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生活 · 科技引領未來
引言我國幅員遼闊,可謂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名山大川無數,造就多少人間美景。就山而言,比較知名的就有“三山五岳”。其中就包括《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在三山五岳之外,依然有不少有著獨特文化的名山,比如“終南山”。唐代詩人王維
引言
我國幅員遼闊,可謂人杰地靈,鐘靈毓秀。名山大川無數,造就多少人間美景。就山而言,比較知名的就有“三山五岳”。其中就包括《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在三山五岳之外,依然有不少有著獨特文化的名山,比如“終南山”。唐代詩人王維曾經作詩一首《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寫盡了終南山的神奇俊秀。而這座山的魅力不止于此,它還是道教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上萬人在此“隱居”。
01
終南山,別名太乙山、中南山等,也被稱為南山,地處陜西省秦嶺山脈的中段,世界聞名,不少諺語、詩詞皆與之有關。它還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
據說,當年尹喜見到終南山紫氣騰繞,自覺將有圣人降臨。后來,道家老子來此定居,傳道授業解惑,隨后飄然遠去,創立了道教,終南山也從此成為修道圣地。
▲終南山風景
自古以來,有許多隱士都選擇在終南山隱居,據可靠資料記載,人數達到有五千余人。其中,還有很多名人,包括老子李耳、西周姜太公、詩佛王維等。
到底是怎樣的魅力,才讓眾人對終南山情有獨鐘。這可能要分兩個方面來看,首先,終南山本身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這一點從相關的詩詞諺語中就可以看到。
“壽比南山”,寓意美好,希望與南山一樣長壽永恒,“永生長壽”之事本就與修道息息相關,可見南山修道也被世人捧上了一個較高的位置。還有“終南捷徑”,意在諷刺那些無所不用其極,走捷徑的人。還有隱士“五柳先生”,也曾寫過與南山有關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幅畫面,曾經被多少人心向往之。歲月靜好,不受外界紛擾,有的只是勞作的快樂與內心寧靜,仙風道骨躍然于紙上。
02
其次,終南山是道教的發源地,古時想要修道之人,或是看破塵世,或是想尋求長生之道,或是逃避世事,帶著對道教的信仰,來到終南山隱居。
現在的人們都被迫適應快節奏生活,看似平靜美好,光鮮亮麗,無不是飽受高壓在工作,生活與工作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也有不少人因此生出厭世之情,只想逃離喧囂,奈何沒有勇氣,也沒有可以歸去的田園。
而最終在生活的重壓下選擇隱居的人,也多是在困難面前,選擇消極避世的人。選擇“隱居”,不過是在美化自己怯懦逃避的行為。表面看起來豁達無畏,實際上心虛不已。而隱居之后,發現自己想追求的也不是詩意的遠方,只是對自己暫時的心靈放逐,稍作休息后還是得回歸原來生活。
而這些心血來潮想要隱居的人,就會優先選擇那些名士待過的名山,似乎來到這樣的地方,心就會回歸寧靜。所以,終南山成為“眾多隱士”的優先選擇,這些隱士紛紛涌向終南山。當地村民對此紛紛搖頭,表示不屑,可見這些隱士中有幾人能做到清心寡欲,看淡塵世,還是一個未知數。
03
現代不比古代,隱居仿佛苦修,沒有自來水,沒有通訊,沒有電,凡事需要親力親為,住所也必然十分簡陋,說是苦修也不為過。所以,決定要隱居的人,是否做好了準備,是否下定了決心,是否只是心血來潮,權當體驗生活的一場鬧劇。
這一類隱士敢于嘗試自己的想法本也無可厚非,只能算作隱士的體驗者罷了。至少與那些為了利益隱居的隱士相比,這一類人更可恥。他們的斂財方式也是驚爆三觀,竟然明目張膽在終南山上開起了"隱居培訓班"。將"隱居"當作產業鏈打造,似乎完美地融合利益與脫俗,實際卻是赤裸裸的諷刺,也難怪當地村民對這些隱居者沒有好感,直接指出這是斂財作秀。
更諷刺的是,終南山已經逐漸淪為斂財寶地,成為網紅打卡地,許多貪名圖利之徒打著隱居的名頭來到終南山,實際只是借著終南山拍攝作秀,刻意打造隱居人設以此換取流量,與真正的隱士背道而馳,只能算作投機者。
自古以來,追求精神超脫的大有人在,只不過,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今天,真正的隱居變得更難,投機者無孔不入。尤其是對于隱居這種為大多數人渴望而不得的選擇,更能吸引人眼球。在這個流量即價值,信息即價值的時代,真正的隱居也難免被冠以作秀的噱頭。
結語
其實,真正的隱居又何須終南山呢?大隱隱于市,能夠在鬧市找尋內心的寧靜,不為了利益流于世俗,堅持做自己,心安處即南山。
參考資料:
《望岳》
《終南山》
何書華