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昨夜發了一篇關于炎癥性腸病的簡介《有一種終身腸道疾病被稱為“綠色癌癥”,你是第一次聽說嗎?》,短短一夜過來,截止今日11:00已經(推薦5.5萬閱讀4129評論3轉發10收藏51),看來大家還是比較關注腸道健康,謝謝大家的鼓勵與支持,接下來
昨夜發了一篇關于炎癥性腸病的簡介《有一種終身腸道疾病被稱為“綠色癌癥”,你是第一次聽說嗎?》,短短一夜過來,截止今日11:00已經(推薦 5.5萬閱讀 4129評論 3轉發 10收藏 51),看來大家還是比較關注腸道健康,謝謝大家的鼓勵與支持,接下來,我會逐漸整理這個方向內容,形成一個系列。
今天,跟大家聊聊,臨床上,為了診斷是不是炎癥性腸病,還是網友在上一篇文章留言中的腸易激綜合征,需要做哪些檢查呢?
其實,迄今為止還沒有能確診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單一檢查方法。因此,除了詳細全面的病史和體格檢查外,還需做血的檢查、鋇餐造影和上下消化道的內鏡檢查。在此,我整理列舉幾項常見的檢查項目進行說明:
血的檢查:
常見的包括血常規、炎癥因子的檢查等。其中血常規是為了了解是不是有紅細胞減少(貧血)或白細胞升高(炎癥)。其他一些抽血檢查是為了找尋胃腸道或者其他部位的炎癥反應的證據,包括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前些年也有一些反映IBD患者消化道免疫異常的抗體被發現,就是抗釀酒酵母菌抗體(ASCA)和核周抗胞漿抗體(pANCA),但近年指南共識上對于這兩個抗體的推薦不是常規了。還有血管炎、風濕免疫、感染指標(降鈣素原等)、肝炎病毒等項目的抽血化驗檢查。
鋇餐造影:
包括上消化道造影和小腸部分檢查(下消化道造影也就是鋇灌腸已經被結腸鏡所替代了)。在上消化道造影時,被檢查的孩子需要吞下稀薄液體狀的鋇餐后,鋇餐就覆蓋在上消化道的腸壁,所以能被X線識別而顯影。從而能辨別腸道的炎癥反應部位和程度,如腫脹、狹窄及其他表現。胃腸造影通常要求胃里是空的,這就要求被檢查者從前一天晚上開始禁食,包括當天的早餐。但因為鋇餐的準確率相對明顯低于內鏡,同時不能取活檢,因此不是常規首選。
消化內鏡:胃鏡、小腸鏡(膠囊內鏡)、大腸鏡
內鏡檢查是將一根帶有光源的內窺鏡從口腔或者肛門中進入胃腸道。就像是胃腸造影一樣,胃鏡檢查也需要胃是空的,但是不同的是,患者需要使用一些鎮靜劑或是麻醉才能舒適地完成這項檢查。在做腸鏡檢查前1-2天,孩子得吃清流質飲食以及服用一定的瀉藥以便把腸道看得更清楚。為了證實炎癥反應,醫生在做腸鏡和胃鏡過程中得取下一小塊胃腸組織去化驗,這就是活檢。取下來的組織將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別于正常組織,而肉眼是無法看清這些內容的。胃鏡主要檢查食管、胃和十二指腸病變;小腸鏡(膠囊內鏡)主要檢查小腸部位病變;大腸鏡主要檢查結腸及回腸末端部位的病變。胃腸鏡檢查并結合內鏡下組織活檢是診斷炎癥性腸病必須檢查。典型的內鏡下表現和病理活檢,將大大提高炎癥性腸病的診斷率。
CTE(小腸CT成像)和MRE(小腸MR成像)
CD(克羅恩病)的一線檢查是CTE或MRE,因為墻體壞了,會引起瘺、膿腫,這個只有CTE或MRE才可以看清楚。但一些早期的病變,還沒到墻體,CTE或MRE就看不清了,得用膠囊內鏡看,因為這個是看表面的。而膠囊內鏡就是幫助看粘膜有沒有愈合的。小腸CTE或MRE檢查時候需要口服等滲的甘露醇做腸道準備。
排除結核檢查:PPD試驗、胸部CT、T-SPOT
(1)PPD試驗(結核菌素試驗):于試驗后48—72小時觀察和記錄結果,測量時以硬結(橫徑+縱徑/2)大小為主,不以紅暈大小作為判斷標準。
(2)胸部CT:如有結核感染常存在肺部肺結核改變。
(3)T-SPOT: T-SPOT檢測是目前診斷結核感染的最新檢測技術,靈敏度、特異性達到94%。若為陽性,則應高度考慮結核感染可能,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假陽性的可能。如為陰性,則基本可以排除結核。
經過上訴檢查篩查,基本能有一個大致診斷,當然最終確診,需要結合臨床IBD??漆t生結合患者的具體病史做出診斷。
歡迎您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您的點評、點贊、轉發是對我最大的支持,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金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