人幾乎可以確定就是張某武了。
專案組決定,立即捉拿張文。
然而就當準備收網之時,張文突然駕車離開了平頂山。
這著實驚出任闖等人一身冷汗。
難道是在什么地方出了紕漏,走漏了消息,嫌疑人已經有所察覺要出逃嗎?
專案組迅速整理了一遍辦案過程。
他們認為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犯罪嫌疑人沒有可能見過他們這些人。
消息走漏的可能性并不大,也許他只是正常出去收購玉石。
于是,決定先不打草驚蛇,跟著“張文”,伺機尋找抓捕時機。
一路追蹤下來,發現“張文”此行來到鶴壁,果然是為生意而來。
但是,他很機警,在鶴壁只匆匆呆了一會兒,談妥生意就離開了。
專案組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動手。
為避免打草驚蛇,只得又跟著張文驅車200公里山路,返回平頂山住地。
張文直接回到自己家中,再沒有出來。
眼看著在逃21年的兇手,就在眼前,專案組卻犯了難。
張文家居住的地方處于鬧市區,人多車雜,抓捕過程中,極有可能出現誤傷無辜群眾。
而最為關鍵的是,一旦被他有所察覺,再行逃離,想要找到又要費盡功夫。
專案組不想錯失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
于是任闖等人只能按捺住急切的心情,選擇從長計議。
經過兩天的觀察,專案組已經對地形和嫌疑人生活規律了如指掌了。一番討論之后,他們制定了一個完美的抓捕方案。
8月的平頂山,天氣異常炎熱。
專案組專門選擇了一個午后的時間。
因為此時天氣太熱,所以街上的行人非常少。
即便有一兩個人路過,也不會做太長時間的停留。
同時,他們找來了一個平頂山當地的手機號,以工作人員的身份給“張文”打電話。
告訴他“因為路面需要維修,讓他下來挪一下車子?!?/p>
接電話的“張文”沒有起疑,答應下來挪車。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任闖等人感覺等待的時間特別漫長。
眼看著在逃21年的兇手就要落網,他們深怕此時再出現什么差錯。
炎熱的太陽底下,汗水一滴一滴地流下來。
但是誰也顧不上擦汗,眼睛都死死地盯著單元樓門口。
不知道等了多久,終于看到單元樓里走出來一個男人。
他身穿背心短褲,腳上踩著拖鞋,正一搖一擺的慢慢往外走。
經過片警外貌確認,此人正是張文。
只見他非常警惕的環顧四周,沒有看到什么人,才放心的走向自己的車邊。
正準備開車門,突然被四周隱藏的公安一舉按住。
張文根本沒有想到,這么多年,警察還沒有放棄對他的搜捕,沒有絲毫防備的他就這樣落網了。
當他聽到熟悉的白城話在耳邊響起時,頓時明白怎么回事。
于是他什么話都沒有說,直接坐到了警車里。
正義永遠不會缺席
在抓住“張文”之后,專案組立即驅車返回白城。
一路上“張文”都沒有掙扎,甚至一句話都沒有開口說過。
但是,這也恰恰證明了他就是張某武。
因為正常情況下,如果被誤抓,一定會著急開口為自己解釋。
什么都不說,也就證明了知道沒有被誤抓。
隨后的審訊過程,進展的十分順利,“張文”承認了自己就是張某武。因為殺人,逃到了平頂山,偽造了身份證。
從此便以“張文”的身份,在當地生活下來。
這么多年他一直不敢回家,也不敢跟家里人有任何聯系。
即便聯系,也是以極隱晦的方式。
而那個短信,就是因為過年時,一個人在外鄉太過孤獨,一時傷悲才發出來的。
他以為,除了家人,沒有人能看出什么破綻來。
而當被告知恰恰是這條短信暴露了他的蹤跡時,得到的是張某武一聲長長的嘆息。
雖然,張某武襲警案件21年后才得以審判。
但是,惡人終歸繩之以法。
正義的審判可能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
張某武雖然出生于公務員家庭,卻沒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甚至,在他犯錯的時候,他的父親和哥哥還以權謀私,多次包庇袒護他。
這不僅讓他失去了法律底線,還養成了目無法紀的性格。
這種性格不僅傷害了他人,最終也將他送上了斷頭臺。
王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