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一般有胃病的人體格都比較消瘦,因為吸收不好。而且有胃病的人還會有胃痛、胃脹、胃酸、燒心、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正常人如果經常會有以上幾種癥狀發生的話,就應該考慮到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胃病。想知道自己胃病的類型,可以借助自己吃完飯后的表現來判
一般有胃病的人體格都比較消瘦,因為吸收不好。而且有胃病的人還會有胃痛、胃脹、胃酸、燒心、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癥狀。
正常人如果經常會有以上幾種癥狀發生的話,就應該考慮到自己是不是患上了胃病。想知道自己胃病的類型,可以借助自己吃完飯后的表現來判斷。
飯后身體表現,可反映胃病類型
急性腸胃炎:食用了生冷食物后出現腹痛、腹瀉、畏寒、發熱等癥狀。
胃食管反流:餐后有反酸、噯氣、燒心等癥狀,且腹部受壓后胸骨后疼痛加重。
慢性過敏性腸炎:吃完飯就腹瀉,飲食稍有不當就發作,大便呈水樣。
慢性胃炎:餐后腹脹、噯氣卻不泛酸,表現為中上腹不適、疼痛,甚至劇烈的腹部絞痛,有厭食、惡心、嘔吐等癥狀。
胃潰瘍:餐后上腹部有隱痛、燒灼樣痛或鈍痛,疼痛感在餐后1-2小時慢慢減輕。
十二指腸潰瘍:飯后經常胃痛,還有反酸現象。
胃癌:餐后腹脹、腹痛,并伴隨惡心、嘔吐、嘔血,且臍上或心口可以摸到硬塊,進行性體重減輕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貧血、黑便等癥狀。
單純腹痛、腹脹或者噯氣、反酸,可以先用助消化藥物看能否緩解,如果持續不緩解或者發作時間比較長,且比較規律,就需要到醫院檢查,積極治療。若有大便變黑、消瘦明顯、嘔血,或有腫瘤家族史,則需及時到醫院檢查并治療。
胃病發展:急性淺表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胃出血→胃穿孔→胃癌。所以有胃病的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調養好自己的身體,盡量將胃病完全調理好,以防止對身體產生進一步損害。
調理胃病常用中成藥
在中醫書籍中,有五種常見中成藥:小建中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香砂養胃丸、溫膽湯。這五種中成藥都可以用來調理脾胃疾病,臨床實踐療效甚佳,今天就詳細地給大家講解一下。
香砂六君子湯,適合氣虛微胃之癥。氣不足便是寒,但寒輕微,且兼痰濕、氣郁,痛喜輕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脹閟,噯氣吞酸,便溏、苔白潤等。胃脹甚于痛,重按痛增為辨證要點。
理中湯,適合中陽不振兼寒濕之癥。癥見痛喜輕按,畏寒喜熱食,得冷則痛劇,痛比前癥為重。痛甚于脹是辨癥要點。附子理中湯、桂附理中湯都是代表方。
小建中湯,適合中焦陰陽兩虛癥。癥見痛喜重按,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熱與喜曖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為辨證要點。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都是代表方。
香砂養胃丸,適合脾胃痰濕中阻之癥。癥見面色萎黃,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噯氣嘔穢,胸中痞悶,或脘腹脹滿、腸鳴便溏,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緩。以胃脘隱隱作痛,大便時溏時瀉,進油膩后加重,干嘔泛酸為辨證要點。
溫膽湯,適用于痰熱之癥。痰熱交相為患,以致胃氣升降失調,引起胸中有煩熱感、惡心嘔吐,痰粘,納差,舌苔白膩或黃膩,脈象弦滑,也可有弦細。
小建中湯、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香砂養胃丸,同治脾胃虛寒癥,但同中有異,臨證不可混淆。若小建中湯證誤用理中湯則溫燥傷陰;若該用理中湯反錯投小建中湯,則柔潤戀寒濕。同樣,理中湯誤用于香砂養胃丸癥,則不能健脾袪濕、和胃暢中、芳香化濁、消脹除滿。臨癥當辨析無疑而后用之,方能藥癥合拍,共奏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功。
日常生活種如何預防胃病?
忌過度勞累。過度勞累,會引起胃腸供血不足,胃粘膜分泌失調。
忌睡前進食。睡前進食不僅影響睡眠,而且會刺激胃酸分泌,容易誘發潰瘍。
忌長期精神緊張。精神長期焦慮緊張,會通過大腦皮層影響植物神經系統,使胃腸功能紊亂,導致胃炎和潰瘍的發生。
忌嗜煙成癖。吸煙會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縮,使胃粘膜中的前列腺素合成減少,前列腺素是一種胃粘膜保護因子,它的減少會使胃粘膜受到傷害。
忌濃茶咖啡。濃茶和咖啡都是中樞興奮劑,能通過神經反射以及直接的影響,使胃粘膜出血,分泌功能失調,粘膜屏障破壞,促成潰瘍發生。
忌進食時狼吞虎咽。細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細嚼慢咽時唾液分泌增多,又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進食時狼吞虎咽,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勢必增加胃腸的負擔。
忌飲食不均。飲食饑飽不均,饑餓時胃中空空,胃粘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壁是一種不良刺激;暴飲暴食又使胃壁過度擴張,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這都會對胃造成很大傷害。
忌酗酒無度。酒精會使胃粘膜發生充血水腫,甚至糜爛出血和形成潰瘍。長期飲酒還損害肝臟、胰臟,引起酒精性肝硬化、胰腺炎,這些損害反過來又會加重對胃的損害。
忌不講衛生。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胃炎、潰瘍和胃癌發病的元兇,它可以通過餐具、牙具、接吻等相互傳染。因此,講究衛生,不混用他人的餐具、牙具,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以預防各種胃病。
忌濫用藥物。不少藥物對胃都有較大刺激,久服會損傷胃粘膜,導致糜爛性胃炎、出血性胃炎以及潰瘍的發生。解熱鎮痛藥如阿司匹林等,抗菌藥如紅霉素等,注意應用這類藥物時,要嚴格遵醫囑,慎用之。
何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